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声咿呀
2023-12-08林金石
林金石
【名家下水作文二】
总喜欢听开门与关门的声音,那一阵阵咿咿呀呀的声音,像极了一首曼妙动听的歌,让人心灵怡然。
儿时住在乡下,乡下人家,大多都没有门,如果一定要有门,那么,他们只在大门口外面,用竹片或杉木条编成一圈篱笆,然后在合适的一侧简单做上一扇简陋的矮小的篱笆门,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柴扉吧!
古诗里,我常常读到这样的门:“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花径呼童扫,柴扉为客开。”“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古朴而典雅,亲切而温暖。
乡下人家的柴扉常常或半掩或敞开,柴扉旁,一口巨大水缸满装着清澈泉水,为的是凡有个行人路过,无论打柴还是走亲访友,只需轻轻推开那扇柴扉,随着一声清脆的“咿呀”传来,主人已知道,那是路过的行人口渴了,想进来喝一口水罢了。随后又是一声清脆的“咿呀”声响起,脚步声也由原来的沉重颓慢到轻快沉稳,渐行渐远。
所以,乡下人家的柴扉,时刻都在接纳着八方来客。
倘若是孩童,他们相互呼唤,相互追逐嬉闹,进进出出着柴扉,于是,柴扉便传来一阵阵咿咿呀呀的清脆声,悠扬在每一个春夏秋冬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渐渐地,村里开始出现两扇坚实的木门,于是,接着四扇、六扇、八扇……一扇扇木门如一堵堵厚实的墙,森严肃穆地立在那里,它们尽心尽责地守卫着自己的家园,但凡有个人来敲门,一阵“咯咯咯”声响起,倘若主人在家,门便会随之“咿呀”一声打开,倘若遇上主人外出,也只能得到那扇门的“冷面相待”。于是,久而久之,敲门的人少了,串门的人更少,家——渐渐变得“门庭冷落”了,寂寞了,空虚了,又无奈。
有一回,我的母亲从外面捉回几条珍贵的冰蚕,我想把这事告诉邻居小赵,想与他一同分享这份难得的快乐。然而,当我去到他家时,那扇坚实的木门挡住了我的去路,我在门口徘徊了许久,最终还是鼓足勇气敲响了那扇门。但是,那扇门却久久都没有打开,我不禁感到无比失落,依依不舍地离开。在路的拐弯处,我又一次回过头去看向那扇门,我多么希望,那扇门能够在我回头的刹那打开,可它依旧紧紧地锁着,锁着我的一份快乐,也锁着我的一份真挚情谊。
后来我长大了,来到城里工作、栖居。城里人家,大多是铁门,铁门更加坚实牢固,更重要的是,铁门是最好的防盗门。城里人家,因为害怕,无论白天黑夜,大家都紧紧地关着门,哪怕是同住了十几年的邻里之间,都难得见上一面。起初,对于久居乡下的我来说,很是不习惯,在开门关门时,那一阵阵震耳欲聋的哐当声,更是令我心烦意躁,但是,入乡随俗,我必须接受并习惯。
不知有多少回,下班回来时,因为手上拿着许多东西,进屋之后竟忘了关门。然而,正在我忙完一切坐在阳台上闭目养神时,一阵剧烈的铁门关闭声突然响起,被惊吓的我走到门口,对着那扇黑乎乎的铁门,怀念起儿时住在乡下时的那一扇扇简陋的、或半掩或敞开的柴门……
【文本解读】
门和窗一样,是房屋的“眼”,敞开时,便清风徐来,整间屋也有了活气。于是“咿咿呀呀”的门的开合声,在人们心里,也是喜庆的,它预示着交流和分享,预示着邻里之间那份热腾腾的人间烟火气。听得多了,你甚至心有灵犀,能从门“咿呀”的轻重缓急中分辨出来人是陌生的客人,还是天真烂漫的孩童……而只有在离别后,“我”才恍然惊觉乡下柴门的珍贵,或虚掩,或敞开,诉说的都是对人的不设防,正如那首古老的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敞开的柴门就像家,行路者尽可以歇脚、倾谈,渐渐地,心门也被打开,置身于一个纯净、坦荡、安宁的美好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