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数字乡村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2023-12-05李砚忠刘月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数字乡村数字经济研究进展

李砚忠 刘月

[摘 要] 自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以来,数字乡村相关理论和实践成为研究热点,为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推动数字乡村研究进一步发展,需要对其进行梳理。为梳理数字乡村研究的发展脉络,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法和文献可视化工具CiteSpace软件,对2018—2023年国内数字乡村研究的年度发文数量特征、研究机构、期刊分布等特征进行定量描述与解释,揭示数字乡村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演进路径等。基于数据分析,将数字乡村的研究历程划分为起步阶段(2018年)、发展探索阶段(2019—2020年)、深化应用阶段(2021年至今)三个阶段,并从数字乡村建设的理论、内容、实践和前景四个方面梳理了研究进展。未来数字乡村研究将围绕完善数字乡村概念体系、探索数字乡村建设新模式、深化数字乡村建设成果评价指标、探讨数字化进程中乡土文化的保留以及相关经验模型的验证分析等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 数字乡村 CiteSpace 研究进展 乡村振兴 数字经济

[中图分类号] F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642(2023)05—0048—08

引言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强调:“我们要乘势而上,加快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各领域数字化优化升级”[1]。国家为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蓝图变为现实做出了不懈努力。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首次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2]。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3]随着数字乡村试点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国家数字乡村建设开启了从政策推动到探索实践的新阶段,数字乡村的理论和实践也逐渐成为乡村发展和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近些年,数字乡村研究的文献数量逐渐增多,但大多都是对数字乡村的现状及实践困境和出路进行分析,相关综述类文章也主要是就国内数字乡村的研究历程和具体领域进行总结,基于文献计量法剖析数字乡村发展趋势、研究热点等类的文章较少。本文试图借助可视化软件工具CiteSpace,基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对2018年至今的数字乡村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分阶段对数字乡村研究概况和热点内容进行分析,揭示数字乡村研究的演进历程和主要内容,探析未来数字乡村的研究方向,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数字乡村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样本

(一)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法是以学术文献为研究目标,从定量角度分析文献规律,揭示学科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的一种研究方法。CiteSpace、BibExcel、Pajek等是文献计量法的实用工具。其中,CiteSpace可視化知识图谱是指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分析和图形绘制等处理方式对学科领域知识进行可视化展现的方法[4]。其核心特点是可以直观展现研究现状、帮助研究者快速掌握目前研究的关键特点、热门话题和研究历程。但是,由于该软件对于CNKI数据库文献只能进行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演进历程等分析,因此还需借助传统的文献统计方法对国内数字乡村的年度文献分布、期刊分布等外部特征做出整体性的可视化展现。

(二)分析样本的选取

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文献来源数据库,检索条件为:主题=“数字乡村”;时间跨度=2018—2023(2023年文献数据截至2023年5月);期刊来源=CSSCI+核心期刊(可代表一定时期内国内数字乡村研究的最高水平);检索条件=精确,共获得相关文献553篇。同时,为保证研究的精确性,剔除无作者文献、会议纪要、文献综述、名人访谈、期刊征稿通知、新闻报道、活动公告等非研究型文献,去除重复记录,最终共筛选出461篇有效期刊论文。

二、国内数字乡村研究整体分析

(一)年度文献数量统计

年度文献数量的变化情况是衡量所研究领域研究进展的重要指标。本文根据2018—2023年各年度所发表的文献数量情况绘制年度文献分布变化图(图1)。随着数字乡村在中央一号文件及其他官方文件中被多次提及,学术界掀起了数字乡村研究的热潮。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学者们开始进行数字乡村研究,当年度发文共5篇,仅占发文总量的1%。随着数字乡村战略的推进,学者们对数字乡村的研究热度逐渐升温,年度发文量逐年递增,2022年度发文量达到175篇。2023年的数据由于只统计至5月份发文量共计124篇,但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持续深入,2023年度发文量预计会再创新高。

数字乡村的研究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呈现循序渐进、逐渐深入的特点(表1)。

相关研究可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起步阶段(2018年)。2018年我国明确提出数字乡村概念,同年《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明数字乡村建设的任务,国内数字乡村建设及相关规划工作陆续开展,对数字乡村的研究开始出现。在本阶段,数字乡村的概念被最新提出,学者们主要关注数字乡村建设的价值内涵、应用场景等,着力建构数字乡村结构体系。如从乡村公共领域视角出发,主张数字乡村建设实现了村民“共同在场”,便于公共行动的展开[5]。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学者们提出通过分析游客们的数字足迹挖掘游客需求[6],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7]。

二是发展探索阶段(2019—2020年)。2019年国家发布《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2020年《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明确数字乡村建设基本方向和具体行动方案,该阶段的研究主要围绕三方面:一是关于数字乡村整体及个案地区实践模式的讨论,整体来看是通过持续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生态数字化和生活数字化来发展数字经济的新型乡村振兴治理模式[8]。探索出代表我国东、中、西部数字化乡村治理的浙江、湖北和贵州经验[9]。二是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重点关注数字环境、数字生活和数字治理等方面[10]。基于智慧乡村概念和国内外相关指标模型,构建出包含发展能力类和发展成效类的一般性框架[11]。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构建出数字乡村发展就绪度评价指标体系[12]。三是关于数字乡村建设前景的讨论,研究者们提出要以无线通信网和数字平台等设施为基础,持续健全其他各方面要素[13]。

三是深化应用阶段(2021年至今)。2021年数字乡村建设由战略规划进入探索实施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第一,在数字乡村相关认识层面,认为随着数字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日益丰富[14],迎来一种公开、开放、透明的全新治理生态[15]。第二,在对策研究层面,强调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虽然是大势所趋,但仍要遵循信息技术演化和数字经济发展规律[16]。面对农村技术创新供给低效问题,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积极作用[17],同时也要因地制宜,发挥数字的整合作用,促进数字乡村长远发展[18]。

(二)研究机构统计

研究机构发文量一定程度上可衡量该机构的研究水平,反映研究历程及研究成效。本文运用CiteSpace对数字乡村研究的发文机构进行分析,得到发文机构图谱。图谱显示发文机构共148个,连线仅44条且密度较低,可以发现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呈现出“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另外,随着数字乡村研究不断深入,机构间合作是时代所趋。

从机构发文量来看,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文量最多,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次之。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是专门从事中国农村问题研究的国家级学术机构,与多个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享有优质的科研条件。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拥有专业博士团队从事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是服务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科研基地,同时也是全国综合性重点大学唯一以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为核心教学科研領域的学院。上述机构强大的科研力量为这些机构进行数字乡村研究提供了便捷、优质的条件。

数据显示,高校科研院所是当前数字乡村研究的主力军,党政机关次之,企业研究力量较少。在148所发文机构中,高校科研院所114家,约占发文机构总数的77.1%;党政机关23家,企业机构仅11家。同时可发现,这些关键发文机构基本位于同一地区,机构间合作也主要在同地域内展开,跨地区间的合作相对较少。

从发文期刊分布来看,2018年1月至2023年5月数字乡村研究期刊载文超过30篇的有两个,分别是《农业经济》和《电子政务》。《农业经济》关注于数字乡村建设对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注重数字乡村各领域的建设与融合;《电子政务》则聚焦于数字乡村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前沿,密切关注数字乡村的实践发展和研究动态。研究载文超过10篇的有8个(表2)。

三、国内数字乡村研究内容分析

(一)数字乡村研究演进历程分析

数字乡村研究在2018年兴起并得到快速发展,这必然会导致某一或某几个关键词短时间内的高频出现。本文从数字乡村研究关键词出现频次出发,利用CiteSpace软件自带的关键词提取凸现功能进行热点词的整理分析,导出数据并最终筛选出10个高频热点词(表3)。

在提取的高频热点词基础上,本文根据其出现的起始年份和频次梳理数字乡村研究的演化路径,绘制出数字乡村研究的时间线图谱(图2)。能够直观地看出每个关键词出现的起始年份和各关键词之间的演变关系,可视化数字乡村研究的发展脉络。

同时,按照年度被引用次数最高的指标对数字乡村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剔除无相关研究文献的年份,表4),可以发现数字乡村研究领域的关键性成果,这些关键性成果揭示了数字乡村研究的演进路径。

(二)数字乡村研究的领域内容分析

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共现聚类”思想和聚类功能,对所选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提取,生成关键词图谱。连接各关键词的颜色相同代表具有相关性,线条粗细代表关联度高低。可以清楚地看出各关键词之间的“关系网”。根据各关键词之间的强度和联系进行关键词聚类,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软件添加各聚类主题,生成关键词聚类图谱(图3)。可以发现,数字乡村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共导出八个聚类,分别是#0数字乡村、#1乡村振兴、#2数字经济、#3数字治理、#4数字技术、#5农民收入、#6农村居民、#7数字农业。

根据CiteSpace软件生成的时间线图谱和聚类图谱导出具体信息,得到每一类别的聚类信息(表5)。这八个聚类代表着数字乡村研究(2018年1月—2023年5月)的主要研究方向和主题,但更具体的研究内容还需结合文献进一步梳理分析。

笔者通过对关键词共现图谱中高频关键词里包含的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将数字乡村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数字乡村理论、内容、实践和前景研究四个方面。

第一,数字乡村理论研究。主要包括数字乡村的概念、机遇、挑战及价值研究。在聚类中主要体现为#0数字乡村和#1乡村振兴。在已有文献中,学者们从不同视角探索数字乡村的内涵和外延。例如,从数字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层面,主张数字乡村的本质是以技术创新为推动力,完成乡村生产制造科学化、管理数据可视化、生活智能化和消费便利化[19]。强调就价值目标而言,核心内涵是“破除区隔城乡不平等和不合理体制机制的障碍,构建城乡一体化和均等化的社会权利和机会机制”[20]。主张要在保持乡村自有特点的基础上,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化”技术融入运行框架[21]。

第二,数字乡村内容研究。主要涵盖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民生数字化等方面。在聚类中主要体现为#3数字治理和#7数字农业。聚类#3主要探讨如何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促进数字生活参与。如可加强数字化教育,拓展农民参加数字生活的广度和深度[22]。加大数字要素供给[23],通过强化乡村建设主体能力,实现个体赋能[24]。聚类#7主要研究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伴随着循环农业、康养文旅等新业态的不断涌现,需要理清数字经济和其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激发持续活力[25]。

第三,数字乡村实践研究。主要是各试点地区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因地制宜探索数字乡村建设之路。在聚类中主要体现为#2数字经济和#5农民收入,讨论如何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实现农民增收等内容,主要涵盖五方面:一是聚焦全国范围内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成就的乡村,探究治理模式和发展经验。如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金融服务模式[26]、促进乡村经济振兴的数字文化产业模式[27]。主张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开展数字乡村建设是现实需要[28]。二是探讨数字乡村建设中主体参与及扮演角色的相关问题。作为最具能动性的内部因素,要通过发展乡村经济夯实物质基础,激发多元主体参与积极性[29]。三是针对已有实践,构建评价数字乡村建设成果的指标体系。例如,沈剑波、王应宽从五个方面构建了一套相对科学合理的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30]。四是聚焦当前数字乡村建设遇到的困境。虽然有些乡村已经实现了数字化,但实际上乡村治理能力并没有实质提升,数字乡村并没有给乡村社会带来一种“新的、全方位的高速发展方式和生活状态”[31]。五是针对面临的治理困境或需求进行出路探析。坚持做好统筹规划和正确引导,挖掘数字乡村发展潜力,处理碎片化难题[32]。

第四,数字乡村前景研究。主要是在已有的数字化实践模式和经验基础上,针对目标愿景提出后续数字乡村建设的重点方向。在聚类上主要体现为#4数字技术和#6农村居民。聚类#4强调数据的出现给予了乡村建设一种全新的手段和工具,成为实现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以及提升乡村振兴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途径[33]。聚类#6主要讨论在信息化趋势下向村民普及数字技术至关重要,需要着力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农业教育投入和培训投入不足问题[34]。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通过整理2018—2023年5月份国内数字乡村研究的重点领域和具体内容可知,整体而言,国内数字乡村研究如火如荼,不仅年度发文量呈直线上升趋势,发文刊物也日益多元化。但研究力量分布极不均衡,总体来说中西部地区研究机构少,科研成果偏少,属于国内数字乡村研究的“贫瘠区域”。

从研究内容与主题分布来看,国内数字乡村研究经历了从规范数字乡村概念、特征的起步阶段,到探寻数字乡村建设模式的发展探索阶段,再到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困境和出路的深化应用阶段,研究内容日益丰富和多元。但研究的具体内容仍停留在“哪些”与“为何”的阶段,对于具体“怎么做”虽有涉及,但缺乏系统深入的分析,尚不能满足治理实践的现实需求。

从研究方法来看,选定的461篇文献中仅有59篇是案例研究,对于个案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少,日后仍需持续深化和系统推进。同时,定性研究方法是国内数字乡村研究的主要方法,尽管数字乡村研究重心越来越多地转移到实践应用上,但研究方法的转变显著落后于研究内容的高速发展。

通过分析现阶段数字乡村研究的纵向时间维度演进路径和横向空间维度研究领域的演化,笔者系统梳理和阐述了国内数字乡村研究的现状,融合高频热点词汇列表给出了未来研究的主要着力点,具体如下。

1.关于数字乡村概念内涵、体系框架的深化研究。部分学者结合国家数字乡村战略对数字乡村的概念内涵、发展愿景进行了探讨,但深入的阐释研究仍较少,尤其是数字乡村、智慧乡村、数字农业、农村信息化等相关概念存在混淆。伴随着国家数字乡村战略的推进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的推进工作,都需要深化数字乡村内涵及体系框架研究,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指南针”。

2.数字乡村建设新模式的探索研究。已有研究围绕各地在乡村产业、治理、文化、服务等领域数字化应用的典型实践进行了模式总结和分析。但在内容上以现状和模式分析、问题和需求分析为主,侧重于个案做法成效的经验总结,鲜有文献对数字乡村的地方实践、企业实践进行多案例的分类比较分析。另外,对数字乡村分类分区建设模式及适用性的理论凝练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尤其是针对国家多省市数字乡村跟踪性案例分析与效果的评价研究目前还没有出现,在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体制机制創新、技术性集成应用等多个方面,尚未形成可复制和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对数字乡村建设新模式的探索研究亟待深化。

3.数字乡村建设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深化研究。现阶段,数字乡村评价指标的设计与研究严重滞后于数字乡村具体内容的迅速发展,部分研究成果的实践指导性较弱。首先,数字乡村作为一个历时性建设过程,需要结合新情况、新问题对其内涵、特征等的描述进行深入研究;其次,国内关于数字乡村治理实践的总结和模式分析仅限于治理成效和问题剖析,对顶层设计的规律总结提炼尚不足;最后是对数字乡村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研究基本空白,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4.数字乡村建设在数字化技术浪潮下保持乡土本真的对策研究。乡村作为一个感性特征比理性特征更为明显的熟人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乡村的治理既要重视农民的物质生活、生产生态等治理,更要重视精神治理,特别是需要关注乡村社会的风土人情。与此同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乡村和城市人文环境的差异使得在乡村照搬、套用数字城市或智慧城市模式是行不通的,探讨数字化技术便捷乡村生活的同时如何保持乃至增进传统乡村治理下的“人情味”,是需要给予高度重视的。

5.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影响效应的经验模型验证研究。数字乡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而已有定量研究仅限于农业信息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等方面的影响测度,关于乡村治理、环境保护、文化建设、为农服务能力等领域数字化建设的影响效应分析仍主要以定性分析和典型案例分析为主,缺乏经验模型的定量研究。迫切需要基于已有的数字乡村实践,借助前沿计量分析工具,对乡村产业、治理、环境、文化、服务等领域数字化建设的影响效应进行测算评估,为国家数字乡村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数据支持。

整体来看,我国数字乡村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局部来看,不同地区的数字化基础条件和发展水平不同,地区间的乡村数字鸿沟明显。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偏远地区数字化资源薄弱、发展水平较低。未来如何更有效落实数字乡村发展和推动乡村振兴,如何助推欠发达地区的数字化转型,如何通过数字乡村建设弥合地区间数字鸿沟等诸多方面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J].求知,2020,442(11):4-7.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1).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3-02-14(1).

[4] 刘鸿展,周国华,王鹏,等.基于CiteSpace的国土空间规划研究进展与展望[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21,44(1):1-10.

[5] 牛耀红.建构乡村内生秩序的数字“社区公共领域”:一个西部乡村的移动互联网实践[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5(4):39-56.

[6] 张琦,陈珂,马发旺,等.基于数字足迹的乡村旅游形象感知研究:以沈阳市周边乡村旅游点为例[J].农业经济,2018(3):33-35.

[7] 王彩彩.京津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数字脱贫机制[J].社会科学家,2018(9):97-105.

[8] 沈费伟,袁欢.大数据时代的数字乡村治理:实践逻辑与优化策略[J].农业经济问题,2020(10):80-88.

[9] 刘俊祥,曾森.中国乡村数字治理的智理属性、顶层设计与探索实践[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8(1):64-71.

[10] 崔凯,冯献.数字乡村建设视角下乡村数字经济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0,41(6):899-909.

[11] 常倩,李瑾.乡村振兴背景下智慧乡村的实践与评价[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3):11-21.

[12] 张鸿,杜凯文,靳兵艳.乡村振兴战略下数字乡村发展就绪度评价研究[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0,33(1):51-60.

[13] 沈费伟,诸靖文.乡村“技术治理”的运行逻辑与绩效提升研究[J].电子政务,2020(5):58-68.

[14] 金建东,徐旭初.数字农业的实践逻辑、现实挑战与推进策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2,43(1):1-10.

[15] 王文彬,赵灵子.数字乡村治理变革:结构调适、功能强化与实践进路[J].电子政务,2023,(5):29-37.

[16] 王胜,余娜,付锐.数字乡村建设: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实施策略[J].改革,2021(4):45-59.

[17] 王宏伟,张静,贾扬帆.技术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6):83-89.

[18] 黄婷婷,黄祖宏. 数字乡村背景下农村智慧社区的发展路径研究:以X社区为例[J].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23,278(2):87-93.

[19] 夏显力,陈哲,张慧利,等.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赋能与实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9(12):2-15.

[20] 韩瑞波.敏捷治理驱动的乡村数字治理[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4):132-140.

[21] 魏后凯.“三化”融合加快推进智慧乡村建设[J].农村工作通讯,2019(6):22-23.

[22] 苏岚岚,彭艳玲.数字化教育、数字素养与农民数字生活[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3):27-40.

[23] 李杰义,胡静澜,马子涵.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理论机制、实践路径与政策启示[J].西南金融,2022,(11):84-95.

[24] 文丰安.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建设现代化:重要性、梗阻及发展进路[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5):134-141.

[25] 陈一明.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21(12):81-91.

[26] 溫涛,陈一明.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经济融合发展:实践模式、现实障碍与突破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0(7):118-129.

[27] 李翔,宗祖盼.数字文化产业:一种乡村经济振兴的产业模式与路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7(2):74-81.

[28] 陈潭,王鹏.信息鸿沟与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症候[J].电子政务,2020(12):2-12.

[29] 江维国,胡敏,李立清.数字化技术促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研究[J].电子政务,2021(7):72-79.

[30] 沈剑波,王应宽.中国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9,35(24):162-172.

[31] 陆益龙.乡村振兴中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3):48-56.

[32] 方堃,李帆,金铭.基于整体性治理的数字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研究[J].电子政务,2019(11):72-81.

[33] 肖若晨.大数据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实践策略[J].中州学刊,2019(12):48-53.

[34] 朱秋博,朱晨,彭超,等.信息化能促进农户增收、缩小收入差距吗?[J].经济学(季刊),2022,22(1):237-256.

责任编辑:魏丽莉

*本文系2020年河北省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项目(项目编号:BJ2020063)、202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0200101005)、保定市202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21043)、河北农业大学引进人才科研专项(项目编号:YJ2020002)的部分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06-03

作者简介:李砚忠,《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河北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政治学博士,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乡土文化与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月,河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数字乡村数字经济研究进展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江苏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困境及路径探析
数字乡村战略推进的逻辑
数字普惠金融与数字乡村协同发展探究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以“数字乡村”战略统筹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思考与建议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