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浅析
2023-12-08闫炳科
闫炳科,张 璇,张 颖
(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
近些年我国一直在大力推动农业低碳发展,尤其是在承诺实现“双碳”目标后,加快推进农业低碳发展更为迫切。我国近年来农业碳排放呈下降趋势,农业碳排放以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农膜投入和农用品投入碳排放为主[1],但农业机械能源消耗带来的排放是很大的不确定因素[2]。因此,推进农业低碳发展是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和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步进行的必由之路,也是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的最优选择,而这必然依赖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3]。本研究以河南省为例,在分析农业碳排放水平及绿色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当前制约其农业绿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1 河南省农业碳排放量测度及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1.1 农业碳排放量测度
河南省是全国农业大省和粮食转化加工大省。2022 年河南粮食总产量为678.94 亿kg,位居全国第二,比上年增产24.51 亿kg,增长3.7%。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6 年稳定在650 亿千克以上,并再次迈上675亿千克台阶[4],为端牢中国饭碗、稳定经济基本盘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持续贡献河南力量。考虑相关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种植业的生产过程,本研究主要选取了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薄膜、农用柴油的使用量,总播种面积及有效灌溉面积等6 个方面的碳排放来计算近20 年河南省碳排放总量。
式(1)中,E 为农业碳排放总量;Ei为各碳源的碳排放量,Ti为第i类碳源的量;Ci为各碳排放源的碳排放系数(i=1,2,3,4,5,6)。根据公式(1)和表1中碳源因子及系数值可测算出河南省2002—2021年农业各碳源因子排放量表。
表1 农业碳源因子及系数值统计
首先对河南省20年间农业生产条件进行分析。如表2 所示,河南省农地灌溉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呈增长趋势,农用柴油使用量于2014 年达到最大峰值后,开始下降。另外,化肥、农药和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量整体都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这与曹志宏通过对2000—2015年河南农业碳排放的总量分析,得出河南省农业碳排放量呈现增长趋势相吻合[5]。
依据碳排放总量测算公式,将表1、表2中的数据代入得到河南省20 年间农业各碳源因子排放量均值(见表3)。2002—2021 年期间,化肥排放是河南省农地利用碳排放的主要排放源,占其碳排放总量72.75%;播种产生的碳排放量最低;其余排放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农膜排放、柴油排放、农药排放、灌溉排放。
表3 河南省20年间农业各碳源因子平均排放量 单位:t
1.2 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现状
1.2.1 农业结构升级
河南省注重提高农业经济水平,以绿色农业为主导,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为此,制定了多项工作方案,包括《河南省推进种养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并配套优质小麦发展、优质花生发展等6 个工作方案。此外,围绕打造全产业链、建立农户增收机制,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
1.2.2 绿色农产品竞争力提高
河南省积极推广绿色农产品,打造绿色农业品牌,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目前,河南省共有61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带动近25万农户参与建设,有400 多家绿色食品企业直接与生产基地对接。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要求适度规模经营,作物种植面积不少于2 000 hm2,生产中倡导清洁化、减量化,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控替代化学农药使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河南省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总面积已达到101 万hm2,标志着全省13%的耕地实施了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覆盖了16%的基本农田、20%的高标准农田[6]。农业生产逐步实现了由追求数量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绿色生产方式的转变。
1.2.3 农业科技支撑得到改善
河南省积极发展农业科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效益。河南省小麦生产基本实现良种和全程机械化全覆盖,从“十二五”末到2021 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6.6%增加至63.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从77.5%增加至85%以上,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农业科技已成为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同时,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种业“芯片”研发不断突破。2000 年以来,河南农业领域主持完成项目获得国家三大科技奖励的有51 项,其中2 个小麦品种(郑麦9023、百农矮抗58)、2 个玉米品种(郑单958、浚单20)等4 个育种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7];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成效突出,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落户河南。
1.2.4 绿色种植模式有所成效
河南省积极推广绿色生产模式,包括种植方式、施肥、植保等,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省农业农村厅印发《河南省2022 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施方案》,圆满完成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6.67 万hm2的任务,实际落实6.68 万hm2,带动全省大豆面积达到36.36 万hm2,增加3.04 万hm2,总产8.5 亿kg,增加了1 亿kg,增幅13.4%。对自愿承担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的新型经营主体,在符合大豆4~6 行、玉米2~4 行种植模式的前提下,根据实际种植面积,中央和省级财政按照200 元/667 m2的标准给予补助[8]。在操作方式上,可以补现金,可以补实物,也可以购买社会化服务,要重点用于种子、化肥、农药、机具及病虫草害防治等环节,具体补助方式由项目县统一确定。
1.2.5 农户素质不断提升
河南省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户素质提高,提高农户的科技意识和素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在推进农户持证方面,开展了种养大户、农副产品加工、农村电商、乡村工匠、转移就业劳动力等各类涉农技能培训,共培训122.4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52.1万人。农业农村、人社、乡村振兴、教育四部门协同,依托高素质农户培育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雨露计划、农户学历教育培养试点等项目,合力培育高素质农户24.3 万人。农业农村部门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项目,遴选一批基础好的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到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开展为期1 年的孵化式、精准式培养。依托高素质农户培育计划,培训、培养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带头人、农业经理人带头人等9.95万人[9]。
2 存在的问题
作为中国农业大省,河南省拥有广阔的耕地资源,农业绿色发展现状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农户等多方协作,共同推进农业绿色化进程。
2.1 过度使用化肥、农药
河南省当代农户整体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不高,思想有些陈旧,对新鲜事物的接纳与认同能力较弱。他们更偏向于传统的耕作模式,因而对新技术的接受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大多数农户依靠经验施用化肥农药,缺乏科学的使用方法。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农业药品狂欢”的现象,他们习惯在农业生产中投入大量的化肥和农药,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久的发展[10],致使农产品品质不稳定,包括农药残留、化学肥料等有害物质的超标,影响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品质,还会导致土壤污染、水源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
2.2 部分土地流转不规范
河南省农村人口大量流出,土地流转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土地流转市场缺乏标准和有效管理,存在虚假流转、非法占地等问题,这种现象在河南省内并非个例。一些被流转的耕地或基本农田,最后到了承包者手里,有的用来种草种树,有的以发展休闲观光名义违规占地、建房、建养殖场,损害了生态环境和农户利益。
2.3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河南省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仍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缺乏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理念。例如,在农作物灌溉方面,许多农户仍然采用传统的灌溉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还不能有效保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因此,采取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理念,结合科学的管理方法,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2.4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当前,在河南省的许多农村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相对较低,一些新型技术和产品尚未被充分推广应用。河南省的农业发展还存在许多技术和设备上的问题,如农户们使用的机械设备比较老旧、防灾能力不强等。
2.5 规划落实不到位
河南省存在很多规划与现实不符的情况,导致农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各类政策之间存在矛盾,阻碍了农业绿色发展进程。受制于人均资源不足、底子薄、历史欠账多等原因,河南农业绿色发展仍存在不少短板。比如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仍有200多万hm2中低产田,早期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部分设施年久失修,农业节水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2%[11],农业灌溉过程中的水资源利用率低,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压力,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农业生产方式仍以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较弱,农业效益总体不高,农户收入亟待提升。
2.6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有待提高
合作社缺乏各类人才和核心竞争力,导致运行不规范、管理不到位。社员大多数是村中经验丰富的种植户,由于自身认知的局限,缺乏理论知识和新的科技知识支撑,创优创牌方面的意识相当缺乏,从而导致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很多农民合作社虽然创办起来了,但不懂管理、不善经营仍是农业产业的“死穴”,缺乏管理经验难以良好发展,到最后也只能原地踏步,丝毫没有进步。
3 对策建议
要想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需要加强技术创新、环境治理、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管治。同时,也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提升整个农业生产链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才能推动河南省农业绿色转型升级,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3.1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
政府应加强农业环保政策的制定,建立完善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加强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建立健全回收体系,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将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出台《河南省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实施意见》相关文件,阐述解决河南省现状堵点的措施,如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大包装农药,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等,促进长效机制形成,逐步实现农药源头治理及减量增效。编印《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有关法规文件及部分经验做法》等,同时要求各回收点义务对群众开展宣传。
3.2 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土地经营权流转,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行为。鼓励农业托管企业、订单企业采取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发展粮食生产。积极通过发展土地集中型和服务集中型适度规模经营,带动小农户、家庭农场和农户专业合作社发展现代粮食生产。
3.3 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和模式
积极开展绿色农业推广活动,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和绿色农业模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政府应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绿色种植的力度,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新途径。积极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技术,完善大豆玉米“带状种植”等推广模式,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升级。
3.4 确保农业发展规划落实到位
河南省农业部门应该加强对农业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使农户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农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河南省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规划的资金投入,提高农业规划实施的效率和效果,确保农业发展规划的有效落实。河南省应当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和监督,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的发生,维护农户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3.5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鼓励和支持新型农业主体发展,推广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农户和政府之间农业合作的开展。2022年,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的《关于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的实施方案》将农民合作社作为重点扶持的两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其服务带动能力逐渐增强。应持续优化经营环境,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保障其权益。河南省应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者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其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促进其在农业经营领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