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热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2023-12-07封毅

理论与当代 2023年5期
关键词:贵州农业发展

封毅

热作产业是指适合热带、南亚热带地区种植与发展的各种植物产业。贵州地处南亚热带区域,是国家八个热作省区之一。贵州发展热作产业,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加热区农民致富渠道以及推进乡村振兴,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贵州热作产业的区域分布

贵州热作产业区划是按照自然地理气候划分的,贵州热作地带属于“南亚热带”区域,适宜种植发展南亚热作产业。按照热带、亚热带两级制划分的具体指标,以及多位热作农业专家的实地調研、勘考和研究,贵州南盘江、北盘江、 红水河、赤水河、都柳江、清水江和乌江流域的河谷地带都属于南亚热作区域。这一区域主要包括兴义、安龙、册亨、望谟、贞丰、普安、睛隆、关岭、镇宁、紫云、罗甸、 三都、平塘、荔波、天柱、锦屏、黎平、剑河、从江、榕江、台江、德江、印江、江口、碧江、沿河、松桃、思南、玉屏、赤水、习水、仁怀等县市。

贵州热作区域“光”“热”“水”资源充沛,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又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环境,孕育着独特多样的生物资源,生长着多种多样的热带作物,既有热带薯类作物、热带糖料作物、热带油料作物、热带纤维作物、热带果类作物,也有热带香料作物、热带饮料作物、热带观赏作物、热带牧草,还有地道丰富的南药,南药植物资源有3700余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

二、贵州热作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贵州热作种植历史悠久,其中甘蔗有七百多年历史,桂圆有三百多年历史,其发展总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国家将贵州作为当时七个热作省区之一进行布局发展。1956年“一五计划”即将结束时,国家农垦部指导贵州成立了贵州省糖料科学研究所,为贵州热作发展拉开了序幕。这一时期该所以蔗糖科技及其产业发展为主。糖是维持人体健康的七大营养素之一,是日常生活的食品调料。1959年贵州省种蔗面积达到10.69万亩,是新中国成立前的4.79倍,为20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最大种蔗面积。后来有所下降,到1992年,全省甘蔗种植面积恢复为9.8万亩,总产25万吨。1996年全省种蔗约13万亩,总产35.6吨 ,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机制白糖2500吨,加上地方小型红糖厂和土制红糖,全省食糖生产总量约5000吨。

根据国家和贵州省热作区划布局发展需要,贵州省糖科科学研究所于1991年更名为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隶属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南亚热带农业科技及热作产业发展研究,1996年成为国家农业部首批授牌定点的南亚热作良种苗木基地,为贵州提高热作生产能力,提升热作产业发展水平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科技支撑。1994年,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引进芒果系列新品种,在黔西南州的望谟、册亨、贞丰、兴义等地方试种并取得成功。经十余年观察研究,筛选出适合贵州南亚热区发展种植的抗旱抗寒新品种“金穗芒”“红象牙”“紫花芒”“吕宋芒”“台农1号”“红芒6号”“桂热82号”,还通过实生繁殖培育出适宜本地区气候特点的高产优质中晚熟芒果新品系——QR21/8。事实证明,贵州热作产业已发展成为贵州现代山地特色优势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热作科技与热作优良品种的研发推广,是贵州热作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首要支撑、根本基础、重要途径。

贵州积极引进良种试种发展热作产业。在国家农业管理部门支持下,贵州省从1987年开始,利用南亚热作贷款1080万元开发热区资源,采取引进热作良种和开发本地优稀品种相结合的措施,大力发展南亚热带作物,从省外引进香蕉、芒果、荔枝、龙眼、油梨、木瓜、木薯、大叶茶、香茅等热作良种试验推广。如1987年在黔西南州安龙县引种示范发展香蕉,1990年种植面积扩展到3000亩,平均亩产800—1000公斤,最高亩产达2500公斤,每亩收入达1500元左右;又如茶叶产品中的“遵义毛峰”被评为部优,“湄江翠片”被评为省优。事实表明,南亚热作贷款的利用推进了“名特优新稀”南亚热作产品生产基地的发展,推进了贵州热作农业的发展进程,热作农业发展成为贵州热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成为贵州热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热作农业发展离不开热作科技,科技是利器,改革是关键。以先进热作科技为依托,热作产业急需为导向,大力推广应用热作科技,提升热作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创新能力和整体效能,使热作科技成为贵州热作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

第二阶段是进入21世纪后,贵州热作产业迈入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轨道。从蔗糖产业来看,21世纪以来贵州蔗糖产业有较大发展,目前全省甘蔗种植面积达45万亩。其中,黔西南州35万亩,黔南州4.7万亩,安顺市2万亩,铜仁市2.3万亩,遵义市0.5万亩,六盘水市0.5万亩。蔗糖总产量100万吨,综合产值6亿元,带动6万户农民增加收入6.24亿元。目前,黔西南州和黔南州是贵州蔗糖产业的主要聚集区,广西洋浦南华糖业集团公司在黔西南州册亨县巧马工业园投资3亿元,建成投产日榨糖蔗4000吨的糖厂,在黔南州荔波县投资3亿元,建成投产日榨蔗糖3000吨的糖厂。蔗糖既是国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消费品,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资。

从花椒产业来看,花椒属于热作香料、调味品,贵州自元朝以来就种植花椒,目前花椒种植面积发展到20多万亩。贞丰县是竹叶椒即山胡椒、山花椒、花胡椒的原产地。2008年12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顶坛花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贞丰顶坛成为西南地区商品花椒生产地,95%以上的农户种上了花椒。贞丰县顶坛椒业有限公司专门负责花椒加工,主产花椒油、花椒粉、调味麻辣椒等花椒制品,年加工量达0.23万吨,产值3200万元,产品远销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广东等省(区);公司2015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成为全国首批森林食品品牌示范单位。

从芒果产业来看,2020年贵州芒果种植面积增加到19.2万亩,自2017年开始种植以来,三年增长3.6倍,实现销售收入3.35亿元以上。2021年望谟县“望谟芒果”挂果面积3.5万亩,年产量2.1万吨,产值1.1亿元,其成熟期晚于广东、广西,早于云南、四川,填补了国内芒果市场空当。2022年2月,“望谟芒果”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产品”称号,全县种植面积达10.69万亩,辐射全县12个乡镇、街道,建成“油迈乡”“蔗香镇”2个全国芒果标准化示范园。据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统计,目前全省芒果推广种植面积约20.6万亩。

蔗糖、花椒和芒果产业,只是贵州热作发展集约化、产业化、品牌化的典型品种。截至2022年,贵州热作产业发展比较快的还有香蕉产业(15万亩)、澳洲坚果产业(2.5万余亩)等。

三、贵州热作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发展基础薄弱

一是热作科技支撑力不够。贵州有32个热作县域,其国土面积总和7.29万平方公里,除荒山、草坡、水域、森林面积,适宜南亚热作种植面积达1000.26万亩,主要热作有甘蔗、芒果、香蕉、龙眼、荔枝、柑橘、澳洲坚果、百香果、木薯、枇杷、油梨、砂仁、花椒、油茶、山桐子、山苍子、艾纳香、芭蕉芋等,而热作科技人员不足100人。二是热作产业化发展人才欠缺。热作发展不仅需要一批会经营、懂管理的人才,而且需要一批懂热作产品加工技术的人才。三是热作科研力量和经费有限。热作品种需要科研先行,坚持选育、选优和推广。目前,贵州热作品种主要有二十余种,一些品种时间一长就会退化,必须有热作科技项目和科研人员作为支撑,开展选育、选优和试种推广。四是热作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贵州高原的热作多在河谷陡坡和崇山峻岭地带,无论是陡坡地改良、引水灌溉,还是山路建设等,都需要加强热作基础设施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二)融合发展力度不够

一是产业化发展欠缺。贵州不仅热作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而且产、加、销一体化推进的力度不足,已经形成集约化产业化的产业为数稀少,只有南药、蔗糖、艾纳香、顶坛花椒等几种。二是大多热作产业产品发展没有与深加工、精加工、系列加工和现代营销服务业进行深度融合,没有对热作农耕文化资源、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旅游康养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融合,因而就没有挖掘出热作产业的多元功能与价值,也就没有充分展现出热区特色农业、特色旅游、特色文化、特色产品的魅力和价值。三是产业产品较为单一,缺乏产业深度融合,体现为“一多三少一缺”,即初加工多、深加工少、销售渠道少、产品与旅游结合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欠缺。

(三)面临巩固拓展热区脱贫攻坚成果的挑战

贵州热作产业集中在赤水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牂牁镇、盘州市普田回族乡等地。贵州热作产业是上述地区的主导产业、支柱经济。尽管现在这些地区已全部脱贫,但如何推进这些地区热作产业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是热区发展实践中面临的一大挑战,也是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四、贵州热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政策机制

熱作政策是热作产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热作产业在贵州南亚热带地区乡村振兴中起着基础性支撑作用。热作政策机制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吃透中央精神,并与本省本地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热作产业发展政策。首先要坚定不移贯彻国家关于热作产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全面推进“名特优新稀”热带作物产业带建设。这就是说,须深刻认识到热带作物发展关乎国家战略、关乎民生福祉,要全面发展热带产业,推进“名特优新稀”热带作物产业带和产业园建设,保障热作产品供给。又如《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方案(2021—2025)》提出,强化政策支持保障,构建热作种质资源大保护、强利用新格局。种质资源既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又关系国计民生,必须实施大保护、强利用。

二是立足贵州实际,因地制宜出台关乎贵州热作发展的政策措施。如符合贵州实际的“名特优新稀”资源开发利用办法、热作人才资源使用办法等,切实推进贵州热作产业发展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特色化、品牌化, 做强做精做优热作农业,加快贵州传统热作农业向现代热作农业转型升级。还应制定加强贵州南亚热作农业现代化发展方案、发展贵州名特优新稀热作产业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若干措施、推进贵州南亚热带经济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质高效农业的实施方案、贵州热作农业现代化发展中长期规划、贵州热作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办法等。

(二)创新融资机制

一是充分利用财税杠杆,发挥财税支持热作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撬动功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驱动作用。为此,以政府发展热作产业的融资政策为主线,撬动社会资金支持热作产业高质量发展。可对符合条件的创新性、成长性热作产业发展主体采取贷款贴息、融资补贴等办法。

二是优化融资方式,提升数字金融科技服务贵州热作农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激发和增强数字金融为热作农业发展主体提供更多融资产品和机会,特别是热作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中小微企业,使融资信贷申请、审批、用款全流程线上化,降低服务成本,并通过金融产品数字化掌握其综合性动态与信用信息而降低风险、控制成本。事实表明,数字金融科技的服务应用是贵州热作农业融资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是加强绿色金融的融资支持力度,拓宽绿色金融信贷投放贵州热作农业的渠道。综合运用绿色产业基金、绿色补偿基金、绿色信贷担保、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产品和工具,积极主动为绿色热作产业产品发展提供融资支持。完善热作农业政策引导,促进绿色金融扶持热作农业发展政策的“自上而下”推行和“自下而上”落实,以切实的措施优化绿色金融服务,满足绿色热作农林产品发展需求,提升热作农林产业产品发展项目的实施效率。同时,围绕热区农林特色,服务乡村绿色发展,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功能作用,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热区发展乡村农林特色产业、生态立体农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三)创新路径探索

一是以绿色健康为引领,高质高效为目标,科技化数字化为抓手,开发优良种质资源,培育推广抗病抗旱抗灾优良品种,加快贵州现代热作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加快热作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构建,加快热作农业“接二连三”,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以品牌、市场和精深加工、数字化营销、农文旅结合为主导的现代热作农业发展新格局。

二是实施热作产业发展主体经营管理创新工程,以现代热作经营主体的“产加销、农工商、农科教”一体谋划为核心,紧扣热作产品市场化发展导向,以价值链、利益链为纽带,构建热作农业合作社、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加工企业、营销企业的生产经营一体化推进机制。

三是推行热作区域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品牌文化的整合集成,使其赋能热作产业融合发展、品牌打造,使热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民宿与热作产品、餐饮等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宣传推销本地的旅游产品、热作产品,又能塑造本地的文明建设形象。

四是加速贵州热作产业数字化运用推广与赋能创新。2018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9年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相继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加快在各行业各领域推进“互联网+”。事实证明,数字技术既能极大提升热作产业产品發展效益,同时也能极大提升热作产业服务业发展效益,共同助力热作产业高质量发展。如电子营销服务就能提升热作产品营销服务的效率与效益,及时把控热作产品市场情况、产品流向等信息,让热作产业发展主体能及时作出适应市场变化的正确决策。

(四)创新热作产业科技支撑机制

没有热作科技现代化,就没有热作农业现代化;没有热作科技机制创新,就没有热作产业创新发展。发展贵州热作产业迫切需要热作科技的强力支撑。

其一,改进贵州热作科技人才使用机制,激发他们发展热作产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是大力培育热作科技领军人才和热作科技成果推广人才,按照推进热作产业发展和权责利统一的原则合理授权、大胆使用。二是着力打造高素质热作产业发展人才队伍,强化热作生产型人才、加工型人才、经营型人才的培育使用,培养懂得热作生产技术、懂得热作产品加工技术、懂得热作产品电子化营销技术的职业农民。三是充分吸纳愿意到热作产业发展第一线工作的大专院校、职业学校毕业生,他们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文化基础,是可供开发利用的热作产业人力资本,将他们培养成为现代新型职业农民、热作人才,能最大限度地解决当下乡村产业发展缺乏技术劳动力的紧迫问题。

其二,发掘贵州热作种质资源,积极研发适合贵州热作产业发展的优良品种。一是把贵州种质资源的发掘保护与开发利用结合起来,优化贵州热作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同时高度重视贵州南亚热带森林保护,尤其是天然林的保护,因为其生态价值高,里面保存着丰富甚至稀缺的种质资源,是贵州种质资源的巨大基因库。二是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结合起来,学习云南、广西、广东等省份热作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特别要充分利用其种质资源研发利用与推广的成果。

其三,强化热作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推广应用,把挖掘、研发、培育利用本土的优良种质资源与引进适合贵州热作农业发展的、经济价值高的优良品种结合起来。一是切实加大对热作科技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好钢用在刀刃上。二是改革创新热作科技人员收入分配机制,可根据热作科技成果、推广绩效等进行合理分配,切实激发热作科技人员为加速贵州传统热作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强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贵州省兴黔生态农业研究院监事长、贵州省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教授)

责任编辑:陈正源

猜你喜欢

贵州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