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谓情深画不成
2023-12-07陈暑艳李韵佳
陈暑艳 李韵佳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红楼梦》,在画家心中,红楼又是怎樣一个梦境?有一本画册,由两名不见史册记载的画家历经数十年时间绘成,被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赞为世间罕见的“红楼瑰宝”,被读者称为“是奇迹,也是绝唱”。
是怎样的深情才能完成这样的宏图巨制,请随放学君一起,去长沙博物馆,观看“谁谓情深画不成——清代孙温、孙允谟绘《红楼梦》画册展”,一探究竟。
长度是《清明上河图》的30倍
孙温和孙允谟伯侄俩,是清朝晚期河北的两位民间画师。他们根据当时流行的程甲本,把洋洋洒洒150万字的《红楼梦》用绢本工笔彩绘画了出来。绘画技法结合青绿山水、人物与界画艺术,并参用西方焦点透视法,用笔细腻、格调清新,极具清代宫廷新体画风格特征。
画册共24册,每册10幅画页,但其中一册为空白,可能是未画或丢失,所以现存画面总计230幅,缺失小说中第103回至108回的故事情节。本次展出的是从230幅画册中精选出的149幅,既保证了情节完整,也兼顾了原著中的重点情节和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撕扇、湘云醉卧芍药裀等很多名场面。
每幅画纵43.3、横76.5厘米,如果把它们展开并连接起来,全长可达17595厘米,是北宋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的30多倍!
堪称小型清代艺术博物馆
孙氏所绘画册篇幅之大,涵盖故事情节之丰富,人物之众多,场面之宏伟,笔法之精细,是《红楼梦》题材绘画史上所没有的。
整套画作中仅各种人物就多达3700余人,上至贵族主子、下至丫鬟小厮,男男女女,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甚至同一个人物在不同场景下,形态、表情都不同,让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这些人物,好像的确存在过,鲜活过。
在这套可视化的《红楼梦》画册里,读者不但可以欣赏到山水人物、亭台楼阁、树木花卉、珍禽走兽、鬼怪神仙、舟车肩舆、家具陈设、文物古玩等,甚至还可以从服饰、建筑、园林、民俗等各个方面深入研究。画册中出现的食物、花瓶、画册里人物的蚌珠头以及各种风格的门窗、扇子、画中画等等都值得细细回味,可以说得上是一座小型清代艺术博物馆。
蒙太奇式的表现手法
画册诞生的时代,正处于文字转化为图像,甚至转化为连续动画的时代,孙温和孙允谟在整个绘制过程中设计了很多情境及巧思,采取了类似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时空并置,剧情概括,这样,连续的章节和故事看起来不混乱,画册也因此兼具了情节完整性和观赏轻松性。这种处理方式给了很多导演灵感,王扶林和李少红导演拍摄的《红楼梦》都有借鉴。
孙温和孙允谟对某些故事情节进行了扩大,增加了很多文章里没有的情节,也刻意回避了很多不符合当时封建社会伦理的一些情节。
比如林如海托贾雨村把林黛玉带到京中,慰藉外祖母思念,在原著中只有寥寥的一笔,但孙温却用了整整一幅画来呈现;大观园落成,贾政试才贾宝玉,孙温则用了足足14幅画来还原这一原著中的名场面;很多红学爱好者喜欢的“宝黛共读西厢”,原本是很经典也很唯美的一个场景,画家则有意缩减篇幅,将它放置在了一幅画的小小一角。
延续50年的深情
《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曹公之情深可见一斑。孙温和孙允谟伯侄俩创作红楼画册,同样殚精竭虑。画册中最早的一枚藏款是丁丑1877年,最晚的一个纪念款是在第八十九回的1930年,有专家学者推测二位画师前后至少历时了50余年的才完成这一“绝唱”。
上世纪50年代末,画册流布至上海,被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博物馆前身)收藏,1959年划拨给旅顺博物馆后一直深藏库中。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旅顺博物馆原馆长刘广堂在清理博物馆库房时,偶然发现了画册,被画面中所表现的生动故事情节和精细的笔法所震撼,才开始对画册进行研究。
200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公开展览这套“神秘画册”,瞬间引起轰动。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初见画册,便爱不释手,赞其“工细数倍于一般常见的上品红楼画,令人赏玩不置,堪称珍品”。
一起来找画中画
画中画指画作中的第二图像,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常以屏风画、卷轴画、扇面画、镜中像等多种形式出现。画中画不仅能丰富画面原有构成,延展画面时空属性,还往往隐匿着绘画者幽微细腻、不易直接表达的情感诉求。据学者统计,孙氏二人所绘230开画面中,画中画计901幅,画中书计405幅。这些极富创造性、巧妙性的画中画不但包含创作分工、创作时长等重要信息,更是我们窥见二人对《红楼梦》内心无法直言的情思的重要窗口,值得细细寻找与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