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保密之道
2023-12-07孟繁一
文/孟繁一
在清代历任皇帝中,雍正堪称首屈一指的“网红”,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朕就是这样的汉子”等惊人的奏折批语让这位曾经权倾天下、高深莫测的皇帝变得真实可感。在清代保密史上,雍正也是一位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
大力推行奏折制度
从汉代开始,就有密奏(封事),但始终处于非制度化状态。著名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指出,在明代以前,“皇帝的秘密信件,绝不算是政府的正式公文,绝不能取得政治上法理的地位,但在清代是取得了”。清代的这一重大变化,始于康熙时期,但完成这一根本转型的是雍正皇帝。
首先,雍正始终坚持亲自阅看奏折,“各省文武官员之折,一日之间,尝至二三十件,多或至五六十件不等,皆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不但宫中无档可查,亦并无专司其事之人”。
其次,保密制度十分严密。雍正曾在李秉忠的奏折上批示,“朕有旨,一切密谕,非奉旨通知,不许转告一人”,“若不能密,不如不奏也”。他在鄂昌的奏折上也朱批说:“密之一字,最为紧要。”雍正规定,奏折发交六部处理的,必须删去皇帝朱批,有时连上奏人的姓名都要删去。臣僚之间不得互相打听奏折和朱批内容,不得在公开性的题本中直接引用,更不得擅自刊刻或者公开宣扬。这和现代保密法“有必要知悉”“根据工作需要知悉”的原则一致。
再次,赏罚分明。雍正时期,许多高官大员曾因泄密或者违反保密规定受到处分。比如,闽浙总督觉罗满保、山西巡抚诺敏、江苏布政使鄂尔泰、云南巡抚杨名时,均因擅自披露皇帝在奏折上的批示,被雍正暂停奏折权。这对其他官员是有力的震慑。
雍正还注意及时解决奏折制度实行中暴露的问题。比如,雍正明确要求,一些地方督抚通过奏折请示获准的事项,仍要通过正常程序上报中央有关部门,不得以有皇帝的批示径自实施。这对防止督抚借奏折侵夺六部职权,打破官僚体系平衡,引起政局动荡有重要作用。
又如,一些官员借着给皇帝上奏折的机会,行告密之实。雍正对此头脑也很清醒,没有为下属所欺。比如,石礼哈密奏李卫诸多不法情形的奏折,但并未影响雍正对李卫的信任。
雍正推行奏折制度的意义不仅是在保密方面。在康熙时期,密奏主要功能是搜集信息,充当的是告密的作用。雍正使密奏的功能发生重大改变,从单纯的告密成为君臣讨论政事的重要手段,耗羡归公、摊丁入亩、改土归流、西北用兵等重大决策,都是君臣在来往密奏中反复讨论决定的。
实施“秘密建储制”
清代康熙末年,围绕太子之位风起云涌,政局动荡,最后康熙皇帝决定“建储而不宣制”。但这是迫于形势的不得已之举,也受到一些质疑,雍正被质疑篡位便与此有关。
雍正基于前朝的经验和教训,在即位之初,就明确宣布实施秘密建储政策。雍正元年(1723 年)八月,雍正将弘历(乾隆)册立为太子,将亲书圣旨密封后,当着诸王大臣之面,藏于乾清宫最高处的“正大光明”匾之后。但在公开场合,弘历在接受教育、参与政务及生活待遇等各个方面,与其他皇子相比并没有明显特殊之处。
与公开建储相比,秘密建储的基本特点和关键要素就是保密。除皇帝本人以外,包括储君在内的所有人均不知情。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避免太子身份暴露,遭到其他皇子谋害或者打击(特别是在太子年幼时),确保建储计划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通过限制乃至剥夺储权,不仅可以防止太子与皇帝抢夺权力而发生尖锐矛盾,也能防止太子与朝臣及其他皇子结党,从而诱导、迫使所有潜在皇位继承人(包括太子本人)和广大臣子紧密团结在皇帝周围。该制度实施了128年之久,对清代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此外,雍正还大张旗鼓整顿泄密问题,极大地扭转了政治风气。康熙末年,因为太子废立等原因,政务废弛,保密纪律也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关涉紧要之案与缉拿人犯的奏章和文书还没有呈报给皇帝,“已先传播于众口”,一些要犯因此潜逃。
雍正在即位之初,专门给内阁下旨,要求以后“一切本章以及咨呈文书”均要“密封投递”。倘有疏忽,将来事发之日,究其根由,必将漏泄之人从重治罪。
然而,雍正在保密上的思想和作为,特别是他大力推行的奏折制度和秘密建储制度,固然强化了政权,提高了效率,但也带来了过度保密等弊端。清末龚自珍《上大学士书》曾经批评当时的公务制度说:“昔雍正朝以军务宜密,故用专折奏,后非军事亦折奏,后常事亦折奏,后细事亦折奏。”这一席话值得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