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绿色发展相融合:机理、事实与推进路径

2023-12-07万凌霄关佳晨严明杰

生态经济 2023年12期
关键词:农资社会化要素

万凌霄,关佳晨,严明杰

(1.重庆社会科学院 农业农村研究所,重庆 400020;2.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7;3.云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是新时代背景下全面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也是新阶段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依靠化肥、农药等要素投入的快速增长,我国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解决广大人民温饱问题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农药、化肥的长期过度使用,也带来了土壤板结、耕地地力下降以及水资源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掣肘,反向威胁到我国粮食安全[1]。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强调加快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应用。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绿色发展的决策部署,农业农村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 年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健全制度体系与工作机制,从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农业绿色发展的现实需求与农户技术转变能力及意愿不足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当前小农户仍然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其意愿与能力直接决定了绿色生产的前景与命运。然而在生产端,农业绿色发展属于技术改进范畴,需要较强人力资本及前期投入,小农户由于存在风险规避意愿强、技术信息获取难、资金不充足等劣势,较难将以往粗放型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生产模式,绿色生产能力不足[2-3]。在消费端,小农户销售渠道有限,与市场链接不紧,较难获取农产品需求市场以及产品溢价信息,因而绿色生产意愿不够[4]。因此,如何克服小农户自身局限,提升其绿色生产意愿与能力,成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的实践和学术研究表明,农业社会化服务逐渐成为连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纽带,以及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有力抓手。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够满足农户将多个或全部生产环节委托给服务商完成的需要,通过更加细致的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经营,降低劳动力成本、提升生产效率,从而实现农业以及非农收入增长,成为小农户农业生产的良好选择[5]。2022 年,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面积18.7 亿亩、带动小农户超过8 900 万户,有效升级了农业生产技术、调整了要素投入结构[6-7]。同时社会化服务能够通过全产业链服务供应,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改善生产要素配置、加快技术进步、实现农业绿色生产[8-9]。因此,有必要引入社会化服务,探讨这一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实现机理及现实实践,从而为我国农业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理论及现实支撑。

1 农业绿色发展的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1.1 相关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化学投入品的大量使用。虽然当时解决了农产品产量不足的问题,但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10]。20 世纪80 年代左右,已经有研究[11]关注到农业发展中的生态问题,指出生态农业是中国的一场绿色革命,但并未深入探索农业绿色发展的形式、特点以及目标。21 世纪以来,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也逐渐由“量”向“质”发生转变。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由于西方国家更加注重效率、环境友好以及产品品质,也使绿色发展成为农业发展新方向[12]。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优质、绿色、营养的农产品需求不断提升,提升农产品质量、高效利用农业资源以及保护和建设美丽乡村成为新时代目标[13-15]。至此,农业绿色发展的概念也到了拓展,即以水土资源保护为核心,在生产、加工、销售以及消费等农业全产业链各环节以生产集约、环境保护为导向,通过各主体共同践行生态、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协调农业经济以及环境保护、提升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模式[16]。

农户是农业绿色发展的主体,已有研究认为农户绿色生产的过程除了改善要素配置之外,还包括技术进步[17]。马骥[18]通过华北平原冬小麦和夏玉米种植户的农户调研数据,发现化肥市场供给情况会显著影响农户施肥行为。CHANG 等[19]发现劳动力外流会增加劳动力成本,从而促使农户降低化肥施用量来节省劳动力。而由于我国要素市场具有较大差异性,农户难以获取正确的化肥以及农药等化学要素施用信息。加上农资市场信息获取成本较高,因此农户在购买高质量化肥或者农药后仍然选择一般施用方式,易造成过量施肥、施药[20]。此外,外部约束也会影响农户绿色生产,比如农户参与订单农业形式时,相比其他合作方式能够更明显降低化肥、农药投入[21]。近年来,随着社会化服务使用范围扩大,也有研究[4,22]认为社会化服务能够实现绿色生产。

已有文献从多个视角探讨了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路径,为本研究提供了良好基础。但相关研究多基于农户视角对农业绿色生产进行探讨,未考虑到当农户使用社会化服务后,生产决策主体转变为服务商情况,也未在统一框架下考虑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机理,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空间。因此,本文从农业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出发,构建起社会化服务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分析框架,采用现实案例进行分析,并总结出社会化服务带动农业绿色生产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1.2 农业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

农业绿色发展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以及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统筹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实现二者共赢,对于我国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以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其背后经济学原理主要涵盖生产理论以及外部性理论。

生产理论认为,生产是各种生产要素组合搭配生产产品的过程。短期内在一定技术水平下,产量能够随着一种可变要素投入改变而发生变化。在这一可变要素投入小于某个特定值时,增加该可变要素投入边际产量会提升。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化肥产业发展,要素市场供给增加,化肥要素投入的持续增加对粮食增产起了极大贡献[23-24],当化肥投入达到x1时达到粮食产量的最高点y1(图1)。若继续增加化肥要素投入,超出最优化肥投入的肥料则会被土壤、水等其他不变要素投入吸收,每单位化肥投入带来的作用则越来越有限,甚至为负。因而随着化肥投入的不断增加,我国化肥施用量对粮食增产的效用也在日益降低[25]。然而,小规模农户仍占我国经营户的七成左右。这类农户具有较强的风险规避意识,且技术应用能力有限,通过小农户实现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不过,保罗·萨缪尔森[26]指出,技术进步可以推迟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出现。这意味着,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节水灌溉等技术应用能够减少环境污染、满足农产品生产需要以及提升农产品产量。

图1 要素投入、农产品边际产量以及总产量图

外部性理论认为,个人在不承担额外成本的情况下,对第三方造成了正向或者负向的影响,发生了私人成本收益与社会成本收益偏离的情况,最终会扭曲资源配置,导致市场失灵。农业生产中,农户往往基于利润最大化做出化肥、农药等要素投入决策,而不考虑生产活动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不被农作物吸收的化学要素进入土壤、大气以及水体之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了负外部性影响[27]。通过规定性管制、经济激励等方式能够有效减少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实现农业绿色发展[28]。然而,随着人力、农资以及农机等各类成本上涨压缩了农产品种植环节收益,征税、生产培训、强制性规定既对农户生产影响有限,也容易损害农户权益。因而,通过让农户与其他生产经营主体共同分担负外部性成本,或者补贴社会化服务供应者,转变施肥、农药使用、灌溉等技术,能够实现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以及农业绿色发展双赢局面[4,29]。

2 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绿色发展相融合的机理

1978 年以来,我国开始对农村地区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建立,农业经营逐渐从集体统一经营转向分散、小规模的家庭经营。农户拥有经营自主权后开始独立面对市场,生产积极性大幅度提升。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以及农村改革深化,劳动力不足、土地细碎化以及信贷约束愈发明显。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把耕、种、防、收等部分或全部环节委托给服务组织,实现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解放了农村劳动力,解决了土地撂荒、粗放经营等问题。

2.1 获取绿色生产资料改变要素投入结构

农户农业生产前需在要素市场购买生产资料,一般有两种购买形式。

(1)通过要素市场直接获取。农户购买化学要素渠道多为当地农资店,但我国在政策层面并未对化学投入要素这类生产资料经营设定“技术门槛”,基层农资经销商只需经工商部门认可即可获取经营许可证,准入门槛较低,因而农户难以在纷繁的品牌中筛选出高质量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30]。且就算农户购买了高质量生产资料,也会因缺乏对品牌施用标准的掌握,导致后期实际中用量过高[18,20]。此外,农户农业生产具有惯性,为避免更换生产资料带来的减产风险以及降低投入成本获取更高收益,仍会维持原有生产资料购买决策,绿色生产资料采购动力不足。

(2)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购置。相较于农户,社会化服务组织能够凭借大规模、批量采购农资提升市场议价能力,获取优质低价化肥、农药以及有机肥等绿色生产资料,也相应降低了农户的农资投入成本,赋予了小农户参与农业绿色发展的动力[31]。此外,服务组织还会向农户推荐优质化肥、有机肥等生产资料,并告知农户具体使用方式、用量以及使用配比,农户通过改善要素投入结构仍能保证要素边际产量递增,从而实现稳产以及农业绿色发展双赢的目标。

2.2 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绿色生产技术应用

舒尔茨[32]指出农业生产活动与技术应用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以及设施装备广泛应用,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得到了极大发展。ROGERS[33]提出技术应用的决策需要具备技术知识、有效技术信息以及充足的人力资本。因而,农户实现技术进步需要付出以下三类成本:一是学习成本,即由于新技术的改变农户需要重新学习适应的成本,包括时间、金钱等;二是生产成本,即采用新技术后生产资料成本以及人工成本的增加;三是交易成本,即农户为获取信息所付出的成本等[17,34]。但农户具备人力资本以及信贷资金不足的双重约束,再加上为了避免增加成本,因而技术升级动力有限。

而社会化服务通过发挥人力资本、资金以及信息渠道优势,能够补足农户劳动力、资金以及信息不足的障碍,通过大规模机械应用以及专业人员对生产要素、技术进行甄别,从而带动农户采纳绿色生产技术,推动乡村生态振兴。一是机械设备应用。现阶段已经发展出机械施肥、无人机撒药等多种机械与化学要素搭配使用的形式。因机械标准化、精准定量的特点能够提升化学要素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损耗,并提升耕地地力[35]。农户受限于资金约束多不会自己购置机械装备,而是通过社会化服务使用农业机械[36]。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机械装备与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配施,整合生产要素,弥补了人工投入随机性特点,实现生产集约化。二是专业人员甄别。提升人力、社会资本是实现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实质上,社会化服务多为知识以及资本密集型服务,相较于小规模农户,服务组织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较强人力资本,技术、生产知识信息掌握充分,能够有效甄别化学要素用量。此外,服务组织还能够对接高校以及科研院所,降低获取技术信息的市场交易成本以及承担的技术应用市场风险,助力农业绿色转型。

2.3 连接消费市场倒逼农户实现标准化生产

社会化服务将生产过程与产品市场相结合,有效获取产品质量溢价信息,实现了农户、消费者、服务组织三者互动,推动了生产过程标准化,倒逼农户实现绿色生产。一方面,受市场竞争驱动服务组织会带动农户实现标准化生产。随着收入增长、消费转型升级,居民对绿色、优质、健康农产品需求也在不断提升。通过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减量,服务组织不仅能够压缩生产成本,还能够拓宽利润空间[7]。除承担生产功能外,社会化服务还具有市场性职能,能够为小农户提供销售服务。为获取农产品溢价,服务组织会选择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绿色生产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获取更高收益、提升产品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受声誉积累驱动影响服务组织会在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食品安全。服务商利润来源除农产品收益外还包含服务费用,通过在服务市场、消费市场积累良好声誉能够获取更高利润[37]。因而,服务组织通过连接农户实现绿色生产能够避免重金属、农药在农产品中的残留,保证农产品安全、健康,从而在服务供应市场获得良好口碑,增加服务市场份额,增强谈判能力、提升服务利润,影响机理如图2 所示。

图2 社会化服务带动农业绿色发展机理图

3 社会化服务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相关实践

当前,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绿色发展通过多种形式相结合,带动小农户步入绿色发展轨道,为我国社会化服务带动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3.1 顶层设计先行,加强发展组织保障

我国一直以来都把社会化服务作为实现农业绿色转型、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并不断完善支持政策,推动服务高质量发展。早在2008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提出要通过降低成本增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并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2013—2021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是明确了要通过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将服务与先进品种、投入品、技术以及装备相结合,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目标任务。为培育农业农村新动能、发挥绿色化生产以及集约化经营的优势,2020 年农业农村部印发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2 年)》,强调了通过加快培育服务组织,发挥社会化服务在实现节本增效、绿色生态等方面的作用。2021 年,农业农村部颁布了《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指导意见》,表明农业社会化服务要通过引入先进技术装备、改善要素投入、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从而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各地已经探索出多种较为成熟的工作模式、机制,为社会化服务带动农业绿色发展的推广提供了经验借鉴。

3.2 生产托管引领,实现生产节本增效

生产托管逐渐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化服务模式。相较于土地流转,该模式具有节约地租、降低生产主体经营风险以及减少经营权转让法律纠纷等优势,通过服务规模化降低了小农户绿色生产技术应用门槛以及生产成本,并导入清洁、绿色要素,调动农户自觉保护耕地的意识,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一般有两种形式:

(1)部分托管模式。部分托管模式下农户能够向服务组织购买单项或部分服务,由服务组织替代农户完成“干不好”或“干不了”的生产环节,弥补其资金、技术以及劳动力不足的劣势。以山东省章丘区鑫星农业有限公司为例,公司在产前环节与大型国有农资公司中国农资合作,能够获取优质低价化肥、农药、新型作物品种等绿色生产资料。当地农户在农资店购买化肥时为3.5元/千克,虽然通过服务组织获取农资的价格与之基本持平,但能够获取更优质的肥料从而提升施肥效率。此外,化学要素投入的信息以及技术在这一过程得到了传递。公司在农户购买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时会告知具体用量以及使用方法。后续,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机械服务时还会按照土壤、气候等实际情况与农户沟通要素投入,农户在接收到信息后会适当调整自己的施肥、施药决策。种肥同播服务时每亩会施用40 千克底肥,相比农户自己施用底肥会下降11%,但部分托管时追肥环节则由农户自己完成。

(2)全程托管模式。全托管模式下,农户基于保留土地经营权,将农业生产全部环节委托给服务组织替代生产,农业生产决策者则转为服务组织。产前环节,农户无需从农资市场购买肥料,服务组织会与大型农资企业达成合作关系购置优质绿色生产资料,以便后续施肥技术升级。由于服务组织具备有效的信息渠道能够获取农资质量以及施肥技术信息,因此信息传递在这一模式下也较为顺畅。此外,专业技术人员能够甄别市场上化学要素品种与质量从而明确使用标准,为进一步科学投入要素奠定基础。与部分托管相似,农户购置农资的信息搜寻、生产资料购买、农机购置以及技术应用的成本完全内化在全托管服务费用中,从而降低了整体农业生产成本。比如,山东鲁供丰农农业有限公司为农户提供全程服务,探索出“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全托管形式,通过集中要素资源,集增产、绿色以及高效于一体,推动粮食生产节本增效。

第一,通过村集体集中整合土地资源。公司与村集体统一签订服务合同,由村集体集中整合当地农户约900 亩耕地。公司为农户粮食种植提供农资供应、深翻、旋耕整地、宽幅精播、病虫害防治、一喷三防以及机收等服务,全年小麦服务费用与农资费用合计570元/亩。农户收益来源于公司通过村集体每年给农户的土地流转费用,以及最终粮食收益减去农资成本和服务费用后公司与农户4 ∶6 分成。第二,通过绿色技术应用以及要素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绿色生产。产前农资获取环节,公司与大型国有农资公司合作,能够获取优质低价化肥、农药等农资。随着服务费用提升,农资成本也被相应摊薄。以化肥为例,服务商获取化肥的原始成本3.2 元/千克,比农户在市场购买要低8.6%。产中环节,公司专业技术人员会优化施肥、撒药等绿色技术。比如,公司在产中环节会增加施肥次数并降低化肥施用量,播种时会施用35 千克/亩底肥,后续会追肥25 千克/亩,并在植保环节采用无人机喷洒50 克/亩的叶面肥。整体来说,化肥施用量相较未使用全程托管的农户下降了约33%。且公司通过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及增施叶面肥提升了化肥施用效率、保证了粮食产量。

3.3 数字平台赋能,实现绿色技术传导

数字技术是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不断发展的产物,因边际成本低以及具备可共享的无形服务,使得数字化农业生产相比传统农业生产更加高效、低耗以及绿色[38]。2017 年起,农业农村部逐步试点数字农业建设项目,数字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气象预测、作物生长、病虫害防治以及产量检测等方面,农村经济逐渐向数字化、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以四川润地农业有限公司为例,公司将数字技术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建立数字服务平台,创新出“公司+互联网+农户”模式,跨越时空进行技术传递,为全局性资源统筹提供了数字化工具,帮助农户实现节本增效,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第一,通过平台建设精准识别耕地、气候等资源。公司为提升服务效率,解决小农户“怎么种田”“怎么服务”以及“怎么赚钱”的问题,创建了“吉时雨”数字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吉时雨”)。这一平台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模型,能够为农户以及农业管理部门提供耕地识别、作物识别、环境监测、灾害预警、产量预测、精准生产和价格预测模型等服务。通过吸纳小农户,公司逐步形成了以农户为客户,“吉时雨”为服务平台,数字技术为手段的服务模式。第二,数字化赋能要素投入结构及绿色技术应用。生产前的信息收集、农资提供到生产环节管理以及最终农产品的销售,农户均能在“吉时雨”进行选择。润地通过与多家农资公司合作,以低于市场10%~20%的价格获取质量较高的绿色农资,例如绿色肥料、新型良种等,农户可根据自身需求在平台选择农资。

3.4 订单农业引入,推进绿色资源整合

订单农业通过产销对接,能够推动生产者提升产品质量,打造优质品牌,满足居民绿色消费需求。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将订单农业作为保障农户种粮收益的重要举措。该模式下,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能够降低管理成本。不同以往的是,服务组织不再完全追求产量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而是需要考虑与企业的合同约束保证原材料质量。为达到订单标准,服务组织会要求订单农户转变以往“高投入、高产出”的种植理念,推广标准化、绿色化生产[39]。此外,农户与服务组织签约后,在统一管理过程中能够学习成熟农业生产管理经验并获取新型技术信息,从而提升绿色生产技术水平,实现农业生产绿色转型。

以安徽天长芦龙专业合作社为例,合作社与当地国家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牧马湖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后,通过村集体集中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再反向将土地转包给家庭农场以及专业大户并统一为其提供农资供应、技术指导、植保、田间管理、仓储与加工以及销售等社会化服务,实现稻米生产生态化、绿色化。第一,统一服务供应带动农户绿色生产。在签订的产品收购订单中,合作社会对稻米种植品种、品质等生产标准进行严格规定,控制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等使用量,倒逼农户提高稻米生产品质。同时,合作社还会统一采用无水抛光处理稻米的特殊方式,打造原生态绿色大米,以更高水准满足订单方需求,实现产品质量溢价。第二,品牌打造实现绿色产品行业联合。合作社与订单方、在社家庭农场以及当地其他合作社等会对稻米贴牌进行严格控制,只有天长本地生产的绿色优质稻米经过加工后能够贴上“天长”品牌商标。这种当地行业联合的方式有效保证了当地水稻的品牌建设,实现了优质农产品溢价,有效促进了当地稻米产业的升级转型。

4 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绿色发展相融合面临障碍

随着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其与农业绿色发展结合愈发紧密。但现阶段的社会化服务还存在绿色主体培育不足、与农户绿色生产需求不匹配以及全产业链绿色服务发展薄弱等障碍,影响着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绿色发展相融合。

4.1 绿色服务主体培育不足

社会化服务主体培育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也是体现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绿色发展相融合的表征指标。但现阶段我国社会化服务主体“小而散”,仍以专业服务户为主,农业企业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供应只占整体10%左右(数据根据2019 年《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统计年报》计算而得)。而专业服务户多为当地的农机户以及个体户,资金以及人力资本有限、绿色生产技术引入能力较弱,因而只能供应农机等技术含量较低的服务。加上近年来,由于城乡收入、发展机会差距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人才资源更加聚集到城市,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素质偏低、受教育水平不足,缺乏一批能够应用绿色生产技术的专业人才参与到社会化服务中,因而懂农业绿色发展、愿意从事绿色发展的服务主体有限。

4.2 服务与绿色发展需求不匹配

服务主体与农户关系较为松散,存在着管理水平与绿色技术应用能力不高等问题,致使服务供给与农户需求不匹配。我国社会化服务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服务供给仍以农机服务等基础性服务为主。根据2019 年《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统计年报》,以社会化服务合作社为例,提供农机服务的合作社数占一半以上,而提供植保服务的合作社数仅占约10%。但随着农户绿色生产意识的提升以及增加农业生产效率的诉求,传统服务难以匹配现实市场需求,不能满足农户注重服务“质量”以及生产“绿色”的需求。此外,由于绿色技术引入需要较高的前期投入成本,对于已经参与市场竞争的服务主体而言,通过自身积累资本实现绿色生产会面临较强的资金、信息等约束。因而为降低成本,服务组织可能会在监督不完备的情况下减少绿色要素应用。

4.3 全产业链绿色服务发展薄弱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已经发展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以及专业服务户竞相发展的服务供应格局。但受需求侧影响,面向绿色全产业链发展的服务仍较少。现阶段,社会化服务所面向的主要需求对象仍为小农户,且仍以满足农户产中环节需求为主。由于农产品存在易腐、损耗率高的特点,需要发展完备的农产品物流体系支撑。而我国流通基础设施包括冷链运输车、冷藏库、专用仓库等均建设不足,难以保证绿色农产品快速进入消费市场。服务主体如需供应流通、加工等服务,则需要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打通流通渠道。因而,为降低风险、运营成本,服务主体对产后环节供应较少。此外,由于现阶段多数服务主体规模有限,谈判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都有限,与后端大型企业的合作难以开展,无法帮助农户对接合适的销售渠道,致使农户难以获取市场信息明确消费者需求从而调整生产决策实现绿色生产。

4.4 区域绿色品牌打造不够

随着收入水平提升、消费结构转型,居民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但多数社会化服务与市场连接程度不够紧密,难以帮助农户寻找溢价较高的销售渠道。从农户视角看,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小规模农户为主,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小”则意味着竞争力不足,就算农户生产出绿色农产品也难以卖出高价,致使农户绿色生产动力不足。从服务主体看,大部分服务仍存在供应范围小、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导致区域内各服务主体各自为政,农产品品牌较为杂乱,优质绿色农产品难以实现溢价。此外,由于缺乏监管标准以及为获取价格竞争优势,也催生了生产者使用劣质化学要素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获取高额利润的动机,导致区域内一批劣质农产品流入市场,致使消费者对整体区域产品的不信任。

5 社会化服务与绿色发展相融合的推进路径

社会化服务与绿色发展相融合应按照市场化、多元化、规模化以及集成化的思路,积极培育绿色服务主体,不断拓展服务链条并打造区域品牌,有效带动小农户融入绿色农业。

5.1 培育主体,带动小农户步入绿色生产轨道

服务主体的培育是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着力点。应着力培育多种服务主体,形成多元化绿色服务供应。一是鼓励龙头企业进行绿色生产技术创新。通过国家专项计划、补贴等方式推动龙头企业开展绿色生产以及加工等技术开发,推动多样化社会化服务发展。二是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服务公司等一批专业服务组织,重点关注服务人员人力资本、技术能力等方面,解决服务组织人力资本匮乏、资金不足的问题,推动服务组织绿色技术培训、农机作业、品牌影响等能力快速提升。三是加大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以及农机服务户等服务主体培育力度。上述主体虽规模小、技术能力有限,但具有贴近农户、服务范围广、成本低的特点。应发挥上述主体在农业绿色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通过绿色生产技术培训、绿色生产补贴等方式提升服务主体的绿色生产意愿。此外,还需要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以实现农业绿色发展。通过联合各科研院校,定期对服务主体进行技术培训,增强服务主体绿色生产意识以及绿色技术应用能力。

5.2 适应市场,对标农户农业绿色发展需求

农业社会化服务必须服务于市场需求,才能紧扣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推动现代化服务业发展。部分具备经营能力的小农,通过农地转入已经转型为旨在拓展农业食品供给功能、发挥其多元化价值的功能型小农,具有通过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农产品价值的需求[40]。但农户存在管理成本高、资金不充分以及人力资本较低等现实障碍,虽具有绿色生产意愿但能力不足。因而,社会化服务需要面向农户现实需求,以单环节、多环节以及全程环节托管模式,转变以往小农户封闭的生产格局,聚焦于小农户对于绿色生产以及高质量农产品溢价等现实需求,为专业社会化服务提供创造条件。地方政府应通过财政、税收以及金融手段提升服务主体绿色生产意愿及能力,通过撬动财政资金、整合项目资金、创新金融服务等方式,帮助服务主体在应用绿色生产技术中出现的融资难、贷款难等具体问题,鼓励引导更多服务主体从事绿色生产,更好更快地带动小农户步入农业绿色发展轨道。

5.3 拓展链条,实现生产全流程绿色服务

绿色农业发展不是单独环节的“绿色”,而是需要服务组织在全产业链导入绿色要素。由于农户存在规模小、资金不充足以及人力资本较低等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现实障碍,因而要通过社会化服务跨越小农户直接导入先进技术、要素以及生产方式,并通过服务组织对接市场,便捷农户获取农资、技术以及消费市场信息。推动全产业链模式纵深发展,促进各服务主体多元互动、功能互补、融合发展。通过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搭建托管服务平台,创新托管服务模式,建立集农资供应、农机作业、生产托管、农技服务、粮食收储销售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链,有效融合服务、绿色生产与现代农业,为农业绿色发展创造基础条件。

5.4 打造品牌,实现绿色农产品质量溢价

提升农产品品质、发挥品牌优势是实现质量兴农以及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只有农产品质量上去了、安全达标了、品牌立起来了,农产品才会有品质、有价格、有口碑[41]。我国服务供应也必须面向“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现实需求,打造区域绿色以及有机农产品,增强各农业经营主体对绿色生产的意愿。创新服务模式,弥补农户市场信息获取不畅的劣势,地方可以依据地区资源优势与发展规划,联合服务组织发展特色产业,加大对特色农产品扶持力度,提升其品牌影响力和绿色产品附加值。同时,可以县为单位,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加强品牌建设,利用平台经济以及数字技术等方式,对接农资、技术以及农产品消费市场,协同发展现代网络服务平台。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与大城市建立生产基地等方式,寻找、开创绿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确保优质农产品实现溢价。

猜你喜欢

农资社会化要素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送农资增收致富添助力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农资人,你是否看见鱼在流泪?
一个幸福的农资人
参加农资展会,细节绝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