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职工教育研究*
2023-12-08王彩霞王玉廷赵耀培
王彩霞,王玉廷,赵耀培
( 1.山东管理学院 发展规划处,山东 济南 250357;2.山东管理学院 艺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57;3.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
职工教育的发展在我国已有百余年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职工教育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我国成人教育领域的重要实践,也是我国职工教育兴起与艰难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职工教育实现了教育场所、教育媒介、师资等基本教育要素从无到有、从初步建立到逐渐健全和完善的过程。回顾并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职工教育所走过的道路与历程,对于总结历史经验,厘清今后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未来发展的方向,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职工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革命主体力量的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引下,“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停止培养工人尽可能更加明确地认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间敌对情形的意识”[1]。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思想理论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根据建党初期、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战解放时期等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职工的特点,对职工教育提出了不同的目标要求,成功地实现了职工教育为职工服务的目的,保障了劳动者的受教育权,提高了职工的政治觉悟、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
(一)建党初期,多渠道开展职工教育
建党初期,全国各地早期党组织掀起了对职工进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宣传教育热潮。这一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下,我国职工教育受到了广泛关注,职工教育思潮涌起,职工教育办学形式丰富多样,职工教育开创了新局面。
五四运动前后,在平民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通俗教育等多种教育思潮的推动下,各地共产主义小组高度重视职工教育问题,积极呼吁对劳动者普及知识教育,推动北京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南洋义务学校、小沙渡劳工半日学校等工人学校、俱乐部以及工学互助团的创办和成立。这些学校的办学宗旨主要是宣传爱国思想、灌输国民常识,目的在于通过普及教育培养工人的独立人格和平等思想,提高文化程度和政治觉悟。这一时期的职工教育虽然没有固定的教育场地、师资缺乏、经费不足,也没有教材,还常常遭遇敌对势力的破坏,但并没有因此半途而废,而是克服困难、积极应对。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职工教育得到了新的发展。首先,中国共产党把工人教育纳入斗争纲领,提出通过创办工人学校、开展工人教育实现“工人运动之发展,组织之坚固,斗争力之强大”“促进阶级觉悟”“训练斗争能力”等教育目标任务,积极为工人阶级争取受教育权。其间,党的多个重要文件就开展职工教育进行了论述,具体情况详见表1。
表1 建党后关于工人教育的相关论述
其次,各地区、各行业积极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在较短时间内,机器、铁路、纺织等产业都创办了工人学校,工人学校数量大幅增长。此时,工人学校从名称上大致分为补习学校和工人夜校两种。补习学校的授课形式多样,虽然也是面向工人,但不限于夜间,如北京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天津工余补习学校、江西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湖北武汉工人运动讲习所等;工人夜校指的是利用晚上时间为提高工人的文化和思想素质举办的业余学校,如京奉路工友俱乐部举办的工人夜校、张家口工人夜校、上海纺织工人夜校等。工人夜校主要是方便白天做工的工人。他们白天做工,晚上到学校读书、听课,将劳动与教育结合起来,促进脑力和体力的均衡发展。1923 年,京汉铁路大罢工遭到血腥镇压,工人夜校普遍被捣毁和封闭,职工教育遭受重创。1925 年之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壮大,全国各地逐渐恢复工人学校办学,数量上又逐渐增多。
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职工教育的影响力初步显现。早期工人学校开办时,工人学员并不多。后来,随着教员们找工人谈心,深入工人群体,帮助他们分析思想、生活上困难的深层次原因,工人们才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例如:1922 年,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在创办初期学员并不多,但是经过教员的发动,学员增加到60 多人,到1923 年下半年,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的工人数量由6 个班319 人增至14 个班406 人[2]52。工人学校初期的学员大部分是未进过校门的青年工人。党的职工教育通过启发式、研讨式等适合工人的教育方式引导工人积极思考和表达,帮助他们启迪智慧、改变认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根本上促进其政治觉醒。1922 年1 月—1923 年2 月,第一次全国工运高潮中全国30 余万工人团结一心,共组织参与反帝反封建资本家罢工100 多次,并取得了迫使资本家增加工资、改善工人生活待遇、承认工会等方面的胜利。1925 年,全国革命高潮期间,工人阶级表现出阶级的伟大力量以及在运动中的领导地位。由此可见,这一阶段党的职工教育已经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总之,建党初期党的职工教育逐步向有组织、有计划、有力量的方向过渡,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加强了知识分子与工人的联系以及工人阶级内部的团结,培养了无数的工运骨干。
(二)土地革命时期,立法保障职工受教育权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便把职工教育放在重要地位,积极争取工人阶级的受教育权。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维埃地区的职工教育发展迅速。职工教育打破旧的教育制度,建立起服务于工农革命利益的新的教育制度,全面提高职工的政治水平、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
首先,通过立法及实施配套的制度,苏维埃政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积极争取工人群众平等的受教育权,为全国推动文化扫盲、提高工人文化水平提供了依据。这是职工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1920 年,毛泽东在给留法的新民学会会员的信中就曾提道,无产阶级不首先夺取政权,“安能握得其教育权”[3]。为保障工人的受教育权,1922 年中共济南支部和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在全国教育联合会上提出了“实行劳动教育建议案”,建议为工人设立补习学校、保证学习时间、增加教育经费、实行严格管理等。这是全国第一个为劳动工人受教育提出的法案,为推进工人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相关建议最终并没有能够完全实现。直到1931 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两部重要法律,第一次从法律层面规定了成人教育的必要性。宪法大纲明确了“中华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要求“设立工厂或商埠学校,以提高青年工人的熟练程度,并给他们以补充教育,经费由厂方供给”。在苏区,工人农民及其子女享有受教育的优先权利。此外,政府、学校等部门也公布了相关配套文件,例如:《江西省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文化教育工作决议》对成人教育提出一致性要求,即“今后的文化教育工作,各级政府应协同群众团体,以十二万分的努力,发展群众的和儿童的文化教育,扫除文盲,使文化教育与目前革命斗争联系起来”,使“文化教育社会化、政治化、实际化、劳动化”[5];《夜校办法大纲》明确了夜校的任务是,在不妨碍群众的生产和工作的条件下,于短期间扫除文盲,以提高群众的政治文化水平[6]。基于此,苏区职工的受教育权得到了保障,职工文化知识教育很快普及开来。
其次,工人教育形式多样,充分满足了不同行业、不同类型职工的教育需求。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工人的生产闲暇时间,以夜校、补习学校、识字班、俱乐部等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开展职工教育,“用一切方法来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7],积极开展职工教育活动。为规范职工教育,苏区中央文化教育建设大会通过的《目前教育工作的任务的决议案》《苏维埃学校建设决议案》《消灭文盲决议案》3 个决议案提出要建立适应不同群体的各类学校,以不违背实际环境,达到逐渐统一的目标,且各类学校制定相应的章程、办法等。如制定并颁布了《工人补习学校简章》、修订颁布了《夜学校及半日学校办法》等,明确了补习学校、夜校等不同类型学校的不同性质、招生对象以及授课方式。因此,工人教育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工人文化水平迅速提高,文盲比例逐渐降低。
最后,明确工会的职工教育职责,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教育职能。恩格斯曾经有过这样的论述:“进行罢工和成立工会是组织和教育工人阶级的有效手段。”[8]IX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会是党教育工人组织工人的重要阵地,是“广大工人群众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9]。党领导下的工会要给工人灌输与资产阶级争取合法权益的斗争精神,“勿使工会执行其他的政治路线”①参见:1921 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为方便工人参与教育活动,工会将工人夜校、工余补习学校等办到了工厂,千方百计地提高工人的政治觉悟、文化水平及工作技能。1931 年,湘鄂赣省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文化问题决议案》中提出“在苏区各工厂、各职业团体、各机关中的工作人员,应使不脱离职业能受到相当的教育”,工会得开办工人学校。另外,《工会章程》中规定“实行教育工人,提高工人的文化程度,加强工人阶级的战斗能力”,明确会员“有享受本会所举办之教育文化及互济等事业利益之权”。之后,各级工会执行委员会下设置教育委员会,负责职工教育工作。
土地革命时期,我国职工教育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土地革命政策宣传与识字文化运动相结合,充分利用工人的生产闲暇时间,以夜校、补习学校、识字班、俱乐部等多样化的组织形式组织工人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其特点就是在识字教育中进行政治教育,将土地革命、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同普遍的群众性识字学文化运动结合起来。在这一阶段,国内形势复杂,职工教育虽然面临师资缺乏、文盲众多、资金不足等诸多困难,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职工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初步的中国职工教育制度体系。
(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逐步完善职工教育理论体系
抗日战争时期,在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党的职工教育继承和发扬苏区职工教育的优良传统,实施抗日教育政策,即职工教育需服从抗战的需要,把一切力量动员起来,不断壮大和训练工人武装力量。1937 年,《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发布了抗日的教育政策,要求“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实施普及的义务的免费的教育方案,提高人民民族觉悟的程度”。1938 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报告中指出,“实行抗战教育政策,使教育为长期战争服务”。因此,职工教育也要适合战争的需要,主要是提高和普及职工的抗日知识技能,增强民族自尊心。
与此同时,相关文件明确规定了“干部教育第一”的方针。同年,中共冀豫晋省委在《全区工作的发展与党的领导任务》中指出,“训练大批群众干部和积极分子,开办训练班或训练学校,应是大规模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10]。抗日根据地陕西、山东等组织创办干部训练班,培训产业工运骨干及现任干部,派送各地区开展工作、创办学校等。1940 年1 月,毛泽东指出,“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并且我们应当努力在工人阶级中宣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1]。其间,党对工人及工会干部开展的教育是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包括政治教育、理论教育、文化教育和业务教育在内的系统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注重“启发的、研究的、实验的方式,以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而坚决废止注入的、强迫的、空洞的方式”[12]。
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苏皖边区、山东等解放区政府按照党的要求,制定教育方针和任务,其宗旨就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服务,为人民解放战争服务,为恢复和发展生产服务,为土地改革服务。该阶段职工教育任务迫切,加速职工教育成为全党的重要任务。在共产党中央“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的引领下,在工会的大力组织下,解放区的职工教育迅速发展。第一,成立职工学校,举办工人训练班、职工夜校、识字班、政治训练班等,力争全员参与教育学习活动,扩大了职工教育规模;第二,各级工会积极筹办职工培训学校、举办各类训练班等,鼓励并组织职工学习经营、管理等知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充分发挥了工会组织的教育职能;第三,根据职工学习的实际需求,教育内容丰富多样,涉及生产、经营、管理等各行各业,学科包括语文、算术、英文、俄文、代数等多个学科。解放战争取得全国性胜利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到城市,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首要任务是收复失地、发展经济恢复生产、巩固和扩大解放区,职工教育要为社会恢复经济生产培养人才。
综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职工教育不仅教育受众面越来越广,而且教育体系逐渐形成,推动了职工教育体系和实践的快速发展。同时,职工教育的发展对全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后胜利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职工教育的特点与经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职工教育实践,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等教育本质问题。这一时期的职工教育不仅抓住历史问题的根源,揭露了资产阶级剥削的本质,寻求到了通过教育促进工人阶级觉醒、发展的道路,而且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逐步完善中国特色职工教育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一)职工教育以为党育人为根本宗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适时制定和调整教育方针、政策。在党的领导下,职工教育严格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为党育人,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规定了“教师由党聘请”。北京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广东宣讲员养成所、沪西工友俱乐部等工人学校的教师,不仅是知识渊博的学者,而且还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者。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李达、李汉俊、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等都曾兼任教师,为学员授课。这一阶段,职工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工人的政治觉醒、创办劳动补习学校、加强工人生产劳动与教育的结合。随着工人教育规模的扩大,工人学校的主要功能逐渐确立为在工人群众中宣传和普及党的知识、传播党的理念和方针政策,培养政治觉悟高、政治立场明确、脑力和体力协同发展的职工。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了“苏维埃的文化教育”,指出“苏维埃必须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动统治阶级所加在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而创造新的工农的苏维埃文化”[13]。按照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职工教育培养的是能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的、能将劳动和教育联系起来的、能享受文明幸福的人!因此,必须消灭文盲,提高职工文化知识素养,推进劳动和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提高学习积极性。抗日战争时期,职工教育和其他不同类型的教育一样,必须为战争的需要服务。党和政府齐心协力推动消灭文盲的运动,提出在“提高国民文化水准及民族觉悟的目标下”开展识字运动和文化娱乐工作,提高工人的阶级觉悟和政治水平,培养能适应战争需要的有文化、有知识、懂工业技术的职工。解放战争时期,在“实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政策”的指引下和工会“教育职工,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尤其是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和业务水平”①参见:1948 年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关于中国职工运动当前任务的决议》。的任务要求下,职工教育必须加强职工的文化教育、技术培训和生产、经营、管理业务的学习。
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职工教育在党的领导下,以为党育人为宗旨,积极推进、不断发展,是党领导工人阶级推动革命、夺取政权的重要策略,维护和促进了社会教育的公平,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复兴、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文明。
(二)职工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实践遵循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党的职工教育在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引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内教育领域涌现出李大钊、恽代英、杨贤江等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他们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职工教育问题开展本土化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遵循党的方针政策、促进职工教育发展的理论和主张。例如:李大钊提出平民教育的主张,指出“经济的生活,是一切生活的根本条件”[14],教育决定于经济基础且受政治制约的本质;恽代英主张把改造教育与改造社会相统一,提出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不以社会改造为目的的读书是救不了国的;杨贤江的教育本质论与“全人生指导”等思想,至今发人深省。这些理论的提出是对职工教育实践的有力探索,在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职工教育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职工教育秉持马克思主义应使工人摆脱思想桎梏,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观。马克思认为,通过教育必须让工人明白“资产阶级的统治正是建筑在工人彼此间的竞争上,即建筑在无产阶级的不团结上,建筑在一些工人和另一些工人的对立上”[15]。毛泽东在党的创建初期曾提出,开展工人运动要“先办工人夜校,做开路先锋。这样做不仅可以争取合法地位,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工人觉悟”[2]55。分析和把握工人阶级的特点,是职工教育活动开展与实施的前提条件。首先,早期工人阶级大都来源于失业农民,他们既没有可靠的经济来源,也没有彻底进行革命的勇气和本领,不可能凭借自己的力量从根本上改变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命运”,即虽然潜在的力量强大但并未彻底觉醒,所以对职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第一位的。其次,工人阶级中的成员比较年轻,文化水平较低,受传统观念、小农意识影响较深,迫切需要接受先进思想和理念的教育。为了尽快普及职工教育,中国共产党将职工学校办到了工人较为集中的工厂。为了方便工人参与教育活动,工人学校可以在夜间或者白天闲暇时间开课。如此,职工便能随时随地参与教育学习活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职工教育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将职工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16]这一时期,党的职工教育始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规律,以解决职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并使其过上“真正人的生活”为目的。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思想指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消除两极分化才能消解“劳动异化”,实现“人的劳动”和“劳动中的人”的彻底解放[17]。从形式上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工人大都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参与教育活动,即一边劳动一边接受教育;从内容上看,职工教育既包括促进觉醒、提高觉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包括开展改进技术、提高劳动效率方面的技能培训。1934 年,毛泽东在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18]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既注重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力求职工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得到改善,为职工争取更多的权利和闲暇,又避免职工中产生不劳而获、好逸恶劳、嫌贫爱富的劳动异化现象。
(三)职工教育以服务职工为中心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职工教育的对象是职工,职工教育必须是以服务职工为中心,为职工的未来谋幸福。了解和关照职工的现实生活、分析和把握工人阶级的特点有助于职工教育的开展与实施。
使劳苦大众接受教育“是解放他们脱出现下压迫的必要条件”之一[19]。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资本家、封建官僚资本家等的剥削和压迫。沉重的政治压迫、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恶劣的劳动条件迫使工人阶级不得不与统治阶级展开自发的维权斗争。五四运动后,我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抓住机会,深入到工人中去,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工人阶级,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境和需求。李大钊曾说过,“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到社会里,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打成一气不可”[20]。毛泽东也说过,工人阶级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逐步克服自身的缺点。最早举办工人夜学的先行者毛泽东提出,夜学非办不可有四个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依据国家现状,社会中坚力量实是大多数失学的国民,即工人和农民。职工教育就是要从为工人阶级服务出发,首先要解决“讲了写不得,写了认不得,有数算不得”的困难,培养工人“讲了会写,写了会认,有数会算”的基本能力。这是职工教育的初心使命。在职工教育初创的30 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职工教育始终坚持从职工实际出发,结合工人的特点开展教学,促进工人阶级与知识分子的结合,加强职工教育与工人运动的结合,解决职工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职工教育要为职工未来的幸福生活做准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职工教育“不仅担负着失学工农扫盲识字的文化翻身,更是以文化教育为契机来实现对他们的翻身教育”[21]。土地革命时期以及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将文化扫盲工作作为职工教育的重点任务,通过文化扫盲让职工识字,从而实现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翻身当家作主。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职工教育的当代启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职工教育是中国无产阶级教育史上的一页光辉篇章,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宣传与实践。新时代,我国职工教育的环境虽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职工的特点也在变化,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职工教育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依然值得借鉴。
(一)职工教育要继续坚持以培养“完整人”为目标
中国共产党实施职工教育的初心是解放劳苦大众,培养“完整人”,让所有职工都过上美好的生活。在资产阶级社会,“资产者唯恐失去的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8]48,是一种片面的教育。与资产阶级的教育目的不同,中国共产党的职工教育是要把职工培养成为“完整人”,即“在宽度上要知、情、意和谐,在长度上要主动、可持续发展,在深度上要突破知识技能的积累,转识成智、涵养生命”[22]。新时代的职工教育要继续以培养“完整人”为目标,帮助职工摆脱分工造成的片面性,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技术业务和科学文化素质”,确保每个人都能全面发展并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拥有享受各项社会职能交替的个人活动方式;以培养“完整人”为目标,帮助职工解决技能提升的瓶颈问题,将学习与劳动相结合,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增强他们在工作中的获得感和成就感;以培养“完整人”为目标,帮助职工从机械、单一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开展职工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职工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职工教育应继续践行培养“完整人”的初心,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为最终指向。
(二)职工教育要以先进的思想文化引领职工建功立业
加强职工教育,是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的重要措施和有效路径。“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3]职工思想政治引领是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根本性工作。不管面对什么层次和需求的职工,党的职工教育都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引导职工,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滋养职工心灵。通过多样化、多元化的职工教育形式为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不断努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先进的思想文化引领工人,需要克服形式化,切实通过思想理论传播和价值引导,使职工在认知、理解其政治价值观、目标、纲领、路线、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产生认同感。技术工人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肩负着技能强国的重任。职工教育应注重满足不同层次和需要的职工。当今世界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竞争。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已超过2 亿人,职工培训质量亟待提升。由于没有配套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职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积极性并不高,以至于出现先进设备不能运转、技能考试需要代笔等尴尬局面。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将越来越智能化,设备更新、技术更新的速度也将不断加快,更多岗位需要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坚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为此,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更多的“知识工人”,才能从根本上破除人才瓶颈,为社会铸就更多能工巧匠、行业巨匠和大国工匠。
(三)职工教育要注重构建职工终身学习教育体系
职工教育对劳动力的再生产起着特殊的推动作用,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有力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提高,企业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职工不能及时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就不可能适应现代化的生产,也不可能提高生产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应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要“强化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开展多类型多形式的职工继续教育”。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必须依赖于创新型的高素质职工。新型职工的培养不仅取决于入职前的学校教育,而且还取决于入职后的继续教育。职工入职后的继续教育不仅必要而且非常重要。突破岗位技能培训,重视更高层次以及更广泛领域意义上的职工教育,才能更好地开创我国职工教育的新局面。当前,阻碍职工参与终身学习教育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时间、精力、费用、资源等。为构建有效的职工终身学习教育服务体系必须要注重分层分类。第一,全员参与。为防止职工教育参与对象仅为“局部受众”,应制定职工教育计划,注重整合教育资源,采用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满足不同性别、年龄等职工群体的需求,保障教育质量。第二,增强意识。让职工树立继续教育的理念,注重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在不脱离岗位劳动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与自身职业相关的学习、培训和交流,从而提高政治觉悟、工作能力和创新本领。第三,协同培养。明确企业对职工教育的主体责任,协调好工会、企业以及高校等多元主体的不同角色与作用,确保职工能“时时可学、处处有学、人人皆学”[24]。
“由于我们的国家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因此我们的教育也应该以工农为主体,应该特别着重于工农大众的文化教育、政治教育和技术教育。”[2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同中国职工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要历史成就,在中国无产阶级教育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新时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开启新征程,扬帆再出发”[26]。党领导下的新时代职工教育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引领,以培养“完整人”为目标,把握职工的时代特征,以先进的思想文化引领职工建功立业,构建完善的职工终身学习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