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民营企业助力乡村振兴问题研究
2023-12-08田芳
摘 要: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发展乡村产业需要更多的新业态、新模式、新运营的加入,因此政府鼓励工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对于拓展投资新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等都有重要意义。漯河作为民营企业发展较好的城市,近年来,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基于对漯河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现状进行经验总结和问题分析,提出强化要素支撑,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公共服务,补齐基础短板,强化监督引导,推进深度参与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营企业;乡村振兴;农业农村
一、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可行性和路径模式
(一)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可行性分析
1、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助力工业发展,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工业会反哺农业。在贫困国家或发展的早期,经济学家把工业与农业联动发展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农业支持工业阶段,工业自主发展阶段,工业反哺农业阶段,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阶段。根据国际经验,当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与农业关系将会发生转折性的变化,经济发展将进入反哺农业阶段,这意味着资源将从城市流向农村,从工业流向农业,意味着工业助力农业有天然的必然性
2、符合我国所有制经济的特点。民营企业是个体或股份制发展经营行为,而集体经济是组织经济行为。集体经济如果出现问题,整个组织都要受到影响,甚至会产生严重后果。民营企业是个体或股份制行为,如果出现问题,对组织的影响会小的很多,对乡村振兴影响不会很大。农村的集体经济部分地方还比较薄弱,甚至出现问题的不在少数,有的发展缓慢,有的资不抵债,有的出现破产,严重影响農村经济发展。因此,民营企业助力我市乡村振兴也是它的使命所在。
3、契合民营企业自身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一方面,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推动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要增强发展后劲,提高经济效益,就要不断激发内动力,工业和农业联姻发挥各自的优势,民企优化农业,农业促进民企,形成良性互动,实现互惠双赢。可以说乡村建设也是民营企业面临的新使命、新机遇、新舞台。
4、拥有脱贫攻坚中的成功经验。随着民营企业的逐步渗透,稳健发展,工业总产值占了乡村的大半壁江山,乡村面貌日新月异,新房鳞次栉比,基础设施健全,这些主要靠的是民营企业的支持,是以工促农、以工哺农结出的硕果。民营企业在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的同时,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确保了这些家庭衣食无忧,确保了乡村的安宁和谐,促进了社会的文明稳定。
(二)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主要路径
1、政府协助,参与指导策划
路径一:为民营企业家解除思想困惑,不断更新他们的发展理念,让他们成为工农联谊的桥梁,帮助他们不断探索服务新农村的新思路、新载体、新方式。
路径二:动员民营企业积极帮助农民理清发展思路,积极引导广大农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产业和项目,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路径三:动员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文明村风建设、农村民主建设,积极构建和谐社会。鼓励原有创办在农村的民营企业,帮助协调资金,加大投资力度,更好地发展乡村建设。
2、民企践行,开发扩大成果
路径一:民企积极投身乡村建设,以光彩事业为平台,帮助农村旧村改造、土地整合和基础设施建设,较快地实现城乡一致化。以共谋大业为支撑,奉献爱心,扶贫帮困,拉近两者的距离,消除融合障碍。
路径二:民企以龙头产业来带动新农村的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产品价值链,增加创新链,吸纳农民就业,帮助农民增收。
路径三:民企通过提供技术培训,提高农业创新和转化能力,发展农业产业基地。
路径四:通过技术入股、资本入股、人力资本入股等形式,使农民成为股东、经销商、兼职员工,以此带动农民致富,提高生活水准,达到乡村振兴。
(三)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模式
1、产业带动模式。通过“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村集体+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乡村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在生态农业、农业龙头企业、休闲农业、农产品初加工及冷链物流、农业品牌创建等方面发展壮大,带动农业发展、农民致富,进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2、企业家带动模式。鼓励支持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的新一代青年民营企业家参与村两委选举,或参与乡村治理工作,直接为村里经济和生活服务。这些人必定会成为乡村振兴的创新型力量,他们在经营自身企业的同时,也积极为乡村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3、人才带动模式。民营企业通过招收农民,提供技术培训,使农民成为产业工人或技术农民,农民有一技之长,或自主创业,或企业就业,能够独立。优秀的民营企业也能够吸引聚拢外来经营、管理、技术性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4、生态带动模式。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农村污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等项目,以此带动农民就业,减少政府投入,更有效率地提升村容村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5、文化带动模式。成功的民营企业具有成熟的企业文化,它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对农村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一定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有助于实现农民的现代化。
二、漯河市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现状
1、在“链”上做文章强产业
漯河市民营企业持续推进粮食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构建,初步形成了完“三链同构、农食融合”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一是延伸产业链,发展高效种养、优质种业、绿色食品、田园综合体、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及贸易物流、农村电商等产业化联合体项目,不断优化种养业结构,纳入全市食品产业供应链体系,打通食品、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商物流企业与乡村联手,打造联合体及产业联盟,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企业全产业链发展。二是做优供应链,围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原料供应需求,建设舞阳玉米、临颍辣椒标准化生产基地和郾城生猪、召陵肉鸡国家标准化养殖示范场等,打造食品加工“第一车间”和绿色原料生产基地。把生产的粮食率先纳入食品加工产业链,有力推动农业从科研、育种、种养、收储到加工转化全面转型升级,实现一产“接二连三”,更好的助力乡村振兴。三是推进农食融合,把生产的粮食率先纳入食品加工产业链,推动农业从科研、育种、种养、收储到加工转化全面转型升级,实现一产“接二连三”,卫龙、联泰等食品公司向产业链上游延伸一产种植,向产业链下游延伸打造休闲、观光、电商、物流为一体的三产葡萄主题园区,打通了联农带农、提质增效的休闲食品全产业链。
2、在“人”上做文章惠农民
民营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和村资源禀赋,充分发挥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技能培训,带动就业,扶弱济困,提高农村劳动者技能水平,夯实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和稳定就业的基础。一是技能培训,民营企业联合我市职业院校到乡镇建立乡村人才培养基地、孵化基地,帮助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乡村工匠、电商直播等各类专业实用人才,为助推乡村振兴储备力量。漯河红人特区培训电商主播3000余人次,成功带货6000余万元。二是带动就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共建“就业帮扶车间”,通过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定做等形式,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村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漯河方海农村科技服务公司藤编技术项目遍布11个行政村,带动农村闲散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三是帮扶救济,民营企业和商会组织通过定向采购、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购销脱贫村和脱贫人口的产品与服务。
3、在“建”上做文章美乡村
投身乡村建设行动,民营企业参与乡村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乡村建设行动,通过投资乡村旅游、引资建项目、捐款捐物等形式,参与村内道路、小型供水工程、分布式清洁能源、通信和广播电视网络、农村住房改造、公共服务、厕所革命、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村容村貌提升等设施或项目的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融入村庄治理,一部分民营企业家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或荣誉职务,有序参与和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弘扬新风正气,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4、在“联”上做文章同富裕
协调利益分配,以“企业+村+ ”的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实施项目、兴办企业、联合开发等形式,建立紧密结合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和农户共赢。“企业+园区+村”,通过土地流转整治,打造现代农业产区,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家,市级10家,县区级22家。漯河都市生态农业科技产业园总投資30亿元,已获批国家级(EOD)模式试点,实现就业岗位3000余个。“企业+产业化联合体+村”,临颍县畅翔肉制品产业化联合体项目通过生产务工、土地流转、公益岗位等,实现年销售收入8.9亿元,带动就业3000余人,带动农户1881户,户均增收2000余万元。“企业+农文旅项目+村”,贾湖酒业集团在北舞渡镇流转土地近万亩,以“土地租金、务工收入、文旅增收、品牌溢价”等多种形式振兴乡村,帮扶335户贫困户致富。这些方式均在各地实际市场条件下充分考虑和尊重了农民的合理利益,扩大了农民收入来源,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
(二)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发展趋势
1、规模不断增大。民营企业投入农业农村领域的规模较大,且数量不断增加。民营企业进入农业农村的积极性较高,非农领域企业也逐步进入乡村振兴领域,房地产、互联网等企业纷纷布局农业,这类跨界投资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资金来源。
2、领域不断拓宽。随着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增加,民营企业投入农业农村的领域不断拓展,由种养业向加工流通、农业社会化服务和休闲观光农业等方面延伸,进而向农村资产盘活、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拓展,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民营企业下乡经历了从农业生产,到全面进入产加销环节,再到盘活农村资产从事休闲度假农业等阶段。
3、合作形式不断创新。随着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领域的逐渐拓宽,企业进入农业农村的方式日益多样化。“公司+农户”,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业化领域,具体表现为民营企业收购农民的农产品或租用土地;“公司+村集体或农民合作社”,这种方式常见于民营企业开发农村闲置宅基地与其他资源;农业公司与村集体合作建设田园综合体,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参与经营受益分享;“公司+政府”,常见于民营企业代替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情形,如企业政府的支持下开展生态修复。
4、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多样化。在民营企业参与的过程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等多元主体参与形成了多样的组织模式和利益分享机制。合作方式包括订单合同、流转、股份合作和资产收益等,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企业+公司+农户”等多种组织模式。相应的利益联结机制也包含“土地流转费用+雇佣劳动收入”“土地流转费用+土地入股分红”“土地流转费用+承包经营收入”“土地流转费用+资产性收入”“订单收入”等方式。民营企业与村集体、农户等合作关系逐步稳定,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推动企业和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5、政策环境持续优化。部门联动,整合资源。漯河市县党委政府切实把“万企兴万村”行动摆在重要位置,纳入乡村振兴总体部署,为行动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和坚强保障;各级统战部、工商联建立健全了工作运行机制,指导各级商会组织、重点民营企业主动联系各类重点帮扶村,开展兴村共建活动,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在帮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部门主动为参与行动的民营企业提供项目信息、支持政策等方面的服务,充分民营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金融支持,提升活力。着力健全金融服务机制,协调落实财税资金支持力度,帮助符合相关政策的项目和企业落实财政贴息及税收减免等政策。加大企业贷款的精准支持力度,适当延长贷款期限,优化审批流程,实施优惠利率,有针对性地创新金融产品,为参与行动的企业提供有效融资支持,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三、存在的问题
(一)要素市场发育不足
1、土地要素。土地用途管制严格,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总体上相对滞后,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伴随着农业的功能从生产向生态、文化等多功能拓展,民营企业对土地的需求从过去的承包地向设施农业用地、建设用地等拓展。现代农业对设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制约了产业链延伸和三产融合的发展。
2、资本要素。农业农村项目普遍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投资风险大难以吸引金融机构资金,再加上缺乏银行可接受的抵押品,贷款难的问题长期存在。农业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供给存在结构性不足,信贷供给的额度、期限不能满足多样化需求, 不能有效匹配日益多样的农村金融需求。
3、人才技术要素。目前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老龄化和空心化现象突出,农业科技体系服务能力弱,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由于农业农村领域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有限,,人才困境普遍存在,而真正留在农业农村领域的企业家型人才亦十分匮乏。
(二)政策支持不完善
1、政策缺乏系统稳定性。第一,当前政策对民间资本进入农业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投资领域、投资方式也有严格规定,在准入范围、投资环境、政策环境上有待进一步优化。第二,支持政策缺乏稳定性,一些政策经常一年一变,甚至在年度年后会产生矛盾和冲突,民营企业对政策缺乏了解,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尚未有效形成。对民营企业利益考虑不足。第三,政府越位加大民营企业政策风险。有时候政府急于铺摊子、求政绩,以行政命令或优惠政策发展某些产业,从而导致许多民营企业盲目投资,为自身埋下了巨大风险。
2、设施服务供给不足。不少地区农村水电路气网和移动互联等基础设施尚十分薄弱,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涉农项目周边、内部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相对不够健全,这些难以吸引民营企业进入。
3、监督管理机制滞后。对于涉农领域的民营企业,重引进轻监督,普遍没有建立完善的民营企业监督约束机制,涉农企业和农户利益保障机制建设滞后,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对口部门,没有能力规范、约束、管理和监督涉农企业,也无法有效约束农户,难以有效防范民营企业下乡的安全风险。
(三)资本盲目趋利增风险
1、部分民营企业缺乏长期投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盲目进入农业农村领域,对农业投资的长期性和风险性缺乏深入认识投资项目缺乏规划和布局,过度集中于休闲观光农业等领域,导致同质化竞争,部分地区相似投资项目密集,导致过度和恶性竞争,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企业投资效率。
2、部分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不够,参与乡村振兴存在套取财政补贴问题,也有部分企业参与者为利益非法改变农地用途,这些现象均成为民营企业参与的隐患,只重视投资建项目而忽视了培育带动乡村建设,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文化等其他方面重经济利益而轻社会价值,与农民利益联结方式较为松散,不能起到带动作用。
3、民营企业项目的均衡发展还不够,如农业龙头企业较少,高科技项目较少,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项目较少,绝大多数项目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附加值普遍较低,带动村集体、农户增收的作用比较小。
四、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深度发展的对策建议
1、强化要素支撑。一是完善金融体系。加强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持续发挥农村合作金融支农主力军作用;加大农村商业性金融对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资金支持力度,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完善农村金融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减轻民营企业的后顾之忧。二是强化用地保障。开展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统筹安排乡村振兴战略中各类用地规模,通过存量建设用地整理、土地集约化利用流转和城乡统筹挂钩等方式,着力解决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土地问题,保障农村“六次产业”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三是强化人才支撑。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引进与培训机制,培养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第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和农业农村科技人才, 尤其是企业家型人才, 发挥人才聚合效应。建立、完善人才流动的机制,积极鼓励有活力、有想法、肯吃苦的海外人士、乡贤、退伍军人、大学生、科技人员回乡创业。
2、完善政策体系。一是保持惠农政策的持续性。对已有各种惠农政策进行再次清理整合,确保农村基础性、战略性等重大惠农政策的连续性,对现有的惠农政策要固化下来,可以适当加以调整但不能朝令夕改,否则企业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需要保证重大惠农政策的连续性和项目的长期扶持政策。二是要确保国家、省市农业发展专项补贴要落到实处。严格执行农业补贴政策,对于基层干部怕担责、不作为的行为进行问责。三是营造保护涉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法制环境。积极倡导“社会尊重、政治器重、经济依重、法治看重”民营企业家的良好风尚,防止一些干部利用审批权和影响力干预跑偏国家和省厅惠农政策,影响企业经营与收益。要求各级各部門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统领,努力实现“干预型”向“协调型”“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切实营造民营企业在乡村的公平发展环境。
3、优化公共服务。一是创新乡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设立促进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主要“公共服务清单”,通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磋商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加入公共服务供给,同时引导民营企业通过PPP模式提供服务。二是优化综合服务平台,形成一个囊括政策宣传、项目孵化、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保障的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政府综合服务平台,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三是建设乡村大数据平台,建立健全农村土地资源、特色产业、人口劳动力信息、农产品销售、物流、消费等各类特色大数据,利用“联网+公共服务”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碎片化”,统筹协调乡村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精准数据支持。
4、补齐基础短板。一是发展农业保险,特别是加快推进巨灾保险、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试点改革。推动农业保险持续“扩面、增品、提標冶, 鼓励开展保险模式创新和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产品开发。二是进一步完善农业担保、再担保、风险补偿金机制等,强化融资增信。财政每年拨付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充实信贷担保和风险补偿基金,通过保费补贴、财政贴息、保费贴息等方式,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三是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强农村交通物流设施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设施以及冷链物流等建设,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改造、电子结算和电子交易平台建设。
5、优化监督引导。一是建立乡村产业发展负面清单和企业资质审核机制,鼓励发展高新技术、集约化及农业电商等产业和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环境友好型产业。二是对民营企业提出社会责任方面的要求,引导民营企业在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实践中,弘扬正能量,以确保民营企业发展能够惠及农村农民。三是做好过程监管,严格项目审查,不能破坏环境,不能踩耕地红线,防止变相圈地行为发生。
6、推进深度参与。一是促进民营企业同现代产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引导工商资本依托农业园区发展;二是是把民营企业同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支持工商资本发展种养业,鼓励进入产前、产中、产后的加工、营销、技术服务各个环节,优化产业结构;三是把民营资本同农民收入增长相结合,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引导农民土地入股模式参与土地流转,发挥民营企业益农效应,实现村企共赢、助农增收。
参考文献:
[1]邓蓉,朱明芬.民营企业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难点及建议[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20(1).
[2]涂圣伟. 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利益联结机制建设研究[J]. 经济纵横,2019,(3).
[3]龚晨. 民营企业推动乡村振兴的价值、驱动因素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21(3).
[4]贺雪峰. 工商资本下乡的隐患分析[J]. 中国乡村发现,2014,(3).
[5]张公望. 引导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与对策思路[J]. 产业经济,2021(5).
[6]王彩霞. 工商资本下乡与农业规模化生产稳定性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2017,(11).
[7]朱国华,梁世峰. 关于湖北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调查与思考[J]. 观察与思考2019,(6).
[8]冯兴元,鲍曙光,孙同全 郾 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2022,(01).
[9]王裕豪.浅析民营企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问题及策略 ——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J].新农民,2023,(13).
[10]何登录.发展民营企业助力乡村振兴[J].市场论坛,2022,(08).
[11朱琳.助力乡村振兴,民营企业如何参与?——专访三一基金会理事长李赛嘉[J]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2,(01).
[12]滕金聪,王霞.民营企业助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研究—以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为例[J]新丝路,2022,(18)。
作者简介:田芳(1981—),女,河南通许人,中共漯河市委党校,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