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字之差,让婚姻跨过危机

2023-12-04薇薇

海峡姐妹 2023年11期
关键词:事儿杯子差距

文/ 薇薇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先生和朋友聚完餐回到家,拉着我聊起了这些年和我相处模式的变化,或者说是,我的变化。

从最开始,我觉得什么都要以自己的标准行动,到后来我可以接受他的想法不生气,再到现在我允许自己生气但不控制他的行为。

他感慨于我的变化,我也是感触颇深,顺手发了朋友圈。

一位女性朋友看到后跟我讲了一些她和先生之间的情况。聊了几句后,她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知道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尤其是两个人有差距的时候。”

当时我听到这句话,觉得说得挺在理的。但后来,我发现,我们离事实可能还有一点点距离,甚至说“一字之差” ——婚姻里的两个人,没有差距,只有差异。

差距和差异

汉语词典中,对“差距”的定义是这样的:差距是指事物之间的差别程度,特指距离某种标准的差别程度。给出的例句是“学先进,找差距”。而“差异”的定义是:区别,不同。

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两个词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差距是以某种标准来衡量,如果达不到,就是有差距。但差异是将两件事或事物进行比较,如果不一样,可以说有差异。

对比来看,他们虽然都带有“不一样”的意思,但差距更多地指向孰优孰劣,是带有偏向性的;而差异则是中性词汇,不含褒贬之意。

当我们说对方和自己有差距时,其实是在说,我是好的,你是差的。这种好和差的区分,背后蕴含的是“优越感”。

而婚姻最忌讳优越感。美国心理学家高特曼和罗伯特·列文森是婚姻问题的资深学者。他们对美国中西部的79对夫妇进行了长达14年的跟踪研究,其间有21对夫妇结束了婚姻。

他们通过观察发现,特定的消极行为与离婚有着密切关系,包括大声呵斥、表现出蔑视或发生冲突时不理对方。

为什么这样的不愉快更容易导致分手?心理学家将其归结为一种优越感。

我们生活在一个到处都在比较的社会,对于任何事情都在尝试找标准,分好坏。上学的时候,我们比学习,看分数;工作了之后,比进步,看职级;甚至到了婚姻里,我们对于两个人的“档次”,也都要尝试分个清楚。

然而,当我们在彼此中判断出了优劣,觉得自己比对方更好时,并不意味着自己更强,而是意味着我们不太能把对方的意见当回事。基于这种认知,很难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从对方的视角看问题,也很难在婚姻中看见对方。

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做家务勤快与否,一方的标准是9,另一方的水平只有5。那么,在5和9之间,就是他们的认知偏差区间。对于低的一方,即使他努力做到7,也很难进入对方的视野,被另一个人看到。

而更关键的是,无论是9、5,还是7,其实从来没有绝对标准,更多的只是自己的主观判断而已。

这样的相处模式就会导致夫妻双方对同一件事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样子,看似天天在一起,实际可能生活在两个世界:一方看到的是7和9之间的差距,而另一方在意的是5和7之间的 努力。

长此以往,两个人达成共识越来越困难,一方的不满和另一方的压力,让彼此的相处变成了消耗。

事物都有两面性

如果我们用差距来形容两个人,其中就包含了好与坏的评价。之所以说这样的评价缺乏合理性,是因为没有任何一件事是绝对好或者绝对坏的。

有一段时间,我总是为自己做事谨小慎微,担心别人感受而苦恼。我希望自己能够更加洒脱一些,多照顾自己一些,过得随心所欲一些。

有一天,我偶然间看到一个直播,讲的是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里面讲到了这样一件事:团队要组织开会,会议室的桌子上,有一个杯子被放在特别靠近边缘的地方。有好几位同事都径直走了过去,没理会杯子,但是有一个人停下脚步,把杯子往里边推了推。

直播的主讲人说到,推杯子的这个人,平时做事非常认真,总是会考虑到很多人的想法和感受,能够非常负责地把工作完成,甚至还能主动帮助同事,这是她的优势。为了让她充分发挥优势,公司决定由她来负责部门的工作统筹以及部门间的沟通。

那些不关注杯子的人,的确没有那么心细,但他们可能更大胆,更勇敢,可以在其他方面施展特长。

婚姻不是职场,举这个例子不是说我们要在两个人的关系中发挥特长,物尽其用,而是希望说明,阳光的背后是阴影,阴影的反面也是阳光。当我们觉得对方哪一点不够好时,可以想想另一面有哪些好处。

就像我曾经不喜欢自己的谨小慎微,但是后来也明白,正是这一点让我能够认真地做事,高质量完成任务。

回想刚结婚的时候,我最不能接受先生的一个方面就是他从来不计划三天以后的事儿。

那时候,我觉得自己爱规划,有目标是好事,他整天啥都不想,没任何规划,往小了说是个人目标不清晰,往大了说是对家庭不负责任。

但后来我慢慢发现,爱规划不一定完全是好事,紧盯计划就会少了灵活,计划之外的情况发生时就会产生极大的失控感;而不计划不一定是坏事,因为不认为必须要怎样,所以就可以从容地面对任何场景,见招拆招,表现得更淡定,也更能随机应变。

如何面对不同

*打破自我预设

在我们的脑子里,有很多的“应该”,或者说,有很多需要遵守的规则。这些“应该”就像内置的程序,决定着每个人的习惯和行为模式。

可每个人内心被植入的想法都不同,当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就会互相触碰对方的底线。

这的确会让人不舒服,并一次又一次挑战我们的认知。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触碰和挑战,也是让我们看清自我的 机会。

它让我们去思考,这样的要求来自哪里?即使做不到又怎样?当我们真的去思考、去探索就会发现,我们总是被机械地要求,严格地照做,却很少去想做不到的后果。

它就像一间没开灯的房间,我们以为里面有鳄鱼和怪兽,不能轻易打开房门;但当真正去面对,就会发现,里面空空荡荡,所有阻止我们的,不过是自己的想象。

打破内心的“规则”,其实不会必然带来什么不可承担的后果,相反,它就像放开了分割我们生活的“警戒线”,让我们更自由和灵活。

*寻求有效沟通

两个人在一起,总会因为同一个类型的问题吵架,感觉就像关系的卡点,碰到就爆。这样的问题,其实绝大部分都是因为缺乏有效沟通。

回想我和先生以前的相处模式,大多数时候,我跟他说话并不是在表达自己,而是在揣测对方。当他做的和我想的不一样,我不光会对他的行为不满,还会认定他行为的原因,并且不接受他的解释,觉得解释就是狡辩。

从我自身来说,沟通的目的是希望他能改变行为模式,像自己想的那样做,但实际的效果却是他从不“认错”,也没什么 改变。

真正有效的沟通,目的其实不是改变对方,而是表达自己,让对方清楚自己的感受,以及一件事情对自己产生的影响。

有意思的是,我们费尽心力想要让对方改变时,通常费力不讨好,还容易破坏关系。但是当我们只是想表达自己时,却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对先生早晨起床时间晚感到 不满。

对我自己来说,每天晚上的时间都用来陪孩子,早晨就希望有时间做一点自己的事儿。但有时候赶上孩子醒得早,还要继续陪她玩,就完全没有了自己的时间。

刚开始,先生是雷打不动7点起床。对他来说,这个点不晚。洗漱完,吃口饭,再去上班,一点都不耽误。可是,这就意味着如果孩子7点前醒了,我就要放下手头的事儿来陪孩子。

一段时间后,我心里就有些不满意。当时给他“定性”就是懒,不考虑我的感受。但后来想想,这样的沟通,八成又是吵一架,要不就换个方式试试。

于是,有一天上班路上,我就跟他说:“你每天7点起床,孩子的事儿都是我负责,这样我就没时间做自己的事儿了。”我本来以为,他会像往常一样,找一堆理由。结果没想到,他想了想,说,那我以后早点起。

当对方的行为让自己不舒服,最有效的就是表达清楚事实、感受和对自己的影响。这样的沟通,不是为了要改变对方,而是要寻求对方的配合;不是为了指责对方,而是为了寻求理解。

这种说话方式也避免了对方因为感受到指责而激起本能的防御。当他觉得自己有做或不做的权利,也有影响别人的能力时,反而更愿意出手行动。

*距离包容差异

我有一个朋友讲述过她和先生之间的矛盾。这位朋友是很注重营养的人,平时很少吃“垃圾食品”。

有一天,她和先生去逛超市,看到了辣条,勾起了馋虫,便买了一包。当时因为超市没有小包装,她买的是一大包,但理智告诉她不能吃这么多,于是她选择吃一点,然后把剩下的扔掉。

先生不理解她的做法,觉得这么做不合适,非常浪费。两个人为此多次争执,谁都不能说服谁。

扔掉一包辣条,对两个人的生活其实都没有实质的影响,但他们就是没办法达成一致。这样对自己没影响,就是单纯“看不惯”的事儿,就是两个人的价值观冲突。

如果这样的价值观冲突不是影响关系的大问题,通常可以采取的方法是商量出一个灰色地带,搁置争议。比如上面提到的这位朋友,他们最后的解决办法是——可以扔,但是别让先生看见。

还有另外一位朋友,先生爱干净,家里都要整整齐齐,但妻子并不需要时刻整洁,收拾多了反而找不到东西。最后的解决方案是——书桌是妻子的保留地,无论多乱,先生都不 干预。

年轻的时候以为,两个人的亲密关系应该是没有秘密,步伐一致。但现在明白,我们只是对方生活的一部分,那个在婚姻中还能保留的自我,才是亲密关系最难能可贵的部分,也是彼此尊重和长久相处的灵魂。

那晚聊天的时候,先生跟我说,刚结婚的那几年,他拼尽全力想要让我知道,我们可以不一样。

我要说,十二年过去,我领会的不只是我们可以不一样,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不一样值得好好安放。

猜你喜欢

事儿杯子差距
关于睡眠那些事儿
杯子里有什么
杯子
粘在一起的杯子
圈里事儿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神奇的杯子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孕吐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