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大千亿级主导产业的园区路径

2023-12-06邹孝听

现代苏州 2023年22期
关键词:高端园区人才

记者 邹孝听

苏州工业园区很早就将电子信息作为重点聚焦的产业,把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与产业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大力引进电子信息领域的世界500强项目,逐渐形成了集聚效应。与此同时,高端装备制造业齐头并进,两大产业成为园区“3+2+1”特色产业体系中的“2”,助力园区加快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为此本刊专访了苏州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东吴智库研究院屠立峰,请他聊一聊新一代信息技术及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园区路径。

《现代苏州》:伴随着前行的脚步,园区的土地资源瓶颈日益凸显。园区在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优化升级方面,加快向“制造+研发+营销+服务”转型、向企业总部转型,过程中有何亮点举措?对产业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屠立峰:聚焦重点产业集群培育,优化“新制造”发展路径,构建“新产业”成长机制,推动“新业态”创新发展,着力打造“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航空母舰”。 集中力量、集中政策、集中资源,着力增强内生增长动力,提升创新型经济在区域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构建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新机制,致力建设精致型城市,实施精细化管理,推动精明式增长。优化调整机构设置,完善“精简、统一、效能”的运行机制,推进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探索新时代开发区简约高效管理新模式。创新社会治理,深化中新社会治理合作试点,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创造高品质、有特色、多元包容的宜商宜居宜业环境。

《现代苏州》:近30年来,一批又一批国际化的力量驱动着园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引擎”,“土生土长”的自主品牌企业则为产业的创新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您觉得两者如何相互促进产业链壮大和发展的?园区实现从“园区制造”向“园区创造”的重大跨越做了哪些努力?

屠立峰:园区始终把做大做强产业作为立区之本,不断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多年来,园区主动融入国家全面开放大格局,实施积极的开放战略,坚持择商选资,累计吸引外资项目5100多个,其中101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落户了166个项目,实际利用外资超400亿美元,全区共有省市区各级认定的外资企业总部机构118家,各类跨国企业研发中心200多家,荣获江苏省唯一的“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千亿级主导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加快推进主导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探索“1+N”制造业转型升级新路径,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向“制造+研发+营销+服务”转型、制造工厂向企业总部转型、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转型。在引进来过程中,园区坚持“以亩产论英雄、以创新论英雄、以生态论英雄”,建立差别化土地资源分配制度,制定出台工业用地二次转让、总部用地管理、产业项目用地管理等资源管理新办法,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与新进企业签订产业发展协议,在“守”与“舍”、“进”与“退”之间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现代苏州》:园区对一流科研力量的引进和培育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对招引人才有何积极意义?

屠立峰:一直以来,园区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筑巢引凤,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打造最具竞争力的人才软环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007年,园区启动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2010年起,开展“金鸡湖双百人才计划”评选,将评选对象扩大为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科技领军人才、科教领军人才、高端服务业领军人才、高技能领军人才,以满足经济社会转型创新发展的人才需求;2018年,园区进一步整合提升人才工程,全面推进实施“金鸡湖人才计划”,涵盖了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在强有力人才政策支撑下,园区集聚了一大批海内外优秀创新创业人才,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人才制度体系日益完善,为产业转型与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营造了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现代苏州》:产城人融合,“人”是很重要的因素,新一代信息技术及高端装备制造两大千亿级产业在未来如何吸引更多的优质人才涌入?园区在打造产城人融合方面有何值得说道的亮点?

屠立峰:园区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高水平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高质量提升环金鸡湖城市活力,高标准建设吴淞湾未来城、阳澄南岸创新城,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打造产城人融合的苏州城市新中心。加强与周边地区设施联通、功能融合,提升中心城区资源会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更好服务市内全域一体化发展。统筹实施教育、医疗、养老、社区改造等重大项目,提升城市文化内涵,着力打造草鞋山考古遗址保护利用、苏州当代美术馆等一批文化地标项目,推进“民生七有”迈向“民生七优”。

对于未来人才吸引,我有以下四点建议:

一是建设梯度化专业人才队伍。抢抓海外留学人员回流潮、国际科技人才环流潮、中心城市人才集聚潮“三潮叠加”机遇,打造国际高端人才会聚“强磁场”,围绕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对核心人才的需求,制定制造业和新兴技术领域全球人才引进专项计划,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和全链条服务。

二是加快优化技术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发挥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优质教育资源,着力加强研究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优化调整现行教学模式,鼓励新兴技术学科设立,推广建立跨学科、问题导向的培养体系。

三是对科研人才和技术工人进行分类施策。研究制定新一代信息技术及高端装备制造人才分类落户政策,对技术工人和科研人员制定不同的落户标准和要求。针对核心科研人才,提供国家级实验室及相关科研设施配套,以及宜业宜居的生活性配套服务;吸纳技术工人,要突出其技能重要性、技术紧缺性等因素。

四是鼓励建立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及高端装备制造实训基地。从思想认识、管理理念、技术操作等不同维度对企业员工进行综合训练和辅导,将培养高质量技术人才作为一项长期工作。

《现代苏州》:9月2日,在“加快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推进大会”上,园区发布了《苏州工业园区扩大国际合作打造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苏州工业园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您认为未来这两大千亿级产业将如何进一步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屠立峰:为进一步推进园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入融合发展,应有效扩大产业规模,提升资源要素的配置和供给能力,完善产业链布局,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一是加快领军企业培育,更好地发挥头部企业的引领作用。鼓励和引导智能制造头部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力度,积极鼓励国家与地方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智能制造领军企业组建专业性创新平台或创新联盟。

二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重点领域中小微企业。打造一批符合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方向、关联带动力强的中小企业创业园,为科技创新型民营企业进一步提供创新产品与服务的消费市场及应用场景支撑。

三是加强关键技术的攻关。用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窗口期”,全力服务保障苏州实验室“入轨”运行,高水平建设“一区两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姑苏实验室、桑田科学岛等重大创新平台,着力推动数字化制造共性技术取得突破,推进智能工业软件综合集成应用。聚焦第三代半导体、新型显示、工业软件等领域,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为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贡献园区力量。

四是大力实施强链补链行动计划。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和更具安全韧性的智能制造产业链。支持高端制造与国际贸易区依托机器人产业延伸引入工业软件、系统集成优质项目,依托新型智能上游产业向消费电子等下游领域渗透,通过拉长智能制造产业链条提升技术层级。

猜你喜欢

高端园区人才
高端油品怎么卖
人才云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高端制造业向更高端突围
园区的开放样本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澳”式无双开启高端定制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