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逼着种”到“抢着种”
——渝北区大盛镇上演种田“变形记”

2023-12-08刘早生李朋韦建刚

农家科技中旬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渝北区种田高标准

记者 刘早生 李朋 特约通讯员 韦建刚

渝北区高标准农田发展稻渔种养

金秋九月,稻浪翻涌。重庆各地水稻收割已进入尾声,在渝北区大盛镇人和村,当地农机驾驶员操作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切割、脱粒等工序一气呵成。2022 年以来,人和村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村1500 亩水稻全部实现机械收割。

渝北区大盛镇人和村农机操作人员邓泽华告诉记者,一亩最多十来分钟就搞定了,浪费也要少一些,而且从育秧、插秧到收获、烘干、加工实现全程机械化,大大提高了水稻种植产量和经济效益。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是推进乡村振兴、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举措。从2022 年开始,渝北区全面实施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通过资源统筹、项目统管、集体统营“三统”措施与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四改”举措对田块进行整理,因地制宜提升耕地质量。截至目前,大盛镇已集中连片整治耕地5000 亩,新增耕地面积281 亩,安装灌溉管道10.3千米,硬化田间道路6.2 千米。同时,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还大力发展了稻渔种养850 亩,“高粱+油菜”“春糯玉米+蔬菜”等特色种植近5000 亩,助力农业产业发展增收。

“三结合”筑牢农田“耕”基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以地为根。每一位农民,无不对土地爱得深沉。但由于地处丘陵地带,大盛镇人和村的农户对土地在爱中又透着一股怨。“一户3 亩地,可能分散为十几个地块。” 今年50岁的游晨林说,这些“巴掌田”不能进行机械化作业,全靠肩扛手提,天晴怕旱、下雨怕涝,不仅收益低,而且风险大,导致有能力种田的青壮年劳力远离土地进城务工,留守的老人愿意种田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渝北区大盛镇韦家湾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

渝北区大盛镇夏家沟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

渝北区大盛镇明月场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

土地失去了对农民的吸引力,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问题。“农村人口现状我们戏称为‘386199’部队。”大盛镇相关负责人带着些许无奈地笑称,青壮年离开土地,留下的都是老弱妇孺,农村空心化问题愈发突出,乡村振兴步履维艰,粮食安全警钟敲响。

问题不言而喻,如何破题成了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渝北区坚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小切口”,推进粮食产能“大提升”,推动农业现代化,2022 年在大盛镇实施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5000 亩。

在建设中,渝北坚持思路理念创新,抓好规划设计,把规划设计作为有力有效推进改造提升的总纲,着力推动“三个结合”:结合现有规划,把改造提升项目规划设计与土地利用、村镇建设、农田水利、乡村产业等规划相衔接,统筹谋划、同步推进,确保项目可行、设计合理、效益可期。结合自然条件,围绕“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目标,按照“粮油为基、集中连片、突出重点、整合实施”原则,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土资源条件、耕地利用现状、耕地地力等因素,遵循“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因地制宜做好项目设计。结合业主需求,根据项目实施前产业导入情况,充分听取业主意见,突出“稻-渔”“稻-油”“稻-粱”等综合生产模式,按照业主产业发展需求确定项目设计方案。

以人和村为例,经过土地宜机化整治,全村可耕种土地增加了10%,达到3500 亩。走在人和村的田间地头,处处是交错纵横的机耕道,邓泽华指着脚下的一块稻田对记者说:“这块田旁边的坡道就是方便我们的农机下田工作的,借助这些坡道,大型机器在田间都畅通无阻。”这是大盛镇进行农田宜机化改造的缩影。曾经的“鸡爪地”“巴掌田”被改造成高标准农田,“废土”成“宝地”,村民耕种也从肩挑背扛变为机械化种植,大家的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大盛镇发展稻鱼种养850 亩,“高粱+油菜”“春糯玉米+蔬菜”等特色种植模式近5000 亩,助力农业产业发展增收。

“粮田”变“良田”,粮食产能大增

农田提标准,种粮增底气。在大盛镇人和村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负责人、种田大户邓亮心中,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的轰鸣之声,是今春最美的旋律。种了多年地,邓亮想不到,如今光景大不同。“有了机耕道,农机直接开到田里,种田省心又省力;不光如此,高标准农田旱能浇、涝能排,种地丰收有底气、有信心!”说起高标准农田的好处,他忍不住打开了话匣子。2023 年,邓亮决定大干一番,流转土地面积100 多亩。

“只要有这些‘大家伙’在,耕地又快又轻松,我们就像甩手掌柜。”看着收割机不停忙碌的“身影”,村民们不住点赞。高标准农田建设清扫了“鸡窝地”这个“拦路虎”,让现代科技抵达田间地头,也帮农民搭上了“机械快车”。

一子落,满盘活。随着项目完工,在人和村延续多年的“劝农民种田难”“机械化作业难”“土地流转难”“水利设施灌溉难”“农产品外运难”“群众统一思想难”等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

解难的同时,还达到了“五增”成效。人和村干部娓娓道来:“耕地面积增大,比以前多了110 亩;经营方式增活,推进了土地流转,土地经营承包户由原来的400 多户减少到85 户,新增种粮大户5 户;农田水利增强,农户种田不再‘望天收’;农技水平增高,改造后的农田全部实现‘宜机宜作’、农机农艺配套;粮食产能增潜,通过实施淤泥回田、秸秆还田、扩种绿肥等措施,耕地地力不断提升,平均每亩节本增效300 元以上。”

壮大集体经济,绘好“共富”蓝图

“良田好土,粮食珍贵。如何让村民在有限的土地上收益最大化,我们一直在思考探索。”大盛镇副镇长张何欢介绍道。为进一步惠及群众,渝北区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等有机融合,做到建好农田、提升效益。一是注重与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相结合,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广泛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建成特色种植基地5个,辐射带动特色产业面积达10 万亩。配套蓄水池、田间管道等节水设施,使大水漫灌变精准滴灌。二是注重与土地规模化经营相结合,采取经营权互换、入股等方式,促进耕地有序流转,将碎片化小块田变为一户一块、全村一大块机耕田,有效解决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等问题,带动土地流转面积达20 万亩,占农民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35%。实现规模化经营,土地综合收益提高2.6 倍。三是注重与增加群众收入相结合,按照“村集体+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引导农户把土地托管至村集体,由村集体统一流转,流转租金由高标准农田建设前的每亩300 元增加到建设后的每亩750 元,村集体每亩收取50 元托管服务费,有效盘活了土地资源,增加群众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同时,产业基地或租地企业用工优先吸纳土地流转后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实现农民离地不失业、转岗再增收,年增加务工收入1.2万元至1.6 万元。

接下来,渝北区将持续深入开展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作,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筑牢粮食安全基石,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目前,全区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8 万亩,预计今年将新建高标准农田1.5 万亩,完成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1.6 万亩。到2025 年,渝北区将建成高标准农田32 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 万亩。

猜你喜欢

渝北区种田高标准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确保按时保质完工
高标准高质量转入“三年行动”
未雨绸缪快响应 多措并举固防控
——重庆市渝北区中医院全方位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渝北区中医院参加第二届心肺复苏急救全国技能大赛获佳绩
“AI”种田让农民“洗脚上田”
耕地种田也能成为风景
如果我有剪刀手?
“两委”换届发动攻坚——确保啃掉“硬骨头”、实现“高标准”
我是一个“女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