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理论框架与指标体系

2023-12-06李爱彬鲁瑞丽

关键词:高质量特色评价

李爱彬,鲁瑞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系统论述并深刻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思想内涵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21-23页。。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本质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其中必然包含着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②卢晓中:《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光明日报》2022 年11 月8 日,13 版。。作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特色高校地位独特、特色鲜明,承载着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与行业科技进步,以及为行业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高新技术服务、传承行业精神的多重使命,其高质量发展同时蕴含着教育阵地、创新重地、人才高地的综合意涵。当前主流的世界大学排名体现了柏林原则的基本精神,但未体现排名院校所处的语言、文化、历史背景及经济环境的差异,其技术性标准及合法性标准依旧值得商榷③参见周光礼、蔡三发、徐贤春,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与评价:国际经验与中国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19 年第9 期,第22-28页。。我国自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推行高校评价制度以来,陆续建立基于科学计量学为技术范式的高校评价体系,这种高度重视科研产出的评价体系促使高校不断追求论文发表、课题申报、学科学位点数量等规模和数量指标的增长,而轻视质量、效益等内涵式发展的相关指标。此外,现行的评价体系通用评价标准多,分类评价少,不同高校被动卷入同一个评价体系,导致高等教育同质化倾向严重,已经无法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更难以引导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和建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受大学排名和学科评估的影响,行业特色高校不断地向综合化、去行业化方向发展,甚至“为‘争优’而忽视多年来形成的办学特色与传统”。“以投入水平为导向的单一的、大一统的评价指标对行业特色型大学办学的趋同化与综合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④张文晋、张彦通:《高校评价体系对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江苏高教》2010 年第6 期,第26页。。行之有效的分类建设评价体系构建已迫在眉睫。

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2023年5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高等学校评估改革方案》,也提出“对不同类型高校开展分类评估”的要求。“立足高校办学定位、发展实际、分类建设与评价”成为推动高校评价改革的重要导向。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特别强调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自此,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分类建设与评价”与“高质量发展”的“双轨发展”新时期。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地位最独特、特色最鲜明的一类,行业特色高校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行业高水平科技支撑,更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着强大的行业人才支撑。评价是发展的方向标。以科学评价促进高质量发展,系统性地设计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已是大势所趋,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下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中推进行业特色高校的评价改革?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理论内涵和要素维度为何?如何构建科学的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尝试着力回答上述问题。

一、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理论基础

行业特色高校一般指农、林、水、地、矿、油、化工、建筑、交通等高校,数量大、覆盖面广,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性①刘献君:《行业特色高校发展中需要处理的若干关系》,《中国高教研究》2019 年第8 期,第14页。。行业特色高校与行业的关系密不可分:行业高校兴起于行业、成长于行业、服务于行业、建功于行业,与行业之间建立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办学关系,同时又在办学历史进程中积淀了一种历史文化关系②别敦荣:《回归还是超越:行业性高校转型发展的愿景》,《高等教育研究》2021 年第8 期,第44页。。行业特色高校从行业性高校发展而来,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鲜明的行业印记、分立的归口管理、持续的行业服务等特点。随着高校“分类建设与评价”“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提出,我国行业特色高校的评价理应作出适应性调整和创新性变革。

1. 何为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发布的《21 世纪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 世纪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1998 年10 月9 日,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141952。,这是说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应涵盖全部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质量,其内涵应该包括高等教育的目的性、转化性、超常性、责任性四个方面④陆根书:《对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江苏高教》2022 年第1 期,第3页。,具体包括高校学术创新能力、教育结构、发展模式、国际化认知及普惠性价值⑤陈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价值意蕴、现实境遇与推进策略》,《重庆高教研究》2022 年第1 期,第34-45页。。瑞典教育学家胡森(Torsten Husen)在《论教育质量》一文中提到“质量是教育的产品,也是作为测量认知能力的尺度的‘产品评估’”⑥托斯坦·胡森、施良方:《论教育质量(特约稿)》,《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7 年第3 期,第5页。。无独有偶,《教育大辞典》对教育质量的阐释是:“教育水平高低,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⑦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年,第798页。这都是将教育质量凝练于学生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到目前为止,尚无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质量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定义。从理论上科学界定“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实践中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科学界定“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梳理学界观点不难看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解释与实践探索是在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这一对范畴中展开的,高质量发展作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高级阶段①刘国瑞:《新发展格局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 年第1 期,第25-32页。也可以纳入这一对范畴之中展开探讨。实际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密切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从以往注重“量”的增长转向注重“质”的提升②贺祖斌:《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十大要点》,《高校教育管理》2020 年第5 期,第45页。,更是迈向教育强国的时代需求。党的二十大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质人才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十五年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期,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球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以“成人”为目标,牢固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使其具备“可行能力”③王建华:《什么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国高教研究》2021 年第6 期,第18页。。

儒家经典《礼记·大学》篇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经典论述一直被高等教育的思想家奉为圭臬:大学的意义就在于彰显个人美好的品德,推己及人,促进社会团结。梅贻琦先生更是将“明明德”阐发为培养学生完整人格④石中英:《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论要义与实践要求》,《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 年第9 期,第10页。。由此可见,无论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如何转变,包括行业特色高校在内的高等教育发展也都必须将学生置于核心地位。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行业性高校要切实增强国家使命感,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要求,努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应当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的全方面发展,达到人、社会和职业的和谐统一⑤别敦荣:《回归还是超越:行业性高校转型发展的愿景》,《高等教育研究》2021 年第8 期,第42页。。具体到微观个体,应该追求人的个性发展,即包括内在品质、精神和素质在内的全面发展⑥刘振天:《从高等教育两种哲学两大规律看两类发展理论》,《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1 期,第77页。。鉴于此,本文将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界定为:行业特色高校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标准,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发展目标,以行业特色学科优势为发展引擎,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助推行业转型升级与实现立德树人相统一的全过程培养,实现学生在国家层面、行业层面、高校层面与学生个人层面的有效契合,将培养行业优秀创新人才的使命融入高校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相协调的发展过程,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2.“政府—行业特色高校—行业”三角协调模型

无论是作为官方政策话语,还是作为学界学术话语,高质量发展都意味着对不同类型高校提出新的要求。从上文关于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中我们不难看出,行业特色高校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势必离不开政府和行业这两大力量的推动及其彼此之间的协调互动。鉴于行业特色高校与政府和行业之间长期保持的紧密联系,本文以伯顿·克拉克提出的高等教育系统的“三角协调模型”①Clark Burton R,"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cademic organization in cross-nation perspectiv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p.143.为基础,将政府、行业特色高校和行业三方之间的协调互动关系作为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的重要理论基础。受到国家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大学发展历史传统等差异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系统结构并不属于伯顿·克拉克所提出的三种高等教育系统权力分配模式中的任何一种,但分享的权力、多元的支持以及合理的无序等变革创新取向与特点却在每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和发生着。以高质量发展和分类评价为指导,行业特色高校的质量评价应置于一个蕴含过程导向的“政府—行业特色高校—行业”的三角协调模型之中。由于该模型主要用于为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提供理论基础,因此,该模型将主要呈现政府与行业特色高校之间以及行业与行业特色高校之间的协调互动关系。

政府主导和政策驱动一直是我国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主要路径。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学习借鉴了苏联模式对高等教育体系进行了院系大调整,将一些原本具有综合性质的大学转变为一系列行业特色大学,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生态环境就此开始形成。自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来,行业特色高校先是经历了“去行业化”,在党的十八大后,行业特色高校越来越受到公共政策支持,再次进行了“特色化”和“再行业化”转型②周光礼:《“行业划转院校”的“去行业化”与“再行业化”:环境变迁与组织应对》,《教育研究》2018 年第9 期,第103-112页。。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特征,需要淡化“大而全”的综合性发展模式和评价方法,倡导分类建设与评价的发展导向和政策支持,引导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在不同的发展轨道上良性竞争和有效合作。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的重要论断,这为行业特色高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行业特色高校关乎国民经济命脉相关的行业,应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持,解决“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另一方面,行业特色高校发展也需要同行业产业资源和需求相对接,在招生就业、课程设置、素质技能等各个方面根据行业的特定需求开展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我国行业特色高校发展至今,持续地为我国各个行业尤其是重要战略领域输送着高质量的专门人才,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行业发挥“需求侧指挥棒”作用,可以推动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更加贴近行业需求,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引导行业特色高校更加聚焦行业、服务行业,成为行业发展的开拓者和主力军。

由此,政府、行业特色高校与行业三方共同完成“高素质行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协同育人”:政府为行业特色高校提供“政策条件支持”,行业特色高校作为人才供给侧来提供“智力支持”,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命脉的行业产业为行业特色高校提供“需求侧指挥棒”,行业特色高校则通过科教、产教和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符合行业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并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能下实现“成果转化”。为行业发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不仅是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的主线,而且是将行业产业科技创新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前提,更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人才支撑战略全局。而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根本在于解决人才结构性矛盾,提高人才与行业供需适配度。本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聚焦于高等教育产品的供给侧改革,即行业特色高校如何为社会或市场提供高质量、专业化的高等教育服务产品——行业专门人才,从而将个人发展的前途能够与国家行业重大需求契合,人才培养方案能够与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能够解决企业创新目标的关键难题。

二、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的核心维度

党的十九大后,高质量发展已然成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主题。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内涵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要,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前提,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协调发展,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①陈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价值意蕴、现实境遇与推进策略》,《重庆高教研究》2022 年第1 期,第35页。。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个重要理论创新是将教育、科技、人才放在战略任务中进行统筹部署,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科技和人才离不开高质量教育体系,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布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推动者。现代化建设依赖创新人才,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离不开高等教育,因此,高等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现代化理论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的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论基础,新发展理念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基础②刘振天:《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其方向引领》,《中国高教研究》2022 年第5 期,第8-13,33页。。新发展理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本观为核心要义和发展原则,摒除推崇经济增长至上的痼疾,以“人”在发展中的核心位置替代只注重“物”的发展的理念。新发展理念秉持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即依据人的发展来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故而,促进每个人全面的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最终目标③崔治忠:《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意蕴》,《学习论坛》2016 年第3 期,第57-59页。。因此,新发展理念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由此,运用新发展理念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下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理论逻辑(图1 所示):创新发展是要求培养行业创新型人才,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维度;协调发展要求行业高校教学体系与社会服务的内外协同,实现学生自身能力提升及高校与社会资源深度合作;绿色发展是以行业文化上的认同助力发展自信,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开放发展是树立开放办学理念,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共享发展是将高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惠及广大学生、教师,服务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三、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基于上文构建的分析框架,遵循分类建设与评价和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目标,依托“政府—行业特色高校—行业”三角协调模型,以“学生发展”即培养行业高级专门人才为核心抓手,以新发展理念为核心维度,明确评价的基本原则,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 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主要原则

原则之一:实行多元协商评价。

评价应是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活动,每个主体的评价标准仅在其自身范围内具有合理性,不同主体之间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商达成价值共识,形成评价的共同基础与尺度,才能充分尊重和接纳共同认同的最终的尺度①周廷勇、李庆丰:《高等教育评价的价值问题探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 年第2 期,第43页。。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要求,应以评价主体多元协商为原则展开,这些主体可以包括且不局限于高校教师和学生、用人单位、行业部门及同行专家等,通过协商达成不同主体有序参与、各方共同推进、多维视角评价的行业特色高校发展新格局。

原则之二:评价指标选取少而精。

摒弃以往高校评价采用的大而全的综合评价体系,以“质量、成效、特色、贡献”为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的价值导向,以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的根本标准①程孝良、王众:《“双一流”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现代教育管理》2021 年第9 期,第69页。,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作为评价重心,特别重视对教育过程因素的关注,指标选取不必面面俱到,而是要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定量指标侧重评价的客观性与横向可比性,定性指标侧重行业特色高校学科的多元特色,以最大限度地做到科学性和客观性,力求更好解决大学评价指挥棒问题。

原则之三:尊重行业特色差异。

行业特色高校是高等学校,它们既有高等学校的共性,也有自身的个性②参见刘献君:《行业特色高校发展中需要处理的若干关系》,《中国高教研究》2019 年第8 期,第14-18页。,体现行业特色是其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就要充分考虑这一特色。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需要借鉴世界大学排行榜的国际可比指标,但不能完全照搬。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必须充分结合行业特色高校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凸显和定位于服务国家实现现代化和行业发展的战略,应结合行业特色高校特点进行综合比较,抽取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观测要素,解析、提炼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可使用的共性评估指标与标准。

2.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确保指标能尽量兼顾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各个方面,也要客观、真实反映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状况,有效地呈现、监测、预警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变动,引导行业特色高校更加有力地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更好服务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通过以上理论框架的梳理,本文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作为评价的核心维度,亦即一级指标,并据此延伸出整个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坚持教育必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行业特色高校而言,无论是基础研究侧重的知识生产,还是应用研究强调的知识转化,与纯粹的行业研究机构或行业企业不同,其创新发展最终都要通过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高校的核心功能来体现。与综合性高校不同的是,行业特色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在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生行业素养两方面予以表征。学生综合素质代表的是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发展基于人才培养这一大学基本职能的一般性内涵,而学生行业素养则代表的是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发展基于行业型人才培养这一行业特色高校基本职能的特殊性内涵。基于此,本文认为,对于行业特色高校而言,学生综合素质与学生行业素养同等重要且相辅相成。只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而忽视学生行业素养,或只重视学生行业素养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都有失偏颇。一方面,行业特色高校应贯彻“育人为本、学生发展”的理念,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构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培养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选取参照张乐乐等人构建的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评价指标①参见张乐乐、陈恩伦:《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评价体系建构:理念,原则,要素与框架》,《现代教育管理》2021 年第7 期,第89-96页。,涵盖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生培养所需的学业文化素质、学生情感态度、身心健康等指标。学业文化素质是衡量大学生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因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知识应用能力、学术研究能力、科技竞赛表现及创新创业能力共同构成具体观测点。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通过德育工作,引导大学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具体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决定了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促进学生从内而外的全面发展,具体说来,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劳动精神、知美审美的能力、劳动技能等非认知能力方面的观念和态度。而学生身心健康评价引导学生关注自身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情绪调节、认知能力和意志表现,促进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积极向上的情感。学校应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核考查机制,强化对学生的体育评价,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我国建设行业特色高校的一大初衷是不断向各个行业输送理论基础坚实、技术可靠的专业人才,培养出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毕业生是行业高校的使命②王帮俊、李爱彬:《行业特色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内涵、路径与研究展望》,《煤炭高等教育》2020 年第5 期,第4页。。而这种专业人才所具备的行业素养均可以集中体现在“学生行业就业”这一评价指标之中。结合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一般性统计指标,本文将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生行业就业评价指标进一步划分为行业就业人数、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满意度、从事本行业的杰出校友数、行业继续教育四个具体指标。

第二,协调发展行业特色高校既要重视学校内部的课程体系多样化建设,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成效,也要关注高校参与社会服务的协同能力。其中课程体系具体指向课程设计,包括校企融合课程、学科交叉课程、行业特色专业国家级规划教材、行业特色专业国家级精品共享课程、行业导向的模块化课程,这些都代表着一流教学目标下行业特色高校高水平教师队伍以现代教学方法将传统知识谱系与创新要素融合,更新打造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而社会参与的协同主要是指“行业专业实践”和“产教融合”,前者是指举办行业实践活动数量,支教、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基层的人数和总时间数。积极组织行业特色高校在校大学生到行业企业开展学习实践、志愿活动及社会公益服务,主动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后者包括行业投资到本校的科研经费占总经费的比重、产学研合作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项目数量、行业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的数量和价值、行业产业发展重大政策咨询报告。产教融合引导行业特色高校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目标,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要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对此,要加强行业优势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服务产业的转型升级,以高质量科研支撑科技自立自强。产教融合反映了行业特色高校为行业科技进步提供的技术支撑与行业前沿需求能否达到供给协调,促进学校人才链、学科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以一流服务成效推动学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级提升。

第三,绿色发展关注的是如何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和建设绿色行业特色大学。在建设路径上,应该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推动行业特色文化育人①蓝晓霞、袁芳、张安梅:《行业特色高校大学精神文化培育探思——以北京交通大学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为例》,《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 年第6 期,第93页。,将行业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独特精神文化纳入高校日常教育,将情感教育和情怀熏陶内化②陈峰:《走行业特色型高校高质量发展之路》,《中国高等教育》2021 年第9 期,第24页。。该指标主要考察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承优秀的行业文化。行业文化教育是指将行业精神培育融入学生生活和培养全过程,通过“行业伦理道德教育”“行业文化教育与班团活动相结合”“行业文化教育与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对学校所在行业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行业特色高校的高质量发展也应当是绿色发展。绿色发展还应该包括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校园,教育数字化、智能化普及程度高等内容③杨浩昌、葛辉、张发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探讨》,《教育导刊》2020 年第10 期,第89页。。此外,该指标还涵盖绿色低碳教育,即低碳绿色课程开设、能效领跑示范项目数、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数,引导学生涵养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增强他们的节约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并将和谐共生、绿色化、数字化发展理念落实到行业特色高校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中。

第四,共享发展主要体现在可量化的行业特色高校资源共享不断增长,包含师资队伍和教学科研平台两个二级指标。高校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者,直接影响着学生培养和高校发展的效果。师资队伍主要包括行业领域领军人才教师数以及“双师双能型”教师人数。师资队伍能否取得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能否在国内外行业相关研究领域中获得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这两方面反映了行业特色高校支撑和引领行业发展的状况。高素质“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以行业项目式教学带动整个教学过程的改革创新,选拔行业经验丰富、有较强教育教学能力和有意愿从事学生指导的行业高水平人才担任校外导师,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在课程教学、学位论文指导、科研实践和专业实践中的作用就尤为重要。而教学科研平台建设主要包括实习实训基地、设备以及各种硬件和软件设施情况,这些是人才自主培养的平台支持条件。“国家级实验平台”和“行业平台基地”是衡量行业特色高校直接提供教育教学服务、实验场地投入资金和学生使用情况的三级指标,是依托行业院校特色优势学科,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特别是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强强联合,成为支撑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的重要基地。依托“校内课堂学习—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践”,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实践育人平台实现行业前沿成果及时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 第三个指标是“仪器设备共享”,它是对行业特色高校各类行业设备数量及其价值的评估,反映着行业特色高校支持行业发展的设备资源的共享使用效率。

第五,开放发展主要体现为国际化水平。行业特色高校促成国际高校交流合作,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真正把中国高等教育推向世界,从而提高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感召力。行业特色高校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要有开放的国际视野,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优势、特色学科置于国际视野中,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多渠道推进人才国际化培养,实现从关注学生成长成才、学科硬实力到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其中,主要评价指标国际交流合作“优势学科来校留学生数”代表行业特色高校的对外吸引力,“每年举办国际会议数、受邀参与行业国际会议师生”是可以测度高校的国际化程度以及综合优势的指标,“与国外高校开展行业科技创新的项目数”和“与国际学者共同发表研究论文比例”反映的是与国际社会共同从事科研活动情况的指标。

通过前文分析,笔者邀请有关研究专家对指标进行筛选修正,优化设计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最终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5 方面构建了9 个二级指标和16 个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如表1 所示)。其中,一级指标体现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契合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发展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与效率转变的逻辑;二级指标是一级指标的分解,体现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三级指标是二级指标的分解,是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具体测度指标要素。最后是各三级指标的核心观测点和评价内容。

表1 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的实现方式

教育质量是一个多维度概念,运用质量指数可以对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进行评价①王战军、唐广军:《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数构建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 年第12 期,第44页。。因此,可采用边界清晰、内涵明确的发展指数来测度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水平。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构建,能避免以往评价指标体系零散、片面、烦冗等不足,有利于横向比较,也能充分反映行业特色高校教育发展规律及变化趋势。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首先,收集与处理数据。通过中国教育统计年鉴,高校统计资料汇编,行业特色高校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行业特色高校“双一流”建设报告等多种数据来源,建立行业高校发展质量评价数据库,并采用深度调查与访谈和网络爬虫大数据技术获取有效数据,包括对行业特色高校社会服务贡献的典型案例数据分析,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和缺失值处理。

其次,确定评估指标权重。先用熵值法计算每项指标的内部熵,了解每一项指标数据对整体数据的影响和贡献,然后参考熵值法计算结果,以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两种主观赋权法对指标权重进行修正,从而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最后,测算高质量发展指数。选取典型行业特色高校为样本,采用“分-总”的计算法,先分别计算评价各维度的分类指数,然后根据不同维度对行业特色高校发展贡献程度的权重来汇总,采用线性加权法测算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通过维度分解和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揭示行业特色样本高校的总体发展水平。

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其评价指标构建并非一蹴而就。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也是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本文虽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理论框架与指标体系,但与较为成熟的评价指标体系还有一定的距离,具体的实施还需结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加以完善。我们认为,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行业特色高校应当坚守教育报国初心,对接服务国家和行业发展重大需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塑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时代精神和与行业发展相一致的实践精神,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具体而言,行业特色高校应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服从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需求”,服务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重塑与行业的关系,打造“高校—行业—国家”的“命运共同体”。探索构建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大学分类评价改革的方向和趋势,有助于引导行业特色高校向精而专发展,为争创世界一流提供新动能、新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作出新贡献。

猜你喜欢

高质量特色评价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中医的特色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