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肉牛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2023-12-06黎纯周非帆杨波四川省达州市畜牧技术推广站
文│黎纯 周非帆 杨波(四川省达州市畜牧技术推广站)
达州市作为四川省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核心区,依托地方品种“巴山牛”和地方培育品种“蜀宣花牛”这两大优势特色地方品种,围绕“强特色、补短板、延链条”的发展思路,立足区位优势、品种优势,狠抓肉牛产业发展,持续擦亮肉牛产量“全省农区第一”金字招牌,着力构建肉牛产业“一核五区多点”高质量发展格局,统筹建设“肉牛良繁、饲草料保障、疫病防控”三大体系,持续打造产业链纵深发展、有机衔接的高质量肉牛产业。
一、发展现状
1.组织引领方面。达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肉牛产业发展,成立了现代农业“1+4”工作推进专班,肉牛产业作为全市主抓的4大产业高位推进,由市级领导牵头推进,多部门协同助推肉牛产业发展,研究制定支持肉牛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出台了《达州市2022年肉牛产业发展推进方案》《达州市2023——2025年推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方案》,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工作协调和业务指导,在政策、资金、项目、土地等方面给予支持。肉牛专班每半月对照重点任务清单开展督查和调度,每月印发一期专刊,各县也围绕目标任务,健全机制、落实责任、挂图作战、抓好落实。
2.基础条件方面。达州市2022年年底牛存栏63.8万头,全年肉牛出栏36.04万头;2023年第一季度末牛存栏67.39万头,第一季度出栏肉牛13.72万头,肉牛产业发展稳步提升。全市建成标准化肉牛示范场136个、肉牛养殖合作社313个、国家级草品种区域试验站1个、省级饲草种质资源圃1个、优质饲草及饲用作物近65万亩、饲料化处理利用农作物秸秆153万吨。
3.产业链条方面。达州市狠抓肉牛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产业已覆盖饲草、养殖、加工、屠宰、电商等,正逐步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全市建成肉牛加工企业12家、有机肥厂10家、牛肉制品品牌11个、牛文化展厅2个、牛类产品体验馆1个、电子商务平台2个、销售网点86个、特色主题文化餐厅20余家。
4.项目推动方面。达州市高度重视肉牛产业项目建设,全市5个县(市、区)先后争取到“四川山地肉牛产业集群项目”“肉牛(羊)增量提质行动项目”“肉牛现代农业园区项目”等3个中省项目,总投资1.69亿元。市本级投入专项资金1000万元、县本级整合资金超3.5亿元用于肉牛产业发展。
5.产业成效方面。达州市着力打造肉牛产业亮点工程,宣汉县纳入全国首批100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全省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项目试点县、全省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首批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宣汉县肉牛现代农业园区被认定为省五星级园区和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宣汉锦宏牧业公司被遴选为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
二、发展建议
1.加强种业建设。一是加强蜀宣花牛和巴山牛品种的保护与利用,积极争取保种经费,强化对巴山牛的保种群的保护,持续开展蜀宣花牛选育,提升蜀宣花牛核心种群数量和质量,争取省种业集团支持蜀宣花牛种业发展,推进宣汉县建成蜀宣花牛种源基地县,支持蜀宣花牛种牛场智慧农业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建设和申报,建设一批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核心种牛场和扩繁场;二是持续推进基础母牛扩群提质,加强能繁母牛基地建设,建立能繁母牛养殖动态管理台账,执行“见犊补母”补助政策,提高农户养殖母牛积极性,逐步扩大全市基础母牛养殖量,大力推广“公司+农户”能繁母牛扩群增量模式,鼓励规模养殖场自繁自养,大力发展5~50头规模的能繁母牛养殖专业户,持续推进能繁母牛基地村建设;三是健全肉牛、饲草良繁体系和冻精冷配技术服务体系,全面实施遗传改良计划,重点加强基层人工授精站点和液氮罐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社会化服务能力;四是加大地方特色饲草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力度,切实推进国家级达州草品种区域试验站和省级达州饲草种质资源圃建设,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大力培育现代饲草料产业,助推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肉牛产业模式发展。
2.强化基地提升。一是以标准化建设为主抓手,推动肉牛养殖基地建设,加快宣汉、达川、万源、大竹、渠县、开江6个省级肉牛产业基地县建设,加快养殖场装备提档升级,推进肉牛养殖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精细化管理,提升养殖水平。依托山地肉牛产业集群、牛羊增量提质行动项目,大力培育肉牛标准化养殖重点乡镇,整体提升基地养殖规模;二是围绕达州市现代农业“9+3”产业体系规划布局和《四川省“十四五”牛羊禽兔蜂饲草饲料业发展推进方案》,高质量、高标准建设肉牛现代农业园区;三是发展壮大饲草产业,实施“以草换肉”“以草换奶”工程,利用林下、田间、轮闲地、果园隙地种植饲草,提升优质饲草供给保障能力。按照种养循环发展模式,持续增加规模化种植全株青贮玉米、多花黑麦草、杂交狼尾草属饲草等优质饲草面积,不断提高规模化养殖场青饲、青贮自给率。
3.完善产业链条。一是推动肉牛定点屠宰,统筹规划布局,着力补齐短板弱项,有序推进肉牛集中或定点屠宰,整合现有资源,在南北规划或改造扩能建设肉牛定点屠宰场,提升屠宰行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水平。支持屠宰企业与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紧密合作机制,发展订单生产,构建“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供应链体系。二是推进加工产业集群发展,鼓励加工企业向养殖集中区域或现代农业园区集聚,推动实现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坚持“内育外引”,引进国内省内有影响力的大集团大企业,重点开发生鲜牛肉分割包装,提高产品精细分割和深加工水平。持续扩大牛肉干、“灯影牛肉”等牛肉休闲食品加工,逐步向皮革制品、生物制品等产业延伸拓展,提高产业附加值。三是拓展牛肉产品销售市场,锚定成都、重庆等传统重点区域,加大市场宣传推广力度,利用舟山、福建“巴山食荟”门店,着力开拓东部沿海地区市场。推动牛肉产品进驻实体店铺,在当地大型商超开设专柜销售牛肉产品,支持企业广泛运用电商和直播平台等渠道,创新企业品牌宣传方式,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牛肉制品等休闲食品宣传和销售。
4.着力打造品牌。一是培育肉牛新型经营主体,以市场为主导,“种养加”结合,推行“育、繁、养、宰、加、销”一体化融合发展,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导肉牛大型龙头企业牵头联合肉牛养殖、屠宰加工、饲草料供应、兽药生产等企业组建肉牛产业发展联盟或产业化联合体,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增强产业集群效益,构建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合作机制。二是强化品牌培育宣传,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健全品牌培育、保护和监管机制,强化部门协作,加强品牌支持保护和宣传推介。依托达州市“巴山食荟”品牌培育,扩大“巴山牛”“蜀宣花牛”地方区域特色牛品种影响力,持续保持“蜀宣花牛”全国乡村特色养殖产品、“南方第一牛”荣誉称号,提升“川汉子”“百年灯影”等肉牛制品品牌知名度。鼓励引导肉牛养殖、加工企业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推动肉牛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 ,实现“以品牌闯市场,市场带加工,加工带基地”的肉牛产业化发展格局。三是推进肉牛文化建设,持续挖掘巴山牛农耕文化,推动宣汉县牛文化馆建设和宣传,集中展示巴山牛发展历程、蜀宣花牛培育历程和品种特征。探索建立“肉牛文化主题公园”,发展蜀宣花牛主题餐厅,加快“文化+旅游+畜牧”的农牧业产业发展步伐。
5.加强质量管控。一是强化肉牛疫病防控,持续开展口蹄疫、牛结节性皮肤病、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等肉牛疫病常态化防控,重点抓好春秋两季肉牛疫病强制免疫,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二是加强畜产品安全监管,严格管理畜牧生产投入品的使用。加强肉牛定点屠宰监管,加大市场牛肉及肉牛产品产业抽检力度,严厉打击注水牛肉等违法行为,确保牛肉及牛肉产品安全。持续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和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三是实现产业绿色发展。强化养殖业主的环保意识、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督促养殖业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或备案制度。改造升级粪污处理利用设施,建立健全肉牛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台账,持续提高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积极推广“牛——沼——草”“牛——有机肥厂”等种养循环养殖模式,签订种养消纳利用协议,建立种养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肉牛养殖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6.创新科技引领。一是加强科技攻关和示范运用,深化与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省级教学科研单位合作,建立“省市级科研院所+园区+农户”常态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激励种业大户与科研院校合作共建育种实验室和良繁基地,开展科技攻关,重点推进宣汉县锦宏蜀宣花牛种牛场院士专家工作站“品种改良”工作。支持肉牛饲草产业领域申报立项省市科技项目,充分发挥市级专家团队作用,结合达州特色,编制肉牛、饲草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发酵床生态养牛、牛“坑式沤肥”等实用技术。二是建设现代智慧肉牛产业,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建立肉牛生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动物检疫、饲草生产等相关信息数字化平台,科学指导肉牛产业发展。三是强化技术指导和培训,组织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科技专项科技人员,以养殖大户和家庭农场为核心,以能繁母牛养殖户为重点,开展肉牛养殖技术培训,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提高肉牛养殖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