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致胡适手札一通
2023-12-04王增宝
耿云志主编的《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1994年版)一书中,有一通朱光潜来札,不见于安徽教育出版社的《朱光潜全集》,亦不见于迄今只出至第十五册的中华书局版《朱光潜全集》(“新编增订本”,计划出版三十册)。
朱光潜与胡适的交往约始于1933年。是年一月,尚在欧洲留学的朱光潜发表文章《替诗的音律辩护》,批评胡适“作诗如说话”的观点。同年,经毛遂自荐和友朋说项,朱光潜接到时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的聘约,回国任教北大西语系。抗战胜利后,又是由北京大学校长胡适敦请,朱光潛回到北大出任西语系主任。朱光潜对胡适抱有感激心理,胡适亦十分欣赏朱光潜的学识。二人多年共事,且在思想上都倾向自由主义,但他们的日常往来似乎并不密切,现存彼此往来书札也极为少见。因此,朱光潜的这一通书信便显得弥足珍贵。原札释文如下:
适之先生:
听说教部拟派一人参加联合国文教组织之文艺工作,人选尚在物色中,我任教已十五年,很想出国一行,藉长见闻,您能否向朱部长为我一推荐?汤先生快回国了,我如果暂去,对学校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希望您能给我一个进修的机会。专颂
时祺
光潜拜上
四月廿八日
此信写于1948年4月28日,当时胡适正在南京参加“国大”会议。信中提到的“朱部长”,即时任教育部长的朱家骅;“汤先生”,即汤用彤。汤于1947年8月赴美讲学,其文学院院长职位由朱光潜代理一年。朱光潜自谓“我任教已十五年”,即从1933年进北大开始算起。代理院长一年后,朱光潜托胡适谋求出国机会,只是为了“进修”吗?
此时内战方殷,北大校园内也不平静。1948年的“四月风暴”中,“反迫害、反饥饿”运动进入高潮。国民党政府屡屡出动武力,厉禁学生组织和活动。4月8日,北平警备司令限令北大当局在中午十二时前交出十二名学生自治会成员及人权保障委员会负责人;4月11日,北平当局策动所谓请愿团,向北大红楼及东斋教授宿舍投掷砖头石块。4月12日,包括朱光潜在内的北大教授决议罢教七天,并拟发《罢教抗议暴行并呼吁保障教育安全宣言》。
朱光潜在政治上持自由主义立场,希望超然于政党政府之外影响民意,进而形成民主政治中的一种平衡力量。因此,他一方面肯定学生活动是青年人不平则鸣的表现,并参与对抗当局的行动,另一方面也担心青年成为政党斗争的工具。因此,当北大学生在文学院教学楼集会,朱光潜曾下令封闭教学楼,这当然会招致进步学生的质疑和指责。处于政府和学生之间,作为代理院长的朱光潜陷入一种矛盾境地。在1947年12月22日发表的《自由分子与民主政治》一文中,朱光潜描述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当时中国的尴尬位置,言语间颇为无奈:“他被挤在夹缝里,左右做人难。在朝党嫌他太左,在野党嫌他太右。”
而在朱光潜致书胡适之前约两个月,即1948年3月1日,由中共文委领导的《大众文艺丛刊》第一辑在香港出版,并陆续出现在上海、南京、北京等地的书市中。主编邵荃麟在《对于当前文艺运动的意见》这份纲领性文件中,将朱光潜、沈从文等人定性为“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帮凶和帮闲文艺”的代表;郭沫若的《斥反动文艺》则将“国民党监察委员的朱光潜教授”视为反动的“蓝色”作家。考虑到“桃红色”定性对于沈从文的巨大打击,这些充满火药味的批判,必然会给朱光潜带来一定的精神压力。同时,校园中的混乱,也不断激发着他对于国民党政权的失望情绪。朱光潜或许感到厌倦和疲惫,一时萌生去意。大时代变迁下知识分子处境的艰难及心境变化的微妙,由这通书信可窥见一斑。
作为美学大家,朱光潜并不以书法著称,他对于书法艺术的看法,多本自其“移情”“内摹仿”等美学观念。关于写字精进的程序,他曾提出“疵”“稳”“醇”“化”四境。朱光潜青少年时期于书法未正式下过功夫,而颇服膺苏东坡的“我书意造本无法”之说。此札为行草,因系日常书写,草法虽讲究而不刻意,笔画柔和流畅,字体方圆并发,章法疏阔从容。可以想见,一位学识丰富的文人独处书斋,虽有外部纷扰,而尚能平心静气,其手腕驯熟,点画之间皆是性情的流露:冷静沉着,温和深厚。
作者简介>>>>
王增宝,文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从事文艺理论、近现代文艺文献研究。著有《清末民初小说艺术身份的确认》《〈作家〉复刊履痕:1978—2018》。
[责任编辑 胡海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