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土地策略下的中学校园规划和设计
——以东莞滨海湾新区虎门镇远中学为例
2023-12-05叶强
叶 强
(广东建青工程勘察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广东 东莞 523112)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截止到2022年已超过65%),城市常住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原有教育资源相对较少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而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开发策略下的城市规划三线(城市开发范围线、生态保护线、永久农田保护线)的管控也日趋严格化、科学化、完善化。在此环境下,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则成为必然趋势之一,其中中小学的校园用地同样受到这种思路的影响,因此如何化解用地条件与校园内的教学、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如何高效合理的组织校园内各区块的功能和动线,如何因地制宜的利用用地内的空间,成为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无可回避和亟待解决的课题。另外,随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岭南地区地域性气候特点的适应性和文脉传承的地域情怀之下,如何在当下环境中创造性的运用岭南传统建筑手法,以营造高质量的校园空间,形成自洽、自适的新时代岭南特色建筑,也成为了华南地区的普遍命题。
1 项目概况
1.1 场地条件
镇远中学位于东莞市虎门镇威远岛。虎门镇位于东莞市南端珠江入海口,东接深圳。而威远岛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性地域,在此地中华民族打响了抗击西方列强侵略的第一枪,至今仍保留威远炮台遗址。而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东莞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迎来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先行示范区、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三区”叠加的重大历史机遇。威远岛更是东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前沿阵地,是集国际交往、智慧科创、生态宜居为一体的理想城市建设区域。项目选址毗邻规划建设中的湾区大学,距离百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一站、由何镜堂院士亲自执笔的海站博物馆也很近。场地南侧为寮前水库,北侧为城市道路环岛路,东侧为规划次干道,西侧为城市主干道。西、北侧的交通噪声较大,且场地内的竖向高差较大,达24 m,南高北低。
项目拟建60班的初级中学,规划用地面积48 589 m2,总建筑面积87 787 m2,,其中地下建筑面积1 275 m2,容积率1.75。按每班50座计算,每座的平均用地面积为16.2 m2,介于《东莞市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指引(试行)》、《东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关于初级中学用地面积规定的低标15 m2/座与中标19.6 m2/座之间且偏于低标的范畴,另一方面,东莞市气候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特征,即日照时长、平均气温高、雨水多、湿度大等。合理、高效地组织各功能区域,满足校园教学、活动、生活需求,并保证校园空间环境质量,是本项目的设计重点。学校鸟瞰效果如图1所示。
图1 鸟瞰效果Fig.1 Aerial View
1.2 方案概念
通过对基地条件的分析和项目任务书的解读,确定了设计方案概念为“多元化立体的岭南庭院式校园”,以集约式的布局解决用地局促和功能多元之间的矛盾,以岭南建筑的敞廊、庭院等建筑手法消弭集约式校园的问题。所谓的岭南建筑其形态并没有固化于某一风格、形式,而是呈跳跃式发展变化,其应对气候环境和传统地域文化的设计思想是连贯的[1]。方案设计摒弃了传统的分散式校园布局,将运动场布置于五层标高实则即为二层屋面,解放下部空间作为停车库、室内运动馆使用,并使活动交流空间和校园绿地垂直化、立体化,采用岭南传统建筑特色空间如敞廊、天井将上部教学空间和办公空间结合起来,形成高效紧凑的空间格局,如图1 所示。同时采用岭南园林借景的手法最大化的利用场地周边景观资源寮前水库,使城市资源得到共享,并在用地东侧临向城市规划次干道侧营造连续完整的城市界面,如图2所示。
图2 东侧沿街立面Fig.2 East Side Street Elevation
2 集约化校园的规划设计
虽然集约化土地策略之下的中学校园被动衍生出集约式布局,但其优势或特点依旧突出:功能空间紧凑高效,较易形成布局科学合理的有机整体校园。譬如本方案将运动场地和教学区结合呈现垂直与水平交互的布局,节约了用地,也增加了便捷度,两区之间如神经网络相互交织相互渗透,非常契合中学生活跃度高的自然属性。设计中需要关注性质各异的功能区之间的干扰以及结构和隔声的处理[2]。而项目所处的岭南地区特指广东、广西、海南、香港和澳门,高温多雨是该地区主要的气候特征。规划设计应适应岭南的地域特点、“湿、热、风、雨”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岭南城市的文化特征和社会人文状况[1]。针对春季潮湿、夏季炎热、冬季温暖的气候特征,传统岭南建筑总结出以强化自然通风对流为主的一系列设计手法。其中敞厅、冷巷、天井、与庭院结合等手段屡见于传统岭南建筑中,在调节微气候方面已被证实是经济、有效的[1],以今天的建筑观来看,是真正因地制宜的被动式节能的绿色建筑手段。尤其在城市用地存量日趋减少的东莞,高密度的建筑群体可能导致对日照采光、自然通风产生不良影响。回到本方案的具体情况,高密度的校园并不只是单纯的扩大了建筑规模,同时也是各种大小、数量和其他实体性质的空间的组合[3]。通过对传统特色空间等岭南建筑手法的灵活利用,来改善区域微气候,优化校园空间品质,使集约化的新型校园建筑群体得以实现。
2.1 校园规划设计
方案规划从场地周边环境入手,项目用地西侧为直通海战博物馆的城市主干道,交通噪声大,因此率先确定将含400 m 运动场和室内篮球馆、游泳馆以及停车库的二层复合体(后期在方案深化过程中加入了360 座的报告厅),布置在场地西侧,极大的降低了交通噪声对教学区和生活区的干扰,场地东部则采用3个形态各异的庭院将教学用房组织形成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串通的教学建筑群,场地东南角临近水库的位置布置生活区,利用场地内最高标高段设为室外平台,将餐厅、学生宿舍、教室宿舍整合为一个较为独立的区域,尽享用地南侧的景观资源,如图3 所示。在东、西两区之间布置校园内主轴线——拾光廊,如图4所示。在组织建筑群体空间时,利用校内轴线将校内与外界连通使整个校园系统在功能、空间、实体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组合完整,并维持着一种平衡[4]。
图3 五层组合平面Fig.3 Five-story Combined Floor Plan
图4 拾光廊内部透视Fig.4 Interior Perspective of Light Gallery
由于场地的特殊竖向条件,场地从北至南存在由低到高的24 m高差,规划方案采取了适应地形的设计策略,将场地分为3个标高段,每个标高段之间的高差为4 m,并将各教学组团庭院设于各个标高平台上,用拾光廊和各庭院之间的通道将各教学组团串联为一个整体,以此消化场地主轴方向的巨大高差,同时也打造出由北侧校园主入口至南侧餐厅平台层层递进的空间序列。这样适应地形的手法减少了场地内土方的开挖量和回填量,基本做到了场地内的土方平衡,节约了建设成本。
2.2 岭南建筑手法的应用
在集约化土地策略下的高密度中学校园内,岭南建筑的传统手法得到了集中的运用。拾光廊的设置即为典型的岭南传统敞廊的具体应用,其不仅逐级而上贯通整个校区,更由于侧向和局部采光天井的布置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开敞空间,也是校区内梳理通风导向的主要路径,甚至可以认为是较为宽敞的冷巷。在学生接送的人流密集时段其起到了缓冲器的作用,同时为学生课余休闲和交流提供了遮阴避雨的空间。
教学区以3 个内院进行空间整合,立足于不同标高台地的首层多布置架空的“灰空间”,在当前的建筑语境下,借鉴岭南传统建筑形式“骑楼”的灰空间处理手法,以形成采荫防晒、遮风避雨的半室外、半室内停留或行道空间,已成为当代岭南建筑的“常规做法”,设计方案中不仅设置了灵活流通的架空空间,并与拾光廊产生交集,让中心轴线与两侧的教学区、运动区之间自然生成了冷巷和小型私密空间,形成了独特的应对湿热气候的空间系统[5]。实际使用后的监测数据表明,这些空间对于微气候的调节起到了显著的加成作用,同时也对学生、教师群体之间的私密沟通提供了可资利用的平台,符合实现多远化交流的时代需求和趣味化课余生活的校园空间诉求。
教学区内的庭院地面布置现代风格的低洼湿地和庭院绿色景观,屋面设置多个绿化园,在餐厅平台与运动区之间保留原有山坡地形,并改造为植物园地,使校园内得绿化景观成为点、线、面结合的复合型生态,形成多层级、立体化的特点。同时这种空间形态可以很好的将教与学结合起来,也是目前很多中小学校园建设最科学、合理、有效的一种设计方法[6]。
建筑群体的外立面以红砂岩色作为基调,作为呼应岭南地域的传统建筑材料和致敬虎门外国语学校的建筑色调,并穿插简洁明快的白色线条建筑构件,打破单一色调带来的沉闷感,使作为校园环境视觉美感主要因素的环境色彩具有群体认同感。同时在教学空间和外廊道布置斜向遮阳构件,整体形象统一规整而不乏韵律感,使校园建筑的整体形象富有强烈的展示力和辨识度,并能激发使用者的情感认同和环境共鸣[7]。内庭透视如图5所示。
图5 内庭透视Fig.5 Perspective View of the Inner Court
3 结语
在当下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下,集约式的城市土地开发策略也应运而生,同样也催生了集约化的中学校园空间,使中学校园的规划设计必然走向高密度、多集成的空间组织模式,要求设计者利用用地内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营造紧凑高效、组织有序的校园建筑群。因此园内的各个空间和场所就必然被赋予了一专多能的时段效应:如室内篮球场馆、报告厅的屋面变身成为400 m 跑道的标准田径场,大尺度的敞廊成为学生们的交往空间和炎热气候或风雨天气家长接送时段的等候区。而基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对环境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校园的规划设计不再仅着眼于课堂内,更要求为孩子们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多用途空间,如交往空间、趣味场所等,以适应教学活动的多样化和教学场所的多元化,也完全满足或吻合了作为人际交往场所的校园室外空间须具备的4 个条件:有适合某种交往的空间形式和容量,有完成交往内容的时间并保证人流集结疏散的交通条件[8]。
应对上述时代命题,镇远中学的方案采取了现代岭南建筑的设计手法。现代岭南建筑是极具地域性特征的现代建筑,创新是传承和弘扬岭南建筑的根本[9]。岭南特色设计能够明显阻隔室外高温,为建筑的公共区域引入适度的自然风,极大提高空间的舒适性,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这种设计手法不需要任何空调系统的介入,是一种适应岭南气候的节能技术方法[10]。方案通过标志性的敞廊空间,不仅提供了交通和交往的场所,同时为梳理场地内的自然通风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拾级而上顺应地形的做法也仿如散热器一样避免了“热岛”效应的发生。呼应地域性传统的建筑群体色彩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滨海湾新区营造出极富标志性的建筑群和城市界面,体现了设计者强烈的地域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