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路径探析
2023-12-08齐凯雁
齐凯雁
摘 要: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的“神经末梢”和一切工作的“总抓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是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故而要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加强党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提升思想引领力,不断促进文化振兴;提升政策执行力,扎实推进产业振兴;提升群众凝聚力,大力推动人才振兴;提升自我革新力,推动乡村组织振兴。使得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得到强有力的巩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乡村振新
一、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
(一)组织体系日益健全。党中央强调要在基层农村“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1]时至今日,全国几乎所有的行政村均成立了党的组织,党组织的覆盖率达到99%,村、镇党组织作为农村基层组织的统领,对其它各类组织进行管理,巩固了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地位。农村基层组织也发展出了“两委一肩挑”的组织形式,贯彻了村集体共同形成合力的精神又加强了党员队伍的“头雁”效应;另外农村基层党组织以《关于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为标准,落实了村务监督制度,进一步增强了村组织的工作效率。
(二)干部队伍得到优化。党中央大力推进“村党组书记一肩挑”制度的施行,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和范围内,通过法定程序让村党组织书记同时“挑起”村委会主任等多个村组织负责人的任务,加强了党对农村发展的领导力,实现了农村发展的“一盘棋”,强化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治理中的核心作用。通过“驻村第一书记”选派制度和驻村工作队制度,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三)政治生态得到改善。打击农村黑恶势力是改变农村政治生态的主要方式。杜绝村组织违纪违法,清除“家族式”黑恶势力、打击“保护伞”成为了农村扫黑除恶的重点工作。经过长达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集聚与农村的黑恶势力数量显著下降,扫黑除恶斗争在农村社会取得显著成果。
二、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政治引领功能发挥不充分。“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角色定位不准确、党性修养不够、责任意识不到位,阻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功能的充分发挥。在政治功能上未能有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员干部政治领导力较弱。
(二)凝聚群众能力不够。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群众的能力不够,因此導致许多农民宁愿外出务工,也不愿意留在农村,建设家乡。不少农村党员或外出经商或居住城镇或外出务工,疏远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联系,离散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其社会动员和号召群众的能力也随之降低。
(三)创新发展意识缺乏。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工作上创新性不够,主动性有待加强,缺乏变通思想。具体表现为:一是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生搬硬套其他地区发展模式,缺乏创新意识。二是党员创新意识不足,开拓创新精神不足。党员干部的工作方式因循守旧、缺乏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建设。
(四)优秀人才资源匮乏。现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面临政治不够过硬、综合素质不高等诸多挑战[2]。高素质人才留不住,部分基层党组织发展难度大,干部队伍水平低,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青黄不接”。部分农村地区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工作能力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
三、乡村振兴视阈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提升政治领导力,加强党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加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不断提高“政治三力”。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在领带农村工作时,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做到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坚持党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导;不断提高政治领悟力,全体党员干部就要定位最自觉的责任担当,深刻领悟党的各项方针,吃透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不断提高政治执行力,不折不扣抓好党中央精神贯彻落实,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将乡村振兴这一美好蓝图转化为现实。提升领导班子的领导能力。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通过抓优村干部选任、抓严村书记管理、抓强村人才培养等方式,建好建强乡村振兴基层干部人才队伍,切实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二)提升思想引领力,不断促进文化振兴。持续提高党员干部思想境界。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以落实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为基本依托,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普通党员的不同情况作出安排。党员干部按照“四个对照”进行自查自省,查找自身不足,并找到其解决方法。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农村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党风引领良好家风、淳朴村风、文明乡风,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还要重视家庭建设,传承良好的家风家训。要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3],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推动文化振兴。
(三)提升政策执行力,扎实推进产业振兴。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其政策执行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农村工作是否完成、目标能否实现。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继续加强脱贫攻坚强调的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从而防止返贫现象发生、实现已脱贫人口收入再增长。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将各项惠民、惠农方针政策落实到位;创新农村产业模式,以基层党建引领企社联动,实现企社互帮、互惠共赢,辐射带动片区产业共同发展。基层党组织通过实地调研、全盘分析,全面摸清“家底”,因地制宜推行“党建+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形成有统一模式,又有各具特色的建设新格局。
(四)提升群众凝聚力,大力推动人才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凝聚力,将人才引入乡村、留在乡村,推动人才振兴。做好“招人”的工作,引进一些适合本村发展的企业,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缓解青年人外出打工人才流失的问题。解决“留人”问题,建立健全用人机制体制,切实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并重。建立引入人才鼓励机制,推动人才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政策支持。要大力培养乡村各类人才,把具有一定农村实践经验、政治觉悟高、专业技能强、能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农村“田秀才”、“土专家”的优秀青年选拔到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中去,充分发挥其在基层组织机构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五)提升自我革新力,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动乡村战略工作中,要具有革除自我缺点和不足的勇气和能力,从而推动乡村组织振兴。要严肃党的组织生活。“一个班子强不强、有没有战斗力,同有没有严肃认真的组织生活密切相关”[4]。高度重视“四大考验”、警惕和防范“四大危险”,提高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完善目标考核机制;实行目标责任,强化岗位责任;进一步完善村书记岗位职责、行为规范、重大事项报告、问责办法、任期及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在重大事项上,确保广大党员和群众事前参与决策、事中监督实施、事后检查落实,努力提高工作的透明度。要创新组织工作方式,推广其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推动基层党组织活动、工作方式改革创新。要创新组织生活会,用身边人和身边事教育感染党员干部;要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全面夯实乡村振兴“战斗堡垒”。
在乡村振兴视阈下,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使得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得到强有力的巩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29):9-47.
[2]聂继红,吴春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J].江淮论坛,2018,(05):39-4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05.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