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悬在老窗台
2023-12-04项南
那房子绝对算老屋,被弟弟涂成深灰色,感觉暗沉沉的。但窗台总有几朵小花插在瓶子里,让人眼前一亮。
那是妈妈的插花。妈妈自己能下地溜达时,只要有花的季节,瓶子里的花就会经常换样。印象最深的是两年前那个晚秋,三朵小白菊被妈妈采回来,插在窗台上的瓶子里。第二天,一场冻雨,所有的花草都冻成了标本,唯独这三朵小白菊,水润润的,隔着窗户,看冰雨中的同族一夜间凋零。
不过,这样的插花,经常被我们忽视。
妈妈病了,但她依旧喜欢花,依旧喜欢把园子里或者路边的小野花摘回来,插在瓶子里,一个人的时候,看着它们发呆。也许妈妈在默默地跟花儿倾诉那些深埋的心事吧。我猜,但不确定。在妈妈的六个儿女中,我是最不贴心的那个。用妈妈的话说,我就是一个假小子,从小就野,大了又是一个丢三落四的马大哈,让人不省心的主儿,所以我离妈妈的心事最远。可是,我终究还是妈妈的女儿,也有着不为她所知的细腻。
2021年春天,妈妈病得很重,我心疼,却不知道怎样表达做女儿的心意。我给她洗头,给她泡脚,虽然有时毛毛愣愣,水温冷一下,热一下,但我努力又小心地去做。有空,我就给妈妈买好吃的东西。后来,医生要求妈妈只可进流食,妈妈已经没有了选择食物的权利。
妈妈最不喜欢粥、汤、羹这类流食,也包括果汁。尽管她不喜欢,还是被我们姐妹几个哄着,将这些食物送到她嘴里。妈妈很配合,尤其我做的汤汤水水,她会努力让自己吃点儿。我知道妈妈是不想辜负我这个笨蛋的努力,不管多难吃,她都说好吃好吃。
我们看着,眼泪泡在自己的饭碗里,哽咽着。尽管妈妈已经很虚弱了,但她还是喜欢窗外的阳光,还有街上的人流。我们姐妹几个时常推着轮椅,陪妈妈在街上慢慢地走。也只有走在街上,妈妈才能打起精神,看路边刚睡醒的小草和蒲公英,浅浅地笑一下。我们来不及用手机抓拍,那笑便一闪而过了。
我猜妈妈会经常想起她一个人散步,随手摘下一朵小花,放在窗台花瓶里的情景。妈妈不是诗人,也不是作家,但却写了不少日记,比如:“岁月风痕,滑过经年,想起年轻时的梦,后半生在他乡飘零,总有一丝说不出的迷茫,有很多时候,莫名的忧伤袭来一缕淡淡的乡愁。也许叶落终要归根,身边的一切美好,远不及家乡的一缕炊烟、一句童谣更有感染力。”
妈妈想家,我们也想家,但我们都离开了我们最眷恋的地方。也许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也是我们两代人的宿命。心心念念,牵牵绊绊,只为故乡一把黄土,正如妈妈所写:“青山巍巍承载多少磨难?积淀多少回忆……”
妈妈这一生也有文学梦。有段日子,妈妈一直花钱追网络小说,后来居然不看了。我好奇,问妈妈怎么不看了?妈妈说,没意思,一百部小说一个模板,就是换个角色和场景而已,如果我年轻点儿,没这多毛病也能写。
我瞬间沉默,特别想哭,后悔自己这时才体会到,妈妈跟爸爸一样,都是有梦想的人,只是在苦日子面前,要吃饭,还要养活我们这些孩子,她是没有选择机会的。
就如妈妈当年嫁给爸爸一样,她不能选择。妈妈在日记里写着:“无论我们怎样干,还是欠生产队三角债,父亲把我叫来,对我说,你应该订婚了,咱家人口多,生活困难。我听父母的话,就订婚了。父亲说我长大了,可是我才17岁啊。”
妈妈认命了,但其中的无奈和苦涩或许让她背负了一辈子。或许妈妈那时也有心仪的恋人,无法想象她是怎样割舍的。
妈妈认命了,但她的内心一直没向岁月投降。她喜欢花,一直没改变。我们小的时候,衣服上有绣花,鞋子上有绣花,门帘上有绣花,我家老屋窗台上也有花,菜园子边边角角还种花,有步步高、艳粉豆、芨芨草、格桑花、旱地莲等。
那个时候没有井,爸爸挑水浇园子,偶尔累得抱怨,拿花撒过气,刨过。没几天妈妈又栽上一批,爸爸也只好默默澆水。对妈妈来说,花儿不是点缀日子的,是她把苦日子撑下去的希望。
这个春天,窗台上不能没有那些小插花,盆栽再美,也不是妈妈想要的感觉,尤其在这个春天,花儿不能落。妈妈喜欢的花花草草还没醒来。
推着妈妈走在街上,路边早醒的只有艾蒿和蒲公英,我们随手折了放在她手里,她静静地看着,叹着气。一枝艾蒿,妈妈别在炕柜上,艾蒿一天天枯萎,妈妈的眼神也一天比一天黯淡。
于是我们急切地渴望园子的桃花、杏花、李子花,还有苹果花早点回到枝头,妈妈的眼神也许会跟着明媚起来。可是这个春天真的有点不通人情,花儿也跟着矜持,满园子的树都在风中静默着。
窗台的那个瓶子不能空着。
五妹从网上买来鲜花,放进去,妈妈看着那些花,眼里有了光。月亮似乎也变得有人情味儿。夜晚绕过窗前的树,照着妈妈窗台上的那瓶花儿。我们小心翼翼,陪着妈妈,生怕一个转身,她就闭上眼睛,不再睁开。
妈妈身上的血,不知道流到哪儿去了。她的脸色比月色还白,眼眶和嘴唇没有一点生命的红润。我们求医生给妈妈补血。医生说,补血可以,可是血不能这样补,前几天给老太太补的血量差不多能挺三个月,而现在才十几天,这血去哪儿了?我们也得研究研究。
没有血,妈妈会休克的。我们不顾一切,只要求补血。医生无法拒绝我们迫切的请求,妈妈又精神起来。
出院时,住院部楼下的桃花已经开始凋落。妈妈说,让我看一会儿吧。我们把妈妈推到桃树下,花瓣不时落在妈妈的腿上,她就静静地看着,眼神里满满的忧郁和眷恋,好像在跟花儿告别。也许妈妈自己明白,这是她在这个世界,最后一次在花前停留了。
一周后,妈妈家的小菜园里,蒲公英开了一地,各种树上的花也渐次开放。妈妈的睡眠越来越少,白天总是隔着窗户,看着那些花开了又落。她的精神时好时坏,我们的心也跟着起起落落。
终于满树的花,变成小小的青果,妈妈爱上那些小青杏。我们买的蓝莓、车厘子、火龙果,葡萄,妈妈都不想吃,说最好吃的还是树上那些小青杏,有老家园子里那两棵老杏树的味道。然后她问,你王大爷家门口的芍药快开了吧?那几簇芍药下丢丢可没少打滚儿。
丢丢是妈妈的小宠,一只漂亮的英格兰折耳猫。妈妈住院时,四妹把它带回家照顾,妈妈出院回家第一次提起丢丢。四妹二话没说,打电话给妹夫,把丢丢送回来。但我们却没办法跟王大爷家的大粉芍药通话,让它早点开花。
母亲节到了,我买了一个花篮,插上去的都是红色康乃馨,白天放在妈妈的枕头边上,晚上依然放在窗台。妈妈看着花儿娇艳的颜色感叹,真好看,不落多好。是啊,花儿不落多好,就像妈妈不老不病一样,多好。
姐妹们努力让花在妈妈的床头开着,香着。五妹从武汉带回比小碗口还大的月季,粉嘟嘟的,幽香扑鼻。妈妈说,这辈子就没看过这么大、这么中看的月季,甚至有一天迷迷糊糊中,妈妈说真好看。我问妈妈,啥好看呀?妈妈说花和孩子。我又问,你哪个孩子那么好看呀?妈妈说都好看。我偷偷哭了。我知道,妈妈哪个孩子都舍不下。
妈妈走的那天是阴历四月初八,初七那天我跟妈妈有说有笑,妈妈说还想吃内蒙古的特色“格斗子”。因为没有合适的工具,之前我用笊篱扣过来,给妈妈做过,妈妈说好吃,但怕我费劲。难得有妈妈想吃的东西,可是姐妹们都去排队扎疫苗,回来一闹腾,我还没来得及做,妈妈就睡着了。没过多久,妈妈突然自己爬起来,也不知道去拿什么,身边的妹妹急忙去扶,妈妈却瞬间休克,再也没醒过来。
第二天中午,妈妈安静地走了,走时,身体很软,模样像个睡着的孩子,柔美、恬静。邻居们惊叹,这人怎么走得这样好看呢?像年轻的姑娘。
媽妈曾经写过:“我有儿女承欢膝下,但我还是思念故乡,一道被岁月划伤的心,唉!望月。想家。”
妈妈不仅自己想家,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的一切。我手里有块小石头,是妈妈给我捡的,她说这石头我给你留了好久,每次你回来我都忘。那天为了找这块小石头,她东西屋翻了个遍,找得直急眼,非得说让弟弟给扔了。我拦不住,只能由着她找,终于找到时,我才明白,原来那石头上有个人影,像我小时候画的画。
妈妈一直恋着老家,我们决定送妈妈回故乡。午夜时,我们到达南山脚下,把车停在自己家的地里。这片地是我们的根,也是我们星夜兼程赶回来、安放妈妈灵魂的地方。可月亮那天没跟着我们上路,黑漆漆的夜,姐妹几个轮流抱着妈妈的骨灰,谁都不想放手,就想这样一直抱下去,守着妈妈,守着脚下这片土地。
天亮了,亲友们都来了,来送妈妈最后一程。有个叫赵殿发的,他喘得很重,左手拎着铁锹,右手拎着一大捆黄纸往山坡上爬。我走过去劝他,喘成这样别上去了。他说,不行,我爬也要爬上去,我得送老婶这最后一程。
下葬时,妈妈坟前摆满鲜花,亲友们都知道妈妈喜欢花,就像月亮习惯在妈妈窗台悬停,等待那个喜欢在窗台上摆小插花的女人。不论多久,只要有月亮的日子,那个窗台上就有一缕光悬停,一动不动。
作者简介>>>>
项南,原名项桂颖,辽宁省作家协会十届四次全委会委员,沈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有作品发表在《中国艺术报》《绿风》《星星》等刊物,散文集《草原上的格桑花》获第四届辽宁散文丰收奖二等奖。
[责任编辑 铁菁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