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七个“生态功能”
2023-12-05文图赵卫红
○文图/赵卫红
大熊猫被誉为“国宝”和“活化石”,是中国独有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在大熊猫主要栖息地建立国家公园,把最应该保护的地方保护起来,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重大改革事项,是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标志性、战略性工程。大熊猫国家公园作为我国首批设立的五个国家公园之一,具有极高的全球生态价值。从开始设立就承载着发挥生态功能,构筑生态屏障的重要作用。其显著的生态功能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主要有七个 “生态功能”。
“生态保护”功能
生态是指生物的存在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环境息息相关的关系。生态保护是指通过采取严格的监管和积极的保护措施,防止和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
大熊猫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是世界自然保护的象征。大熊猫国家公园区域内生活着1340只野生大熊猫,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72%。在大熊猫的伞护下,同区域还生活着雪豹、川金丝猴、绿尾虹雉、珙桐、红豆杉等8000多种野生动植物,是名副其实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保护大熊猫其实就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生态未来。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成为全球生态保护的典范,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重要目标。大熊猫国家公园实行分区保护,核心保护区采取封禁和自然恢复等方式,对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实行最严格的科学保护,达到对大熊猫栖息地的野生动植物生境的原真性、完整性的有效保护,确保大熊猫这个800万年的物种野外种群数量的稳定增长,种群间的基因交流自由畅通。同时,保护大熊猫不仅是为了保护这一个物种,更是保护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近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各个山系野生大熊猫活动增多,金钱豹、扭角羚、川金丝猴频繁出现,就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功能的显著成效。
“生态修复”功能
生态修复是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被损害的生态环境达到最佳效果。生态修复的对象是生态系统。
大熊猫国家公园面积2.2万平方公里,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其中森林面积1.8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8.4%。湿地面积4万公顷,草地面积1430 公顷。公园内海拔落差大,最低海拔592米,最高海拔6250米,植被类型垂直分布明显。记录有高等植物326 科1532属7127种。这么多植物由于循环和再生的需要,各种植物与动物种群之间、各种植物之间、各种微生物之间、各种植物与微生物种群之间、各种生物与系统环境之间以自然修复为主,通过修复相互作用,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促使大熊猫国家公园内所有植物都有一个生生不息的修复循环。同时,在自然修复中野生动物的粪便、气味、毛发、活动痕迹实际上也在共同起作用。生态修复几乎包括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活动的所有过程,是改善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生境”的主要途径,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基础工程。
“生态平衡”功能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通过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实现正常运转的能力。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会使各类生物濒临灭绝。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一定是能够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自我修复且自我平衡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大熊猫栖息地1.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的58.5%,覆盖了大熊猫分布区内的大面积栖息地与潜在栖息地,自我调节平衡尤为重要。
大熊猫国家公园通过关停矿山、退出小水电,迁移原住民,修复栖息地等严格保护措施,就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生态平衡,让大熊猫更好栖息、生存和繁衍。通过机构整合、体制创新等治理“九龙治水”“多头管理”人为矛盾,在整合原有各类保护地的基础上,努力维护了一个范围更大、完整性更强、体制更合理的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当然,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绝对的平衡是不可能的。在生物进化和群落演替过程中就包含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只要给以生态系统之间足够的时间和在外部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生态系统总是按照一定规律向着组成、结构和功能更加复杂化的方向演进的。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以来,珍稀野生动物活动增加,地质灾害在减少,生态在变好,从而达到新的生态平衡。
“生态安全”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指出,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在保护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国家公园就是把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严格保护起来,更好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夯实生态根基。
大熊猫国家公园地处我国地形第一、二台阶的四川盆地西缘和青藏高原东缘,跨川、陕、甘三省的岷山山系、邛崃山系、大小相岭,处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核心区域,分布了各式各样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影响近三分之一国土面积的生态安全,对构建“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大熊猫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次用“伞护物种”命名的国家公园,体现了对大熊猫等中国特有的这些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保护好、管理好、建设好大熊猫国家公园了,主要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就能得到更好的保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这些具有特殊生态功能也就保护好,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非常核心的作用。全国生态安全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生态教育”功能
生态教育是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方法等融入顺应自然的人性教育。生态教育包括生态理论、生态知识、生态技术、生态文化、生态健康、生态安全、生态价值、生态美学、生态伦理等内容。
大熊猫是生态教育的“明星”品牌,自带“网红流量”。大熊猫国家公园天生就具有生态教育的功能,人们通过国家公园近距离观看野生动植物,了解到大熊猫保护工作的相关措施,切身感受自然保护工作的艰辛与成效。让爱护自然的观念深入群众,尤其是孩子们的心灵。并通过举办“大熊猫节”“大熊猫国家公园摄影展”“熊猫秘境探索”“家门口的国家公园”等活动,让孩子和家长参与其中,与自然保护有了更亲密的接触。推动生态教育形式不断创新,让更多的人参与保护自然的生态教育中来。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以来,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过去从事旅游业的老百姓经过培训,成为访客们的“自然教育讲师”,义务向公众普及生态保护理念和相关知识。自然教育已成为国家公园最大的联系群众的纽带。
“生态文化”功能
生态文化最早起源于人类图腾时代,是指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基本特征,能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熊猫国家公园作为新时代生态文化的一种价值观,充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文化理念,更蕴含着“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和谐文化理念。大熊猫国家公园就是一个生态文化载体,把自然、动物、人、社会结成一个辩证发展的整体,提倡人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些生态文化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出发,引导人们改变以往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理念,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绿色消费。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文化的形成,意味着人类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用文化自信认识环境容纳量、生态阈值、承载力、生态足迹,标志着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到人与自然和谐现代化价值取向的转变,更新生态文化观念。
“生态惠民”功能
国家公园统筹保护和发展,兼具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国民教育等功能。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更加旺盛,“生存性需求”向“发展性需求”的升级换代已经完成,提升生态产品供给体系对于消费需求的适配性非常必要。
生态产品有价值才有惠民功能。生态价值是自然资源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如空气、水、土地、生物等都有生态价值。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具有无限的生态价值。大熊猫国家公园全在山区,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较高。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国家公园平台,把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绿色转型发展,积极开展特许经营、生态旅游,开展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适度发展生态绿色富民产业,聘请原住民当巡护员,努力推动形成生态保护价值转换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局面。
生态兴则文明兴,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我国生态保护从实践到认识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功能也被一步步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