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人才下乡 助力乡村振兴对策研究
2023-12-06赵晓春
摘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我国整体发展水平。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真正将乡村发展提到了战略高度上。而在乡村振兴中,人才是其中的重要保障,人才振兴才能有力助推乡村振兴。但从当下吉林市的人才振兴现状来看,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乡村振兴中存在明显的人才缺口,制约了吉林市乡村振兴的顺利推进。在今后的乡村振兴中,吉林市需做好人才的激励和引导,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上的保障。文章分析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吉林市乡村振兴中的人才困境,并提出吉林市乡村振兴中吸引人才的策略,旨在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人才振兴;乡村振兴;吉林市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10-0157-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C964.2;D422.6 文章标识码:A
作者简介:赵晓春(1976-),男,汉族,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推动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下乡,有利于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发展规划,并做好我国各项相关政策在农村中的落实,保障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但由于吉林市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均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使得高素质的人才不愿意留在农村地区开展工作,致使吉林市人才大量外流,也导致吉林市乡村振兴在推进的过程中缺乏专业人才保障,严重影响了吉林市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1 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1.1 有助于推动乡村经济振兴
在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居于核心地位,人才振兴能够对乡村振兴起到强大的保障作用。从具体表现来看,高素质人才在学历背景、行政级别和政治觉悟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在吉林市近年来一直在推广的驻村第一书记工作中,青年干部在开展乡村振兴具体工作中,将各项政策的执行与落实更到位、更坚决;专业人才还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種养产业,起到引领与带动作用,例如,在吉林市下辖的蛟河市黄松甸镇,在得到吉林省农科院的技术团队支持后,着力研制、培育羊肚菇、松茸菇菌苗,所培育的菌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得到大幅度提高。此外,推动人才下乡,还有助于不断优化与完善农村产业链,指导农村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实现各项要素的有机结合,起到完善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
1.2 有助于促进乡村文化建设
进入新时代,对于乡村未来发展的要求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乡村治理体系与新时代新农村的发展要求不适用。同时,优秀乡村文化在城市文化的冲击之下日渐衰落,表现为乡村“空心化”和精神的空虚化。而人才下乡,能够引导大批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进入到农村中,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同时,还可以对传统乡村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传统文化与现实需要进行深度融合,传承和发扬传统乡村文化。在农村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乡村风气,推动乡村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1]。
2 吉林市乡村振兴中的人才困境
2.1 基础设施不完善,人才大量外流
2.1.1 基础设施不完善
一是交通不便利。吉林市位于东北地区,山区面积较大,部分农村地区道路不畅,例如,吉林市下辖的蛟河市庆岭镇伙棚沟村东山屯,仅有7户13人居住,至今未通公路,更不用说村屯内的道路硬化了,雨雪天气只能步行约2km才能到达有公路的地方。二是人居环境差。仅以吉林市农村厕所为例,吉林市虽然对农村旱厕进行了全面改造,仅2022年就完成农村改厕4 400户[2],但改造后的水厕却因为气候、用水、排污等原因,造成农民夏季怕满不敢用、冬季怕冻用不了的尴尬局面。三是教育和医疗资源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当地群众及下乡人才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2.1.2 人才外流
一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得人才不愿意留在当地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即使是吉林市当地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也选择留在城市地区寻找发展机会,不愿意回到家乡参与乡村振兴。据不完全统计,在2022年,吉林市促进高校择吉留吉就业10 732人,而选择到农村就业的仅有572人;省内高校应届毕业生留吉就业10 683人,选择到农村就业的仅有1 047人。二是在城市化以及工业化建设的促进下,吉林市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差距在逐渐加大,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到其他地区,农村地区呈现出明显的“空心化”以及人口老龄化特征。据调查数据显示,吉林市农村人口在2010年净流出人口将近7.6万人,而这一数据在2022年上升为15.3万人,并且这一人数还在不断增加中。人口的大量外流使得吉林市农村地区人口构成以儿童和老年人为主,在对吉林市下辖的蛟河市三个乡镇七个村屯调研时发现,在这些村屯留守人员中,16周岁以下人员、16-60周岁人员、60周岁以上人员占比为26∶21∶53,并且这些留守人员普遍存在文化程度较低的情况,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强,劳动能力较低,无法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开展乡村建设工作,影响了乡村振兴各项政策在农村中的落实。在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与治理有效面临“无人可用”的双重难题[2]。
2.2 政策落实不到位
在乡村振兴的人才振兴中,保障机制尤为重要,其可引导并激励高素质的人员投身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助力。但从吉林市整体发展现状来看,尽管吉林市政府针对人才的保障机制出台了《关于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助推实施“四六四五”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吉林市引进万名学子“助企兴业”行动实施办法》《吉林市乡村人才振兴行动实施办法》《吉林市重点产业高端人才引进行动实施办法》《吉林市民营企业家培育行动实施办法》《吉林市“江城工匠”锻造行动实施办法》《吉林市人才回归行动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但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现象的出现[3]。例如,在吉林市出台人才保障机制之后,由于昌邑区某村的村级组织建设不完善,基层组织力量整体较为薄弱,使引进的民营企业家无法顺利开展生产经营,导致政策无法在现实工作中顺利落实,也使得政策流于形式。
3 吉林市乡村振兴中人才的引导与激励策略
3.1 党建引领夯实人才基础
在乡村振兴中,要发挥党员干部的思想引领作用,需强化农村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树立党员的责任意识,加速实现乡村治理能力以及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才能为引导和激励人才下乡提供组织层面上的保障。一是需筑牢崇尚为民造福的公德,强化为人民服务意识[4]。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始终放在首位,对于群众关心以及存在的问题需及时进行解决,夯实群众基础,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二是需强化政治建设,利用两学一做、四史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方式加大对于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力度,增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正确政治信仰。三是需加强农村地区的党组织建设,完善基层地区领导干部的选拔机制,特别要注重本土人才的选拔与任用,为人才振兴提供保障。四是需在农村中加强文化建设,利用党建与文化相结合为主要方式,以乡村大舞台为主要载体,以“师带徒”为主要途径,培养一支群众喜欢、扎根乡村、热爱文艺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营造良好村风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3.2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人才流动机制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下乡人才提供宜居、美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一是加大对于农村地区优质公共资源配套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道路、水、电、气和通讯网络等问题,修建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不断改善乡村人居生活环境,打造和美乡村环境,提升下乡人才对于乡村归属感,吸引更多人才留在当地生活。引导、激励人才下乡,可以逐步去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加大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的信息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一是建立人才信息共享平台,例如人才需求信息、储备信息以及培训信息等,实现城市和农村的人才信息互通有无。这一方式可将人才置于市场经济中,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调节,实现用人单位与人才的互相认同与风险互担。二是借助城乡干部的轮岗以及交流等方式,实现人才的科学流动,鼓励高校以及研究機构的专业人员与农村地区开展产业扶持合作,担任农村相关产业发展顾问等职位。
3.3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引导、激励人才下乡,需做好人才的培养,结合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和培养计划,使得乡村振兴获得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一是重视挖掘农村中的既有人才,积极打造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通过农广校、农民夜校等对农民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打造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利用致富带头人的经验介绍、现代化企业的实地考察、与成功合作社的交流等方式,引导农民接受现代化农业发展理念,增强其发展活力。二是与省内的知名高校以及职业院校等进行合作,例如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华大学等,结合吉林市乡村振兴的具体需要以及长远目标来完善相关的课程设置以及专业设置等。例如,课程内容需重视吉林市农村地区产业发展需要,依照吉林市乡村振兴的产业规划制定出教学内容,使得所培养出的专项人才与乡村振兴的需求契合。三是采取多元化的培育形式。从吉林市的现状来看,乡村振兴中下乡人才除毕业生之外,还包括返乡农民工以及一些成功社会人士等,由于这些人员在背景以及文化程度上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育形式,开展分级分类精准化培训,教学到人,构建多元化农村人才队伍。例如,对于回乡农民工,可采用线上录课、短视频等模式,内容深入浅出,方便他们在闲暇时间进行学习,精准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刚走上社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来说,则要组织线下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的占比,通过系统讲授相关农业知识、运用实地观摩、现场教学等模式,深入细致解读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政策。
3.4 健全激励人才下乡保障制度
在吉林市开展引导以及激励人才下乡的过程中,应以政府为龙头,利用政策建设的方式进行,形成多层次、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的鼓励人才的机制[5],消除下乡人才的后顾之忧,为其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与保障。在乡村振兴中,完善的扶持政策是引导下乡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有效措施。在具体的实施中,吉林市可针对回乡创业的人才利用减免个人所得税以及企业所得税的方式为创业人才提供保障,也可利用土地租赁优惠的方式降低人才在农村中的创业成本;提供人才公寓、发放住房补助以及医疗保障,并为其子女提供教育保障,安排接收其子女入学,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对于科研型人才,为其提供经费支持,做好与高校等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为人才优化科研环境;拓宽下乡扶持的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级评聘渠道,以实际工作业绩作为考察重点,并适当增加岗位数量等;与高质院校,形成地校联盟,积极推进“三扶一支”工作,激励在校学生到农村进行支农、支教、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等工作,为期发放生活补贴。服务期满后从中择优招募教育、城乡社区、乡村医生等基层服务项目,提供就业岗位,引导、激励更多毕业生投身到吉林市乡村振兴当中。
4 结束语
乡村振兴,人才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和保障。但从吉林市的人才振兴建设来看,部分农村地区存在人口大量外流的情况,人才留存率较低,人才保障机制落实不到位等情况,没有起到对人才下乡的激励及引导的作用,导致乡村振兴在推进的过程中缺乏人才支持。吉林市在今后的发展中需借助党建夯实人才基础、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做好人才的培养工作及健全激励人才下乡保障制度,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层面上的保障,推动吉林市乡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吴理财,解胜利.文化治理视角下的乡村文化振兴:价值耦合与体系建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16-23+162-163.
[2]田阡,陈雪.乡村振兴中的本土人才生成及其治理效应[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3,(05):5-12.
[3]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市推出人才新政 诚招天下优秀人才[EB/OL].(2021-09-02)[2021-09-02].https://www.jl.gov.cn/zw/yw/zwlb/sx/sz/202109/t20210902_8204639.html.
[4]祝华,保虎.共产党员“学史崇德”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攀枝花学院学报,2023,40(01):75-82.
[5]孙赫东.创新黑龙江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研究[J].学理论,2017,(11):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