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雉于此
——探寻大熊猫国家公园里的“雉类天堂”

2023-12-05文图野望自然

绿色天府 2023年10期
关键词:羽色雄鸟卧龙

○文图/野望自然

〔题记〕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卧龙片区是闻名于世的“熊猫王国”和“雪豹乐园”。而栖息于此的14种雉类,占到了四川省25种雉类的50%以上,由此又多了一个“雉类天堂”的美誉。

红腹角雉

红喉雉鹑

从河谷两岸到雪山之巅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卧龙片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邛崃山系腹地与四川盆地交汇的崇山峻岭和高山峡谷之中。由于山体绵延高耸和河流不断的侵蚀与切割,这里的海拔从1300 米上升到海拔6250 米,起伏落差达5000米。森林和植被沿着河谷两岸到高山之巅呈现着极为明显垂直带谱分布,而栖息于此的14种雉类也相应地呈现出阶梯分布的显著特征。

雪鹑和藏雪鸡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带,可谓雪山之巅的忠实守望者。在海拔3200 米至3800 米的高山暗针叶林、杜鹃灌丛地带的陡峭的山崖以及平缓的草甸里,集群的白马鸡、红喉雉鹑、血雉、勺鸡、高原山鹑和斑尾榛鸡总是机警而又悠闲觅食。中国特有的珍稀雉类——绿尾虹雉,生活的区域从海拔3200 米的高山森林到4500 米的雪线之下,它们会随着季节变化而上下垂直迁徙。红腹角雉,游走在海拔2000 米至3000 米的阔叶林和针叶林中,且喜欢树荫遮蔽严密的潮湿生境。环颈雉、红腹锦鸡、白腹锦鸡和灰胸竹鸡喜欢在海拔1300至2100 米的落叶阔叶林、竹林灌丛里面活动。

雪山之巅忠实的守望者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雪鹑、藏雪鸡是四川卧龙高山之巅忠实的守望者。它们栖息的自然环境也极其严酷,但它们不惧风霜雨雪,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无霜期很短的高山裸岩地带和高山草甸之中,只是偶尔下到高山灌丛周围活动。相比体型较小的高原山鹑,也一年四季栖息在高山灌丛之中。

雪鹑进化出来的体羽色彩与高山流石滩上裸露岩石和秋冬季节植物的颜色几乎融为一体,这是它们有效躲避空中猛禽和地面食肉动物这些天敌的最好伪装色彩。雪鹑主要以苔藓、地衣、蕨类,各种草本和灌木的叶、芽、花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在育雏期间,也吃昆虫等食物。除4月至7月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余时间喜欢十几只集群一起活动觅食。觅食途中,它们也习惯一起从一个山顶飞向另一个山顶,边飞边鸣叫。“石窖鸡”“石叫鸡”的称呼,源于当地百姓对雪鹑习惯栖息繁衍于高山流石滩自然环境和边飞边鸣叫行为的形象而贴切的认知。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当代观鸟爱好者几乎人手一册的工具书是约翰•马敬能博士主编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被誉为中国当代观鸟的“启蒙读物”。就在这本书里,雪鹑的编号列为第1号。由此可见,上世纪80 年代中期,约翰•马敬能博士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参与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同中国政府合作的大熊猫保护项目的时候,他对他在巴郎山上观察到的雪鹑有着多么的喜爱。

藏雪鸡,在当地百姓的口中称作“雪鸡”。它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与雪鹑一样,藏雪鸡主要栖于多岩的高山草甸及高山流石滩,栖息的海拔较同域活动的雪鹑稍微偏低一些。藏雪鸡的雌鸟和雄鸟外貌和体型相似,野外分辨雌雄的要点在于,看藏雪鸡的跗蹠有距或无距,雌鸟无距,雄鸟有距。藏雪鸡的嘴角紫色,嘴基及虹膜橙红色,眼周和眼睑石板蓝色,跗蹠及趾暗橙红色至深红色。与雪鹑一样,藏雪鸡周身羽色能够与环境色彩融为一体,如果它们静止休息不活动,人们用望远镜也很难观察到它们的身影。藏雪鸡夏季活动在雪线之下的高山流石滩区域,冬季会下到海拔相对较低的高山草甸与高山灌丛交汇的边缘地带觅食。它们一般4月至5月间进入繁殖期,这个时节它们出双入对。藏雪鸡在育雏时节是极为谨慎的,亲鸟总是将雏鸟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或藏在胸前的羽毛中,亲鸟交替觅食,轮流照顾幼小的雏鸟。一旦遇到像红隼、草原雕、金雕这样的空中猛禽惊扰,或者是乱石堆中香鼬、赤狐的追踪,正在觅食的妈妈或者爸爸,会一边响亮地鸣叫示警一边快速起飞,吸引天敌的注意力,以此确保雏鸟的安全。待危险解除后才又飞回雏鸟附近看护。除了繁殖季节,藏雪鸡也喜爱结群活动觅食,它们性情胆怯而机警,习惯在清晨从山顶飞到半山腰,又一起从山腰向上行走觅食,傍晚回到山顶的乱石堆中夜栖。藏雪鸡的食谱跟雪鹑极为相似,主要啄食植物的球茎、块根、草叶,有时也吃昆虫等。在人迹罕至而又广袤的高山之巅,藏雪鸡与雪鹑是同域栖息的合作伙伴,既是在危险时刻的能够相互鸣叫吸引天敌的帮手,也是同域食物的竞争者,而这里绵延广袤的山峦也为它们提供了丰富而充足的食物。

相比雪鹑和藏雪鸡,个头较小的高原山鹑更习惯栖息在植被低矮的高山灌丛之中,只是偶尔上到高山草甸和高山流石滩中觅食,很难与雪鹑和藏雪鸡形成食物竞争关系。高原山鹑周身的羽色也与环境色彩相似,成为它们的保护色。又因为体型矮小,集群的高原山鹑可以安全地穿行在灌丛之中觅食。一年四季,高原山鹑都会坚定地守望在高山之巅的灌丛地带,即使是在严寒的冬季,在海拔较低的高山针叶林中,也很难见到它们活动的踪影。高原山鹑在当地百姓的口中,常常叫做“小草鸡”。

远山迷雾中的彩虹

绿尾虹雉又名中国虹雉,是栖息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卧龙片区内中国特有珍稀濒危雉类,也是这里保护雉类的旗舰物种。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物种。

绿尾虹雉的雄鸟拥有虹彩般的羽色,使它成为高山森林、高山灌丛和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带中的颜值担当。栖息在四川卧龙的绿尾虹雉,也是全球观鸟爱好者和生态摄影师们春夏之际争相前来,早出晚归不辞辛劳也要一睹风采的明星鸟类。因为,众所周知,四川卧龙的巴郎山是野外观察和拍摄绿尾虹雉的最佳之处。

绿尾虹雉雄鸟全身的羽毛色彩极为丰富,具有蓝绿、天蓝、青铜、赤铜、铜紫、辉蓝、白色、黑色等不同的金属光泽色彩。特别是在阳光普照的山野中,其羽毛随着光线映照的角度变化,会显示出10 多种不同金属光泽的颜色,就像彩虹一样灿烂夺目,被誉为“远山迷雾中的彩虹”。由于它夏季喜欢在高山草甸中啄食长在土里的中药材——川贝母的球茎,被山民叫做“贝母鸡”。其头部和嘴部形状像鹰一样,站立在悬崖和树枝上也像鹰一样矫健,又被山民称为“鹰鸡”。也因其喜欢啄取山民在山坡上烧柴取暖遗留下的木炭帮助食物消化,且雄鸟在雪地里刨食之时背部至后颈部的羽色像极了一团燃烧着的火炭,又称为山民称作“火炭鸡”。

每年的清明节到端午节之间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是绿尾虹雉求偶、孵蛋和育雏的季节,也是人们前往巴郎山上海拔3500 米的半山腰,观察和拍摄绿尾虹雉的最佳时机。绿尾虹雉是一雄一雌单配制,每当求偶季节来临之后,绿尾虹雉雄鸟习惯伴随着晨曦从夜晚栖息的冷杉树上悄无声息地滑翔到相对低矮的灌丛之中的悬崖山石上,在山谷雾色的掩护下,扯开响亮的嗓子,用中气十足而又婉转悠远的、响彻山谷的歌声向雌鸟宣告自己的存在。一旦发现羽色暗淡而素雅的雌鸟在附近活动或者是在远处鸣叫着回应,雄鸟就会迫不及待地滑翔过去,落在灌丛里的空地上或者岩石上,靠近雌鸟不停地转圈,并扇动翅膀翘动尾羽,急促而卖力地跳一段华丽的舞蹈,以期获得雌鸟的青睐。一旦求偶成功,就会成双成对地隐匿到僻静之处一起觅食和嬉戏。当阳光洒满山野之后,绿尾虹雉雄鸟会结束求偶的歌唱,又悄无声息地钻进灌丛和森林里去觅食。那些求偶没有成功的绿尾虹雉雄鸟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的每个清晨,继续用它的歌唱来寻求雌鸟的芳心。而到了端午节,高山的夏季来临后,绿尾虹雉家庭已经静悄悄地完成了孵蛋和育雏,开始陆陆续续拖家带口向高山草甸迁徙,觅食一年中的美食——川贝母,养育自己的雏鸟。炎热的盛夏时节,有些绿尾虹雉家庭也会继续向上到达海拔4200米之上的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带里活动和觅食。

直到10月初,高山草甸下起第一场冬雪之后,绿尾虹雉才会举家向下迁徙,回到海拔3500米左右的高山森林里面,寻找更为充足的食物。这个时候,几个绿尾虹雉家庭常常会聚集成小群集体活动。雏鸟的个子已经渐渐长成与父母差不多大小的模样了,成为小小少年。小雄鸡眼先天蓝色的皮肤色彩显示它是雄性外,周身羽色还是跟妈妈羽色一样暗淡而素雅。这些亚成鸟都还需要在父母的呵护与训练下,才能在来年的秋天长大成年。绿尾虹雉在冬季有时也聚集成较大的群体,达到十多只个体。白天喜欢出没于山脊地带活动觅食,晚上则栖于稠密的灌丛之中或者高大树木的低枝上。

绿尾虹雉主要以高山植物的嫩叶、花蕾、嫩枝、幼芽、嫩茎、细根、球茎、果实和种子等为食。在卧龙,它们有随着季节变化而上下垂直迁徙的习性。海拔3500米至海拔4200米的高山流石滩区域都是它们的栖息地或潜在的栖息地。

花岩子是个名副其实的“鸡窝窝”

花岩子地处四川卧龙巴郎山的半山腰,海拔3500米左右,山势陡峭悬崖密布。这里交错分布着岷江冷杉等高山针叶林和多种高山杜鹃灌丛。每到盛夏季节,成片的大叶金顶杜鹃树和陇蜀杜鹃树就会一起盛放出白色和粉红色的花朵,蔚为壮观,当地百姓称之为“花岩子”。除绿尾虹雉外,花岩子区域还栖息着红喉雉鹑、白马鸡、斑尾榛鸡、血雉、勺鸡和红腹角雉等6 种雉类。多达7 种的雉类常年栖息在花岩子区域的高山森林和高山灌丛红之中,被前来四川卧龙观鸟和拍鸟的生态摄影师们赞誉为“鸡窝窝”。他们为一探究竟,总是起早贪黑,倾注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此守望。

与绿尾虹雉相比较,白马鸡是生活在四川卧龙保护区里体型最大的雉类,也是中国特有的鸟类。作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们活动范围主要涵盖了针阔叶混交林带、亚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集群活动的区域与绿尾虹雉的活动范围几乎相同,只是白马鸡不会上到海拔更高的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带觅食。在同域活动期间,白马鸡也是绿尾虹雉形影不离的合作伙伴。它们觅食于林间草地,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叶、幼芽、根、花蕾、果实和种子为食。在春季,白马鸡习惯在天刚亮的清晨和日落后的黄昏时段栖于树枝上发出响亮粗犷的“酷、酷”叫声。它们的繁殖期是5月至7月,4月中旬开始逐渐分散成小群和求偶配对,总是一雌一雄制,孵卵由雌鸟承担,雄鸟在巢的附近活动和警戒。在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之中,绿尾虹雉常常与白马鸡靠近觅食,相互警戒防范危机。

雉鹑又名红喉雉鹑,是中国的特有的雉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红喉雉鹑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 米至4000米的高山针叶林和林线之上的杜鹃灌丛地带,偶尔也会上到高山流石滩活动。它们以植物的茎、根、叶、花、果实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它们善于在多岩石的山崖地段上行走和奔跑,也善于在山谷间滑翔,但飞翔能力较差,它们的暗淡的羽色和周围环境一致,形成了很好的保护色。红喉雉鹑性情胆怯而机警,休息时多躲避在灌丛中,晚上会寻找较大的灌木上栖息。由于它们行踪隐秘,平常是极难发现活动的踪影。通过近几年来的摸索,才发现观察和拍摄红喉雉鹑最佳的时节,就是每年4月初,巴郎山迎来春雪弥漫的季节。因为这也是它们的一年之中的求偶季节,无论出现多大的风雪,红喉雉鹑都会在雪后初晴的时节发出鸣叫声,在山坡灌丛或是悬崖上雪地里相互寻找,以求获得异性的回应。徒步在花岩子公路隧道外的那段废弃山路上,只要能冒着春雪观察几天,观鸟爱好者总会一睹被当地百姓称作“红喉鸡”的红喉雉鹑的风采。

在高山针叶林和高山灌丛中栖息的血雉,被当地百姓称为“血鸡子”或“柳叶鸡”。血雉雄鸟的体羽主要为乌灰色,细长而松软,胸前羽色又有绿色呈披针形,像细长的柳叶,尾羽呈现有宽阔的绯红色羽缘。而雌鸟周身的羽色灰暗和素雅。但无论雌雄,血雉的脚呈现橙红色。血雉是中国特有鸟类,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血雉主要栖息在松林和云杉林等针阔混交林中,喜欢吃植物叶和种子,偶尔也采食竹叶等,在夏季也会上到高山杜鹃灌丛林缘和高山草甸觅食。不到下到落叶阔叶林,也不会上到高山流石滩活动。血雉喜欢成群,常常几只至几十只的群体活动,天一亮即开始活动,一直到黄昏,中午常在岩石上或树荫处休息。活动时候主要在林下地上,晚上跳到树上栖息。有随季节变化而上下垂直迁移行为,其活动范围的大小与食物分布紧密相关。繁殖期4月至7月,成年的血雉通常会在3月末4月初从群体中分散开来,求偶期间常常伴随争偶的打斗现象。

而栖息于此的斑尾榛鸡,被当地百姓称之为“羊角鸡”。因其很少鸣叫,加上雌雄的羽色都极为暗淡而又行踪隐匿,观鸟爱好者总是难得一睹芳容。我有幸在几年前的一个秋天,正在灌丛上觅食果实的斑尾榛鸡被我记录了下来。

春末夏初的花岩子,天刚麻麻亮,山林中的勺鸡就会率先醒来,此起彼伏的歌唱开启人们一天观鸟的序幕。与其它喜欢集群活动的高山雉类不同,勺鸡习惯单独活动,或是成对活动。因其叫声像极了鸭子的“嘎、嘎”之声,当地百姓称之为“山鸭子”和“半斤嘎嘎”。勺鸡的头顶长着一簇头羽,像是一把翘起的“勺子”形状,这是它们得名的由来。勺鸡的非常机警,它们总是借助晨曦的掩护,隐匿在山坡灌丛中快速地穿梭前行,抵达觅食之处后就会悄无声息的活动。傍晚时分,为了呼朋唤友又才会鸣叫几声后,悄无声息地回到林中夜栖。

红腹角雉是中国特有鸟类,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喜欢栖息在有长流水的沟谷、山涧及较潮湿的悬崖下的原始针叶林和针叶阔叶混交林之中,是野生大熊猫的典型伴生动物之一。巴郎山的花岩子区域,是红腹角雉栖息的海拔上限。它们主要以乔木、灌木、竹以及草本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嫩叶、幼芽、嫩枝、花絮、果实和种子为食。红腹角雉雄鸟的头和羽冠黑色,羽冠两侧各有一只钴蓝色的肉质角,这对肉质角平常隐藏在头羽之中,只有求偶时候才会猛然竖起。雄鸟体羽及两翅主要为深栗红色,满布具黑缘的灰色眼状斑,下体灰斑大而色浅像是夜空中的星宿,被当地群众称为“星宿鸡”。红腹角雉生性机警,胆小、善奔走,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多数时间都在林下地面活动和觅食,遇到危险时候,会上到树上躲避,夜晚则栖息于树上。每年4月初即进入繁殖期,发情期的雄鸟和雌鸟的鸣声似小孩啼哭的“哇、哇、哇”声,又称为“娃娃鸡”。雄鸟在求偶的时候,会卖力的鸣叫,为了进一步吸引雌鸟的关注,还会炫耀自己的美丽。那一对平常隐藏在头羽中的钴蓝色肉质角也突然膨胀,猛然地竖立起来。其喉部下方钴蓝色的肉裙也会充血膨胀,突然向下展开飘洒在胸前,肉裙中央满缀淡蓝色斑点,两侧边缘各有赤红色矢状斑。这漂亮的肉裙会随着求偶的节奏,一会儿展开,一会儿收缩,直到俘获雌鸟的芳心。

与人为邻的“野鸡”

四川卧龙地处“华西雨屏”气候带,丰沛的降雨汇聚着众多的河流,也滋养了浓密而茂盛的阔叶林和针叶林。在海拔2100米以下的河谷两岸山林之中和村寨周围的田边地角,红腹锦鸡、白腹锦鸡、环颈雉和灰胸竹鸡,是农户在生产劳作的时候,都能常常遇见的雉类。它们与人为邻,在人类的呵护下无忧无虑地生息繁衍着。

红腹锦鸡雄鸟羽色华丽,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色彩互相衬托,光彩夺目样子让人过目不忘,被当地百姓称为“金鸡”。红腹锦鸡主要活动在阔叶林、针阔叶混交和竹林灌丛地带,也常常出现山坡的矮树丛周边,冬季常到林地边缘的草坡、耕地边缘一带活动和觅食。它们习惯成群活动,生性机警,听觉和视觉敏锐,善于奔走,也可以滑翔,在林中飞行自如。晚上多栖于靠沟谷和悬岩的松和乔木树上。以野豌豆、野樱桃、青蒿、胡颓子、羊奶子、箭竹、漆树等植物的叶、芽、花、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农户收割后遗留在地里的小麦、大豆、玉米、四季豆等农作物,此外也吃甲虫、蠕虫、双翅目和鳞翅目昆虫等动物性食物。繁殖期4月至6月,是一雄多雌制。

白腹锦鸡在四川卧龙栖息的自然环境与红腹锦鸡极为相同,都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是它们的分布区域是绝不与红腹锦鸡栖息地有重叠或交叉的。这种自然形成的地理隔离状态,就有效地避免了白腹锦鸡与红腹锦鸡野生种群之间的杂交繁殖。通过多年来的野外观察和红外相机监测,白腹锦鸡在四川卧龙栖息的区域极为狭窄,仅在寒风岭七层楼峡谷两岸的阔叶林和竹林混交林带有活动记录。当地百姓称之为 “竹鸡”或“笋鸡子”。与红腹锦鸡一样,白腹锦鸡也是我国重要的观赏鸟类之一。

环颈雉则喜欢独行,且行踪尤其隐秘,它们喜欢在树林稀疏杂草浓密的地带觅食。一旦受到惊扰,要么长时间隐藏于浓密的草丛中一动不动,要么突然从草丛中窜出,剧烈扇动翅膀并尖叫着飞向远处的丛林中躲避危险,当地百姓据此称之为“窜草鸡”。而与中国北方的环颈雉相比,栖息于四川卧龙的环颈雉颈部白色的羽色已经不明显,取而代之的是深蓝色。

个头小巧的灰胸竹鸡喜欢在竹林区域和靠近农田的树丛周边栖息觅食,除求偶时节和育雏带仔的时节喜欢鸣叫外,其余时间都是悄声无息地活动。在四川卧龙,灰胸竹鸡栖息的海拔最高抵达2000米左右。

雉美卧龙 值得倍加呵护

千万年来就一直生息繁衍于此的野生雉类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雉类体态优美,其雄鸟的羽色艳丽,惹人喜爱。在野生鸟类观察和拍摄的生态摄影爱好者口中有“一鸡顶十鸟”说法,见到一种雉类胜过见到十种小鸟。可见,人们对野生雉类情有独钟。

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又被列入“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名录,四川卧龙经历了整整60 年的艰辛保护历程,也见证了中国野生大熊猫栖息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而今,在成功晋级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后,四川卧龙又肩负着大熊猫和雪豹双旗舰物种及其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立体保护的重任,踏上了全面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原真性、完整性的新征程。

而今,越来越多的观鸟爱好者和生态摄影师从全国各地和海外慕名前来四川卧龙,沉浸式领略“雉类天堂”的风采。当地农户开始由传统农耕劳作向开办经营民宿客栈转变,为远方的客人们提供餐饮住宿服务和观鸟向导服务,分享着生态资源保护成效带来的红利,远方的客人也通过欣赏珍稀美丽的鸟儿,获得了生态保护成效良好的体验。这也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了经济绿色转型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借鉴。

雉美卧龙,值得呵护。

藏雪鸡

白腹锦鸡

猜你喜欢

羽色雄鸟卧龙
卧龙记忆
不同羽色鸡种ASIP基因SNP位点筛选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为什么一般情况下雄鸟比雌鸟更美丽?
番鸭羽色与产肉性状的观测研究
流苏鹬 安能辨我是雄雌
卧龙湾的夏天
为什么雄鸟通常比雌鸟美
卧龙电气拟收购南阳防爆
矮小型鸡三种羽色类型体型性状和产蛋性能的研究
恢复卧龙湖生态系统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