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琵琶曲《天鹅》的演奏技法及内涵
2023-12-04檀晨露
檀晨露
琵琶作为我国传统乐器之一, 其演奏技法较为丰富、表现力也较为突出,它能够充分传达出人们的内在情感,因此,它也成为了大众喜爱的民族器乐。
刘德海先生作为优秀的演奏家、作曲家,在拓展琵琶的艺术表现力上颇有建树。他善于在琵琶的传统演奏技法的基础上,吸收西方音乐特点以及现代的技法进行二度创作,丰富乐曲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构思,从而使他的作品既富有民族音乐思想内涵又具有新颖的现代音乐思维及旋律特点。同时,他还创作了许多新的演奏技法——“正反弹、拍弦、山口拨弦、弦上之音”等,这些技法被灵活地运用于乐曲中,使得作品的旋律层次多样,表现力更强,也能更深刻地刻画出作曲家的精神世界。
本文是对刘德海先生于1984 年创作的著名琵琶作品“人生篇”系列中《天鹅》的分析,是刘德海进入中年心境产生变化所作的具有代表性的曲目之一。该曲不仅结合了中西方的音乐特色,更是尝试使用创新性技法,如运用“反正弹”“拍弦”“双勾搭”等谱写旋律,开发了琵琶新的音响效果,不仅刻画了天鹅高洁优雅的气质,也折射出作曲家淡雅潇洒的心境,以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一、《天鹅》的创作背景
《天鹅》这首曲子的灵感来源于刘德海先生1980 年访问奥地利进行交流演出时,偶然间看到花园湖中的天鹅优雅从容而又自由的姿态,联想到君子高洁的气质以及为追求理想从而产生的创作欲望。恰巧在斯里兰卡,刘德海先生观看了名为《顶罐舞》的舞蹈作品,演员们在台上顶着罐子的舞姿韵味,亦使其联想到了天鹅的姿态,从而诞生了《天鹅》这首独具意义的作品。
《天鹅》一曲是刘德海先生首次运用西洋大小调式结合民族乐思写作的琵琶曲,既保留了传统的民族风格,又增添了西方音乐的特征。因此,旋律保有传统音乐创作之感性,形神兼具富有韵味,又充满西方音乐的理性色彩,旋律抒情,技巧华丽,形式新奇。在刘德海先生的笔下,天鹅是高尚的、圣洁的,代表的是一种不凡的气质,传达了刘德海先生对人生真谛的想法,正如乐曲副标题“献给正直者”的寓意一般,表达的是作曲家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不卑不亢的处世之道。
二、演奏技法的运用
(一)传统技法的运用
1.右手技法——轮指
第一部分后半段就运用了大篇幅的轮指,使旋律线条更加流畅婉转,再通过节拍不断切换,加之八度跳音以及切分音、三连音等元素的使用,展现出了一幅天鹅湖中嬉戏、山水辽阔广袤的远景图。
第二部分中使用了“一对一”式长轮,与第一部分中的中慢速长轮不同,这一段乐句需要用点对点的颗粒式奏法,在保证速度的前提下,还要求清晰连贯地在一拍之内奏出多个连续模进的七连音,结合大指挑弦与勾弦以及左手滑音来丰富旋律色彩。
此段对技巧的要求较高,从第一小节的三十二分音符到之后的七连音的安排上,要求每个音与五指轮的每根手指要相对应,最后一个音需将第二个轮指剩余音发出后紧接下一拍,再加上左右手配合产生的音效来装饰,使得旋律在技巧的推动下以密集颗粒状连成线条型而流动起来,音与音的缝隙被填满,个性又清爽。
第三部分中使用了三点轮,仅由食指、中指、拇指三声组成,拇指在二三弦之间来回挑弦,轻巧俏皮。而后在全乐曲高潮部分使用了拂扫轮,使用京剧唱腔中“紧打慢唱”的节奏,由慢唱至快唱,从低音到高音,配合拂扫强弱变化,营造辉煌壮阔的声势,将乐曲推至高点。
2.右手技法——摭分
摭分是基础的指法之一,实际上是由“摭”(用拇指与食指肉往里拨弦)和“分”(拇指挑弦同时食指弹弦)两种指法构成。乐曲以低音区的“分”开篇,要求大关节发力,拇指食指力度均等,音色沉着悠远,保持余音,营造静谧沉稳的氛围感,塑造天鹅端庄挺拔的身姿。这也与第三部分的连续摭分有很大的不同,这里的摭分是小关节发力,虎口稳住的前提下追求轻巧快速,此处主旋律在四弦,右手向外倾斜,降低触弦位置,将重音放在拇指上,突出旋律线条,与食指的伴奏音量形成对比,表现天鹅在面对狂风暴雨时勇敢无畏的精神。
3.右手技法——凤点头
凤点头是经典的传统技法之一,是由右手食指指甲两侧锋来回拨弦,同时拇指勾弦所产生的音响效果,要求食指紧贴琴弦,使音符更密集有力。
在此曲中,凤点头的使用与以往传统乐曲中的使用不尽相同,它打破了常用的规整化节拍的限制,如一小节四拍等,使用该指法弹出散板的音响效果,既保证了凤点头的力度,使它激昂的情绪不受影响,描绘出天鹅飞向高空渐行渐远的开阔画面,又使得感情更加饱满,烘托出作曲家自由洒脱的心境。
4.右手技法——拍弦
拍弦的运用给这首乐曲增添了无限生机,将天鹅拍动翅膀的声音模仿得惟妙惟肖。右手五指并拢拍打四根弦,由缓变急,由弱渐强,同时右手拍打的位置需从下往上再向下,保留余音,模仿出天鹅从起飞到飞向高空的情景。拍弦这一段是第二部分向乐曲高潮的过渡段,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需要在力度和速度上加以控制,自然地衔接下一段。
拍弦看似简单,实则对于拍弦速度变化的安排相当重要。需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天鹅拍翅的频率,不能使过渡段过于匆忙慌乱或是尴尬地不知所云。除此之外,在琴上拍打的位置也十分重要,需拿捏好实、虚、软、硬,模仿出来的音效要贴近客观存在,引发联想。再者即为拍打的力度,以轻拍起步,力度逐渐增加,想象天鹅在湖面纵身跃起飞向蓝天的场景。
5.左手技法——滑音、打音、带音
乐曲开篇在“分”之后,紧接着是一个滑音,通过左手手腕的巧劲儿带动手指向下,使弦音比原按音位增高了一个小三度,与整体乐句相衬,这里用稍慢速滑动,保留余音显得韵味十足。
“滑、打、带”的余音即韵味,与直接的弹挑相比,音色更圆滑、婉转,对于润色旋律有很大的作用。“打”和“带”被大量运用在这首乐曲中,打音是由手指指肚击弦所产生的音,带音是由左手指肚拨弦所产生的音,前者音色清亮,后者则更柔美,使乐曲有了虚实相伴的音响效果。
6.左手技法——“擞”音
“擞”是刘德海先生在“打”和“带”音基础上的创新,指的是快速连续的打带音,在该曲开头频繁出现。
“擞”音蒙古风格显著,像是模仿蒙古长调民歌中的“诺古拉”,即口腔与喉头配合产生的颤音的抖动音效,被称之为“擞”十分形象。在笔者看来,该技法的难点之一在于无名指相对于其他手指较为无力,在做该技巧时,容易迟缓或发不出轻巧的音色,导致“擞”的动作变得笨重而与实际天鹅抖擞的模样有差别,成为乐曲扣分点。因此,在练习该曲时,对于左手快速“擞”的训练是有必要的。
7.左手技法——推、拉音
推音和拉音所发出的音色迂回婉转,除了在个别乐句中常被用来丰富音响效果,增强百转千回的韵味之外,这里还有一段长轮中也加入了拉音的技法,且在每小节后半拍加入,保留了主题音调的同时,在听觉上增强了旋律的灵动感与俏皮感。
8.左手技法——泛音
演奏泛音一般多注重音色的清透,因此,找准音位以及左右手的配合十分重要。这里泛音多与三指轮结合,描绘天鹅翅膀轻拍水面的动态场景。在乐曲的结尾处也使用了泛音,这里需在右手触弦发力的同时立即放开左手手指,使余音悠远回荡,给人无尽遐想。
(二)创新型技法的运用
《天鹅》除了沿用传统演奏技法之外,刘德海先生还创新了许多技法运用其中,不仅在开拓琵琶新的音响效果上有很大的贡献,也更进一步传达和升华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1.反正弹技法
反正弹技法是刘德海先生从吉他的反弹技法中获得的灵感,结合了正弹与反弹所形成。正弹是琵琶本身固有的技法,特点是音色亮丽丰满。反弹则是吉他技法,用右手食指、中指的指甲背面从弦的左侧向右侧反向弹出, 而大拇指则从弦右侧向左侧拨出,特点是柔美温和。二者结合色彩各异、虚实互补,拓宽了琵琶“点状”的新音色。
乐曲尾声处大量使用反弹,音域逐渐从低音区拉向高音区,用反弹所发出的柔和音色,流畅地将旋律以慢渐快再渐慢的方式演奏出来,使音色空灵有弹性,描绘天鹅展翅高飞、逐渐消失的场景,呼应乐曲开头静谧祥和的氛围。
2.双勾搭
双勾搭也是该作品中的一个创新型技法,由拇指向内侧勾弦,中指指甲偏锋前后来回触弦来完成。通过左右手的配合,双勾搭可以带给听者一种戏曲中才有的紧打慢唱的效果。此处该技法要求旋律的线形美感,音符密集且又保留柔和朦胧之感,在保证音色统一的前提下不能影响速度,并且还要配合左手有节奏的带音,亦是该曲一大难点。
3.弦上发音
弦上发音是一个左手技法,是在左手用除拇指、食指外的手指按住音位时,食指同时用手指甲从该弦下往上拨出另一个音高的音所形成的效果。
该技法产生的音色纤细微弱却不失透亮,曲中上弦音一直在“sol”上,变化的音始终紧跟在上弦音的后面,使人联想起犹如绸缎中一根根发着银光的“丝”,柔弱又有韧劲,这一技法的创新将弦索乐器的音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思想内涵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①节选自《礼记·乐记》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往往伴随着作曲家心境的变化,或者是希望将某些情感寄托于作品中,再通过作品向大众倾诉。
《天鹅》一曲是刘德海先生尝试突破传统音乐的限制,努力展现他新锐思想的一部典型作品,其音乐构思不同于以往《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等传统曲目那般具体到一个事件或历史故事的描述,也不拘泥于传统音乐创作的程式化,文曲必须凄惨柔弱、武曲一定激烈强硬。他似乎试图在此之间找到一个更现代化、更融合的方式,让音乐不具象、不受限,也更超脱事物本身。因此,《天鹅》一曲的旋律依然是美丽的,不是悲情的诉苦,也不是激烈的厮杀,而是饱含热情与希望,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笔者认为这与一些电影使用的“开放式”结局类似,听者可以根据内心感受去补充想象之后的画面与故事,或者是以“过来人”的姿态带着宽广的胸怀与平和的心境回观过往,而这种音乐构思也是他在“人生篇”这一系列作品中想要凸显的创新性与现代性。
此外,除了跨越传统与现代的音乐桥梁,该曲也是其立于中西音乐文化之中间,将中西方音乐特征兼收并蓄所创作的作品,兼顾旋律性与技巧性。从创作动机与音乐氛围来看,该曲保留了部分传统音乐构思,但在创作上却又不局限于传统的演奏技法。而是以其内心的情感为基点,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了许多新颖的演奏技法,更生动地表现出作品的画面感与真实性。
该作品整体风格内敛沉稳,以哲学性思维总结生活的同时,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执着追求与内心坚定的信念。如同该乐曲副标题——“献给正直者”一般,作曲家将自己的精神世界都寄予在象征着高贵优雅的天鹅身上,借天鹅圣洁美好的姿态,传达恬淡志远的情操,虽经历无数磨难挫折,仍坚韧不屈、勇往直前,并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自由洒脱的心境与坚强正直的品格,表达了对未来无限憧憬和对高尚人格的赞赏歌颂。
结 语
刘德海先生师承多个流派,在创作琵琶作品的过程中,始终如一地坚守初心,跳脱出限制,发挥自己博采众长而自成一家的优势,以琵琶表现形式,并以钻研其新的演奏技法为桥梁,将音乐转化为语言向听者诉说,传递内心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不仅启示了所有演奏家与听众,更是为后世作曲家们的创作思路提供了新的灵感和技巧依托。
在这首作品中,刘德海先生更是赋予了《天鹅》无尽的生命力,在打破传统琵琶作品乐曲结构的同时,通过大胆创新演奏技法开辟新的音效,来模仿天鹅进行各种活动时产生的声音效果,丰富了琵琶的艺术表现力,也推动了现代演奏技术的发展。
除此之外,这首作品真正的活力更在于它背后的内涵与灵魂——刘德海先生通过天鹅的形象暗示了自己人生的不屈服、不顺从,在艺术修行的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善良、坚定而又正直的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及精神追求。这些作品内核,是需要作为演奏者的我们去探究和深思的。在演绎这首作品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净心”,在心里要构想出天鹅高雅正直的形象,而我们则是要结合自身经验,努力用音乐去建设和描绘,从而将这种情感与品质传递给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