APP下载

四维联动:转换育人模式的采三探索

2023-12-09浙江省杭州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侯海哨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13期
关键词:育人家长学校

浙江省杭州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 侯海哨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让人活得更好。小学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时期,经过六年时光,我们怎样才能把懵懂孩童培养成立于时代潮头的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新少年?基于当下情势,学校以落实“四维联动”为抓手,不断充实五育融合的内涵,积极探索适性适切的育人模式,构造教育新生态。

一、大德育——培育新时代好少年

学校坚持创新育人模式,以主题化、系列化、品牌化的方式开展德育活动,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以课堂为阵地,以活动为载体,以评价为导向,激发学生潜能,致力于培育“尚德、博学、健体、和雅”的新时代采三气质学子。

(一)成立红领巾学院,引领思想成长

学校书记、校长、辅导员、社区少工委、家长代表组成了“红领巾学院”,建立整合多方资源引领少先队工作与活动的机制。活动有组织、学习有课程、行为有评价、成长有提升,为少先队员更好地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2020年4月,“红领巾学院”联合社区少工委举行“致敬英雄”的事迹报告会暨“最美家长”颁奖大会。驰援武汉医疗队的英雄家长们分享在援鄂期间的所见所感,为全体师生上了一堂特别的思政课。父母亲迎难而上的举动,给孩子树立了榜样,在全校掀起“我的偶像是先锋”的热潮。

近年来,我们邀请家长、劳模、工匠进课堂,开展学习“四史”“思政大讲堂”“劳模工匠进校园”“我的偶像是先锋”等系列思政课,培植学生爱国情怀,增强其情感认同,为他们打好人生底色,引导其思想成长。

(二)创新主题活动,增强情感体验

我校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学生成长背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为学生厚植爱国情怀。自2010年以来,德育特色品牌“爱我中华”系列活动历时十余年。中华历史名人节、中华饮食文化节、中华服饰节等12个系列主题相继推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探究学习、成果展示及其他形式中被唤醒。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起来。”学生动听的军歌声萦绕在杭州党史馆外。在笕桥机场的“建设空军、献身国防”八个大字前,学生个个庄严肃穆,眼中是无比自豪,心潮是澎湃激昂。十年来,学校开展“群星闪闪,走读杭州”的主题式探究活动,开拓“红色研学”之路,结合社会资源,将项目式实践与家乡文化、革命传统、改革开放成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体验,进一步了解家乡,感知深厚的民族底蕴。

利用每周五下午的半天时间,以三周为一次大循环,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走读杭州”。第一周工作准备,组织收集、提炼相关资料;第二周参加实践,在亲历的过程中了解杭州,领略优秀的地域文化;第三周总结反馈,进行走读成果展示及汇报,将走读感悟与自我提升紧密融合。与此同时,我们利用学习党史的机会,启动“奋进百年路,采三新征程”红色毅行活动,围绕不同主题延伸红色研学活动,不断创新走读杭州课程。

(三)开展多元评价,树立正确导向

评价起着诊断、激励、导向等作用,探寻适合每个学生成长的评价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目标对一个人来说,是成长过程中坚不可摧的精神动力。我们以评价改革为抓手,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目标,鼓励每个学生成为新时代新少年。

学校制定了表彰、激励机制,对“采三之星”评优推优制度进行了修改。每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评选产生每月“采三之星”单项奖(实践之星、健体之星、文明之星、兴趣之星和智慧之星),每学期开展“采三之星”即“红领巾一星级奖章”的评选。每年举办“美德少年”“采荷好少年”“金银奖”选拔,表彰优秀队员,并推荐其参与省、市、区及全国的优秀评选。与此同时,通过评选“感动采三”人物、“最美家长”和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调动更多学生、教师和家长的积极性。

二、大课程——促进个性成长

学什么比怎么学更重要。学校育人体系架构的关键是课程。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我们探索了基于“三立三力”的育人模式,“三立”,即素养立意、学生立场、课程立基,“三力”,即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根据学校构建大课程的原则和目标,建设基于家庭、学校、社会的三维立体课程体系——第三教育空间。探索育人新模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成长的课程。

(一)基地课程,挖掘个性潜能

从2009年开始,学校开设艺术素养、科学素养、运动素养等系列拓展课程,历时十余年,逐步架构大美育、大健康、大科技等方面的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激活学生个性潜能,为学生搭建自主发展的平台。

为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打破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采用开放式自主选课制。木工坊、3D打印、铜管乐队、啦啦操、创意生活等140余门拓展课程,让每位学生的课表犹如“私人订制”。啦啦操队在全国、省、市比赛累计荣获一等奖14次;木工坊、3D打印等多门课程获评“杭州市精品课程”。

(二)走读课程,提升综合能力

“走读杭州”,是“第三教育空间”的课程之一。每周抽出半天时间,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创设真实情境,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探索研究与实地考察中走读家乡,游览杭州各大博物馆、寻迹名人故居、走遍名胜古迹等。真实的情境,真实的感受,真实的研究,才能提升真实的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行是知之始,学中求真,把学到的知识同生活实际相联系,才能让每一个人的潜能都得到激发,每一份求知欲都得以唤醒,从而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项目学习,培养高阶思维

从关注知识到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有益探索,是促进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转变,有助于实现教育载体的回归,学生立场的回归,学习主体的回归以及学习方式的回归,从而实现学科素养和育人价值相融共生。而项目式学习则打破了课堂教学边界、学科边界,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里思考、合作、探究和交流,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积极探索项目学习如何从以知识为中心到以学生素质为中心,这是对学生核心素养诉求和学校育人目标追求的有力回应,既能让学校教育“归原”,又能让学科价值和育人价值“共生”。项目学习突破了课堂教学和学科的界限,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的环境中思考、合作、探究、交流,从而促进了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三、大课堂——提升核心素养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走在教育与教学改革的前列。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突破班级、校园的时空边界,探索“三适”课堂教学新模式。课堂教学是适性的,遵循学习的规律,给予学生适宜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是适切的,适时适量,让学生从容感受生活的情味;课堂教学是适用的,既是学生生长的基础,更应使学生学以致用,努力实现“轻负高质”。

(一)混龄走班,突破空间边界

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探索多学科融合的综合化学习。提倡大单元、大概念教学,形成各学科“三适”课堂教学范式。改变与丰富课堂教学结构,在课时上进行探索,课表里的课程,不再完全是固定的40分钟,设置“长、短课”,短则仅10分钟,长则60分钟,甚至小半天,如每周四、周五下午的“第三教育空间”和“大阅读”课程,长达120分钟;一至六年级“混龄走班”在拓展课程、德育体验课程等课程中展开,其他课程或按学程进行。“线上+线下”,上网收集资料、到浙江大学图书馆查阅文献、去手工活态艺术馆实地体验、去木工坊社团听校外辅导员讲故事。对木刻历史感兴趣的学生,有机会亲手做一做木刻版画,还能以编画册、讲故事、展示木刻作品等方式进行展示。打破时空壁垒,进行有益的探索努力,实现个性化学习。

(二)自然融入,突破时限边界

随着国家开始提倡“减负”,实现真正的“零起点”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起点和差异,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不断进行教育和革新,这是“采三”在时代浪潮中接过的接力棒。当新生家长们担心孩子如何适应一年级的学习时,学校的“融·爱”主题衔接课程应运而生。

一年级幼小衔接课程,用于帮助新入学学生适应新的成长环境,将幼小衔接的时间延长,让新生在入学初期有充分的身心适应时间。学校实行“一班一节奏”“一人一策略”,切实把衔接的“陡坡”变成“缓坡”,根据不同个人需求、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情感依赖、不同个性发展,努力使新入学的每一位孩子以体验去认知世界、认识自我。

(三)知行合一,突破虚实边界

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开启数字校园建设的新征程,开发了“采三大脑”平台,通过“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双线融合开展混合式“互联网+”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打破边界,开展“线上+线下”学习活动,优化学习方式,重构教学生态。

语文课前,教师下发了“鱼游到了纸上”预习单,让学生依据预习单进行预习。学生收到预习单后各抒己见,纷纷在“采三大脑”上用私信的方式向教师发来预习的结果并提出自己的疑问,使教师精准了解学情。

利用“互联网+”教育的优势,我们与湖北恩施、贵州三穗、建德梅城等全国各地结对学校进行在线研讨、实时互动学习,突破了时限边界,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至各地。采荷三小的教育变革已展现了自己的特色,收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和认可。在“采三大脑”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的最新学习生活动态。学校获评“浙江省首批数字校园示范校”,智慧校园案例“数字童年”还获评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

四、大研修——形成育人合力

(一)“三全”课程培养教师,助力学生促发展

教师是一所学校最大的财富,是小学生素质得以提升的重要保障。为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学校一直在探索教师成长研修模式,致力于打造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立足“风荷书院”平台,成立菡萏、水华、忘言、思源四大书院,构建全纳入、全覆盖、全历程的教师成长课程体系。

每年8月中旬,集团五年内教师与骨干教师齐聚一堂,开展为期一周的新教师成长营。研修内容突出实战性、针对性、系统性,研修形式突出多样性、丰富性、情境性。采三大讲堂、模拟课堂教学展示、妙趣横生的情景剧、唇枪舌剑的辩论赛,青年教师们虚心学习、锐意进取,为专业的快速发展积蓄力量。

“采三之夜学习会”每两周举办一次,教师们推荐系列书目、交流阅读感受、聆听朗读分享,阅读的身影遍布角角落落。在书中,教师们寻觅源头活水、家国情怀。从主题化课程到定制式菜单选修,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视研修体验,改进研修课程,旨在让每位老师学以致用。

(二)风荷研修引领家长,家庭教育显成效

全国妇联、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中指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机制”。“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应当发挥指导作用及特殊的桥梁作用,促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合力。

为使家长更多地了解学校文化,增进家校沟通与联系,更好地教育引导孩子成长,“风荷家长研修院”成立了。在每年的新生入学家长会上,家长与孩子一同入学,开始长达六年的研修学习。以“每周一天家庭日”为契机,倡议家长陪伴孩子阅读、运动健身、家庭劳动,引导家长成长为从容型、智慧型、学习型、成长型、同盟型的家长,学校与家庭携手共同托举孩子的发展,合力写好一个“众”字。

(三)多方联动社区协同,合力育人助成长

2017年教育部印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提高对学生道德发展、成长成人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学校要从竭诚为学生服务出发,主动联系社区,积极争取教育部门乃至政府部门的重视与助力,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

为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家校社育人网络,学校建立联建共育机制,把社区建设成学校以外的教育阵地,打造成重要的实践基地,打造“一公里”服务圈,切实做好无缝衔接。在团区委、少工委及社区的大力支持下,社区的少年先锋队工作委员会成立了。我校的十多名学生家长作为社区学校的受益者,参加了上城区社区学院联合笕桥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举办的“科学做家长,亲子共成长”家庭教育成长营活动,学习了“阅读计划”指导、“膳食营养”体验等课程,社区学校将成为他们终身学习活动的场所。

猜你喜欢

育人家长学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