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部控制、真实盈余管理与成本粘性

2023-12-08杨顺华肖慧方季佳莹

会计之友 2023年24期
关键词:成本粘性盈余管理内部控制

杨顺华 肖慧方 季佳莹

【摘 要】 以2016—2020年A股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基于内部控制视角,实证研究内部控制对真实盈余管理与成本粘性关系的调节作用,以期为企业改善公司治理、提高内控质量,减少管理层基于自利的成本管控行为提供新证据。研究发现,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存在成本粘性,并同时存在应计和真实两种盈余管理行为,管理层更偏向真实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中异常经营性现金流增加成本粘性,异常酌量性费用和异常生产成本则相反;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有效抑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继而降低成本粘性。因此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取决于内部控制质量效用的发挥。研究成果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针对自身发展阶段,加强内部控制,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效率。

【关键词】 盈余管理; 内部控制; 成本粘性

【中图分类号】 F234.3;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3)24-0092-08

一、引言

高新技术企业“降成本”任务的提出对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模型认为成本费用只是机械地随着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而忽视管理层决策的作用。Anderson et al.[1]借用经济学价格粘性,将销售业务量上升时成本增加的比例大于业务量等额下降时成本减少的比例这一现象称为成本粘性。孙峥等[2]首次实证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成本粘性。管理层采取多种手段粉饰企业利润表的行为即盈余管理,Schipper[3]将盈余管理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开始研究盈余管理与成本粘性的关系[4-7]。

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离不开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受到广泛关注。2008年以来,我国相继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被誉为“中国版萨班斯法案”的规范和指引文件,填补了我国内部控制领域的空白[8]。而从掌握的文献来看,缺少将公司内部控制、盈余管理与成本粘性纳入统一框架进行研究的文献,尤其以成本粘性高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的更是少之又少。那么盈余管理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是否取决于内部控制质量效用的发挥呢?

本文以2016—2020年A股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基于内部控制质量研究视角,研究内部控制质量在盈余管理对企业成本粘性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确实存在成本粘性,并同时存在应计和真实两种盈余管理行为,管理层更偏向真实盈余管理;(2)真实盈余管理中异常经营性现金流增加成本粘性,异常酌量性费用和异常生产成本相反;(3)内部控制质量能够有效调节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有效抑制盈余管理行为,继而影响成本粘性。本研究为改善公司治理、提高内控质量,减少管理层基于自利的成本管控行为提供了新证据。

与既有研究相比,本文的增量贡献主要体现在:(1)从内部控制视角探讨了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对成本粘性的影响,丰富了分行业研究成果,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根据行业特点针对性地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效率。(2)在探索内部控制质量、真实盈余管理与成本粘性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发现了内部控制质量会对“真实盈余管理—成本粘性”的作用机制产生调节作用,完整地勾勒出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与成本粘性的影响机制,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内部控制质量影响成本粘性作用机制的理解,有利于改善公司现有不合理的内部控制治理结构,提高成本管理效率。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A股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粘性存在性

Anderson et al.[1]第一次检验了关于成本粘性存在性假设。刘武[9]通过实证成功论证各个行业的企业都存在着企业管理层通过调节企业的成本而获取利益的现象。孔玉生等[10]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A股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必然也存在股东和管理层信息不对称。企业在销售上升期,相应的销售成本增长速度会慢于销售收入,财务报表显示较好的业绩,因此可以给管理层带来较高的报酬或者良好的声誉。当销售下降时,管理层从自利角度出发会做出相应的选择。一方面,当管理层看好企业的未来前景时,管理层预计未来经营环境良好,目前的销售下降仅仅是暂时的,为了节约成本往往会使成本费用的下降低于销售收入下降的速度。减少生产必然会导致企业设备和资源闲置或降低生产效率,但某些已经投入的必要支出如固定资产折旧费用还在发生,成本费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如果管理层面临的经营环境恶化,为了维持自身利益,防止亏损,管理层会选择增加账面收入,有保留地调降部分成本,某些产品不能及时售出导致仓储费、管理费的增加。因此,企业维持较高的费用水平,以保证管理层待遇不受影响,由此产生成本粘性。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研究假设1。

H1:A股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成本管控时,总体上存在成本粘性。

(二)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管理层通过改变会计方法或者安排真实交易调整对外财务报告,引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公司效益产生不同于实际情况的理解,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Schipper[3]首先提出,盈余管理分为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应计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层利用会计准则中的自由选择权,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变更等手段调整会计数据来粉饰或掩盖真实会计信息的盈余管理活动。真实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层通过适时而刻意地构造、调整或改变公司实际的销售、生产、投融资等活动来进行利润操控的盈余管理活动[11]。为什么管理层要进行盈余管理?管理层的薪酬和声誉与企业的绩效相关,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行盈余管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得管理者与股东的目标函数不一致,由于信息不对称,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来满足自利动机。在销售业务量上升期通过增加成本和扩大规模,扩大资源控制;而在业务量下降时却选择保留部分资源,以便降低任期内对工作开展的影响。管理层在面对不同的经济形势时采取快速增加资源投入或者削减资源投入的策略來降低成本,从而导致业务量变化与成本的边际变化在方向上的非对称性,产生成本粘性。公司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正是造成企业成本粘性的重要内部根源。

Roychowdhury[11]则指出,应计盈余管理比真实盈余管理的隐蔽性更弱。罗珊梅[12]发现盈余管理一般不会违反会计准则的规定,尤其真实盈余管理所构建的交易活动大多是真实存在的,不易被察觉,风险较低,因此企业更乐于选择真实盈余管理。随着我国市场和企业内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管理层会选择更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时,管理层为了保持较高的利润,会通过一定的措施减少企业日常活动所需的支出,不同的企业成本费用的调控力度不同,进而导致成本变动率和收入变动率的失衡,产生成本粘性。高新技术企业高研发费用、高风险等特征导致无法实现企业目标时,管理层为了躲避监管惩罚和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选择更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Turetken et al.[13]研究发现大部分应计盈余管理成本小于真实盈余管理,且基本上只要把握好盈余管理程度,实施应计盈余管理的风险也能在可控范围,所以大部分管理层在实施真实盈余管理时,会同时进行应计盈余管理。基于此,提出假设2。

H2:A股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成本管控时,同时存在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种行为,且管理层更倾向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三)真实盈余管理对成本粘性的影响

Roychowdhury[11]提出的模型把真实盈余管理分为异常经营性现金流、异常酌量性费用和异常生产成本三部分。(1)异常经营性现金流。Gray et al.[14]认为管理者为了快速提升企业的利润,通过给予商业折扣或者赊销提升业务量,但是利润增长并没有给企业带来大量现金流,导致企业出现异常经营性现金流。业务量上升带动短期成本的大幅增加,其增加程度高于正常经营下的业务量下降时成本减少的程度,总体上增加企业的成本粘性。(2)异常酌量性费用。调整酌量性费用是管理层控制企业费用较常见的手段。如果需要调增利润可以减少企业的酌量性费用,比如广告费、员工培训费等,而业务量并没有因为酌量性费用的减少在短期呈现大幅波动,因而总体上减少企业的成本粘性。(3)异常生产成本。Kreilkamp et al.[15]認为企业的管理者为了提高企业的绩效,降低企业的成本费用,可能会增加产品的产量分担固定成本,造成产能过剩,导致企业出现异常生产成本,此时生产成本并没有因为业务量增加而超出正常水平,因而不会加剧企业成本与业务量非对称变动,总体上降低了企业成本粘性。据此提出假设3。

H3:在A股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时,异常经营性现金流会增加企业成本粘性,异常酌量性费用和异常生产成本会降低成本粘性。

(四)内部控制对真实盈余管理与成本粘性的调节作用

建立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企业内部相互制约和监督可以有效减少真实盈余管理,进而降低企业的成本粘性。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高质量内部控制可以将各类企业角色进行分工形成制衡机制,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更加流畅,从而形成一张让企业所有者、管理者和全体员工互相监督的信息网,促使管理者正确行使权力并进行合理的成本决策。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的优劣对于成本粘性存在显著影响,内部控制越好,对成本粘性的抑制作用越好。研究发现,企业管理层愿意解决公司内控存在的问题并主动配合内控的实施,使得企业管理者调节盈余的行为随之减少,保证了企业的盈余质量。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抑制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由此可以看出,良好内部控制机制的实施能显著改变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使得盈余管理真正成为提升财务决策合理性、融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助推剂,从而有效降低成本粘性。也就是说,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使得真实盈余管理对成本粘性的促进作用得到显著削弱。内部控制越好,真实盈余管理对成本粘性的抑制作用越有效。据此提出假设4。

H4:A股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并实施高质量的内部控制,真实盈余管理得到有效抑制,成本粘性降低。

三、相关理论与研究设计

(一)数据选择

本文选择2016—2020年沪深A股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475家为研究对象,总共得到了2 375个样本观测值。本文所选取的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内部控制指数来自迪博数据库,软件使用Stata16.0。

(二)变量定义

对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粘性的测度,采用Anderson et al.[1]的行业计量模型,将总成本定义为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营业成本之和。具体变量定义见表1。

(三)模型构建

构建模型1检验A股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是否存在成本粘性。ln表示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从上期到本期的变动幅度,β0表示常数项;di,t为虚拟变量;β1表示营收上升1%,总成本费用增加的百分比;β2表示总成本费用的粘性系数;(β1+β2)表示营收每降低1%总成本费用减少的百分比,如果存在成本粘性,则有β1>β1+β2,即β2<0,因此β2是衡量成本费用粘性的重要指标,β2越小,粘性水平越高。为更加准确地检验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粘性的存在性,在模型1中还加入了控制变量。当β2小于0时,可以证明A股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存在成本粘性,则H1成立,且β2越大,A股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成本粘性水平越高。

构建模型2、模型3检验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对成本粘性的影响。系数γ1和γ2存在时,可以证明两种盈余管理行为同时存在。系数γ1和γ2显著为正时,表明两种盈余管理使成本粘性水平降低;系数γ1和γ2显著为负时,则表明两种盈余管理使成本粘性水平增强;当γ1小于γ2时,可以证明A股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更多采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通过比较A_CFOi,t、A_PRODi,t和A_DISEXPi,t的系数γ2显著性和绝对值大小,可以进一步分析出三种真实盈余管理手段对成本粘性的影响是否显著以及管理层对使用三种真实盈余管理手段的偏好。

为进一步检验内部控制质量对真实盈余管理与成本粘性的调节作用,选择内部控制质量ICQ为解释变量,首先对样本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进行分类,选取迪博内部控制指数为1—1 000的数值,指数越大,内部控制质量越好。以内部控制指数均值为标准,高于当年样本中位数分入高内部控制质量组,低于均值的进入低内部控制质量组,即根据中位数将样本分为高内控质量组和低内控质量组。

分组后再根据模型3分别对高内控质量组和低内控质量组的样本企业进行回归分析,高内控质量组的(β1+β2+γ2)大于(β1+β2),且γ2显著大于0;低内控质量组的(β1+β2+γ2)小于(β1+β2),且γ2显著小于0,则H4成立。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全样本主要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营业收入变动率(lnSale)和总成本变动率(lnTC)的均值和中位数均大于0,说明A股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均呈上升趋势。而lnTC的均值0.127和中位数0.117大于lnSale的均值0.117和中位数0.1,表明在A股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总成本变动幅度略大于营业收入变动幅度,可以推测可能样本企业存在成本粘性。业务收入下降时d的均值为0.248,表明样本企业有约24.8%存在营收下滑。观察两种盈余管理行为的数据可以发现,DA的均值0.016和中位数0.003分别小于AREM的均值0.153和中位数0.155,说明A股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存在应计和真实两种盈余管理行为,真实盈余管理强度更大。限于篇幅不列示描述性统计表。

(二)相关性分析

主要变量相关性分析见表2。总成本变动率(lnTC)与营业收入变动率(lnSale)的相关性系数为0.940,大于0且在1%水平显著,营业收入下降(d)与lnTC的相关性系数为-0.552,小于0且在1%水平显著,表明在A股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营收下降时总成本的变化率不等于营收上升时总成本的变化率,推测样本企业中存在成本粘性现象。营业收入下降(d)与真实盈余管理(AREM)的相关性系数为0.073,即γ2大于0且在1%水平显著,表明真实盈余管理降低成本粘性,即当企业营收下降时,A股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层在降低成本粘性时会偏向真实盈余管理。lnTC与控制变量资产密集度(ASSET)、员工密集度(EI)、连续亏损(SD)均在1%水平显著相关且系数均小于0.2,说明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可靠。

从表2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lnTC与lnSale的相关性系数为0.94,是否会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經过对几组关键变量进行方差膨胀因子VIF检验,发现VIF值均小于10,表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确保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限于篇幅,不列示VIF检验表。

(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成本费用粘性存在性分析

通过模型1对H1进行多元回归线性方程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总成本β1在1%水平显著,表明营业收入增加1%则公司的总成本增加0.749%;β2为-0.183,小于0且在1%水平显著,说明当营业收入下降1%时,公司总成本降低0.566%(0.749-0.183),即营业收入变化时,总成本的增长幅度大于下降幅度,企业业务成本随销售收入的变化满足非对称条件,验证了H1,A股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存在成本粘性现象。

2.盈余管理对成本粘性影响的回归分析

当企业的营业收入每增加1%,其成本费用便增多β1%,而当企业的营业收入下降1%时,成本费用降低的幅度为(β1+β2+γ)%,其中β2表示成本费用粘性的程度。当γ>0且显著时,表明该项盈余管理方式有可能降低企业的成本费用粘性;而当γ<0且显著时,则相反。

(1)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

多元回归模型2和模型3的数据结果见表4。这里将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两个模型的成本粘性水平进行了直观对比。模型2中的应计盈余管理系数γ1为-0.339,而模型3中的真实盈余管理系数γ2为1.214,系数γ1和γ2均存在,说明A股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控时,同时存在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γ2大于γ1,说明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更大。γ1为-0.339,β1为0.75,β2为-0.191,说明当营收降低1%时,成本费用降低的幅度为0.22%(0.75-0.191-0.339),说明A股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层在总体上使用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强化了成本粘性但并不显著。而γ2为1.214大于0且在1%水平显著,β1为0.754,β2为-0.135,说明当营收降低1%时,成本费用降低的幅度为1.833%(0.754-0.135+1.214),表明样本企业运用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总体上显著弱化了成本粘性,H2得证。

(2)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

表5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真实盈余管理手段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有较明显区别,不同手段之间的影响作用可能会抵消。A_CFOi,t的相关系数γ2为-1.125,显著为负,说明高新技术企业采用调整经营性现金流(A_CFOi,t)的手段能显著增加企业的成本粘性水平。调整生产成本(A_PRODi,t)和酌量性费用(A_DISEXPi,t)这两种手段相关的系数γ2为0.287和1.286,说明高新技术企业采用调整生产成本(A_PRODi,t)和酌量性费用(A_DISEXPi,t)这两种手段能降低企业的成本粘性水平,但调整酌量性费用(A_DISEXPi,t)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通过进一步分析,对比三种不同真实盈余管理手段系数γ2的绝对值大小,可以得出A股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层更倾向于调整经营性现金流(A_CFOi,t)和酌量性费用(A_DISEXPi,t)。综上,H3得证。

3.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与成本粘性的影响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进行分组并对模型3进行回归检验结果见表6,β2是衡量成本费用粘性的重要指标,β2越小,粘性水平越高。低内控质量组的β2为-0.591***,高内控质量组的β2为-0.277***,说明低内控质量组的粘性水平高于高内控质量组。再来分析真实盈余管理(AREM)与成本粘性水平的回归系数γ2,系数显著为正,表明盈余管理降低成本粘性,系数显著为负,表明盈余管理加强了成本粘性。当样本企业的内控质量较高时,γ2为0.549,系数显著为正,成本粘性低。当样本企业的内控质量较低时,γ2为-0.743,系数小于0且在1%水平显著,成本粘性高;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当样本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较高时,管理层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机会得到有效抑制,企业成本管控能降低成本粘性,H4得证。研究说明,内控质量的高低对于成本粘性存在显著影响,内控质量越高,盈余管理动机或机会越小,对于成本粘性的抑制作用越好,企业成本越接近成本性态模型,根据成本性态模型进行成本决策越准确。反之,内控质量差的企业进行成本决策误差较大;相较于其他形式的成本控制,内部控制花费的成本是最低的方式之一,为了提高成本决策的有效性,应当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

(四)稳健性检验

为进一步确认本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本文改变成本粘性指标中成本变量,参考李增福等[16]的做法用营业成本变动率的自然对数lnO代替,进行上述成本粘性检验,结果与本研究结果无实质性差异,说明原结果真实有效。考虑篇幅不列示稳健性检验表。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基于2016—2020年A股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数据和内部控制指数,实证检验了盈余管理对成本粘性的影响以及内部控制质量对这一影响的调节作用。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A股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控时,总体存在成本粘性。(2)A股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存在应计和真实两种盈余管理行为,且管理层更倾向真实盈余管理。因此应当规范企业管理层安排交易事项的权力,避免管理层通过大范围的商业折扣、赊销来处置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损害企業的长远利益。(3)在A股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整体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中,异常经营性现金流会增加企业成本粘性,异常酌量性费用和异常生产成本降低企业成本粘性。A股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更倾向通过调整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和酌量性费用达成盈余目标降低成本粘性,且这两种手段对成本粘性影响更显著。因此限制管理层对高新技术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和酌量性费用支出权力,由董事会或专业的评估机构协助管理层决定酌量性费用的支出。(4)当A股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并实施高质量的内部控制,管理层利用盈余管理进行调节盈余的机会和行为减少,进而降低企业的成本粘性。高新技术企业应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特点和所属行业的特殊性,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将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实施的质量纳入到对管理层的考核中,以此来提高内部控制质量,最终在帮助企业实现“降成本”目标时,助力企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M C,et al.Are selling,general,and administrative costs "Sticky"?[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3,41(1):47-63.

[2] 孙铮,刘浩.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4(12):26-34.

[3] SCHIPPER K.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Horizons,1989,5(4):105-121.

[4] 马永强,张泽南.限薪令效应、国企高管薪酬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C].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2013.

[5] 江伟,胡玉明,应计盈余管理影响企业的成本粘性吗[J].南开管理评论,2015(2):83-91.

[6] 彭飞.企业盈余管理对成本粘性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9(9):184-188.

[7] 索志林,隋菁菁.管理层激励、盈余管理与成本粘性[J].财会通讯,2020(22)49-52.

[8] 郝颖.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治理效应——基于内部控制质量视角[J].会计之友,2022(10):2-9.

[9] 刘武.企业费用“粘性”行为:基于行业差异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12):105-112.

[10] 孔玉生,朱乃平,孔庆根.成本粘性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11):58-65.

[11] ROYCHOWDHURY S.Earnings management thro-

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2006,42(3):335-370.

[12] 罗珊梅.管理层权力、盈余管理与股市流动性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视角[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7,38(1):95-102.

[13] TURETKEN O,et al.Internal audit effectiveness:operationaliz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J].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2020,35(2):238-271.

[14] GRAY S,PREMTI A.Transaction-based lending and accrual quality[J].Managerial Finance,2020,47:36-85.

[15] KREILKAMP N,et al.The effect of cost stickiness on peer-based valuation models[J].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21,30(5):913-938.

[16] 李增福,郑友环,连玉君.股权再融资、盈余管理与上市公司业绩滑坡——基于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方式下的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1,19(2):49-56.

猜你喜欢

成本粘性盈余管理内部控制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浅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企业成本结构对短期成本决策的影响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
两税合并、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
不同产权性质与成本粘性差异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成本粘性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