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棕榈酸分子结构及热变性研究

2023-12-04于宏伟陈明锐周子轩

保定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分子结构棕榈二阶

于宏伟,陈明锐,周子轩

(1.石家庄学院 化工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2.河北省麻醉药技术创新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35)

棕榈酸是一类重要精细化工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1-2]、医药[3-4]及畜牧[5-6]领域.棕榈酸的应用与其特殊的长碳链分子结构有关.棕榈酸的相变温度约为333 K,不同温度下,棕榈酸相态的改变,进一步影响了棕榈酸应用性能,但由于传统检测方法的局限性,相关研究少见报道.中红外(MIR)光谱应用于有机物分子结构的研究[6-12],原位变温中红外光谱(TD-MIR)则可方便地开展有机物结构热变性研究[13-18].因此,本文以棕榈酸为研究对象,采用MIR光谱及TD-MIR光谱分别开展了棕榈酸分子结构及热变性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

本研究使用的实验材料棕榈酸为天津市百世化工有限公司出品,分析纯.

1.2 仪器

本研究使用的仪器为:Spectrum 100型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美国PE公司);Golden Gate型单次内反射ATR-FTIR变温附件(英国Specac公司).

1.3 实验方法

一维MIR光谱数据的获得采用PE公司Spectrum v 6.3.5操作软件,二阶导数MIR光谱是一维MIR光谱数据通过Spectrum v 6.3.5操作软件计算而来(平滑点13).

2 结果与讨论

2.1 棕榈酸分子结构MIR光谱研究

首先开展了棕榈酸分子结构一维MIR光谱研究(图1A).据相关文献报道[19-20],2 953.94 cm-1处的吸收峰是棕榈酸分子CH3不对称伸缩振动模式(νasCH3-棕榈酸-一维);2 914.42 cm-1处的吸收峰是棕榈酸分子CH2不对称伸缩振动模式(νasCH2-棕榈酸-一维);2 871.41 cm-1处的吸收峰是棕榈酸分子CH3对称伸缩振动模式(νsCH3-棕榈酸-一维);2 847.85 cm-1处的吸收峰是棕榈酸分子CH2对称伸缩振动模式(νsCH2-棕榈酸-一维);1 697.73 cm-1处的吸收峰是棕榈酸分子C=O伸缩振动模式(νC=O-棕榈酸-一维);1 471.58 cm-1(δCH2-1-棕榈酸-一维)和1 463.56 cm-1(δCH2-2-棕榈酸-一维)处的吸收峰是棕榈酸分子CH2变角振动模式(δCH2-棕榈酸-一维);1 410.80 cm-1处的吸收峰是棕榈酸分子中与COOH相连的CH2变角振动模式(δCH2-3-棕榈酸-一维);1 310.04 cm-1(ωCH2-1-棕榈酸-一维)、1 293.61 cm-1(ωCH2-2-棕榈酸-一维)、1 271.52 cm-1(ωCH2-3-棕榈酸-一维)、1 250.23 cm-1(ωCH2-4-棕榈酸-一维)、1 228.23 cm-1(ωCH2-5-棕榈酸-一维)、1 207.69 cm-1(ωCH2-6-棕榈酸-一维)、1 187.94 cm-1(ωCH2-7-棕榈酸-一维) 处的吸收峰是棕榈酸分子CH2面外摇摆振动模式 (ωCH2-棕榈酸-一维);726.94 cm-1(ρCH2-1-棕榈酸-一维) 和 720.04 cm-1(ρCH2-2-棕榈酸-一维)处的吸收峰则是棕榈酸分子CH2面内摇摆振动模式(ρCH2-棕榈酸-一维),相关光谱数据见表1.

图1 棕榈酸分子结构MIR光谱(303 K,4 000 cm-1~500 cm-1)

表1 棕榈酸分子结构的MIR光谱数据(303 K)

进一步开展了棕榈酸分子结构二阶导数MIR光谱的研究(图1B),相关光谱数据见表1.

研究发现,在1 800 cm-1~1 100 cm-1频率范围内(图2),棕榈酸分子主要官能团的一维MIR光谱具有一些肩峰,而棕榈酸分子二阶导数MIR光谱的谱图分辨能力要优于相应的一维MIR光谱,相应的肩峰得到了很好的分离,并能提供更加丰富的光谱信息.

图2 棕榈酸分子结构MIR光谱(303 K,1 800 cm-1~1 100 cm-1)

2.2 棕榈酸分子结构二阶导数TD-MIR光谱研究

棕榈酸分子官能团主要集中在五个频率区间,分别是第Ⅰ频率区间(3 000 cm-1~2 800 cm-1)、第Ⅱ频率区间(1 800 cm-1~1 600 cm-1)、第Ⅲ频率区间(1 500 cm-1~1 400 cm-1)、第Ⅳ频率区间(1 350 cm-1~1 150 cm-1)和第Ⅴ频率区间(750 cm-1~700 cm-1).因此,在这五个频率区间,采用二阶导数TD-MIR光谱进一步研究了温度变化对棕榈酸分子结构的影响.

2.2.1 第Ⅰ频率区间棕榈酸分子结构二阶导数TD-MIR光谱研究

试验发现,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棕榈酸分子 νasCH3-棕榈酸-二阶导数、νasCH2-棕榈酸-二阶导数、νsCH3-棕榈酸-二阶导数和 νsCH2-棕榈酸-二阶导数对应的吸收频率发生了明显的蓝移,相应的吸收强度进一步降低(图3),相关光谱数据见表2.

图3 棕榈酸分子结构二阶导数TD-MIR光谱(3 000 cm-1~2 800 cm-1)

表2 第Ⅰ、Ⅱ频率区间棕榈酸分子结构的二阶导数TD-MIR光谱数据(303 K~523 K)

333 K~343 K温度区间内,棕榈酸分子 νasCH3-棕榈酸-二阶导数、νasCH2-棕榈酸-二阶导数、νsCH3-棕榈酸-二阶导数和 νsCH2-棕榈酸-二阶导数对应的吸收频率及强度变化最为明显.这主要是因为棕榈酸分子的相变温度约为336 K,在333 K~343 K温度区间内,棕榈酸分子的晶体结构被破坏,进而转变为液态.

2.2.2 第Ⅱ频率区间棕榈酸分子结构二阶导数TD-MIR光谱研究

据相关文献报道[20],303 K的温度下(相变前),棕榈酸主要存在三种构型,包括:反式二聚体(构型1)、顺式二聚体(构型2)、开环二聚体(构型3),其中1 685.36 cm-1处的吸收峰归属于棕榈酸反式二聚体,1 700.36 cm-1处的吸收峰归属于棕榈酸顺式二聚体,1 714.14 cm-1处的吸收峰归属于棕榈酸开环二聚体(图4).333 K~343 K温度区间内(相变过程中),1 747.61 cm-1处的吸收峰归属于棕榈酸单体(构型4),1 687.53 cm-1处的吸收峰归属于棕榈酸反式二聚体,1 710.40 cm-1处的吸收峰归属于棕榈酸开环二聚体.353 K~523 K温度区间内(相变后),棕榈酸的构型主要包括:开环二聚体及单体,相关光谱数据见表2.

图4 棕榈酸分子结构二阶导数TD-MIR光谱(1 800 cm-1~1 600 cm-1)

研究发现,相变前,由于棕榈酸分子间的较强氢键作用,因此并没有棕榈酸单体的吸收峰.相变过程中,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进一步破坏了棕榈酸分子间的氢键作用,棕榈酸反式二聚体先生成棕榈酸顺式二聚体,进一步生成棕榈酸开环二聚体和棕榈酸单体.相变后,棕榈酸开环二聚体的含量要远高于棕榈酸单体,主要原因是棕榈酸分子间仍存在着一定的分子间氢键作用,相关机理见图5.

图5 棕榈酸相变机理

2.2.3 第Ⅲ频率区间棕榈酸分子结构二阶导数TD-MIR光谱研究

试验结果显示,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棕榈酸分子 δCH2-1-棕榈酸-二阶导数和 δCH2-2-棕榈酸-二阶导数对应的吸收峰趋于消失,而323 K~333 K是一个临界温度范围(图 6).棕榈酸分子 δCH2-3-棕榈酸-二阶导数对应的吸收频率发生明显的红移,相应的吸收强度进一步降低,相关光谱数据见表3.

表3 第Ⅲ、Ⅴ频率区棕榈酸分子结构的二阶导数TD-MIR光谱数据(303 K~523 K)

研究发现,δCH2-1-棕榈酸-二阶导数和 δCH2-2-棕榈酸-二阶导数是棕榈酸分子晶体结构对应的特征红外吸收频率.在323 K~333 K温度区间内,进一步破坏了棕榈酸分子晶体结构,进而其对应的裂分双峰消失.333 K的温度下,1 468.12 cm-1频率处发现了新的吸收峰(δCH2-A-棕榈酸-二阶导数),随着温度的增加,对应的频率发生红移,相应的吸收强度进一步降低.

2.2.4 第Ⅳ频率区间棕榈酸分子结构二阶导数TD-MIR光谱研究

经过试验,303 K的温度下,在1 350 cm-1~1 150 cm-1频率范围内,棕榈酸分子 ωCH2-二阶导数存在着一系列间隔均匀的吸收带(间距约为20 cm-1),随测定温度的升高,棕榈酸分子 ωCH2-1-棕榈酸-二阶导数、ωCH2-2-棕榈酸-二阶导数、ωCH2-4-棕榈酸-二阶导数、ωCH2-6-棕榈酸-二阶导数和 ωCH2-7-棕榈酸-二阶导数对应的吸收峰趋于消失(图7).333 K~343 K是一个临界范围,343 K的温度条件下,在1 278.57 cm-1和1 239.57 cm-1频率处发现2个新的红外吸收峰.393 K的温度条件下,在1 277.30 cm-1频率处发现1个新的红外吸收峰,而493 K温度下,棕榈酸分子ωCH2-二阶导数对应的红外吸收峰消失.相关光谱数据见表4.

图6 棕榈酸分子结构二阶导数TD-MIR光谱(1 500 cm-1~1 400 cm-1)

研究发现,棕榈酸分子ωCH2-二阶导数对于温度变化非常敏感.303 K~333 K温度区间,棕榈酸分子处于最稳定的反式二聚体构型.343 K~383 K温度区间,棕榈酸分子构型主要为:顺式二聚体和开环二聚体.其中1 278 cm-1处的吸收峰归属于棕榈酸分子开环二聚体构型(ωCH2-开环二聚体棕榈酸-二阶导数),1 239 cm-1处的吸收峰归属于棕榈酸分子顺式二聚体构型(ωCH2-顺式二聚体棕榈酸-二阶导数).383 K~483 K温度区间,棕榈酸分子主要包括开环二聚体构型;493 K~523 K温度区间,棕榈酸分子主要包括单体构型,而对应的红外吸收峰进一步消失.

2.2.5 第Ⅴ频率区间棕榈酸分子结构二阶导数TD-MIR光谱研究

试验发现,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棕榈酸分子ρCH2-1-棕榈酸-二阶导数和 ρCH2-2-棕榈酸-二阶导数对应的吸收峰趋于消失,而 313 K~323 K 是一个临界温度(图8).研究发现了 ρCH2-1-棕榈酸-二阶导数和 ρCH2-2-棕榈酸-二阶导数是棕榈酸分子晶体结构,以及其对应的特征红外吸收频率.在313 K~323 K温度区间内,棕榈酸分子晶体结构被破坏,而其对应的裂分双峰进一步消失.在323 K温度下,721.44 cm-1频率处发现了新的吸收峰(ρCH2-A-棕榈酸-二阶导数),随着温度的增加,对应的频率发生红移,相应的吸收强度进一步降低,相关光谱数据见表3.

图8 棕榈酸分子结构二阶导数TD-MIR光谱(750 cm-1~700 cm-1)

表4 第Ⅳ频率区间棕榈酸分子结构的二阶导数TD-MIR光谱数据(303 K~523 K)

3 结论

棕榈酸分子红外吸收模式主要包括:νasCH3-棕榈酸、νasCH2-棕榈酸、νsCH3-棕榈酸、νsCH2-棕榈酸、δCH2-棕榈酸、ρCH2-棕榈酸和ωCH2-棕榈酸.303 K的温度下(相变前),棕榈酸的主要种构型包括:反式二聚体、顺式二聚体、开环二聚体.333 K~343 K温度区间内(相变过程中),棕榈酸的主要构型包括:反式二聚体、开环二聚体及单体.353 K~523 K温度区间内(相变后),棕榈酸的主要构型包括:开环二聚体及单体.本项研究拓展了MIR及TD-MIR光谱在棕榈酸分子结构及热变性研究的范围,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

猜你喜欢

分子结构棕榈二阶
它们可以用来书写吗
一类二阶迭代泛函微分方程的周期解
三步法确定有机物的分子结构
一类二阶中立随机偏微分方程的吸引集和拟不变集
二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一类二阶中立随机偏微分方程的吸引集和拟不变集
棕榈树
棕榈
棕榈设计有限公司
解读分子结构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