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以“两个结合”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3-12-05王兆宁杨增辉张思博

创造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两个结合时代化中国式

◆ 王兆宁 杨增辉 张思博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探索历程的经验提炼总结,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内国外两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局势中,直面新时代的风险机遇和新的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以高度的历史自觉积极开拓进取,在对时代大势科学研判的基础上深邃思考而提出的重大原创性理论。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这一重要表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的高度定位和全新概括,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百余年的探索历程中不断攻坚克难,夺取重大成功的方法路径,鲜明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将继续坚持自信自立,以“两个结合”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底气。我们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的方法论指导,深化对“两个结合”的规律性认识,在“两个结合”中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两个结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基点

以大历史观视域看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奋斗史,其实也是一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史,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实践成果和重要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具体表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就必然要以“两个结合”为力量基点,进一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路径。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奋斗百余年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是新征程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历史阶段所肩负的使命任务。作为一门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在“两个结合”中不断增强,在历史长河中体现在延续的理论创新,经受起实践的多重考验,表现出思想和时代的具体融合,展现出普遍与特殊的统一过程。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也是不断融入时代特征,立足中国实际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百年奋斗中,党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创造了与时代相适应的科学理论,指导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使命任务,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始终坚持“两个结合”,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两个结合”是统筹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的重要依据。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但并“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恩格斯也曾指出,理论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不要生搬硬套马克思和我的话,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只有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词才有存在的理由”。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视野出发,通过“两个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过程中完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基础构建,贯穿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奋斗全过程,依靠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和理论构建,融合中华民族的独特历史文化属性和民族基因,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表达的传统和话语表述的习惯,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中国特色。

“两个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开辟和推进拓展的最大法宝。中国共产党作为肩负民族复兴伟大历史使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没有实践模板和标准理论可以参考,其百余年的奋斗史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史,百余年奋斗探索历经无数挫折困难,多次面临生死存亡重大考验,但最终都能化险为夷,继而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两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会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眺望远方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历史实践基础上总结的重大历史经验,在探索现代化的道路中始终坚持“两个结合”,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探索才得成功开辟且持续推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醒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具体特点就是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实事求是”,民族特色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在体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鲜明提出“适合中国情况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与时俱进,契合时代发展、符合中国具体情况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时代大势,明确提出了“两个结合”,是新阶段新征程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推进拓展的最大法宝。

二、“两个结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突破创新,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成功开辟、推进和拓展,具有“中国式”的特有范式,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在实践中坚持“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进行理论创新与创造,持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必经路径的鲜明科学性展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一方面印证了世界现代化建设的普遍意义,是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苏联模式”失败、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研究者叫嚣“历史终结论”的话语挑战下,在“现代化=西方化”的世界现代化主流话语中,证明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并不是唯一一个可以成功实践的现代化模式、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不是现代化的唯一标准,彰显了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式”的独特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在探索道路中具有一定后发性优势,充分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的运行规律,在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大力发展生产力,对党和国家的机构与制度进行改革,完善法律法规,建设法治国家,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其次,世界范围内各国的现代化建设会引发明显的社会整体变化,表露出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一定的发展特征,阶段性递进发展,前后历经200 多年。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则立足中国具体实际情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统一发展、共同作用、相互促进,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种模式建构叠加,在短短的70 多年时间内就完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200 余年的道路发展任务,获得举世无双的历史性成就,是世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富有生机活力,规避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血腥肮脏的现代化发展路径,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符合中国具体实际,更符合历史规律,具有显著优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主体明确的鲜明内生性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百余年的道路探索中,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其中,以“中国式”的实践方式向全世界表达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向全世界表达中华民族顽强进取、蓬勃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表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应用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历史实践中,“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化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例如,东汉班固《汉书》中的“实事求是”,其意为“做学问要注重事实根据,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只有依此,才能推翻“三座大山”,获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赋予新意,“实事”就是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即客观规律;“求”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研究。“实事求是”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邓小平同志1979年在会见日本大平正芳时创造性地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小康”出自《礼记·礼运》,儒家“大同”思想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为小康,邓小平同志以此规划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想,提出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存在“互通性”,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汲取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思想,倡导“一带一路”,追求“天下一家,命运与共”的人类文明新形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主体的内生性展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中清晰可见,其重要性也愈发凸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中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核催发“中国式”这一特有范式。

三、坚持以“两个结合”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两个结合”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哲学意蕴,是新时代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磅礴伟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进程中的又一次深刻觉醒。“‘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因此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必然要继续坚持“两个结合”。

首先,坚持“两个结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坚持“两个结合”的政治保证,也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一直非常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更是“两个结合”的根基。坚持“两个结合”,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增强理论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的实际问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的指导思想,为新时代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伟力。

其次,坚持“两个结合”要立足于中国现实国情。坚持“两个结合”,我们必须牢固树立问题意识,以马克思主义着眼社会整体发展形势,观察时代,扎根鲜活实践,把握时代,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继而引领时代。科学的理论造就实践的成功,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就是为了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而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我们必须对时代的变化进行有效把握,对以往历史发展的限定条件全面深刻认识,总结经验及规律,才能对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主动预见性,从而实现我们理论创新的目的性与实践的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只有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才能进行有效的理论创新与创造,理论成果才更具指导意义。

最后,坚持“两个结合”要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和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在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创造了无数璀璨的经验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和坚实支撑,是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本质,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弘扬中华五千年文明这一“中国特色”,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革故鼎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转化发展,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特有的话语体系,在坚定文化自信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更符合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要求,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扎根中国文化沃土,在高度的文化自信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行稳致远,进而有为。立足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面对新局势新问题新挑战,我们必须以毫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面貌,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两个结合”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时代化中国式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中国式民主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
中国式失败
试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
论艾思奇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