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对结肠癌术后造瘘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2023-12-05靳海霞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22期
关键词:造瘘结肠癌菌群

靳海霞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华医院营养科,新疆 伊犁,835000)

结肠癌在国内外都是发病率与病死率比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以老年男性多见。同时很多结肠癌患者在发病早期的临床症状体征相对轻微,不太受到患者与医护人员的重视,而患者病情加重就诊时已多为晚期[1]。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与生活饮食的相关改变,使得我国结肠癌的发病人数急剧增加。手术为目前结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是部分患者需要行造瘘术,以解决患者的排便问题[2]。造瘘虽然存在一定的益处,但是改变了患者的排泄方式,破坏了患者原有的正常解剖结构,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如造瘘形成后,患者不能完全控制排便排气。因此,患者在选择日常饮食的种类、进食频率上都会受到一定限制,影响患者的营养吸收。同时,无法控制的、不定时的排便需要患者夜间起床清空造瘘袋,因此会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3]。肠道菌群具有多种功能,包括参与维生素的生物合成,促进患者的新陈代谢,改善免疫功能,但是肠道菌群紊乱可导致肠道内致病菌增多,致使肠道上皮通透性增高,生物屏障受到破坏,激活肠黏膜免疫系统,同时分泌大量的炎性细胞因子,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4-5]。在当前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中,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为主要的应用途径。肠外营养可使机体产生胃肠道功能失衡,造成肠黏膜屏障破坏等并发症[6-7]。本研究探讨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对结肠癌术后造瘘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以促进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5月—2022年11月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华医院收治的92例结肠癌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编号奇偶数将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和传统组,每组4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华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组别例数年龄(岁)肠内营养组4662.89±4.6326/205.14±0.14111.24±12.48187.23±11.14传统组4662.42±4.0127/195.08±0.16111.98±12.33187.98±13.48 t/χ2 0.5200.0450.9140.2860.291 P 0.6040.8320.0590.7750.772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预计生存期大于3个月;②术前影像学与术中确诊为结肠癌;③年龄18~70岁;④顺利完成Miles术后行结肠造瘘,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⑤神志清楚,小学及以上文化水平。

排除标准: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合并其他部位肿瘤患者;③合并有严重心脏、肺脏、肝脏疾病者;④合并严重肾脏功能不全者;⑤临床资料不全者。

1.3 方法

传统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护理。通过静脉导管输入三合一全营养混合液(包括钠离子、钾离子、糖、氨基酸、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按105~126 kJ/kg计算每日所需的热量。

肠内营养组在传统组的基础上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将短肽型肠内营养剂(生产企业:德国Milupa GmbH公司,国药准字H20170170),主要成分包括微量元素、水解乳清蛋白、矿物质、维生素、麦芽糊精、植物油等,以50 mL/h左右速度胃管内匀速泵入,105~126 kJ/(kg·d),不足部分由肠外营养补充。能全力规格:500 mL/瓶,含蛋白19.9 g、糖类93.1 g、脂肪4.9 g、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

两组患者营养支持护理均为1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造瘘旁疝、造瘘出血、造瘘坏死、造瘘感染、造瘘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造瘘旁疝+造瘘出血+造瘘坏死+造瘘感染+造瘘水肿)例数/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与总蛋白含量。护理前后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2 mL,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采用日立7600-21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清白蛋白与总蛋白含量。③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大肠埃希菌计数与双歧杆菌计数。采集患者无菌干燥且新鲜的大便0.2 g左右,密封培养后,送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华医院检验科室检测大肠埃希菌计数与双歧杆菌计数。④比较两组患者生命质量评分。采用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之大肠癌量表(QLICP-CR)评估[8],共有46个条目,分为共性模块(有4个领域32个条目:躯体功能7个条目、心理功能12个条目、社会功能6个条目、共性症状与不良反应7个条目)和特异模块(14个条目),每个条目1分(一点也不)到5分(非常)评分,各条目总分即为量表的总分,躯体功能、社会功能为正向题目,分数越高,生命质量越高,其他均为逆向题目,数值越大,生命质量越差。采用极差变换法和总量表的错分变换为0~100分内取值的标准化分。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肠内营养组护理期间造瘘感染、造瘘坏死、造瘘水肿、造瘘出血、造瘘旁疝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n(%)]

2.2 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含量变化比较

护理后,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总蛋白含量均高于护理前,肠内营养组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含量变化比较 (,g/L)

组别例数总蛋白tP白蛋白tP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肠内营养组4661.49±2.4468.46±2.4322.419<0.00133.13±2.0939.89±2.8325.142<0.001传统组4661.11±3.0964.30±3.4910.367<0.00133.09±2.4136.20±3.1811.222<0.001 t 0.655 6.6350.085 5.879 P 0.514<0.0010.932<0.001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肠道菌群变化比较

护理后,两组患者双歧杆菌计数高于护理前,大肠埃希菌计数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肠内营养组双歧杆菌计数相较于传统组更高、大肠埃希菌计数相较于传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肠道菌群变化比较 (,lgCFU/g)

表4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肠道菌群变化比较 (,lgCFU/g)

组别例数双歧杆菌tP大肠埃希菌tP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肠内营养组466.26±0.348.29±0.1922.772<0.0018.78±0.266.48±0.2126.487<0.001传统组466.27±0.217.37±0.3211.222<0.0018.81±0.187.28±0.5514.014<0.001 t 0.170 16.766 0.643 9.217 P 0.866<0.001 0.522<0.001

2.4 两组患者生命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后,肠内营养组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高于传统组,心理功能、共性症状及不良反应、特异模块等评分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生命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5 两组生命质量评分比较(,分)

组别例数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共性症状及副作用特异模块肠内营养组4662.11±10.1756.92±10.1357.37±10.3364.00±10.1645.38±5.16传统组4653.29±10.2265.88±10.4351.34±10.2776.20±12.1557.39±6.44 t 4.1494.1802.808 5.224 9.871 P<0.001<0.0010.006<0.001<0.001

3 讨论

手术为目前结肠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很多结肠癌患者在手术中需要切除肛门,为此需要行肠造瘘术。肠造瘘术可导致患者需要承受疾病引起的痛苦,还需要适应造瘘所带来的改变,进而会极大程度的影响其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9]。营养支持护理的目的不仅是提供热量,也具有提供能量与营养底物、维持组织器官功能等作用,进而改善预后[10-11]。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方法在操作上比较简单,但是易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减弱患者的屏障功能,不利于患者康复。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属于比较先进的护理方法,可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提供肠黏膜细胞所需要的营养,也符合人体的生理学特征,可促进胃肠激素的分泌,有利于肠蠕动功能的恢复[12-14]。本研究结果显示,肠内营养组护理期间造瘘感染、造瘘坏死、造瘘水肿、造瘘出血、造瘘旁疝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34%,低于传统组的1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含量均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在结肠癌术后造瘘患者的应用能提高血清白蛋白、总蛋白含量,降低造瘘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从机制上分析,肠内与肠外结合营养支持护理可提高患者氮平衡,提高肠管平滑肌的收缩频率,从而促进患者康复[15-16]。

手术为目前结肠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也比较多,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但是任何手术都有一定的创伤性,且部分病变部位较低的结肠癌患者需要切除肛门,在术后需要行肠造瘘术,以顺利解决患者的排便问题,对于护理的要求比较高[17]。当前有研究认为,肠外营养支持可提高患者的营养状况,但是可减少患者肠内的正常菌群数量与种类,可加剧肠内菌群失衡,不利于患者免疫功能的持续改善,还可诱发各种并发症,不利于机体康复[18-19]。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护理后双歧杆菌计数高于护理前,大肠埃希菌计数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肠内营养组双歧杆菌计数相较于传统组更高、大肠埃希菌计数相较于传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在结肠癌术后造瘘患者的应用能改善肠道菌群状况。从机制上分析,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提高机体肠道细菌的丰度及多样性,调节机体内微生态失衡,有利于改善肠道益生菌的定植能力,降低肠道致病菌的定植能力,能保持肠道细菌的多样性,从而可抑制致病菌增殖,从而促进改善患者预后[20]。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很多肠造瘘患者接受的健康护理内容比较少,护理指导的时间也比较短,很多自我参加造瘘护理,导致自我护理能力不强,影响自身的康复,也降低了自身的生存质量[21]。本研究结果显示,肠内营养组护理后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传统组,心理功能、共性症状及不良反应、特异模块等评分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在结肠癌术后造瘘患者的应用能提高生命质量。由于本研究经费投入比较少,调查涉及的时间点比较少,没有设置单独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的组别,将在后续研究中探讨。

综上所述,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在结肠癌术后造瘘患者的应用能提高血清白蛋白、总蛋白含量,降低造瘘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能改善患者肠道菌群状况,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造瘘结肠癌菌群
“云雀”还是“猫头鹰”可能取决于肠道菌群
超声对规律血透患者造瘘术后吻合口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水土不服”和肠道菌群
MicroRNA-381的表达下降促进结肠癌的增殖与侵袭
结肠癌切除术术后护理
肉牛剩余采食量与瘤胃微生物菌群关系
末段回肠造瘘对比结肠造瘘的临床研究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联合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引流治疗重度前列腺增生的效果分析
咽部菌群在呼吸道感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结肠癌78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