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口岸国际陆港建设打造沿边开放新高地
2023-12-06崔波
崔波
摘 要:建设国际陆港是近年来内陆地区加快开放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中欧班列的稳定开行,西安、重庆、成都等地区通过不断完善交通网络,建设口岸作业区,构建物流服务体系,拓展对外贸易,发展落地加工,为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注入新动力。内蒙古满洲里等重点口岸,应把握机遇,加快国际陆港建设,推动形成“港、区、产、城”协同发展格局,成为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关键词: 国家陆港 沿边开放 中欧班列发展
一、国际陆港的提出
当前国内一般意义上的国际陆港定义可总结为:地处内陆地区,与沿海港口、沿海口岸或空港有便利的运输通道,具有报关、报检等口岸功能的物流节点,是沿海港口或沿海口岸功能在内陆的延伸地。主要特征为:地处内陆地区、具备口岸功能、是沿海港口或沿海口岸功能在内陆的延伸地,具有方便快捷的运输通道,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业务互相支撑。
我国的陆港建设起步比较晚但发展迅速,从2002年天津港集团首先在北京朝阳口岸建设陆港开始,厦门、大连和青岛等城市陆续进行陆港的规划建设。近年来,我国沿海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内陆地区梯度转移,内陆地区通过港口运输的对内、对外贸易货物也日渐增多,促使沿海港口纷纷在货源集中的地区建立内陆港。目前,我国已建的陆港群有东北陆港群、华北与西北陆港群、山东半岛陆港群及华东、华南与西南地区陆港群。其中,东北陆港群以营口、大连港为出海口,主要包括长春、沈阳及哈尔滨等城市;华北与西北陆港群以天津为出海口,主要包括石家庄、北京、郑州、西安、包头和乌鲁木齐等城市;山东半岛陆港群以日照、青岛为出海口,主要包括淄博、临沂和洛阳等城市;华东、华南与西南地区陆港群以厦门、宁波、北部湾港和深圳为出海口,主要包括义乌、金华、成都、重庆、赣州、南昌、龙岩、昆明和南宁等城市。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和中欧班列的蓬勃发展,基于中欧班列组织开行和跨境口岸的陆港建设快速增长。此类型国际陆港一端连接中欧班列国际陆路通道,一端辐射联通海港,通过国际陆港区对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整合,畅通了区域国际陆海联运通道,逐步构建区域联通国内国际的物流网络,赋能地区外向型产业经济发展。成都、重庆和西安等地区依托中欧班列,联系中西亚乃至欧洲等国,提升区域在国际的影响力。同时通过中欧班列辐射周边区域,吸引周边货物在陆港集聚,把中欧班列返程货在陆港进行分销,借助国际陆港的优势,积极发展跨境电商,打造区域跨境电商中心,实现陆港区“集货、建园、聚产业”的目标。
二、满洲里国际陆港发展潜力分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随着“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地处我国内陆的沿边省份内蒙古、黑龙江、新疆、西藏、云南等地将迎来陆路开放新机遇,作为我国陆向开放前沿,满洲里打造新型国际陆港恰逢其时。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为三国的经济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中蒙俄经济走廊”作为中国“一带一路”、蒙古“草原之路”和俄罗斯“跨欧亚大通道”三大倡议战略对接和落实的载体,为三方充分利用各自比較优势和经济结构的互补性,打造跨区域经济合作范例,推进落实三国共同利益诉求和发展意愿提供了重要平台。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将为三国自身发展带来极大机遇,也为整个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打造满洲里国际陆港,畅通对俄对蒙铁路国际联运通道,联动公路、国际机场、口岸等物流资源,打造三国经贸和物流组织平台,将成为推动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抓手。
(二)中俄两国战略合作迎来新机遇
2022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190271亿美元,同比增长293%,中国连续13年稳居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23年3月21日中俄两国元首举行会晤,提出八方面的要求,并签署80多项重大战略合作协议。在纷繁变化的国际局势中,中俄关系已逐渐发展为成熟的新型大国关系,始终以稳健的步伐向前迈进。中俄经贸合作稳步推进,能源、投资、互联互通等领域合作取得新成果,为两国共同发展提供了助力。中国企业在俄投资正从传统的能源、农林开发等延伸至汽车、家电、食品加工等更多领域,各项合作稳步推进。
(三)中欧班列开行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22年全国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达到创纪录的18850列,其中经满洲里出入境中欧班列4818列,货物主要为日用百货、电子产品、家电、机械设备、汽车及零配件等,商品主要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等制造业发达地区。进口中欧班列商品主要品类为板材等。中欧班列开行已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期。满洲里作为中欧班列战略通道的边境口岸枢纽,应把握契机,依托货源生产地和陆路边境口岸,打造中欧班列集结中心。
(四)提升满洲里国际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传统经济模式下内陆口岸城市属于国家经济网络末端,城市经济规模小、承载能力弱、国际知名度低、综合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地处边境的满洲里市,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十分凸显。按照传统的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聚集路径,依托满洲里自身的产业要素,在短期内难以实现既有产业的规模扩张。满洲里国际陆港建设,有利于满洲里从经济末梢变为开放前沿,吸引货物集散、保税仓储、交易结算等配套要素的加快聚集,打造城市新经济增长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提升满洲里的国际竞争力。
三、满洲里国际陆港建设路径
满洲里国际陆港总体布局为“两港两区四联动”,总面积近80平方公里。“两港”为铁路、公路口岸跨境生产作业区。铁路口岸包括:满洲里火车站宽准轨到发场、调车场和老站换装区;公路口岸包括:满洲里公路口岸及国际公路物流中心。“两区”为铁路、公路综合物流服务集聚区。铁路综合物流集聚区以目前国际物流产业园区为核心;公路综合物流集聚区包括:综合保税区、公路口岸国际物流贸易综合体、汇丰物流园。“四联动”分别联动满洲里国际空港、跨境快递电商物流产业园、满洲里互市贸易区和八钢铁路场站片区。通过提升六大能力,建设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化国际陆港。
(一)提升通道网络畅通能力
按照中欧班列东通道布局,畅通与俄罗斯、东北亚重点物流节点、境外园区、国际贸易中心的通道网络,深化交通物流和经贸发展合作。重点在俄罗斯莫斯科、叶卡捷琳堡、新西伯利亚、后贝加尔斯克等国际城市,布局境外中欧班列货源集拼分拨中心、物流园区、跨境合作园区。国内重点构建东北陆海大通道,依托满洲里陆港资源,打通与东北区域大连、锦州等港口的交通物流通道,通过铁海联运辐射东北亚、长三角及大湾区。实现形成由满洲里陆港为枢纽,对外与西伯利亚大通道畅通衔接,对内服务联动国内循环的国际陆港网络体系。
(二)提升枢纽场站生产能力
围绕满洲里站-后贝加尔站间干线通道,着力加快跨境干线运输通基础设施扩能改造,优化口岸生产作业流程及其他制度安排,全面实现铁路口岸通道运输能力规模提升。同时与后贝加尔车站协调,促进俄方场站扩能改造,实现国际枢纽车站宽准轨运输及口岸站作业能力适配。公路口岸重点加快口岸停车、配货、TIR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实现满洲里陆港口岸国际枢纽场站作业畅通。
(三)提升综合物流服务能力
依托满洲里综保区等开放平台,拓展进境指定口岸功能,提升陆港专业物流服务能力,针对大宗商品,通过专用线进园区,推进陆港运贸产融一体化创新模式落地发展。提升陆港多式联运服务能力,通过规模化、系統化、数字化的物流组织,实现国际陆港整体降本增效。
(四)提升国际班列组织能力
加快中欧班列满洲里枢纽基地建设,依托数字化、智能化的场站条件,为陆港国际班列组织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创新陆港运输组织模式,强化与俄铁沟通,提升陆港宽轨始发国际班列运输线路、品类和运输规模,提升满洲里国际陆港班列组织能力。细化运输需求,重点围绕跨境电商、冷链产品、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增长潜力较大且货值较高的适铁货物提升铁路技术水平、创新运营模式,打造精品班列。推进班列运贸一体化模式,提供定制化设计的贸易、物流、金融一体化服务产品。扩大营销投入,推进集结中心班列品牌建设,提升国内外影响力。
(五)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
按照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要求,高标准新建国际陆港口岸信息系统,加强陆港口岸管理相关部门对进出境申报、物流监控、查验、放行、企业资信等相关信息的整合规范力度,推动与既有公路、铁路、航空、邮政口岸查验监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口岸通关监管证件无纸化进程,对接国内外电子口岸平台,扩大口岸辐射能级。鼓励商业银行、供应链核心企业等在国际陆港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包括应收账款融资、担保、抵押、仓单质押、金融仓储等高效便捷的融资服务;围绕中俄贸易主流品类,推动进出口商品标准化、货币化建设,探索依托国际陆路运输和陆港仓储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推动国际陆港电子口岸和供应链金融赋能。
(六)提升枢纽经济发展能力
依托边境口岸枢纽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以物流为本,以境内外场站、园区和节点为目的,有效整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推动物流业与国际商贸、加工制造业的有机衔接,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升发展国际商贸业,结合中俄蒙特色商品,发展一般贸易、大宗商品贸易、跨境电商贸易,通过高效的物流组织,实现满洲里国际陆港买全球、卖全球。集聚发展先进制造业,围绕口岸进出口商品特点,突出“专业、精细、特色”定位,集聚优势,联动蒙东和东北腹地,发展先进制造业。依托满洲里国家向北开放枢纽门户特点,创新发展旅游、文化、金融等高端服务业,拓展支撑性产业平台,擘画新型枢纽经济发展蓝图。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