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微思政”的价值意蕴及路径探索

2023-12-06朱昊

教育研讨 2023年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摘     要|发轫于微媒体时代的“微思政”,是顺应网络技术发展和青年学生思想变化的必然产物,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新赋能。厘清微媒体时代背景下对“微思政”提出的应然要求,审视高校应用“微思政”开展教育的实然状态,进而为高校“微思政”的教育实践提出优化路径,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高校;微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型媒体的迭代更新已将人类带入了微媒体时代,从而使得教育与新媒体信息技术的融合不断加深,推动着教育向智能化、精细化和个性化发展。高校“微思政”作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空间上的延展,是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大学生群体特点,以微信、抖音、微博等现代传播媒介为桥梁,以承载着思政元素的内容为基础,对受教育者实施价值引领的一种教育模式。目前, 这一模式在各高校中已得到不同程度的运用,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风潮。在这股方兴未艾的浪潮中,如何增强“微思政”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从而使其爆发出强大影响力,成为一门亟待研究的课题。

1       微媒体时代高校“微思政”的应然特征

技术是推动移动媒体发展的“核燃料”,也是助推人类进入微媒体时代的“催化剂”。互联网技术的智能化、移动化和微型化拉开了微媒体时代的大幕,也带来了高校教育模式的变革,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样态。在此基础上,“微思政”应运而生,并表现出一些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区别的独特价值意蕴。

1.1   辞微旨远:内容的聚焦性和隐喻性

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抽象化、理论化、体系化的教育内容不同,“微思政”往往选取承载着思政元素的点滴知识和信息,针对性地解决受教育者在某一具体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聚焦性表现在“微思政”的关注点不是宏大叙事,而是着眼于细节,从细微处见大道理,将枯燥深奥的理论体系有条理进行拆分,形成多个知识点和切入口。由此可见,“微思政”这种微言大义和简约化的表达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实际上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育者首先将体系化、理论化的思政内容进行拆解,然后在短时间内传输价值丰富的信息,如此则要求“微思政”的内容既要短小精悍,又立意深远。另一方面,隐喻性表现在“微思政”从一个角度切入,把一个问题讲透,举一反三,带动一系列关联问题。例如,在探讨矛盾的特殊性时, 可以巧妙地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联系起来,环环相扣,最终达到沁人心脾的效果。

1.2   细致入微:方法的交互性和渗透性

由于“微思政”是借助网络平台,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育的模式,因而它从内到外都散发着互联网本身具有的气息,即鲜明的交互性。这突出表现在人和人、人和电脑、电脑和电脑之间的对话交流不受时空的限制,因而可以实现跨时空的同步传播和异步传播,高校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收相关信息和知识。一方面,网络媒介所具有的人性化的交互式体验,使思政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实现了平等自然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微思政”得以通过网络微视频、漫画、音乐、H5 等丰富的形式呈现,相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其感染力和渗透性更强,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1.3   通幽洞微:话语的灵动性和时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支配下,主体为达成既定目的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遵循一定规范所表达和使用的语言符号体系,是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内容、情感,联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重要符号。在高校实施“微思政”,话语就要贴近大学生,贴近他们的生活,与大学生在平等愉快的状态下完成教育过程。在当今微媒体时代,各种网络表情包和网络用语层出不穷,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和思想认识。因此,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需要关注话语表达,要善用生活化、时代化的“微语言”,通过网络空间惯用的短小精炼、轻松诙谐的语言和符号、字母、表情包等辅助形式,代替抽象、晦涩的说教, 使教育内容更具形象性和生命力。只有这样,高校“微思政”育人模式才能推动师生在更深层次上展开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进而构建双向互动的对话体系,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注入更多原创性元素。

1.4   积微成著:效果的渐显性和长期性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是集价值养成和人格培育于一体的工作。高校“微思政” 则在坚持尊重教育规律和实践导向的基础上,将教育内容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从而實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一方面,效果的渐显性表现在“微思政” 是通过碎片化和简约化的方式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其育人效果要经过一个逐渐显现的过程,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能受到感染和熏陶,体现教育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辩证统一。另一方面,效果的长期性表现在思想的形成一般要经历顺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个体与外界以及受教育者自身会产生矛盾。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矛盾运动过程,这就要求“微思政”的实施主体要合理安排教育的内容和进度,持之以恒地将教育内容传递给学生,不可毕其功于一役。

2       微媒体时代高校“微思政”的实然状态

微媒体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新空间。多数高校主动把握信息发展、技术进步的趋势, 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开展了许多“微思政”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理念差异、技术赋能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微思政”的主客体关系尚不协调,平台建设和产品内容还存在发展不充分的问题。首先,就教育主客体关系而言,“微思政”模式教育效果的实现,在于需要且能够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能力和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却存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掌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方面,高校“微思政”的教育者拥有相当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辨别能力,能够根据自身具备的素养对网络上各种鱼龙混杂的信息加以甄别和选择,而大学生尚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各种舆论信息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容易产生价值困惑,甚至会不自觉地成为错误信息的传播者。另一方面,大学生面对网络上海量的信息和资源,更乐意去关注最新的舆论动态和生活类、娱乐类主题,而“微思政” 的教育者在网络平台设置的议题由于其主题内容和语言风格相较而言更为理性、严肃,与大学生的即时偏好不太契合,容易遭受大学生的“冷遇”。其次,在网络平台方面,多数高校“微思政”的外观和栏目设置千篇一律,缺乏学校特色,部分学校的“微思政”平台空有其表,成为摆设,部分学校的平台建设结构单一,栏目尚不完善,部分学校的平台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存在着大学生刷课、考试作弊等现象。最后,在产品内容方面,更新速度慢,形式过于单一,质量参差不齐。有的作品能够获得上百万播放量,而有的“僵尸”作品甚至只能获得零星的浏览量,在形式上毫无新意,有些直接照搬照抄政策文件,枯燥乏味,有些与教科书内容、编排差别不大,缺乏原创性和趣味性。

3       微媒体时代高校“微思政”的路径探索

3.1   凝聚团队力量,为“微思政”领航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质上是作学生的思想工作。因此,学生在哪儿,教育的重点就在哪儿。如何用理论说服、教育学生,如何让学生想听爱听愿听、如何让思想入耳入脑入心,是增强高校“微思政” 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关键。

在微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教师传统的主体地位面临着挑战和威胁。基于此, “微思政”的队伍建设需要从壮大队伍与提升素质两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壮大高校“微思政”队伍。高校应该建立一支完备的专业队伍,由学校党委、宣传部、学工处等部门负责顶层设计和管理,强化导向意识,做好“把关人”;由学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等负责具体执行和实施,夯实理论基础, 做好“引路人”。二是要提升教育者的综合能力。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下,教育者自身的理论素养是关系思政课能否获得好评的关键。而在微媒体时代,教育者更需要在夯实理论素养的基础上提升智能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拥抱新技术,用时代化、大众化的方式讲好思政故事,充分借鉴、吸收学生之间的习惯性表达方式,推动网络语言在师生之间的和谐转换,提升教育的亲和力。除此之外,面对教育对象发展的新样态,教育者要强化精准意识,变“漫灌”为“滴灌”,把握不同专业学生的共性特征和个性需求。主动贴近学生,找准学生“心脉”;为学生制定差异性供给模式,化解学生“心结”;通过以情感人和以理服人的施教方式温暖学生“心房”,提升学生“心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同频共振。

3.2   加强阵地建设,为“微思政”搭桥

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不仅是技术、平台与传播方式的全方面融合,更是思想内容与现代科技的高度融合的过程。因此,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平台的特点和重要性,充分运用融媒体技术创新思想传播方式,积极探索开展“微思政”,传播主旋律的思想阵地。

微平台作为开展高校“微思政”的重要阵地,既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讲台,也是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的舞台。因此,高校“微思政”育人模式要将微平台作为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驻地,既要建立权威性的官方平台,又要打造小而精的特色平台,让微平台成为教育者教书育人的讲台,大学生自我学习的舞台和专家学者交流学习的平台,从而构建起层级递进式的微媒介宣传矩阵。

就如何打造优质的“微思政”平台而言,主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完善“用户画像”,根据大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定位。当代大学生是作为网络原住民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都烙上了深深的互联网印记,表现为大学生普遍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追求更多的定制化、个性化内容。因此,在栏目的设计和选择上要力求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关注他们的兴趣点和诉求点,打造一个兼具丰富多样性和精准针对性的“价值库”。二是要根据学校特色进行定位。不同学校有着自己与其他学校相区别的特质,因此高校应结合自己学校的校史、学科特点进行精准定位,打造一个具有本校特色的“微平台”。比如南京大学就在微信平台开设有“纽扣课堂”栏目,这是全国首家立足青年视角进行党史学习的在线课堂,由专业的党史教育教学团队授课,青年师生共同参与。课程还契合青春风格开展融媒体设计,以多元素的教学形式增强代入感和情景感,让学生得以沉浸式体验百年党史。高校“微思政” 平台的建设可以从“纽扣课堂”这一栏目获得借鉴,不仅能够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还能够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3.3   优化产品内容,为“微思政”提效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高校“微思政”要爆发出强大影响力,就必须强化用户思维,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在产品的内容品质上下功夫,提升产品质量,增强沉淀力和传播力。

“微思政”产品包括微课堂、微电影、微宣讲、微服务等模块。而目前各高校实际推出的“微产品” 还比较单一,不够有吸引力,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立足网络前沿,遵循时代性、思想性、趣味性的原则,深度提取并挖掘有理论深度和教育温度的思政元素,借助微媒体手段,聚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漫等表现形式,设计开发出聚焦时代变革、传播主流价值、满足学生需要的优质内容。具体而言,一是要言之有“理”。不论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形式和载体如何发生变化,内容上始终是不变的,即坚持主流价值观的传递和灌输。在某种意义上,所谓的“微思政”就是用主流价值观为技术赋能, 让主流价值观搭上技术发展的快车。“微思政”在话语和形式上可以“微”,但在内容和思想上则要“深”, 所谓“深”不是艰深,而是深刻,要将深刻的道理用浅显易懂的话语表达出来,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二是要言之有“情”。情感是直接能够支配人行为的主观动力,而“以情感人”回避了理论的强制性, 強调了感性的生动性。有学者指出,情感传播基于特定的主题和叙事模式,能够最大限度激发个体和集体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在实践教学中,“微思政”的言之有“情”主要表现为教育者通过温情式的表达方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达到对受教育者的灵魂触动。需要指出的是,言之有“理”和言之有“情” 实际上就是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二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最基础的方法根本指向都是抵达受教育者的内心深处,两者各有优势和缺陷,坚持两者的并重才是提升“微思政”实效性的根本途径。三是要言之有“趣”。当前高校“微思政”实效性不足的困境与不贴近学生有一定的关系。抽象的理论、乏味的表达、无趣的形式使得“微思政”产品难以在学生群体火出圈。因此,用学生愿意听、喜欢听、听得懂的话语不仅是“微思政”理论创新的应然选择,也是当下实然的迫切需要。这就要求教育者要主动贴近学生,精准用户画像, 善用表情包、网络梗、颜文字来代替深奥难懂的理论说教,使“微思政”更具活力和趣味性。

参考文献

[1]于祥成,陈梦妮.高校微思政:内涵、特征与进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5):87-95.

[2]张宝君,孙志林.智媒时代高校微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审视与创优[J].思想理论教育,2021(2): 85-90.

[3]吴宏政,辛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J].思想教育研究,2019

(7):12-14.

[4]骆郁廷,李勇图.抖出正能量:抖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2019

(3):84-89.

[5]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构与重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The Value Implication and Path Exploration of “Micro-thinking Polit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u Hao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Abstract: Micro-consciousness politics, which is originated from the micro-media era, is a natural product in response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the change of young students thoughts, and it is also a new empower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cept and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natural requirements for “micro-thought politics” in the background of micro-media era, examines the real state of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by applying “micro-thought politics”, and then proposes an optimized path for the education and practice of “micro- thought politics” in universities. It i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to propose the optimization path for the education practice of “micro-thinking polit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Universities; Micro-consciousness polit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作者简介:朱昊,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文章引用:朱昊.高校“微思政”的价值意蕴及路径探索[J].教育研討,2023,5(2):195-199.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