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空区大型建筑地基沉降量监测技术研究

2023-12-07杨磊

工程机械与维修 2023年6期
关键词:长壁覆岩断裂带

杨磊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矿等资源开采力度的不断加大,煤矿周边逐渐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采空区。这些采空区上部建筑物建设时,很容易出现严重的沉降问题,从而对建筑物的使用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应加强对大型建筑物地基沉降值监测的重视程度。对长壁开采覆岩破坏基本特征进行介绍,通过试验分析的方式,对采空区大型建筑地基沉降值监测技术方法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建议,以此为采空区大型建筑物的建设提供支持。

关键词:采空区;大型建筑;地基沉降;监测技术

0   引言

矿区内部通常需要建造大量的大型建筑,以为煤矿开采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然而随着矿区的不断开采,沉陷范围越来越大,导致矿区内部未受或将来也不受开采沉降影响的区域越来越少。这种情况下,很多建筑必须要建设在采空区的上方。

通过大量实践研究可以发现,采空区上部建设的建筑物大多数相对安全,但仍有一小部分则会对建筑造成严重损伤,影响建筑的后续使用。采空区上方的覆岩较为坚硬,整体结构较为稳定,具有较高的承载力,但受到建筑施加应力的影响,依然会出现一定的地基沉降问题[1]。

目前,国内外均对采空区建筑基地沉降问题产生高度重视,并对此展开了大量研究,得到了诸多研究成果。但深入对这些研究分析后可以发现,其中依然存在一些缺陷,如盲目加固、提出的监测方法精确度较低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些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鉴于此,本文以“采空区大型建筑地基沉降值监测技术”为课题展开了进一步分析,提出一种更加良好的监测方法,为采空区大型建筑地基沉降更好的监控打下了良好基础。

1   长壁开采覆岩破坏的基本特征

现代煤矿开采过程中,常采用长壁采煤法,该方法具有成本较低,准备时间较短等优势[2]。长壁开采结束后,会在采空区上方覆岩中形成垮落带、断裂带与弯曲带,各带具有不同的特点,物理性质存在一定差异,需要根据各带的具体情况,设计出最佳的建筑施工方案,以保证施工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垮落带处,覆岩存在一定的碎胀性,内部间隙较大,具有良好的连通性。由于其内部有很多孔隙,因而存在较强的可压缩性。针对覆岩的具体情况,又可将其进一步将其划分成两种类型:一种为不规则带,其中的岩块随机分布;另一种为规则带,即岩块规则的分布在区域内。在高度方面,一般为开采厚度的3~5倍,但对于不规则带来说,高度则明显降低,仅有开采厚度的0.7~1.2倍[3]。

对于断裂带来说,处于垮落带的上方,岩层受力水平较高,很容易出现完全形变等问题。上部施加一定的荷载后,一方面会出现与层里面保持垂直的缝隙,另一方面还可产生顺着层里面的离层裂缝。通常情况下,可将垮落带与断裂带看作一体,共同称之为垮落断裂带。该垮落断裂带为覆岩二次移动的主要发源区[4]。

断裂带与地表之间为弯曲带,在开采区的边缘处或周边一定范围内,可能出现大量裂缝,上部较宽一些。随着裂缝深度的不断变深,裂缝宽度也逐渐变窄,直到完全消失为止。如果弯曲带覆土较薄,且裂缝问题较为严重,可导致裂缝深入到断裂带当中[5]。

2   试验分析

2.1   模型构建

本研究当中,分别构建出了两种采空区覆岩模型,分别设置成Q1与Q2,针对本研究需求,结合实验室环境条件,设置模型的相似比例,具体为:线比A1为1/100;容重比Af为0.6;强度比AR为0.006。其剖面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数字对应的不同材料性质如表1所示。

通过对某矿区岩体相关资料的查找可以发现,对矿井开采时,回采工作面推进距离对覆岩移动的影响最大,而时间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对于本模型来说,主要研究的是采空区沉降稳定后,后续建设的大型建筑使地基产生的二次沉降。所以本研究当中,忽略了时间因素的影响,只是按照一定时间作为一个周期,逐渐完成煤矿开采工作。每个周期的开采距离控制在10cm左右,直到完成整个开采工作为止。

开采完成后,针对监测结果,判断沉陷是否稳定,待沉陷稳定后,在模型上加载拟建建筑的荷载。

2.2   模型分析方法

向模型加载一定荷载后,通过小钢尺法的方式,对地面沉降值予以测量。即按照相关规定要求,结合本研究需求,在模型适当位置处,悬挂一个精确的小钢尺,之后,以Ni1型自动安平精密水准仪为主要工具,对模型沉降值进行测量[6]。

2.3   模型监测结果

构建出上述两种模型后,分别选择已知情况的矿区进行测试。通过测试可以发现,不论是在垮落断裂带分布方面,还是在地表移动变形方面,均与实际情况较为相似,误差很小,可将其忽略不计。

由此表明,本模型模拟效果良好,可将其应用到实际当中。测试当中,模型1设置了5个监测点,编号记作S1、S2、S3、S4、S5,模型2设置了4个监测点,记作P1、P2、P3、P4,各点的监测结果如表2与表3所示。

3   沉降值分析與讨论

3.1   沉降值差异分析

通过实验研究可以发现,若建筑物与采空区相对位置存在差异,所产生的沉降值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建筑处于采动区时,产生的沉降值最高,其次为沉陷盆地处,最后为煤柱的上方。

由长壁采空区上方覆岩的破坏特点可知,在采空区的中心位置处,覆岩垮落破坏最为严重,内部结构存在大量缝隙,因而上部施加荷载后,很容易出现很大的沉降值。

在煤柱上方,开采过程中引起的地层变动,依然会对周边岩体造成一定干扰,使覆岩出现一定的沉降。但煤柱可提供一定的支撑力,加之内部缝隙较小,因而所产生的沉降值并不是很大。

而沉陷盆地处于采动区域煤柱之间,缝隙发育中等,因而所产生的沉降值也处于两者之间。覆岩内部裂缝越发育,与地表的距离越接近,上部大型建筑地基所产生的沉降值较高。

由此表明,建筑物建设或使用时,越靠近采空区,所产生的沉降值越高,特别是在边缘区域,这一情况更加显著。

煤矿开采工作的开展,可使不同区域出现不同的裂隙发育特点,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导致建筑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问题。所以,在采空区建筑建设时,应根据现场具体情况,预留出一定的变形缝,以防止产生不均匀沉降的问题。

3.2   沉降值计算

通过对各测点的测量结果进行观察能够发现,向模型施加一定的荷载后,沉降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并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沉降速度提升至峰值,之后不断降低。荷载施加的第1年,沉降变化非常活跃,沉降值超过总沉降值的80%,之后沉降速度开始变缓,且维持很长一段时间。

以模型2为例,可根据实测结果值,构建出不同位置的沉降W(k)预测灰色GM(1,1)模型:

3.2.1   P1测点处沉降值

P1測点处位于采空区的上部,与边界相距55m,其计算公式为:

W(k)=4108.52exp[0.0521(k-1)]-3941.52    (1)

其中,k=t/4,t表示荷载施加的具体天数。通过后验差检验可知,该模型的方差比为0.11。按照该模型对数据还原可以发现,其与原始数据的关联度较高,具体值为0.652,表明其预测精度高,可将其应用到实际当中。

3.2.2   P2测点处沉降值

P2测点处位于采空区的上部,与边界相距30m,其计算公式为:

W(k)=2372.55exp[0.0536(k-1)]-2266.55    (2)

通过验差检验可知,该模型的方差比为0.175,关联度为0.729,表明其预测精度高,可将其应用到实际当中。

3.2.3   P4测点处沉降值

P4测点位于煤柱的上部,在边界外10m,其计算公式为:

W(k)=1585.5exp[0.08(k-1)]-1533.5        (3)

通过后验差检验可知,该模型的方差比为0.117,关联度为0.66,表明其预测精度高,可将其应用到实际当中。

3.3   沉降规律总结

通过模型分析开采过程能够发现,采用长壁采煤法时,矿区顶板可出现明显的垮落现象。在矿床边缘处,存在诸多孔洞与眼线。而在中心区域处,则无较大的孔洞。但在软硬岩层交界处,则存在明显的离层问题。

施加荷载后,在浅层处离层裂缝的宽度明显缩减,表明这一区域出现二次位移现象。在深度较大的孔洞处,未出现明显的位移现象,由此表明,开采作业面大大一定深度后,各孔洞与眼线较为稳定,施加较大的荷载后,很少出现较大的沉降问题。

4   结束语

由模拟实验分析可知,在特定的采深工况当中,可在采空区的上方构建大型建筑物。但在工程建设时,应设置变形缝等措施,以控制建筑地基的变形,提升整个建筑施工与后续使用时的安全性。当采煤层较浅,且覆岩破坏较为严重时,要根据地质特点设计出合理的加固措施,以提升地基的稳定性,避免出现大幅度沉降的问题。

采空区上方构建建筑物时,沉降值与三个因素有关:一是建筑所施加荷载的大小,二是与操控区的相对位置,三是岩土层采动破坏程度。其中,采动区中心产生的沉降值最大。沉陷盆地边缘处产生的沉降值相对较低,但沉降值变化幅度较大,对建筑造成的破坏最为严重,因而尽量不在该区域建设建筑物。煤柱的上部产生的沉降值最低,是建筑建设的最佳场所。

建筑地基沉降时,超过80%出现于施加荷载的1年以内,之后逐渐降低,因而应将项目建设后的第1年作为监测重点。

参考文献

[1] 苏敬强.高速铁路紧邻深厚煤矿采空区和地下水超采叠加影响规律研究[J].高速铁路技术,2022,13(3):7-11+67.

[2] 李水平.铁路穿越盐岩采空区地面沉降预测及工程处理措施研究[J].铁道建筑技术,2022,30(9):169-173.

[3] 田宏图,王杨.基于InSAR监测技术的隧道病害与采空区沉降相关性分析:以桃坪隧道为例[J].测绘标准化,2022,38(1):22-24.

[4] 徐涌.浅析新增建筑荷载与下伏煤矿采空区之间的作用规律[J].居舍,2020,7(32):179-180+164.

[5] 臧建军.采空区上覆地层处理对建筑沉降的影响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11(24):25-28.

[6] 马宇晶.煤矿采空区电子轻工厂房基础抗变形技术措施[J].石化技术,2020,27(2):295-296.

猜你喜欢

长壁覆岩断裂带
冷冻断裂带储层预测研究
依兰—伊通断裂带黑龙江段构造运动特征
矿区开采过程中覆岩移动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煤矿高强度长壁开采覆岩破坏充分采动及其判据
准东大井矿区巨厚煤层开采覆岩裂隙分布特征
充填开采覆岩变形破坏规律研究
长壁工作面过斜交空巷围岩稳定性研究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夏断裂带构造特征新认识
郯庐断裂带及两侧地区强震异常特征分析
基于VE的依兰三矿巷道布置方案的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