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气象学(航空气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
2023-12-06王倩茹吴俊杰
王倩茹,吴俊杰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航空气象学院,四川 广汉 618307)
高校课程思政之主旨,即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1]。以往高校教学只涉及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且课程的受重视程度并不高,一些学生认为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与历史久远的思想政治事迹对专业知识学习百无一用。而今课程思政理念倡导其他各类课程都要纳入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才能完成“三全育人”根本任务[2]。因此,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不是具体的一门或一类教学活动或课程,它是一种教学体系。高校教育教学主要依靠课程学习与实习实践,课程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含专业基础课)两大类,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其他各类通识课程,专业课则主要培养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的专业技能[3]。高校专业又区分为文科、理科、工科以及在新时代科技发展下的多学科融合专业,不同类别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全然不同。应用气象学(航空气象)作为典型多学科融合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繁杂的物理、数学理论公式和推导研究,而且要求学生熟练使用大气探测仪器,掌握空中交通运输规章与体系,并且具有大数据计算能力等。理工科融合使得其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与其他单一学科较为不同,因此,高校应探究应用气象学(航空气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航空复合型人才,发展民航科学技术,促进民航强国建设。
一、应用气象学(航空气象)课程思政理念思路
应用气象学(航空气象)专业定位于国家战略、面向社会经济发展、聚焦于行业创新发展及智慧民航建设、服务于社会需求。专业建设要求强化中国民航业的科教和人才支撑,并通过智慧出行、智慧空管、智慧机场和智慧监管实施智慧民航建设,实现交通强国战略。另外,以推动和引领行业发展为理念,着眼于提升航空气象的预报和服务水平、推进气象信息与航空运行的深度融合、增强航空运行的气象保障能力等行业发展需求,建立以培养“基础知识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实践技能强,具有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的民航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全素质、宽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为人才培养总要求,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国际化民航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两型一化”人才培养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这里的同向同行并不是要把所有课程都变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把所有专业课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归纳整理清楚,并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展现出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应用气象学(航空气象)学科特色鲜明,培养的人才需要掌握理工科融合的多项技能,并且工作岗位往往肩负着一架飞机的安全,因此,学科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应用气象学(航空气象)课程思政建设要想润物无声,就一定要坚持以下理念与思路:一是专业课教师首先要有极强的政治认同感,不能在课堂上传播消极、负能量、否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言论;二是专业课教师要不露痕迹、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三是针对人才培养,一定要做“大思政”教育,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谈政治理论,而是要从内而外“灌输”对社会的责任、对祖国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对科学的钻研等有利于学生成为创新型复合人才的道德品格。
二、应用气象学(航空气象)课程思政进展成效
在民航业快速发展及民航强国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气象因素是导致航班不正常率的主要因素,落后的民航气象服务与保障水平成为制约我国民航业快速发展及建设民航强国的主要原因。为满足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机场气象业务及航空公司对既具备航空理论知识和民航行业背景,又具备专业气象基础知识、技能,以及具有较强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的高层次航空气象专业人才的需要,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将“签派程序与方法”和“空中交通管理基础”等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程,培养具有民航背景的专业气象人才,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民航气象专业理论水平;为培养契合民航气象岗位需求的准民航气象人才,使学生具备民航气象专业素养,将“民航气象观测实习”和“民航气象预报实习”等课程设置为专业实践课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航气象人才实习实训培养体系。
除此以外,应用气象学(航空气象)学科已有部分课程开展了课程思政工作,现列举部分成效如下。
(一)“航空气象”课程
“航空气象”课程属应用气象学范畴,具有理工融合特点。一方面,课程注重科学思维方法训练和科学伦理教育,将新中国气象发展历程、我国气象科技成就及其对国家战略的支撑融入课程中,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课程注重强化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红色基因、优良作风传统教育为主线贯穿全课程,将其内化为学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涵养“准民航人”的家国情怀,弘扬和践行当代民航精神。
“航空气象”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是培养青年学生安全第一、真情服务的思想;传承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强化“准民航人”的家国情怀,弘扬和践行当代民航精神。在深入分析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以“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为核心的“航空气象”课程思政教育体系。通过“川航3U8633备降”案例,引入我国高原气象保障中的重点及难点问题,通过“国产大飞机自然积冰试飞气象保障”,引入飞机积冰内容,介绍我国为解决国产大飞机试制中的“卡脖子”问题做出的不懈努力,引领学生理解航空气象在民航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切入点。在气象资料应用环节,通过引入民航绿色发展理念,让学生理解有效应用气象资料、保障飞行安全、提升运行效率以及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性。通过“航空气象”课程思政教育,筑牢青年学生安全底线意识,引领他们将投身民航强国建设作为人生追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与知识点相关的航空热点时事,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的民航作风建设内核,更深入地理解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更坚定奉献民航强国的使命担当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式主题汇报、讨论等方式,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与科学精神培养结合起来,显著提高了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激发了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在《能见度》章节中,指导学生分组对与低能见度有关的飞行事故(特内里费空难、科比直升机坠毁等)或者典型视程障碍天气过程进行深度学习讨论并进行展示,在展示过程中很多小组表示,通过学习案例、查阅规章、了解运行标准等,更深刻地认识到知行合一、安全无小事,所学的内容可能在未来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领会到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的民航作风建设内核。在《低空风切变》章节中,介绍了2018年8月28日JD5759航班遭遇风切变的案例,一方面,可以从案例中巩固产生低空风切变的天气以及预防处置措施等相应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飞行无小事,在每一环节都要发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确保安全。
(二)“天气学分析”课程
天气学是研究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的物理本质及规律,并用以制作天气预报的学科,是大气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天气学并不研究所有的大气物理过程,而仅研究对天气演变起着重要作用的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天气学是一门地方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大气的流动性,各地天气变化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即使有许多普遍性规律,但由于地理因素不同,各地的天气也各有特色,故在天气学的研究中,既要考虑大气整体的运动规律,又要考虑地理、地形和海陆分布等地方性因素的重大影响。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也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天气分析中往往会涉及我国的很多地形,地形的讲解可以增强学生对祖国大地的热爱,如讲授青藏高原对于全球天气的影响时,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与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了很多科学谚语。在做典型天气过程分析时,我们总能想到很多谚语与古诗,“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西北起黑云,雷雨必来临”“朝要天顶穿,暮要四脚悬”“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这些谚语与古诗是古人几千年实例验证得出的经验,是在现今社会可以用科学理论验证的经典结论,是古人坚持不懈对科学的先行试验。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受先辈们锲而不舍、敢于人先的科学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敬佩之情,并倡导学生向先辈们学习。
作为民航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成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贯穿专业课教学的始终,需要与课程思政紧密联系起来。如在天气学分析中所使用的Micaps软件包括很多需要创新的板块,在操作演示天气学分析软件时,可以提出假设与设想,如:是否可以将预报系统做成三维立体图?三维成图是否对民航天气预报更实用?等等。以此为切入点,从一线预报员如何在工作中发现软件使用时存在的问题,如何构思、设计、制作、改进预报系统的准确率与精确可视化图像,到后期怎样进行实例试验来验证其可行性等,以生动鲜活的实例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在学习或生活当中建立敏锐的观察力、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敢为人先的胆识,敢于打破常规,敢于突破现在,在突破中求发展,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三、应用气象学(航空气象)课程思政创新路径
应用气象学(航空气象)课程思政体系虽已取得部分实效,但仍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改革的方面。高校需进一步探索课程思政体系,创新建设路径。
(一)提高教育资源配置
硬件资源:积极开展“航空气象”“大气探测学”和“航空气象观测预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省级和校级一流课程建设,推动编写《航空气象业务》《航空气象观测》和《航空气象预报》等一系列特色化教材。建设专业课程所需的探测系统,包含可实现多种复杂天气下的航空气象探测的400余架飞机观测网;同时,丰富学院各机场设置的自观系统、风切变探测系统、新一代天气雷达、卫星遥感平台等,构成独有的航空气象观测体系。我国自主研发的很多观测仪器可以为学生提供最直观的视觉冲击,让学生身临其境,切实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另外,可以充分利用行业背景等条件,围绕国家需求、地区需要、优势特色,持续开展课程思政深入研究,使学生建立“被动—主动—习惯”吸收思政理念的格局。
教师资源:任课教师要积极参加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等,持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主力军”的先进作用,并在教学团队中持续引进高层次人才。
(二)推动教学方式创新
为适应现代气象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采用新型教学手段和资源,构建云上云下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线上教学资源和结果评价体系,准确及时地获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完善。创新教学模式,开创课堂教学+虚拟仿真+平台资源+现场实习(实践)“四位一体”教学模式。
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中国大学慕课和超星学习通两大平台上线课程配套资源。除了基本教学资料以外,还可在平台上传开放性讨论问题,为需要学习的用户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同时每门课程添加丰厚的课程思政案例对外示范,起到思政辐射作用。
课程教学采用课前线上自学、课上线下重点讲授及答疑的模式。以思政元素为中心,构建每堂课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动性。
(三)广泛定义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共同指向都是立德树人,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二者都举足轻重,同样重要,必须同向同行,形成最大育人合力。但课程思政的思政视角侧重点应与思政课程的侧重点不同,课程思政应从更贴近学生生活的角度出发,如职业操守、家国情怀、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等,站在更高的层面关注国家发展需求,有效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课程思政虽然讲述的内容不同,但实质是在寻求差异化中内在本质的一致性。当实现了对所有课程的内在本质均为“促进民族国家、社会的繁荣发展与人类的进步”后,所有课程的根本目的也就自然实现了有机统一,由此必然会产生“1+1>2”的协同效应。这才是建设应用气象学(航空气象)课程思政体系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