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音乐的“破圈”与“赋值”

2023-12-06朱依依

人民音乐 2023年9期
关键词:破圈香奈儿艺术歌曲

“破圈”的艺术歌曲音乐会

2023年5月20日,深圳音乐厅小剧场举办了一场短小精致而又特别的音乐会,女中音李颖通过16首艺术歌曲的演唱,用音乐演绎了时尚大师可可·香奈儿(Coco Chanel)的一生。李颖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取得了“高级演唱家文凭”,现为深圳歌剧舞剧院青年演员。相比起“正襟危坐”的艺术音乐会而言,这场名为“可可·香奈儿的音乐清单”的多媒体艺术歌曲音乐会始终呈现出轻松而愉悦的氛围,观众也给予了热烈的回应。

音乐会选取了萨蒂《1916年的三首歌》(EricSatie,Three songs of 1916)、奥芬巴赫《我刚刚参加的晚宴》(Jacques Offenbach,Ah! What a dinner justhad)、德彪西《简》(Achille-Claude Debussy,Jane)、普朗克《爱的旅途》(Francis Poulenc,The path of Love)、库特·威尔《海市蜃楼》(Kurt Weill,Youkali、哈恩《华丽盛宴》(Reynaldo Hahn,Fetes galantes)、约瑟夫·科斯玛《秋叶》(Joseph Kosma,Autumn leaves)等对于中国观众而言较为“小众”的艺术歌曲,其中大多数为法语艺术歌曲,也不乏轻音乐风格的歌曲。比利时钢琴家、旅居广深地区的博复生(RenaatBeheydt)担任伴奏,并穿插演奏了巴赫和斯特拉文斯基的两首钢琴作品。女中音李颖的音色醇厚又不失甜美,能在传统艺术歌曲和轻音乐风格歌曲之间快速地变换表演风格,音量和音色的控制也颇为“老道”,活泼、自如的表演更是为其演唱增色不少,彰显了这位年轻歌唱家的功底和实力。

这场音乐会最大的亮点在于其“破圈”的主题和加入了多媒体的呈现形式。法国时装设计师可可·香奈儿从一名孤儿成长为时尚大师的人生经历,及其突破欧洲传统服装模式、赋予女性独立和简练的设计风格是极富吸引力的主题。然而,这些需要通过叙述和视觉才能传达的信息如何与音乐关联起来,无疑是音乐会策划的难点。为了让观众更为清楚地了解香奈儿的“传记”,音乐会根据人物经历分为孤儿时期、歌女时期、创业期、事业高峰期和战后复出期等多个主题场景,并取名为“童年的旋律”“穆朗城歌舞咖啡馆”“1922年的下午茶沙龙”等,不同场景演绎与之创作时代和风格相近的歌曲,由此将音乐承载的时代氛围、歌词文本内容与人物的境遇和经历对应起来。因此,这是一场以香奈尔儿的时尚事业发展历程为名、展示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欧洲歌曲的音乐会。

与以往艺术歌曲音乐会空间设计的简约设置不同,这场音乐会极力在视觉上营造精致和浪漫的感觉。小型舞台两边始终摆放着时装帽展示台、屏风、古典座椅等物件,强调了“场景”性。李颖演唱时的表演也不拘泥于一个点位,而是充分利用道具,不时游走于两侧道具中或与钢琴伴奏者对话,展开戏剧化的表演,将短小的歌曲整合进连续的情节和同一情境之中。此外,舞台上最大的亮点当属中上方的多媒体屏幕,它配合着音乐展示香奈儿的历史影像,通过文字介绍了她的经历以及歌曲創作背景。比如,“巴黎康朋街”单元讲述的是香奈儿创业时期的历程,这一时期的呈现由普朗克的《巴黎之旅》和乔·达辛(JoeDassin)的《香榭丽舍大街》两首歌曲承担,它们勾勒出“潮流之都”巴黎的浮华氛围,多媒体同步展示了当时巴黎时装的潮流样式,以及香奈儿品牌店铺及其彼时的作品。“1922年的下午茶沙龙”时段选取了萨蒂、弗雷和德彪西同时期的作品,多媒体以图片和滚动文字的方式详细介绍了音乐界的发展动态、风格潮流以及备受关注的香奈儿与斯特拉文斯基之间的往事。

本场音乐会提供了一个以不同体验方式了解法国艺术歌曲的机会,运用视觉展示进行辅助的呈现形式不仅丰富了音乐会的感知,对于普及艺术音乐也有着极大的优势,使不了解艺术歌曲的观众在短时间内触摸到古典作品的时代意义,可谓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认知方式。但是,这场音乐会在视觉呈现及其与听觉的关联上仍有待打磨,多媒体展示更像是 PPT 式的实时“解说”,在一些繁杂的滚动文字介绍中,音乐甚至沦为了“背景”,观众的注意力反倒围绕着影像和文字,文本制作则颇为粗糙。七个时段单元的想法新颖,但某些主题时段完全围绕香奈儿的经历展开,有些则完全脱离本来主题进入作曲家的详细介绍,不同时段间的衔接过于生硬,歌曲与主题单元的拼凑感较强。

对于一场引入了与多媒体等视觉元素的音乐会,平衡听觉与视觉的关系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视觉效果是喧宾夺主还是相得益彰直接决定了音乐会的成败,而“破圈”主题的意义和目的也需要谨慎考量,如果不能与音乐完全结合在一起被呈现,那就只是一个吸引眼球的无意义的标签。

艺术音乐会的范式转换

近几年,与“可可·香奈儿的音乐清单”类似的新形态音乐会已经成为了国内外艺术音乐界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道路,这是针对观众“老龄化”和市场萎缩的“应对措施”之一。西方艺术音乐的最大特性之一便是绝对“听觉性”,即音乐的形式与意义都必须是听到的,而非通过其他感官获取。因此,即使20世纪以来音乐创作范式已经大获突破,纯粹而中性地展现音乐作品,静心屏气、凝神专注欣赏“纯”音乐的演出范式始终未有大变化,似乎任何的改变都会“损害”艺术音乐的“独立性”“正统性”和“严肃性”。然而,演出模式的固化却是当下艺术音乐传播的“瓶颈”之一,在解构高雅、严肃、纯粹的时代,曾经的“经典”音乐逐步变为“文献”般的存在,难以切实地介入到观众日常审美活动中来。

在信息化社会,观众不再满足于曲目本真的听觉传达和音乐表演者的技巧,而希望看到代入了当代气息的旧作,也期望在一场音乐会中获得与同一类型音乐会完全不同的体验和感知。因此,“破圈”已逐渐成为了艺术音乐会“自救”行动的一剂“良药”。所谓“破圈”,乃是改变传统音乐会只唱/奏、“就音乐论音乐”的思维,设定新的主题或戏剧情境,将作品固有的形式和内容打碎,脱离、舍弃作品的历史语境和内涵,而后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将演出曲目重整、组合或与其他类型的音乐交互。其本质是用音乐作品建构某个当代化的主题或议题,形成新的社会叙事,建立打破限制和界限的、开放而自由的艺术音乐现场。同时,重塑剧场空间和加入戏剧性的表演也是“破圈”的重要手段,换言之,音乐会不仅要好听,更有“看头”。

2018年在上海大剧院上演的《暗镜:冬之旅》便是融音乐表演、影像、舞美设计于一体的改编版《冬之旅》。新的舞台呈现将原作纳入新的语境中,舒伯特那个“本真的”作品已然消解,这是现代人与《冬之旅》相遇后诞生的音乐剧场作品,观者在这个剧场空间体验到了一个与自身生存境遇息息相关的氛围。早在2001年,德意志留声机厂牌(DG)就创办了“黄标现场”(YellowLounge)的品牌,其目标便是为年轻的观众打造一个不同于传统表演形态的“音乐俱乐部”,用“时尚”的空间和跨界的方式营造类似于流行音乐的、高度互动和轻松的音乐场景。2020年,“黄标现场”落户中国,这股“破圈”潮流开始在国内被接受和不断实践,给中国年轻人带来了古典音乐的新体验,也给新生代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的施展空间。

2021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上,艺术总监邹爽导演的《自然颂歌》就以新编戏剧的方式重新演绎了亨德尔的《九首德意志咏叹调》,在“环保”主题下塑造出巴洛克与现代音乐文化的对话。音乐会仍然保留了巴洛克古乐团的伴奏,乐队与歌者在垃圾袋、绿植、冰箱构成的剧场舞台空间中展开表演。新作的器乐曲将咏叹调重新“黏合”起来,歌词文本也在新的叙事情境中被重新解读,构成了一场歌者感悟自然的“独角戏”。舞台设计展现的“现代工业风”与巴洛克的音乐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听觉和视觉的风格“错位”带来强烈的冲击力,亨德尔的咏叹调“脱去”了“本真的”戏剧情境和意义,被现代人赋予了符合当下文化和情境的“新衣”。

2022年底,沈洋在深圳音乐厅举办的“玉亦万重:诗歌中的唐诗之路”艺术歌曲音乐会也是新形态艺术歌曲音乐会的成功案例。这场音乐会的亮点有二:一是由李白、杜牧、王维、刘禹锡等13位诗人的古诗词谱曲的二十余首英语、德语、瑞典语、汉语艺术歌曲,熟悉的歌词与陌生的曲调构成了一套新奇的曲目;二是这场音乐会并非由“一人一琴”、独唱到底的传统形态呈现,而是以演唱与叙事结合的方式呈现,一位始终在场的叙述者与演唱者扮演着同等重要的位置,叙事穿插在歌曲演唱中间,介绍中国古诗词在欧洲传播的点滴历程,语言与音乐的循环构成了一个故事链条。虽然都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但在叙事重组之下,从不同文化背景和角度创作的、不同趣味和风格的歌曲成为了一个“集群”,连结并“显化”了文化交流、互鉴、碰撞的“丝路”。同时,被整合进一个故事的曲目,其意義不再囿于自身的微观叙事,而是作为宏观文化叙事的一部分,文化外延的构建传达了超越音乐本身的意义,它们不仅是艺术作品,亦是记录和传播走向世界的“中国故事”的“史料”。这场音乐会展现的艺术性与历史性的交叠和互融给观众以浓厚的学术沙龙氛围,全新的观演体验无与伦比。

艺术经典的再“赋值”

演出范式的转变将表演者或隐身于幕后的导演转变为“策展人”,而音乐会不再只是音乐创作者和表演者的“功力”展现,其呈现方式也深刻地介入了艺术意义的传达。因此,音乐会形式的更新不仅是经典艺术音乐的推广策划环节,更是为过去的艺术作品再“赋值”的过程,通过现代的思维和视角赋予旧作新的价值和意义,扩展艺术音乐演绎和诠释的空间。或许有人会质疑,如此一来,经典艺术音乐“本真的”意义必将流失,其所承载的音乐会传统也会渐渐消失,这种行动到底是对经典音乐的“复活”还是“毁灭”?

其实,艺术音乐或所谓古典音乐的经典性恰恰在于它们能够适应或映射不同时代的文化氛围,为不同立场和境遇的人们提供体验、理解和诠释的空间,而不同时代再“赋值”的叠加正是经典形成的条件之一。如果一个时代无法再赋予以往时代的音乐以新的价值和意义,那它们必将退出大众的视线,成为公众不再染指的古文献。因此,音乐会形态的更新是艺术音乐“活态”存续的有效方式之一。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先生在谈论美术策展时曾言,“中介”式的艺术组织行动“让被锁定在各自社会阶层、各个历史阶段、各个关系单元中的消费主义个体,重新焕发出生产的潜能、主体的动能,催生出一种自我创造和自我解放的力量。在这个意义上,策展就是一部‘行动之书’。这部‘行动之书’所书写的一切,不是关于拜物的艺术,而是为了开展出解放的艺术、召唤出未来的节日”1。艺术音乐演出的策划和组织又何尝不是呢?

因此,女中音李颖的这场艺术歌曲音乐会整体而言“瑕不掩瑜”,其策划和呈现方式显示出中国青年音乐家在当代文化浪潮中对古典音乐创新化传播的思考和实验。音乐会不仅仅停留于经典音乐的诠释,而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新的传播方式将作品再“赋值”,这无疑将是新时代评判音乐家优秀与否的标准之一。

1高世名《策展:一种推动社会创新的行动》,《光明日报》2022年5月22日,第11版。

朱依依博士,深圳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荣英涛)

猜你喜欢

破圈香奈儿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露营“破圈”背后,这家房企解锁了新社区美学
棉花娃娃强势“破圈”
从《惊·鸿》看传统戏曲的“破圈”传播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欧盟酝酿化妆品新标准香奈儿5号或将消失
“香奈儿”批评香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