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做“三篇文章”打造品质文化名城
2023-12-06曹海波
曹海波
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会议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保定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深厚、文脉绵长,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时空坐标中独树一帜、魅力非凡,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起点,如何将保定文化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是我们走好强国复兴之路必须完成的重要课题。
做好“传承+创新”文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目前,保定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北岳庙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57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这些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保定坚持以繁荣振兴古城文化为牵引,持续加强古城修复保护,推动构建区域、市域、历史城区、重点地段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体系,不断提升古城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播度。
把准城市文脉。组织高校专家学者对城市建设发展史进行深入挖掘,按照从北魏到近现代时间轴线对城市建城史及主要事件进行梳理研究,特别是对明清、民国以来城市沿革情况和城市风貌特色进行重点整理。打造以白石口、乌龙沟、倒马关等为核心的长城文化品牌,以阜平城南庄、易县狼牙山、清苑冉庄地道战遗址等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品牌,以保定古城、唐尧文化园等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品牌,以西郊八大厂、虎山金矿、高易铁路等为核心的工业遗产文化品牌,已经形成具有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保定文化名片。
强化政策支撑。立足文物大市优势,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文物专项资金支持,推动60余个文物保护项目加快落地,圆满完成对城区内淮军公所、清河道署等全国重点文物保護单位的保护修缮工作,持续推动燕下都考古遗址公园、曲阳定窑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立足保定丰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在全省率先开展博物馆之城和书院之城建设。制定《保定市“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出台《保定市非国有博物馆资金扶持办法》,明确“一核、四区、三带”的博物馆空间体系。依托“清末全国书院之冠”的莲池书院,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书院体系,政府主导、引进社会力量参与的建设发展模式,现已建成历史书院、社区书院、景区书院、学校书院等开放书院136座,让书香溢满城市文化空间。
突出古城保护。大力实施3.94平方公里古城保护更新项目,坚持保护为主,微更新、渐进式推进,秉持整体性、系统性、专业性、生长性、程序性原则,按照“京畿首府、品质生活”文化定位和“强核心、织网络、塑品质”策略以及“一核引领、五街汇聚、一水环清”的实施步骤,有机串联古城文化记忆关键节点,持续擦亮四张城市名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格局独具特色的畿辅名城;市井文化特色浓郁,创意产业集聚,旅游服务优质的文旅古城;人居环境品质优良,人民安居乐业的慢享老城;具有现代气息与活力的品质新城,实现城市与文化的双向奔赴。
做好“精品+惠民”文章,打造文艺创作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保定聚焦延续历史文脉和弘扬时代精神,大力提升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能力,在文学、音乐、戏曲、美术、摄影、网络文艺等领域推出更多“保定原创”“保定制作”“保定出品”的精品佳作,推动开发更多演绎保定故事、传播保定精彩、镌刻保定印记的文化“爆款”,在以文化滋养群众的同时,广泛凝聚起全市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强大精神力量。
集中打造“文化保定乐享生活”文化IP。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广泛开展“保定有戏”送戏下乡、彩色周末、文化艺术志愿服务、农村电影放映等惠民活动。立足保定戏曲之乡重点打造的关汉卿戏剧展演季,被纳入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重要品牌联动活动;群舞《人民英雄纪念碑》荣获全国第十九届群星奖。
拓宽文化阵地。在原有《荷花淀》《青少年文学》等文学阵地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打造大型文学旗舰类期刊《莲池周刊·文学读本》,策划多种形式的“文学+”衍生品牌,在影视合作、数字出版、文创产业、创新传播等方面发力,以融媒手法让传统文学具有更多视听表达。深入推动小剧场建设高质量发展,出台《保定市首批小剧场建设发展的实施方案》和《关于推进保定小剧场建设发展扶持政策》,让越来越多的小剧场分布在街头巷尾,将舞台搬到群众家门口。开展“文化名家工作室”建设,截至2023年9月,全市共建成文化名家工作室200家,涵盖文学创作、音乐舞蹈、文物研究、艺术收藏等诸多艺术门类。
完善文艺扶持奖励机制。启动保定市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和首届文艺领军人才评选,推出保定市“五个一工程”奖、“保定市文艺工作特别贡献个人”、“保定市首届文艺领军人才”等诸多奖项,在全市营造了重视文化建设、尊重文艺创造、爱护文艺人才的良好氛围。近年来,先后推出河北梆子现代戏《大漠青春》、纪实文学《大山里的音乐会——共产党员邓小岚的故事》、保定老调《春到龙泉庄》等系列文艺作品,展示了保定文艺界旺盛的生命力。
做好“产业+人才”文章,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保定坚持以人才助推文化产业百花齐放,以科技托起文化产业发展新天地,文化产业发展蹄疾步稳,有效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强化顶层设计。坚持一手抓产业升级,一手抓未来产业,高起点编制《保定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发展规划》《保定市文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保定市数字文化建设方案》等,既培树文化领航企业,也兼顾培育“专业、精细、特殊、新颖”的小微文化企业,全面融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大格局。文旅产业稳步提质,重点打造“京雄保1号旅游风景道”,阜平、涞水、曲阳获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筑牢技术底座。积极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将数字文化作为数字保定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推动文化产业“上云用数赋智”。搭建真实可感的体验“云游”文化场景,以全息影像 360度展示满城汉墓长信宫灯,结合投影展现晋察冀根据地创建发展过程,实景复原西大街、莲池十二景,推动保定市“四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
坚持引才育才留才。柔性引进北京智库资源、院士专家、创新人才和“自带流量”的青年文化人才,邀请高端人才到保定挂职,形成多方协同、产才融合的人才工作新模式。举办各类文化人才评选及技能大赛,尤其是将文化开发、文化资本运营和文化创意领域的精英、专家真正选树出来,为这些“文化领头人”展示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目前,已有文化类专家100余人入选“保定市文化产业专家库”“保定市市管优秀专家”“保定市青年拔尖人才”等人才库。系统梳理保定籍和与保定有关的文化名家,用好乡情亲情牵引,在中秋、春节等重要节点邀请文化名家回家乡。鼓励选聘一批国内外顶尖人才担任我市文化发展顾问,支持以岗聘用、项目聘任、客座邀请、兼职挂职、定期服务、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逐步打造一支具有保定特色、中国气派、国际视野的文化领军人才队伍。
东方风来春色新,绵延千年古城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自觉肩负起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打造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优秀基因、蕴含中华民族精神追求、带有新时代保定“印记”的文化“IP”,让保定文化在新时代焕发青春活力和无限可能,精心打造品质文化名城,凝聚起全力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系中共保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