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工业大学

2023-12-05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党建引领政治建设高质量发展

发挥高质量党建引领作用建设高质量特色经管学院

□ 文/高 原

摘 要:党的二十大为推动新时代新征程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突出政治建设,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在高质量党建推进学院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政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性,高校基层党组织是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决策部署落实的基础单元,是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最后一公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单位。高校基层党组织要不断探讨突出政治建设统领作用、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的有效手段,紧紧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充分发挥高质量党建在促进和推动高校各项工作创新发展的引领保障作用。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党委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将党建引领贯穿办学治院、教书育人全过程,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需求为最高追求,努力探索高水平经管学院建设之路。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突出政治标准,是确保学校事业发展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需要把政治标准贯彻到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各个环节,不断强化党的政治建设,完善高校党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的政治指向[1]。将党的决策部署和最新理论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铸魂育人和传播普及的高地。

1.把牢政治方向,强化党的理论武装。学院党委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建立“首要议题”制度,以“四聚焦、四坚持”一体推进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院党委会会议对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支部建设从立德树人、科技创新、服务首都“三个方向”检视发挥作用情况。广泛开展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课、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多样、师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宣传宣讲活动;学院领导干部带头深入一线开展宣讲、加强调研,确保会议精神学习取得实效。学院开展“主讲主学”理论学习会,教工党支部结合中心工作实践积极开展与政治理论学习相融合的党员集中交流学习活动,结合支部特色和业务需求,确保理论学习与业务领域深度融合,从本质上实现“思想政治引领”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无缝对接。

2.加强政治建设,推动“两个责任”落到实处。坚持和加强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持续完善学院党委会和党政联系会议议事规则,坚定落实辅导员、班主任、党务干部、三级机构负责人选拔任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等有关党的建设由党委会议讨论决定,涉及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教师队伍建设、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等重大事项由党委会先行把关,确保党的领导务实不务虚,使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不流于形式。推动班子成员结合学习、服务和任务“三个清单”严格落实“一岗双责”。每年定期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暨警示教育大会,召开专题会议分析研判政治生态情况,落实“一把手”监督和责任整改。

3.压实政治责任,完善激励问责机制。建立全业务链条落实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清单,形成“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责任运行体系。将分管领域全面从严治党、党建工作、意识形态、党风廉政建设等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到领导班子个人述职述廉报告。党委会每年专题研究支部工作,以支部书记例会、书记讲台、党务培训等为抓手,抓两头带中间,对标基层党支部“七个有力”要求,推进党支部工作全面提升、全面过硬。开展党支部书记述职,将考核评价结果与年度绩效薪酬联动、与评奖评优联动、与职级晋升联动,促进各项党建工作有序推进、有效运转,坚决把各项任务和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以组织赋能为手段,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职责使命,作为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力量。学院党委积极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让党的旗帜在基层阵地高高飘扬,形成“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发展模式。

1.加强组织建设,高标准种好党建“责任田”。学院党委构建“党委牵头抓总、支部具体推动、党员率先示范” 的三级联动方式。党委牵头抓总,把方向、立责任、做示范。党委定期专题研究支部工作,在人才引进、评奖评优、项目申报、学院发展规划中发挥政治把关作用,在人才引进之前进行师德师风鉴定。支部具体推动,强纽带、抓落实、建堡垒。支部建在学科、专业上,教工支部书记在三级机构中兼任行政职务。教师党支部书记与三级机构负责人、学科负责人、专业负责人等协同研讨学科、教学、科研、育人等各项工作。党员率先示范,树典型、增活力、做先锋。党员骨干大事、难事争当先锋,揭榜挂帅牵头申报布局高水平新型研究机构,带头参与学科评估、专业建设、疫情防控等重大、难点工作,确保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2.发挥组织优势,实现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建立党建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促认识深化、促责任落实、促效能提升的“四同三促”深度融合机制[2]。注重“党建重点+业务重心”同步部署推进,结合建设方向和年度要点,协同召开系务会和书记例会,自觉对标对表,校正基层工作偏差。教师党支部书记兼任行政职务,与三级机构负责人、学科负责人、专业负责人等协同研讨学科、教学、科研、育人等各项工作。学院教师管工党支部在实践中凝练了“党建引领‘五协同’,助推创新成果服务北京”精品项目,聚焦学科存在的重点方向优化、专业交叉融合等发展需求以及科研基地和平台的载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的现状,从理念、组织、决策、实施、成效五个方面实施“协同”行动计划,系统提升学科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科研服务整体水平。

3.激发组织活力,把创新理论转化为工作实践。学院党委与北京市政府政策研究室、通州区统计局、大栅栏街道工委、用友等政府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建立组织生活对接互动模式,开展联学共建,形成学校与政府、企业“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双向服务、党建创新”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注重对于青年教师党员的引领和培育。制定“青年人才引航”支持计划,建立学科建设和科研团队建设两本台账,为青年教师党员配备学术与政治“双导师”。依托学院“院长书记下午茶”“书记讲坛”等平台,积极收集师生关注的问题,逐级分解,支部主动承担,形成破解难题合力。

以统筹谋划为指导,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

高校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指学校事业的发展,高质量党建是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内容,对于推动高校事业取得不断发展具有主体作用[3]。以高校基层党组织治理体系优化,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优势[4]。学院党委高度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视智库建设,推动组织化赋能,积极与“四个中心”功能定位和首善标准对标对表,强化有组织科研和人才培养,积极建言献策,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发展。

1.强根铸魂,构建“322”大思政工作体系。以党员干部、教师、青年学生 “三条主线”为重点,以全方位育人的校内、校外“两翼阵地”为抓手,以协同创新机制和综合绩效改革机制“两轮驱动”为保障,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形成党员干部率先垂范育人、广大教职工潜心教书育人、管理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一级带动一级,实现作风、管风、教风和学风的全面提高。推动以教师党支部为课程思政主阵地的“六以六为法”,以学习为先、以教学科研为对象、以社会实践为课堂、以生为本、以意识形态工作为责任、以党组织活动为载体,形成分工合理、职责明晰、资源共享、有效融合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通过打造融入式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努力实现“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提升、育人实效提升”。根植学科特色,“真题真做”,以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驱动力,引导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助困扶贫等社会实践和科技实践活动。

2.担当作为,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发挥党委强化有组织的教学科研引领作用,厚植师生家国情怀,把牢政治观和师德观组织教师针对性选题,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运用“三全五入三结合”学习教育模式,党支部通过理论学习、领题调研、案例分享和主题党日等活动,从坚持“政治理论+业务技能”同步学习求进入手,有效地处理好理论高度“顶天”和联系实际“立地”的关系,理论学习和业务能力“双提高”,推动用学术讲政治,打造“行走的课堂”,邀请院内师生等组建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教育宣讲团,举办“初心讲堂”系列讲。形成“重大难题破解靠支部、重大科研攻关有支部”的鲜明导向。立足高端智库建设,及时跟进布局虚体研究机构,围绕北京“五子”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举措,打造分层次、动态调整科研基地建设模式。

3.凝心聚力,优化内设机构提升治理能力。进一步推动改革创新,凝聚发展共识,理顺优化内设机构设置,强化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学院综合绩效评价改革为抓手,综合运用好岗位聘任、职称评审组合拳,强化优劳优酬、高质量成果导向的激励制度。压实个人和团队在学科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建立学科建设台账,加大报送和宣传力度;建立健全学科带头人工作汇报机制,以研究团队为单位,定期开展工作汇报与学术交流。教师党支部建在学科方向上,每月召开一次教学科研或者业务工作的大讨论,积极开展学院发展有关难点攻关和“小改小革”活动。

学校基层党组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提升基层党的建设工作质量,强化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通过积极探索有学科特色、学院文化的党建工作路径,着力引领推动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系北京工业大学2021 年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重点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学生工作部)

[责任编辑:于 洋]

高校二级学院党委“五纳入”教师思政教育模式探析

□ 文/张雅妮 王雪洁 佟 巍

摘 要:强教必先强师,加强教师思想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紧密围绕“以党建引领业务、依托业务抓党建”的核心理念,凝练出“五纳入”这一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在高校教师群体内有效转化为实践成果,实现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进而以高质量党建推进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

“五纳入”教师思政教育模式的提出

1.提出背景。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党委紧密围绕“以党建引领业务、依托业务抓党建”的核心理念,始终努力推进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社会实践和文化建设的交叉互促,力争通过党建工作有效提升学院党委的组织力和党员队伍的战斗力,更好地发挥学科优势,推动党建引领事业发展。在此背景下,对于教师思政教育这一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学院党委一直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与方法,在结合学科发展、推动业务交叉、保障决策协商、统一学习与实践以及指引业务与制度等方面不断创新和发力,最终凝练出“五纳入”这一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

2.目标与原则。实施“五纳入”教师思政教育模式的具体目标为:强化教师思政教育的规范性,增强思政教育对高校教师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道德修养、爱国情怀以及职业精神。核心目标是: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在高校教师群体内有效转化为实践成果,实现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以党建“软实力”筑牢发展“硬支撑”,进而以高质量党建推进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五纳入”模式的具体实施原则基于学院党委的“1553”工作理念,即始终坚持“1 条主线”:党建引领促事业发展;强化“5 个引领”:思想引领、组织引领、政治引领、服务引领、文化引领;实现“5 个提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提升队伍建设活力、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提升文化育人效能;推进“3个转化”: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

“五纳入”教师思政教育模式的内涵

1.将教师思政教育纳入党支部“三会一课”。“三会一课”是基层党支部的日常主要活动形式,由于当今各高校的教师党支部多建立在学科(系)的基础上,党小组也多以专业方向为单位建立,因此同一支部、党小组的教师大部分有相似的专业背景、教学科研任务和工作环境,所以使得“三会一课”在作为党建活动载体的同时,也成为教师之间进行业务工作、思想情感方面交流的重要纽带。将教师思政教育纳入党支部“三会一课”这一平台,可以有效保证教师思政教育的开展频率,调动广大教师对思政教育的参与热情,充分利用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提升思政教育的时效性。

2.将教师思政教育纳入理论释义。党的理论、政策、方针涉及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任何决策都是在大量调研基础之上,结合各方顶尖专家的智慧研究而成。因此,对于缺乏相应专业背景的普通群众而言,能够真正深入理解政策精神中的新概念、新理论,就离不开专业人员深入浅出的解读。高校教师作为专职从事学术研究的高级知识分子,承担这项任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鼓励高校教师结合自身专业,积极通过理论释义来学习和宣讲党的最新政策、方针精神,是将思政教育学习成果与专业应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党建和业务相结合的良好途径。

3.将教师思政教育纳入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是学校育人过程中“教”与“学”的核心环节。严抓“课程”这一主阵地,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为了将党的理论知识和价值理念更好地植入专业课程,必须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紧跟国家时政热点、大政方针,不断在专业领域挖掘思政元素。这一过程可有效促使教师在提高教学应用能力的同时,积极自主地开展思政学习,提升育人意识与政治素养。

4.将教师思政教育纳入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师最主要的本职工作之一,“依托党建抓科研、聚焦项目促党建”是高校二级学院党委开展教师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坚持“党和人民的需要就是科研攻关的方向”,引导广大教师将科研选题聚焦于国家重大需求、社会热点问题和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上;另一方面,强化思想引领,健全学术监督机制,不断提升科研人员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高校教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利用专业知识“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提升教师队伍“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的有效途径。

5.将教师思政教育纳入服务社会。服务社会的核心是为人民、为国家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将教师思政教育纳入服务社会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搭建平台鼓励教师立足岗位作贡献、建新功以及投身各类志愿服务,令广大教师在服务国家和人民的过程中,自觉提升宗旨意识,厚植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二是将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成果结合专业特长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推动事业发展。例如:深化与企事业单位的对接合作,助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等,使教师思政教育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见实效。

“五纳入”教师思政教育模式的具体实践

学院党委对“五纳入”教师思政教育模式的首次全面实践是用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院党委在顶层设计上,着力于深度挖掘哲社学科优势,推动理论学习与业务领域深度融合,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工作落地见效。

1.以“三会一课”带动全员学习热潮。学院党委组织指导各教师党支部将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三会一课”的重要内容,制订系统的学习计划,严格落实学院“领导干部带头讲、专家学者深入讲、支部书记全面讲、身边榜样重点讲、师生党员积极讲”的“五讲”制度,确保会议精神学习取得实效。不断深化制度化理论学习拓宽了教师党员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促进了教师间的沟通交流,提高了“三会一课”的质量和规范性,教师党支部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得以显著提升。近年来,学院获批全国样板党支部培育单位1个、校级“小微提升”计划项目2 项、党支部优秀工作法2 项、校级“双示范”党支部4 个。

2.以理论释义推动创新理论入脑入心。为了发挥专业优势,增强思想自觉,学院党委主张“用学术讲政治”,启动“青年学者午间沙龙”,成立师生宣讲团,打造行走的课堂。各科研团队围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数字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与未来科技创新管理、区块链技术应用等相关政策开展鲜活、生动的解读和理论释义。专家学者在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就中国“碳中和”建设、北京制造业发展等经管类热点专业问题积极发声。学院两名教授受聘为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咨询和建议委员会委员,一名教授受邀成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报告独立专家组成员。教师们在各种场合将党的声音和思想广泛传播,极大地提升了自身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性。

3.以课程思政创新育人手段。学院党委坚持组织育人和课程育人“双线推进、一体融合”,积极构建“六以六为法”融入式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将“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师党支部建设有机融合、将专业课理论学习与师生思想政治水平提升有机融合、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机融合,该做法被中国教育在线报道。同时,学院坚持有组织的教学,积极培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优秀案例。近年来,学院完成“大国首都”生态文明专题课程建设;打造校级“三全育人”教师团队5 个;入选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团队各1项,培养北京市教学名师1 人、课程思政教学名师7人,荣获北京市育人故事活动特等奖1人。通过这些成果,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融进了课堂,有力引导师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中。

4.以科学研究促进党建业务相融相促。学院党委高度重视科研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与业务工作相融合中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突出“需求导向、任务导向”,坚持“有组织的科研”。鼓励广大教师聚焦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开展科研攻关,为青年教师配备学术与政治“双导师”,党员骨干揭榜挂帅布局设立高水平新型研究机构,形成“1+4+N”科研基地格局。在此引导之下,学院教师取得诸多高质量研究成果,近年围绕宏观经济、生态环境、区域振兴等领域,承担国家级课题70 余项、省部级项目60 余项,专家学者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求是》“三报一刊”上发表理论文章20 余篇。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5.以社会服务实践理论成果转化落地。“服务北京‘五子’联动,助力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是学院党委开展教师思政教育的重要落脚点。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下,学院及时跟进国家战略和首都需求,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在政府咨询、协同研究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近年来,获得国家级、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10 余项,政策建议被全国工商联、北京市政协、北京市通州区政府等采用20 多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群众游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系列活动、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学院党委积极动员组织教师参与志愿服务,并积极选派优秀人才到北京市通州区、西藏等地挂职,献智献策,将国家重大活动和服务实践作为课程思政的生动教材。此外,学院党委及支部与大栅栏街道工委、通州区统计局、北银租赁等企事业单位开展共建,形成了学院与政府、企业“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双向服务、党建创新”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学院党委自实施“五纳入”教师思政教育模式以来,教师思政教育的规范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都有了质的提升,广大教师的思政学习热情高涨,精神面貌、奋发作风、创新意识、工作干劲大为改变,理论知识与业务能力得到了双提升,有效推动了党建与业务工作的双融双促。下一步,学院党委将继续推动“五纳入”教师思政教育模式的“制度化、规范化、品牌化、示范化”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手段,联系教师工作实际,关注教师需求,践行“以党建引领业务,以业务带动队伍,以队伍促进内涵发展”的重要使命。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

“经世济民三维引领”助力增强学生党支部的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

□ 文/李幸河 李 梅 陈 贤

摘 要: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生工商第一党支部(以下简称党支部)基于专业知识服务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凝练“经世济民三维引领”党支部工作法促进党支部建设提质增效,着力推动党建与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增强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将党支部建设成为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战斗堡垒,为党和国家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党建;样板党支部;党支部工作法

党支部建在工商管理专业上,以建设强有力的样板党支部为目标,在将党建与学生成长成才、服务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融合实践中,挖掘学科专业育人使命和目标,延伸其内涵为“经世济民、管资理财、创新发展、富民强国”的育人理念,凝练形成“经世济民三维引领”党支部工作法,靶向发力,增强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经世济民三维引领,“七个有力”提质增效

1.以思想引领为抓手,实现教育党员有高度、管理党员有精度、监督党员有尺度。以思想引领为抓手,将“经世济民”理念贯穿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全过程。一是教育党员有高度。优化“书记领学、个人自学、集体研学、实践深学”学习模式,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经济思想、关于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等重要论述等,开展“60秒微党课”“读懂中国”等活动,引领提升专业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管理党员有精度。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制定四色预备期考核办法,引领团员青年共同进步。三是监督党员有尺度。将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开设“书记讲台”,开展《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专题学习,坚持用党章党规党纪规范、约束党员言行,严守纪律底线,引领形成优良班风学风。

2.以服务引领见实效,实现凝聚师生有亮度、服务师生有温度。以服务引领见成效,将“经世济民”理念贯穿到凝聚师生、服务师生全流程。一是凝聚师生有亮度。建立志愿服务团,80 余人次参加到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重大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中,下沉到社区开展社工子女学业辅导专项行动,为山东菏泽单县第一中学进行“云端支教”。二是服务师生有温度。党支部搭建“学生窗口”平台,发挥朋辈导师力量,结好对子、共促成长;搭建“我为群众办实事”平台,走访学生宿舍定制心愿单,帮助未返校毕业生打包行李,积极参与绿色校园建设;搭建“1+1”平台,联合红色教育基地等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传承红色精神,用心服务群众。

3.以创新引领为载体,实现组织师生有厚度、宣传师生有广度。打造创新引领载体,将“经世济民”理念贯穿组织师生、宣传师生各环节。一是组织师生有厚度。支部党员发挥专业优势,高质量建言献策助力首都发展,积极参与碳中和研究、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等相关研究,参与的部分科研项目入选学校首批抗疫科研攻关专项,深入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开展调研实践,多个调研成果应用于乡村振兴。二是宣传师生有广度。强化政治站位,及时学习传达上级的决策部署,举办“青春奋斗正当时”主题活动、“红色印迹”云参观实践教育、“提升经济安全意识 筑牢国家安全防线”专题展等,其中“云走长征路”被《北京日报》报道、“提高经济安全意识,筑牢国家安全防线”专题展被北京电视台报道。

工作成效及启示

1.工作成效。一是党支部建设质量提升效果显著。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提升显著,形成10 余项制度文件,抓实理论学习、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抓好党支部和党员作用发挥。新生递交入党申请书增长20%。党支部获评学校第二批“双示范”党支部、学校“三力先锋(组织)”,党支部工作法入选学校第二批“优秀党支部工作法”,红色“1+1”示范活动获评北京市优秀奖。二是思想引领示范作用效果显著。党员队伍素质高,作用发挥质量好。1 人获评学校优秀共产党员,1 人获评首都先锋杯优秀基层团干部,6 人次获评优秀毕业生等市级称号,70 余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等各级各类奖学金。1 人获评学校“自强之星”,13 人获得推免研究生资格,70 余人入选学校“青马班”“杰出学子计划”等学生培养项目。三是服务助力重大活动效果显著。1 人获评学校服务保障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先进个人,1 人获评首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2 人获评学校抗疫先进个人。党支部书记作为学校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青海分团长,负责的志愿服务项目被中国教育电视台报道,1个项目荣获“青年服务国家”首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多项工作受到《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四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效果显著。获评GMC 国际管理挑战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5 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二等奖1项、三等奖2 项,“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2 项、“红色实践”专项赛一等奖1项,“创青春”首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1项,北京市优秀创业团队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2.工作启示。党支部以“经世济民三维引领”党支部工作法助力增强党支部的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明显,辐射的团支部、班级获得学校优良学风班等多项荣誉;党员争先锋、做表率,引领广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共同进步成长,为服务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后续,党支部要在实践中探索如何进一步建设有创造力、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样板党支部。一方面,进一步丰富“经世济民三维引领”党支部工作法内涵,抓好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凝练成熟有效的学生党建工作模式,逐步深化经世济民理念,更加全面涵盖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组织师生、宣传师生、凝聚师生、服务师生各个方面。另一方面,持续打造党支部党建品牌矩阵,以点带面形成合力,以先锋力量擦亮党支部理论宣讲团、志愿服务团、防诈骗宣讲团等品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充分发挥学生样板党支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本文系北京工业大学2023 年度基层党建研究课题支持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

□ 文/钱 婷 綦 萌

摘 要:当前,创新创业课程中的思政教学目标可以具化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下的创新精神、引导面向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就业创业观和深化适应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商业伦理教育三大目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结合商业落地讲解国家战略与政策体系、以身边榜样做引导形成案例教学重点以及组合式教学方式引导理论与实践融合三种方式,实现创业课程融合思政元素,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实现思政教学目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大学生创业;教学实践

创新创业课程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创新创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导向性,较难照搬其他课程的思政建设经验。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如何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以落实思政教育目标、挖掘思政元素,仍然是实践中的教学难点之一。本文根据笔者在授课实践中的积累与感悟,尝试解答上述教学实践问题,以期为思政课程建设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创新创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目标与思政元素挖掘

1.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下的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融入思政教育后的创新创业课程,需要更加强调将创新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相融合,即引导学生把事业理想和道德追求融入国家建设。例如:在授课中探讨创业动机时,可以向学生强调创业不仅是为了满足个人兴趣或追求个人财富,更是以商业创新的方式将国家建设得更美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有着创造重要社会价值的潜力。

2.引导面向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就业创业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需要培养学生建立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在讲授创业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提出背景,讲解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创业机会与未来趋势。指导学生不仅专注于眼前短期可见的就业创业机会,更可以从一个更为宏观、长期的视角理解创业,选择合适的创业机会。

3.深化适应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商业伦理教育。

在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遵守商业伦理、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做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在课堂中,通过讲授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再结合具体的法律法规,明确告知学生“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在哪里。让学生了解如果违反法律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帮助学生树立商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中思政元素的融合路径探索

1.结合商业落地,讲解国家战略与政策体系。为了体现上述思政育人目标,在授课中笔者会融合对相关最新国家战略与政策体系的讲解。例如:在讲解创业动机方面,融合当前我国对于创新创业的总体战略,同时通过讲述国家对于“专精特新”企业以及大学生创业的具体政策、学校层面的支持措施,帮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可以获得的创业支持体系。在讲解创业机会方面,通过讲授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等相关政策体系,帮助学生们从宏观层面理解总体政策趋势,分析创业项目的宏观环境。在讲解初创企业方面,通过结合营商环境优化的具体政策,讲解具体开办企业的流程。由于在授课中是从落地创业项目切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所以这种教学方式得到了较好的学生反馈。

2.以身边榜样做引导,形成案例教学重点。案例教学是创业课程中常规采用的教学方法。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除了讲授比较知名的成功创业案例外,还会尤为关注大学生创业案例,甚至是发生在本校学生身边的创业案例。笔者访谈了所在大学的四个大学生创业团队,撰写深度案例,并制作了丰富的视频音频材料。在选取四个创业团队作为案例对象时,考虑到涵盖不同创业阶段、不同创业动机和不同创业行业。在导论课中介绍案例基本情况后,每讲解到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或具体创业问题时,都会将这四个团队当时的解决方案进行讲解。例如:在讲解到创业动机时,很多学生会比较困惑“如何看待创业中的高失败率”这一问题,笔者便介绍当时某个创业者在回忆自己首次创业失败时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在讲授创业团队时,当遇到团队不稳定、团队成员动力不足等问题,笔者则会告诉学生其学长学姐当时是怎么考虑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由于都是身边的故事,学生会有非常强的代入感和真实感,在更好理解相关知识点的同时,也通过直接给出针对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可行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理解创业的实践过程。

3.探索组合式教学方式,引导理论实践有机融合。“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在创业课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在创业课程教学中,需要尤为关注如何引导理论实践的有机融合问题。探索“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在创业课程中是有必要的。首先,笔者在课程中会加重对创业计划书的过程性指导和对重点决策环节的模拟研讨。在讲授具体创业问题时,如讲授到创业资源与寻找原始用户时,会结合每个学生不同的创业项目特点,讲授不同的路径方法。学生在听讲每个创业知识点时,也会带着自己的创业计划去找答案,从而自觉地融入听讲中。其次,笔者也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创业比赛与创业沙盘模拟,旁听创业项目路演与创投业界人士讲座等,并且提供相关信息,帮助学生更有效使用学校体系性的创业教育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最后,笔者也曾尝试让学生自主寻找认为成功的创业案例开展案例分析,并且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帮助学生沉浸到创业者当时的商业环境中思考各种问题。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因课业负担较重,较期望以教师“教”为主,对“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下增加的课业负担表示不理解。对此,也需要根据学生诉求与实际课业情况,探索其能适应的教学方式。笔者现在的做法是针对有明确创业需求的学生在课后提供关于创业计划与实战的深度“一对一”辅导,收到了较好的反馈。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集团化管理与国企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9YJC630129);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以提升学院派技术创业者胜任力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优化研究”(课题编号:ER2022GGZX005);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AACSB 认证背景下国际化商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课题编号:ER2022RCB13)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綦萌系本文通讯作者)

[责任编辑:苑聪雯]

“战略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建设探析

□ 文/臧 维 王馨怡 王伟楠

摘 要: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在高校教育中承担重要作用。结合管理类专业课程的知识和思政课程的特点,以工商管理本科教学计划中“战略管理”课程为例,从创新融合、协同育人、突出价值三方面对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内容和措施进行探析,为实现思政课和专业课协同融合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战略管理;协同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战略管理”课程建设以学校对建设“课程思政教学师范类”的具体要求为纲要,关注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突出“求真务实、知行合一”的行动理念,体现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帮助学生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知识学习效率。在知识传授同时,实现价值引领,在高校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实现推动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这一目标。

创新融合,规划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战略管理”课程教学设计主要围绕价值引领目标,体现在通过梳理我国优秀民族企业整个发展历程和外部支持政策变化,解析企业战略决策过程,为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具体从下面三个方面创新思政教学设计,提升课程质量。

1.“思政信息推广+思政内容研讨”混合教学。以往,课程教学常处于书本教学中,这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存在困难,难以产生有效深入的认知。枯燥乏味的教学形式使知识传递流于表面,导致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但信息技术和软件的快速发展为高等教育行业带来了机遇,也为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多可能。

“战略管理”课程采用日新学堂、微信群和腾讯会议等线上工具与传统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手段实现“思政信息推广+思政内容研讨”的混合教学,提高“战略管理”课程中思政内容的教学效能,与学生建立稳定的知识与情感沟通渠道,更全面地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坚定落实课程思政目标。同时,搭建课程教学的资源库和共享平台,方便学生高效率地获取全面资料,也便于教师在课程开展过程中的沟通和交流。借助科技手段实现思政育人和专业教学协同发展的目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育人资源,建构特色课程思政设计,更好地展示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

2.“课堂知识嵌入—思政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深化”学习闭环设计。形成“课堂知识嵌入—思政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深化”的学习闭环。其中,课堂知识嵌入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浓缩课程精华,突出知识与思政内容相结合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是完成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思政案例分析是“战略管理”课程的特色教学模式,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可以通过选择典型思政案例的形式,采用由学生独立分析并以书面作业完成的方式,实现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目标;小组讨论深化是针对课堂知识与思政内容中的关键点,通过与思政案例关键过程相结合并进行对比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教师所授知识和思政内容之间的关系。

3.灵活多样的思政教学方法设计。教学中我们将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教学方法引入思政教学中,保证课堂讲授信息的充分传递。动态把握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充分吸纳国内外战略管理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思政内容,反映战略管理发展的最新动态与思政内容的融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促进了师生的互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而且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有利于引导学生开展专题性学术研究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学以致用。而学生在研讨、互动过程中进行思想碰撞,有助于开启心智,激发创造力,更好地理解和沟通思政内容。同时,上述方法也增加了教师的授课动力和压力,促使教师勤于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整理思政内容,提高讲课技能,有助于提高“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与国家重大发展要求紧密相联。

协同育人,聚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学校人才培养的最终要求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本课程的建设过程聚焦这一培养要求。首先,结合学院新文科建设帮助学生理清“高素质”理念,再以优秀民族企业战略管理案例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突出“求真务实、知行合一”的行动理念培养;其次,通过明确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点,帮助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最后,实现爱国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引领下高素质理念与创新思维融合的价值观。具体关系如图1 所示,体现在三方面:

图1 “战略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1.从优秀民族企业的全生命周期切入,夯实“思政”基础。“战略管理”既是一门专业课,同时又是一门思政课,这就决定了它具有独特的核心地位和基础作用。思政课堂的内容是思政课的灵魂,关乎每一位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对其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在学生充分理解战略管理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之上,通过解析优秀民族企业全生命周期战略管理过程,突出国家对企业发展的关键引领作用。优秀企业和企业家对国家和民族都怀有使命感和责任感,重视企业发展同时更加注重国家繁荣和民族的兴盛。让学生通过优秀企业能够了解到国之担当,帮助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及爱国主义精神,夯实学生的“思政”基础。

2.授课过程注重理论结合实践,助推“思政”落地。聚焦优秀民族企业全生命周期关键环节的战略决策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模拟对抗,为学生全景式明晰企业战略管理决策的影响要素,突出其中企业发展与国家战略之间的关联关系,帮助学生梳理国家战略与自己未来发展的融合点,助推学生的“思政”教育落地。学生通过案例实践学习,激发对于理论学习的内生动力,教育引导他们有理想、有担当,学会合作、学会助人,通过亲身实践和感受帮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培养学生问题凝练能力,提升“思政”动能。通过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凝练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国家发展的优越性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的幸福感,提升学生的“思政”动能。整体而言,课程的建设重点聚焦以课程讲授为基础,构建“理念引领—方法支撑—高素质理念培养—创新思维锻炼”的协同育人体系,并通过不断优化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学生自学等关键环节的教学重点,补充战略管理的前沿知识,实现不断提升授课水平的目标。课程教学开展秉承以专业课程为载体,不断挖掘企业文化、行业精神等作为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并充分融合进教学实践中,实现知识讲授和价值引领的协调统一,在培养学生问题凝练能力的同时,利用课程专业资源为思政教育提供有力支撑,提升“思政”动能。

突出价值,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措施

“战略管理”课程通过学生了解如何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经营领域,制定企业战略的选择和决策,使学生对企业经营战略有一个清晰的全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以及制定和实施战略的过程和方法等内容。特别是面临着国际环境的竞争,企业如何适应。在具体课程思政教学措施中,将教学体系与思政元素相结合,注重协同育人,完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不仅多措并举做好“思政课程”,更是发挥“课程思政”功能,利用课堂专业课的教学渠道,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多方面实现价值最大化。

1.突出课程的“理念引领”价值。高校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建设时,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此要做到自然而有效的融合。课程思政的推进,认识到位、自觉实施是关键,在专业课程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实现价值引领效果,提升课程思政的站位。

“战略管理”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优秀民族企业战略管理案例的相关内容全方位融入课程教育的各个环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以专业课为基础通过多种途径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嫁接到学科教学中,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恰当适量地增添思政元素,通过混合教学过程培养具有战略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国际化企业管理人才,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凸显课程的“理念引领”价值。

2.突出课程的“方法支撑”价值。立德树人的过程要重视方式方法。在课程中结合我国关键领域的优秀民族企业实践,重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关注行业、关注人生,走向实践、走向社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需要更加深入全面地优化和支撑,将最新的教学手段和鲜活的教学内容补充到课程教学中。专业课程教师和思政课程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也要加强,建立协同机制和交流渠道,实现方法共享,统筹推进专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3.突出课程的“高素质理念培养”价值。打造高素质高水平课程,将价值观引导和高素质理念根植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有利于帮助高校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支撑[2]。通过深度剖析我国优秀民族企业的战略管理实践,提升学生科研素养及爱国主义精神。以兴趣为导向,鼓励学生发起相关企业的课后研讨,培养科研能力,帮助学生在研讨过程中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战略决策流程,建立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为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夯实基础。

4.突出课程的“创新思维锻炼”价值。要致力于打造“创新思政课程”,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引导学生,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吸引学生。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关键要素、立德树人的基本载体,课程内容和开展方式创新能够有效锻炼学生创新思维。通过优秀民族企业战略管理案例讨论,帮助学生了解创新思维的内涵,突出国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本文系“北京工业大学一流本科课程思政类‘战略管理’课程建设项目”“教育部课程建设试点——北工大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 ‘战略管理’课程思政建设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于 洋]

“国际财务管理(双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 文/张卓然

摘 要:以“国际财务管理(双语)”课程为例,探索会计学专业双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路径,围绕“以思政元素实现价值引领,以专业内容实现知识传授,以英语技能实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全方位构建“思政元素+专业知识+外语技能”三位一体的双语课程教学体系,多维度创新双语课程思政教育方法,全过程评价双语课程思政教育效果,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课程思政;双语课程;国际财务管理

“国际财务管理(双语)”课程教学现状及反思

“国际财务管理(双语)”课程主要面向会计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须有“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先修课程基础。该课程围绕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环境中进行财务管理活动时遇到的各类经济决策展开,从国际财务管理环境、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市场、汇率的决定与预测、汇率风险管理、国际投资、国际贸易融资、国际转移定价、国际税收等角度全面讲授其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授课过程中,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及课件,中英文双语讲授,辅以英文习题练习及案例分析,期末使用英文试卷进行考核,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较高。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传授专业知识和提高外语技能为基本目标,充分利用外语技能工具,帮助学生理解相关专业知识,并能够在国际化环境中得以应用。通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双语课程教学方法,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认可。

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对思政教育的不断探索,我们越发清晰地意识到双语课程的思政建设中挑战与机会并存。一方面,在双语课程所使用的英文原版教材中,由于历史文化和教育理念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西方主流价值观念的渗透;另一方面,国际化内容为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与充分的空间。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须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去糟粕、留精华,审慎筛选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在现有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双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路径。

“国际财务管理(双语)”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第一,从学科专业“大思政”的视角出发,在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宏观层面挖掘“国际财务管理(双语)”课程特有的价值传递功能和思想培育作用,为该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实践明确方向。通过若干门独立课程的思政建设,最终拼接学科专业整体的“思政教育版图”,能够充分发挥课程体系内的协同效应,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政教育合力。

第二,从“国际财务管理(双语)”课程中跨国企业、国际贸易、资本流动、外汇市场、汇率波动、国际投融资、国际税收等专业知识和授课内容出发,结合经济全球一体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贸易壁垒与摩擦、双循环、大国博弈等热点话题,挖掘、梳理、筛选出恰当的思政元素融合点,进一步拓展课程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第三,从教学语言工具的使用角度,继续探索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合点用适当的英文表达方式在课堂上准确地传递给学生,有效避免因语言表达而影响教学效果的潜在问题。例如:政府新闻发布会、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等经常会出现很多既能准确表达又有文化底蕴的经典翻译,在课堂上结合专业内容知识点穿插使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积累。

第四,除了课堂教学部分,“国际财务管理(双语)”课程的思政建设应同时重视课上的案例讨论、课下的习题练习以及期末的考核试题,选择重要的专业内容知识点,结合思政元素融合点,设计兼具国际背景和时事热点的讨论案例和练习习题。

第五,在教学端实践改革的基础上,“国际财务管理(双语)”课程思政建设亦应注重学习端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通过增设习题试题、记录课堂反应、收集学生反馈等途径,增加对思政教育效果的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检验,体现出学生的思考与成长。

“国际财务管理(双语)”课程思政建设实践

“国际财务管理(双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围绕“一门课程、两种语言、三个目标”展开,通过构建“思政元素+专业内容+外语技能”三位一体的双语课程教学体系,实现“以思政元素实现价值引领、以专业内容实现知识传授、以英语技能实现能力培养”这三个目标,并最终实现提高双语课程教学质量这一根本目标。

基于以上目标,在“国际财务管理(双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围绕专业知识,提炼设置对应的思政元素和思政目标,初步形成了“国际财务管理(双语)”思政内容体系。围绕思政元素融合点,进一步对“国际财务管理(双语)”课程教案、课件、习题、试题、案例进行编写和修改,全面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在教案编写中,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前导入、重点讲解、案例讨论、课堂练习等教学过程环节中,融入思政元素,以实现对应的思政目标。在课件展示中,通过增加批注、小问号、漫画图片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发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在习题、试题设计中,适当补充开放式思考题,增设小组辩论、头脑风暴等形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多元化思维,提高思辨能力。在案例筛选中,选择具有时代背景的现实案例,突出时效性、启发性,在考察专业知识点的同时,增加对思政目标的落实,帮助学生构建立体思维。在此基础上,斟酌打磨英文教学语言,力求表达的精准到位,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

“国际财务管理(双语)”课程的成绩评定采用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并重的考核方式,总成绩(100%)=过程评价(30%)+目标评价(70%)。其中,过程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度、案例分析汇报及考勤等,采用量表方式将评价明细化。例如:在讨论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因素时,通过小组讨论、发言等环节,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资料处理、工具使用、沟通表达、逻辑思维等。目标评价则以期末考试的形式进行,重点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内容的掌握和应用,通过设置开放性综合试题,同时考察对应的思政目标,评价德育效果。

双语课程教学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思政建设过程中具有更高的难度,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国际财务管理(双语)”课程作为切入点,尝试探索双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路径,以期在其他双语课程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应用。会计学专业开设了多门双语课程,具有共同的学科背景,在发挥思政教育功能时,能够以学科为依托,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政教育合力,使专业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更为精准、全面,进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爱国报国情怀,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精神和综合素养,成为“眼中有世界,心中有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系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面上课题“融合思政教育的双语课程教学实践研究——以‘国际财务管理’为例”(项目编号:MS202201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党建引领政治建设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协商民主政治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高度契合
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共治的探索与实践
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践途径
当代社会政治思潮对中国的影响
豫园街道党建引领下非公企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
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引领强村惠民工作的研究
党建引领 社会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