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播种管理技术
2023-12-09李华
李 华
冬小麦播种管理技术直接影响着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为了保证冬小麦的安全越冬和高产稳产,需要掌握以下几方面的技术:
一、选用适宜的品种
冬小麦的品种选择应根据本地区的气候、土壤、病虫害、市场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选用最适宜的优质品种。一般选用耐寒、抗旱、抗病、抗倒、抗穗发芽、适宜亩穗数和千粒重、品质好的品种。同时,要注意品种更新换代,及时引进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并做好种子繁殖和贮存工作。
二、精细整地
整地是冬小麦播种前的重要工序,其目的是为了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和墒情,保证播种质量和出苗率。整地应根据土壤类型、前茬作物、秸秆处理方式等因素灵活掌握,一般采用深耕或深松与旋耕、耙耢、压实等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使耕层深厚、松散适度、无土坷垃,地面平整状况好,土壤中水、肥、气、热状况协调,保水、保肥能力强。
三、药剂拌种
药剂拌种是指在播种前将种子与药剂混合均匀,以防治苗期病虫害和促进出苗壮苗。药剂拌种可以有效延迟和减轻小麦条锈病、纹枯病、茎基腐病、黑穗病等病害的发生,同时控制苗期地下害虫为害。药剂拌种时要根据小麦品种抗病性、发病状况以及气候条件、栽培方式,合理选择药剂,严格控制用药量,禁止超量用药;拌种后立即播种,现拌现用,当日播完;药剂拌种后出苗率会略有下降,要适当增加拌种后用种量。
四、适墒播种
适墒播种是指在土壤含水量适宜的情况下进行播种,以保证一播全苗,根系及时长出,并下扎到深层土壤中。一般冬小麦播种时耕层适宜墒情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0%~75%,在适宜墒情条件下播种,能提高出苗率和抗旱能力。各地一定要注意创造条件争取适墒播种,播种前墒情不足时要提前造墒,水分偏多时注意排水降渍。
五、适期播种
适期播种是指根据冬小麦的生育特点和本地区的气候条件,确定最佳播种时间,以保证冬小麦能在适宜的温度下完成出苗、分蘖、越冬等关键生育阶段。一般冬小麦的适期播种时间应在秋分前后,即9 月下旬~10 月上旬。过早播种会导致小麦生长过旺,耗费养分,增加病虫害发生的概率,降低抗寒能力;过晚播种会导致小麦生长不足,分蘖少,根系发育差,抵御低温的能力弱。适期播种时要根据品种、地块、土壤等因素进行细致调整,尽量缩短播种期,避免出现“一田三苗”的现象。
六、合理密度
合理密度是指根据冬小麦的品种特性、地块条件、栽培方式等因素,确定最适宜的播种量和行距,以保证冬小麦的群体结构和光合效率。一般冬小麦的合理密度应控制在每亩20 万~25 万株,行距以20~25cm 为宜。密度过稀会导致小麦分蘖过多,消耗养分,影响穗粒数和千粒重;过密会导致小麦竞争激烈,生长不均匀,易发生倒伏和病虫害。要根据品种、土壤肥力、水分条件等因素进行适当调节合理密度,尽量保持每穴一苗或两苗。
七、及时施肥
及时施肥是指根据冬小麦的营养需求和土壤供肥能力,确定最佳的施肥时间、施肥量和施肥方法,以保证冬小麦的营养平衡和高效利用。一般冬小麦的施肥应分为基肥、追肥和叶面肥三个阶段。基肥应在播种前或播种时施入耕层土壤中,以有机肥为主,配合少量氮磷钾复合肥或化学单质肥;追肥应在出苗后至拔节前进行,在秋季可适当追施氮磷钾复合肥或化学单质肥,在春季可多次追施氮肥或氮钾复合肥;叶面肥应在拔节至灌浆期间喷施,在关键生长期可喷施微量元素或生物制剂。施肥时要根据品种、土壤检测结果、前茬作物等因素进行科学配置,避免盲目施用或过量施用。
八、及时灌水
及时灌水是指根据冬小麦的水分需求和土壤水分状况,确定最佳的灌水时间、灌水量和灌水方法,以保证冬小麦的水分平衡和高效利用。一般冬小麦的灌水应分为保墒灌水、越冬灌水和春灌三个阶段。保墒灌水应在播种前或播种后进行,以补充耕层土壤水分,保证出苗率和分蘖数;越冬灌水应在冬季低温期进行,以增加土壤温度,减少冻害,促进根系生长;春灌应在春季回温期进行,以满足拔节至灌浆期的水分需求,提高产量和品质。灌水时要根据品种、土壤类型、气象条件等因素进行合理安排,避免过早过多或过晚过少的灌水。
九、及时除草
及时除草是指根据冬小麦的杂草状况和生长发育阶段,确定最佳的除草时间、除草方法和除草药剂,以保证冬小麦的光照和营养不受影响。一般冬小麦的除草应分为苗前除草、苗后除草和拔节后除草三个阶段。苗前除草应在播种前或播种后进行,以减少杂草种子的萌发和扩散;苗后除草应在出苗后至分蘖期进行,以控制杂草的生长和竞争;拔节后除草应在拔节后至开花期进行,以清除田间的大杂草。除草时要根据杂草种类、数量、分布等因素进行选择,可以采用机械除草、化学除草或综合除草的方法。化学除草时要根据小麦品种抗药性、杂草类型、生长期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除草剂,并严格按照用量和方法使用。
十、及时防治病虫害
及时防治病虫害是指根据冬小麦的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危害程度,确定最佳的防治时间、防治方法和防治药剂,以保证冬小麦的健康生长和高产优质。一般冬小麦的病虫害防治应分为预防性防治和治理性防治两个层次。预防性防治是指在病虫害发生前或初期采取各种措施,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治理性防治是指在病虫害发生后或达到一定程度时采取有效措施,以控制病虫害的危害。预防性防治主要包括选用抗病抗虫品种、合理轮作、清理田间残留物、调整播期密度、合理施肥灌水等;治理性防治主要包括人工捕捉、机械清除、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化学防治时要根据病虫害类型、发生程度、气象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农药,并严格按照用量和方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