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年来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动态、发展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数据解读

2023-12-04余国江尹建慧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研究

余国江,尹建慧

(1.合肥学院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31)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部分地方高校响应国家政策,开始向应用型转变。时至今日,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已有20多年的历程,国家前后已发布实施众多相关政策文件,大批的专家、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学术成果。然而,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进展如何?研究热点是什么?未来研究方向是什么?鲜有专家、学者对此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本研究采用CiteSpace软件,从知网检索1999—2022年应用型本科教育领域的相关文章并进行可视化分析,力求回答以上诸多问题,为新时代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创新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助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一、研究工具与方法

(一)研究工具

传统的文章计量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呈现所研究文章的数量关系、知识结构关系以及学科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本文借助陈超美博士研发的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做图谱式研究。该软件基于“共现聚类”的思想,针对施引文章的合作图谱(作者合作与机构合作)与共现图谱(特征词、关键词)及被引文章的共引图谱(文章共被引、作者共被引)[1]。这款软件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能够明了地展示所要研究领域的科学知识图谱,直观展现“藏”在大量文章中的规律、研究领域热点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均来自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是在高级检索中以“应用型本科”为主题词,同时叠加主题词“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型大学”进行精准检索获得。为保证检索结果的可靠性和权威性,文章的来源刊物类别选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和北大核心刊物,由于应用型本科通常是指1999年以后升格的本科院校,所以检索时间范围设置为1999年1月1日—2022年6月5日(文章检索日),经检索共获得文章2282篇。通过进一步剔除院校简介、会议和访谈等非研究型文章,最终得到用于本文数据分析的2108篇文章。

(三)数据处理

将中国知网(CNKI)检索库中筛选后的文章分别以“RefWorks”格式导出。本研究运行CiteSpace(5.8.R3版本)对2108篇文章进行数据转化,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领域的发文机构、作者、关键词共现和关键词突现等内容进行计量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数量趋势

有关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的文章出现在核心期刊上的最早时间是1999年。从整体发文趋势来看,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1999—2016年发文篇数呈上升趋势,并在2016年发文量达到峰值,为280篇。

我们进一步对发文期刊进行统计,发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发文量10篇以上的期刊有2个,分别是《中国高教研究》(30篇)、《高等教育研究》(18篇);发文量4—9篇的期刊有5个,分别是《教育研究》(9篇)、《吉首大学学报》(7篇)、《现代教育技术》(7篇)、《现代情报》(7篇)、《江苏社会科学》(4篇);而《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战线》和《科技进步与对策》等期刊的发文量皆为3篇。

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热潮的兴起与国家政策、相关会议研讨有关。1999年国家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分别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写入文件中。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颁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明确指出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这一系列文件的颁布、实施,使应用型本科从单纯的学术概念上升为国家教育政策制订关注的重要问题,为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2]。与此同时,2001年教育部在长春召开了“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3],2013年相关高校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联盟。这些政策的颁布、会议的召开和联盟的成立是促使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的关键原因。但是2016—2022年发文量有所减少,研究呈现趋冷迹象,这背后原因有待进一步深究。

(二)高被引文章分析

文章是人类知识重要的载体之一,论文引用次数越多证明其学术影响力和学术价值越大。表1罗列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领域中被引频次排在前7位的文章。《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什么是应用型本科?》位列前3,说明这3篇文章在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领域影响力较大。

表1 高被引文章(前7位)

在2014年发表的《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一文中,吴中江和黄成亮主要提出了“是什么”和“怎么办”两个问题。针对“是什么”问题,该文指出:应用型人才的本质内涵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是高等教育应用价值的直接载体,并将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进行概念上的辨析。针对“怎么办”这一问题,两位学者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教学方法、质量评价标准、培养途径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4]。

在2009年刊发的《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这篇文章中,潘懋元和车如山两位学者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紧抓发展目标、学科专业、服务面向、教学、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与科学研究七个方面的定位,从而明确自身办学方向。此外,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设置应用性课程、专业,并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创新人才[5]。

在《什么是应用型本科?》一文中,潘懋元先生提出应用型本科应该有四个共同特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应用型本科应该以教学为主、应用型大学应该以面向地方为主。另外,他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工作与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的方法[6]。

(三)发文机构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探究某一研究领域的机构分布可以为整合科研合作资源提供新的思路[7]。表2显示的是前8位发文单位。根据表2可以看出:北京联合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厦门大学等几所院校在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领域发文篇数靠前,应用型本科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其中,北京联合大学以68篇文章位居榜首,南京工程学院以57篇文章名列第二,随后依次是厦门大学、徐州工程学院、盐城工学院等。值得注意的是,从发文单位的属性来看,研究成果丰富的单位大都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

表2 前8位发文单位

(四)发文作者分析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不仅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位学者的成果产出量,还可以发掘该研究领域的核心学者及其团队合作关系[8]。运行CiteSpace软件对作者合作共现分析,共得到581个节点,177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11的合作网络图谱(如图1)。在作者合作网络图谱中字号大小代表作者发文数量,字号越大说明作者文章产出越多,反之则说明越少。从图1可以看出,字号大的作者有顾永安、鲁武霞与姜煜林等。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作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学者们之间相互交流形成合作网络。从图1可明显看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领域3人以上构成的合作网络主要有两个,分别是以李天华等人、李金海等人形成的学术合作团队。根据图谱显示,由两位学者形成的合作网络和单独节点较多,这说明目前该领域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仍有很大潜力和空间可以挖掘、拓展。

图1 作者共现网络图谱

(五)关键词分析

1.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关键词是一篇文章内容和核心观点的凝练提取。本研究对符合条件的2108篇文章的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通过共现次数来测度它们之间的亲疏关系,进而分析研究领域热点以及热点演进过程。我们运行Citespace软件后建立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在图2中节点的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节点越大,表示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从图2可看出节点较大的关键词有“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等。

图2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中介中心性是一个节点在整个网络图谱中连接其他节点的中介能力,这类节点往往起到“桥梁”的作用,在图2中节点的颜色越深则表示该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越高,影响力越大。我们将高频类关键词及其中心性整理为表3。由表3可知,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领域关键词的频次和中介中心性存在明显正相关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与其他关键词互动性较强。

表3 高频关键词和中心性列表

2.关键词聚类网络图谱

关键词聚类是指把关系紧密的关键词聚成一类,用来观察目前某个研究领域形成了哪几个研究类团。关键词聚类是在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度研究,采用LLR算法将关系紧密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并为每个关键词赋值,同一聚类中数值最大的关键词当选该类团的代表。“size”表示某一类团当中“成员”数量;“silhouette”表示检引度,表示某一类团内部成员之间的紧密程度或成员的同质性,一般情况下该数值大于0.7,说明成员间的紧密程度良好或类团内部成员比较类似,即聚类成功。我们运行CiteSpace得到模块值(Q值)均值为0.5654、网络同质度(S值)均值为0.8721的知识图谱,见图3。一般来说,当Q值≥0.3说明划分的类团结构是显著的,当S≥0.5,说明聚类是合理的[9]。由此而见,我们的关键词聚类是合理的,并且不同类团之间均存在交叉情况,相互联系紧密[10]。聚类大小值size在15以上有8个板块的聚类研究内容,见表4。

图3 关键词聚类网络图谱

表4 关键词聚类信息表

(六)研究热点分析

根据对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和聚类分析来看,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人才培养出现的频次为138次,培养模式聚类大小为53。自2002年以来,相关学者就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发表的期刊论文,给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数量可观、内容翔实的参考。这一热点研究议题主要着眼于某一具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不同视域和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等。已有研究发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实习实验基地、改革课程体系和加强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优化。有文章对产业学院模式中的人才培养进行了探讨,提出建立“递进拓展式”课程体系,并将课程体系的推进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设基础性课程,第二阶段开设关键技术课程,第三阶段开设行业应用课程。以此提高产业学院模式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11]。

二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产教融合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劳动力市场对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方式从局限在“象牙塔”里的封闭式教育转向校企融合的开放式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理念[12],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提出产教融合的总体要求,拉开了新时代产教融合新征程的帷幕[13]。然而,政策的制定与颁布并不等同于目标的达成。从产教融合的相关文章来看,针对产教融合存在的“浅层化”“不均衡化”等问题,研究成果产出主要集中在“产教融合如何融?”。基于此问题,学者们在体制机制变革、政策优化、模块化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实践路径与建议。

三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建设研究。从相关文章来看,应用型高校专业建设主要从课程、师资和教材等三个维度展开讨论,并从实践层面提出了建议。2019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18号),正式拉开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大幕。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同于普通本科高校,他们锚定地方区域发展需求,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条件[14],采取“差异化”和“比较优势”的策略,开展“特色化”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15]。此外,诸多学者结合建设实际,探讨不同专业产教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他们大多聚焦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践平台讨论对提升专业建设质量的作用。

四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研究。实践教学出现的频次为90。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16],构建高质量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质量的关键一环[17]。从与之相关的研究内容来看,有学者系统深刻地阐述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主张从多种途径提高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18];有学者研究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实现实践类课程目标的达成度等;有学者研究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主要指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并主张以企业的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来提高其质量,构建平台与相关专业真正“同频共振”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学者研究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提出从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现状、制约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发展的因素以及教师在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过程中遇到的疑惑等方面展开论述;还有学者研究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某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提出构建某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管理保障体系等,以之为同类院校提供新思路与借鉴等。

五是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研究。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的有机衔接是打通应用型人才培养“立交桥”的重要环节,也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这一研究热点主题包含的关键词涉及课程体系、高职等。鲁武霞主编《职业教育的阶梯: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立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详细阐明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理论基础、逻辑起点,还指出二者衔接的观念桎梏及其方法突破、保障制度和支持主体等[19],是我国第一本较为系统阐述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相关问题的著作,极具前瞻性。此外,有研究以具体的课程作为研究切入点来建构高职本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课程体系,在分析两个不同层次院校课程衔接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的基础上,大体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教学方式四个维度进行衔接,构建课程体系。也有研究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探索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路径。

(七)前沿领域分析

“突发检测(Burst detection)”基本含义是某一变量在短时间内突然变成热点,被学术界广泛关注。通过对关键词突发性的探索可以发现研究领域从一元到多元的演变趋势;回顾哪些关键词在什么时间段成为热点词;预测哪些关键词会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延续爆发性趋势。在进行关键词突发检测时,将参数伽马值设置为1,参数“Minimum(突现词的最小持续时间单位)”设置为1,共得到19个突现关键词,进而得到图谱(如图4所示)。图谱中“Year”表示某一关键词首次出现的时间;“Begin”表示关键词爆发开始的时间;“End”表示关键词爆发结束的时间;加粗线条部分表示关键词突现的时间段。依据突现词的突现时间,可以把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应用型本科教育探索阶段、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发展阶段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建设阶段。

图4 突现关键词可视化图谱

1.应用型本科教育探索阶段(2001—2012年)

1999年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接近15%”的战略目标。基于此政策的驱动,我国高校在读人数得以大规模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也随之迎来机遇。为了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一大批专科层次的地方高校或独立,或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其中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者居多,如合肥学院(由合肥教育学院和合肥师范学校合并升格而成)、南京工程学院(由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和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而成)等,这些院校被学者们称作新建本科院校。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校间资源竞争加剧,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在“夹缝”中生存,成为其发展面临的一道难题。因此,一些前期具有应用型办学经验或者想要寻求错位特色发展的院校,不约而同地开始了应用型本科办学之路的自我探索,确定了“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

为了进一步推动应用型院校发展和研究,应用型本科联盟应运而生。如2008年,在教育厅支持下,安徽省内十几所新建本科院校率先组成了国内第一个省级应用本科高校联盟——“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部分)联盟”。随后,四川、浙江、湖北等省份也相继成立了省级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20],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发展浪潮中前进。但是,在这一时期探索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新问题: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不清晰,培养目标不明确,而这种应用型本科教育建设的相对滞后性,势必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未来发展后劲[21]。因此,有学者就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的构建等进行阐述与探索,这一探索不但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还极具现实意义。

2.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发展阶段(2013—2016年)

上一阶段的探索,对新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科学定位起了促进作用,但是这些远远不够。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14年4月,“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驻马店举办,参加论坛的178所高校共议“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之路”[22],并发布《驻马店共识》:愿意成为改革的实践者与探索者。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下文简称《决定》),指出“引导部分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院校”。2015年10月,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对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进行决策部署。这些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步入了新发展阶段。随着以转型为主旨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的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呈现新发展样态。在推进主体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从过去的高校自我探索发展成为国家统筹部署、发文加以引导,使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更有系统性、目的性;在办学类型上,应用型本科大学分为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学服务型大学、教学应用型大学和研究应用型大学,丰富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类型。从整体上看,应用型本科教育已经从单纯的学术概念上升为国家重要决策,应用型本科院校数量快速扩张。

3.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发展阶段(2017年—— )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同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17〕3号)明确规定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类型。经过探索和转型发展阶段后,应用型本科教育实现了外延式发展。虽然外延式发展还有空间,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亟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已转变到实现自身的内涵发展上,主要包括产教融合型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基地等。在改革重心上,应用型本科教育从以往关注院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发展为对产业与教育有效深度融合的高度重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积极回应时代呼唤的创新、发展和升华[23]。创新创业教育传递着国家战略的导向、转型发展的指向、培养目标的同向三重意蕴,应用型本科教育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意义重大[24]。在课程设置上,以探索应用型本科与高等职业教育两个主体教育的衔接课程体系协同构建为基础,探究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破解办法,以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情、意、行”的统一和价值观涵化过程中,发挥着难以取代的作用[25]。

三、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运用 CiteSpace文章计量软件,我们对1999年至2022年知网数据库收录的2510篇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题的核心期刊刊发文章进行分析,绘制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包括作者共现可视化图谱、关键词共现及聚类、关键词突现图谱等。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在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领域发文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整体趋势,作者合作表现“整体分散”特点。首先,自1999年至2016年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领域发文量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形成研究热潮。其次,以鲁武霞、顾永安等为代表的学者是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场域的核心作者。南京工程学院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接近三分之一的文章发表在《中国高教研究》上。最后,核心作者和机构目前大多数仍然处于独立研究状态,合作与交流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二,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主要围绕五方面展开论述,分别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产教融合的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建设的研究以及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的研究。

第三,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历经探索、转型与内涵发展三个阶段。

(二)研究展望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应用型本科教育办学定位及办学模式的理论讨论与探索基本完成,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良好成效。然而,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想赓续发展,依然有值得继续探索的空间,如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建设、应用型本科教育生存环境、师资队伍建设、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等。

第一,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把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初步形成了国家层面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高校并行的分类发展格局。将我国高校划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这是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提出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而不是高校层次的划分。目前,一流研究型高校与一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正顺利开展,处于中间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虽也有发文提倡,但情况不温不火,称之为“中部塌陷”。加快发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不仅是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整体战略目标的基本内容[26],还是解决“中部塌陷”问题的一项有效举措。2018年6月,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时任部长陈宝生在会议上强调各类高校都要争创一流本科教育,应用型也要加强一流本科建设[27]。从现实出发,一流应用型本科发展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厘清与破解,既需要社会、政府、企业、高校等各方利益相关者形成合力,也需要在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突破,为建立完善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体系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工匠大国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改善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环境。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想拥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支持和引导。首先,应从法律法规、教育政策等方面给予应用型本科教育良好稳定的制度支撑,国家要积极出台政策、制度,从法律层面明确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属性及地位,采取省部共建的方式,建设一批高水平,能服务我国快速发展的产业的示范性应用型高校。其次,积极构建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生态系统,如机制体制保障、科研成果的转化、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等政策[28],多举措提高应用型本科教育影响力,改变社会对其刻板印象,改善应用型本科教育生存环境。

第三,加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我国正处于建设“双一流”高校的关键时期。作为高等教育院校的一种类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要坚定争创一流的信心,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难以回避的核心问题。合理、科学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在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过程中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首先,“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认定标准不一,导致教师个人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阻抑了个体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其次,“双师双能型”教师招聘渠道不畅。目前来看,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招聘教师时仍是以高学历为导向。这样一来,致使大量具备丰富企业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由于学历的限制而被拒之于门外,无法加入“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中。再次,“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训机制不完善。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相关培训工作未成体系,缺乏相关制度。最后,“双师双能型”教师考评制度不健全。高等院校对教师的考评不应当体现在控制教师的教学量、侧重教师的学术成果产出量等偏重状态数据价值的方面,而应当将为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机械地突出教学投入的外在标准转变为强调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内在标准[29]。鉴于“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在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领域的现实必要性,越来越多的学者将会围绕以上问题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第四,扩展产教融合的深度。对于突现词的分析可以发现,“产教融合”一词延续至今,说明产教融合是近几年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深化产教融合已成为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理念。目前,产教融合高质量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已进入深水区,依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浅表化。校企合作出现“学校热、企业冷,松散型和两张皮”的尴尬局面,没能实现真融真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注重协同性与开放性,推动政府、企业、行业、学校等多方主体的和谐联动,强调校内与校外的结合,推动多元主体深度参与应用型本科教育。

猜你喜欢

应用型院校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