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双向协同育人策略
2023-12-04沈飞宇高秉孝
沈飞宇 高秉孝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积极推进高中思政课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构建双向协同育人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文章以此切入,分析了双向协同育人的内涵,基于当前高中思想政治和课程思政双向协同育人构建现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了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还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在这一背景下,各个学段、各个学科教师应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渠道,促使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而行,构建协同育人的体系。在高中阶段,思想政治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承担着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任务,与课程思政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鉴于此,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与课程思政同向而行,构建协同育人模式,是强化德育效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中之重。
一、高中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双向协同育人概述
鉴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内涵,两者之间存在极强的一致性。
首先,教学准备同向。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基于思想政治课程知识,促进课程思政的深化,并且多数教师在课堂导入时,都倾向于运用课程思政这一途径进行。由此可见,在教学准备阶段两者之间存在极强的同向性。
其次,育人目标相同。课程思政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目标,两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旨在为社会培养出富有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鉴于此,在强化课程思政教育时,必须立足于课程教学,构建协同育人模式,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最后,教学内容形式存在互补性。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旨在引领学生通过学习,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自身的社会参与意识、形成坚定的政治立场等。而课程思政则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深化和升华,不再局限于书本,更加有利于意识形态的养成。
新时代背景下,基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重要抓手,真正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普通高中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双向协同育人现状分析
结合调查显示,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和课程思政双向协同育人的效果不佳,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教师双向协同育人意识淡薄。基于思想政治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内在联系,教师唯有具备极强的协同育人意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但在调查中发现,部分教师割裂了“教书”和“育人”的内在联系,致使在日常教学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钻研课程内容,忽视了思想政治学科和课程思政的内在联系,阻碍了双向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
第二,学校缺乏正确的认知。虽然素质教育改革已经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在实际的高中教育中,相关政策在落实时依然存在明显的不足。就高中思想政治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这一政策而言,多数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在认知上依然存在不全面、不深刻的现象,致使其在落实与要求之间相差甚远。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制约了思想政治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协同育人的效果。
第三,“重智育轻德育”评价模式的制约。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检验的重要途径,也极具导向性、激励性。因此,唯有构建相契合的教学评价体系,才能提升高中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效果。但就当前而言,学校在实施教学评价时,依然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以学生的思想政治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在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下,致使课程思政成为空谈,无法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落实。
第四,教师队伍能力有限。要想真正提升思想政治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果,必须具备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但在调查中发现,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缺乏思政教育的敏感性,对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刻,甚至难以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之间的契合点。在这种情况下,增加了课程思政落实的障碍,使协同育人体系无从谈起。除此之外,思想政治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构建依然处于初期起步阶段,教师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范例,且自身缺乏相关的经验和方法,进一步增加了思想政治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难度。
三、普通高中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双向协同育人策略
(一)强化课程思政认知
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国家教育部门连续发布了多个文件,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构建高中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双向协同育人模式。鉴于此,为了真正发挥协同育人的价值,学校相关领导者和教育主体需要彻底转变传统的认知。从学校领导的层面上来看,应积极加强关于“立德树人”的相关精神的学习,强化“立德树人”教育意识;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学校还应开设协同育人平台专栏,搜集典型的案例进行共享,以促进教师队伍观摩和学习。从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维度上来看,应努力转变传统的学科教育认知,肯定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从思想观念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并将其付诸教学实践。
(二)构建系统化课程思政体系
教材是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在政治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经过了改编与优化,融入了有关思政教育的元素。同时,教材从编写到正式投入使用,也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教材中的内容难免存在滞后性。鉴于此,在构建高中思想政治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时,唯有优化教学内容,构建系统化的课程思政建设。一方面,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思政教育内容。经过改编之后的现行政治教材,不仅结构清晰,也融入了大量的课程实践活动、研究性和实验性问题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内容。政治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必须深入地分析教材内容,深挖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例如价值观、使命感、责任感、爱国主义、奋斗精神等;另一方面,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新协同教育内容。在促进思想政治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时,教师应立足于政治学科的特点,在对教材理论进行分析的同时,还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从时政新闻、社会热点等选择素材,以此强化思政教育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素材时,应紧紧围绕思政教育的主題,选择具备典型、思想性、启发性的材料,以促进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真正满足思政教育的目的。
(三)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协同育人效果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本身就具备思政教育价值,在构建思想政治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时,应坚持全过程的原则,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要阵地,使学生在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中,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具体而言,高中政治教育在开展教学时,应吸取传统说服教育、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中的优点,并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借鉴高中政治课堂德育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改革。首先,应基于高中思想政治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特点,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隐蔽性,采用渗透性的方式;围绕思想政治知识点,通过相关的背景知识、人物经历、案例分析等;通过有目的、有意识地思想引导,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思想的提升与升华。其次,采用陶冶式的教学模式,在优化高中思想政治和课程思政协同教育时,还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课堂教育环境,或者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等,使得学生从中获得教育和启发,最终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再次,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还应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积极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构建一套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在全过程育人的模式下,还应坚持各主体参与、效果最优化的原则,将课程思政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立足于课堂导入、新知识教学、练习与提升、总结与反思、布置作业等各个教学环节,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教育素材和案例,使其嵌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进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还应充分利用探究发现法、小组合作、问题式教学、学习成果展示等不同的方式,强化课程思政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融入效果。最后,积极开展实践体验式教学。鉴于思政教育的特点,在构建思想政治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时,还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亲身参与体验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也是“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践行者。在构建思想政治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时,唯有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推进思想政治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的展开。一方面,强化教师队伍的协同育人意识。政治教师协同育人的观念,直接决定了自身在协同育人中的行为。因此,学校教师应树立学习意识,加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论学习,逐渐形成协同育人理念。在这种教学观念的指导下,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积极寻找突破口,深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而为协同育人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全方位提升教师协同育人的能力。思想政治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非常高。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师展开培训,或者组织教师开展教学观摩活动,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同时,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之余,还应通过各种途径,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相关知识,为实现协同育人提供良好的保障。
(五)构建协同育人评价体系
在促进高中思想政治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时,应立足于教学评价的问题倒查机制,努力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学评价中的不足之处,通过优化、改进,逐渐形成一套新型的教学评价体系,以此促进协同育人的落地生根。一方面,健全教师评价体系。在学校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要转变以教学成绩为标准的考核模式,对考核模式进行细化,将政治教师的基础知识完成情况、学生的考试成绩、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情况等都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中。同时,还应基于教师考核评价的标准,设计相关的奖惩量表,并以此对教师进行考核。如此,通过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的驱动,可以激发教师的协同育人积极性,以提升思想政治与课程思政协同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健全学生评价体系。一直以来,学校在评价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效果时,常常以考试的形式进行,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在这种单一、滞后的学生评价模式下,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开展效果。因此,学校应彻底转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模式,不仅要增加课程思政的考核标准,还应借助考试、心得、感悟、体会、评比等方式进行考核,以此促进思想政治和课程思政之间的深度融合,促进“立德树人”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思想政治和课程思政教育目标一致、教育内容互补、育人功效一致,两者之间存在极强的契合性。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唯有立足于思想政治和课程思政的内在联系,才能通过强化认知、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优化并创新教学过程、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协同育人评价体系等促进高中思想政治和课程思政同向而行,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高峰. 普通高中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双向协同育人功效的实践探索[J]. 求知导刊,2022(29):107-109.
[2]李娜. 高中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D]. 喀什:喀什大学,2022.
[3]易炜,徐旻晶.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J]. 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1(08):28-30.
[4]杨红. 高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路径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1.
[5]张小莲.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探析[J]. 互動软件,2021(08):4282.
(责任编辑:张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