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023-12-04邹弘毅

传媒论坛 2023年20期
关键词:教育者思政思想

邹弘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并讲话时指出:“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2]自中国进入大数据时代以来,手机、电脑已经成为高校和学生不可或缺的教育和生活工具,例如在新冠疫情全球暴发之际的网课。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和“新型教育效果”成为高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当今的大学生有着更强的适应能力,更乐于接受新鲜的事物,能够自主地运用网络数据资源进行知识的获取。因此,高校的教育者要善于利用网络教育平台,提升数字化的适应能力和“数据化决策”的精度、准度,从而更好地策划和开展后续的教育活动,全方位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倾向,实现现代互联网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融合。

一、大数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因此,促进大数据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一)精准把握学生动态,构建“科学化”育人体系

当前,大数据在整体提升高校思政课程科学化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大数据平台有助于高校教育者认识和了解思政教育的本质规律,从而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兴趣,通过大量数据的支撑令教育的教案准备工作更加便利。大数据的本质就是在“定量”中发现“变量”,以规则关联学习、数据大融合、数据集成、情感分析等相关技术展现一种真实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学生状况,为教育者教育学生提供理论的依据。例如华中师范大学搭建的网上教育云平台、云课堂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将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思想情况汇总,打造精准的学生一体化教育管理系统,打破师生之间的交流壁垒,使科学化在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二)掌握、引领学生思想动态

受认知程度、生存场域、个人利益、个体性格等多重因素影响,学生在展现自己的思想时是有权衡选择的,甚至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还会被个体所隐蔽起来,不易被觉察。[4]因此,思想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了解学生思想的“隐蔽性”特征,如果未准确的掌握学生的思想方向,便不利于开展各类的思想教育工作。特别是在当前的新媒体时代,媒体平台层出不穷,例如抖音、快手、微博等。网络与大数据与思政的相结合应当不断加强。信息的载体是数据,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回应大数据时代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就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尊重数据”。高校教育者在准确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就业。大数据时代下的思想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观从宏观发展到了微观,即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

(三)把握先机,充分发挥预警功能

大数据也称为海量数据,是互联网、物联网等数据承载方式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积聚的大量网络行为数据,是具有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提供了大量前瞻性的信息数据。[5]大数据在真实地记录人们的语言习惯、性格偏好、社会关系的同时对其进行分类、归纳、分析,就如同显微镜一般,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快餐文化的兴起,大学生的思想压力普遍偏大。因此,积极开展预防教育工作,对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学生思想偏差进行引导,将扭曲的思想扼杀在摇篮中,对于构造和谐的高校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大数据的预判功能对教育者把握教育先机意义重大。教师们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在回顾过去不足的同时,可以对未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对巨量数据的分析窥见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规律,发挥教育的预警作用。

二、高校运用大数据面临的重重困境

思政工作者在运用大数据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的。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具体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及信息采集困难

一方面,虽然各高校都选择利用网络大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足、认识程度不够,出现了高校大数据工程教师资源投入不足、资金投入少、各部门互动性低下等问题;另一方面,浩如烟海的大数据并不容易收集,因为数据要涵盖各院系、各年级的学生,并且要对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思想状况、经济情况、社会关系进行统计。此外,采集之后的信息维护储存也是一个难题。

(二)道德伦理问题

学者刘志勤提出:“现代社会没有能够提供更好、更安全的个人隐私保护网,互联网就是个互相窥视隐私的天堂。”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网络平台红利时,更应该对大数据可能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保持危机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使用大数据这个“显微镜”对学生的信息情况具有一定的了解。虽然这些信息对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和珍贵的“人文价值”,但是在收集保存这些学生数据的同时,也使教育对象遭遇了信息泄露的风险,严重时甚至会有不法分子倒卖学生信息以获利。因此,如何科学地构建一套完备的网络安全体系以及规范数据采集、使用权限范围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高校应在教育服务与数据安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用制度的框架将不法行为扼杀在摇篮里。

(三)数据资源异化,人的主体价值被僭越

数据信息不应该被神化。由于各高校的数据库里面的原始资料都是由人工采集并整合的,加上数据的来源本就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可能会产生“虚假数据”“异化数据”等问题。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强调了警惕数据万能论的问题,就是说把数据当作唯一至上的真理,盲目地相信一切数据都是权威的,忽略其特殊性,对数据的来源不假思索,对数据的真实质量也没有严格把关,一味地夸大数据之间的联系而忽略了数据与人之间的因果关系。高校在利用大数据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应当警惕这一倾向。总而言之,不论是数据资源的异化,还是人的主体地位被僭越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高校在利用大数据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应该明白教育的目标与服务的对象是谁,不应单纯为利用数据而进行教育。

除此以外,还需要注意的是,高校、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各自又有着独立的数据库,他们之间彼此互不联系,可能会造成信息流通不畅,技术不支持和“数据壁垒”(isolated data island)等问题。当下,要实现真正的数据畅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亟须培养具有关联思维的数据处理人才

不同于过去学科之间的独立,在大数据时代各学科都必须与思政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需要突破过度集中于“思政课程”的“点”“线”的瓶颈,以建设“课程思政”为契机,依托哲学社会科学内蕴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6]因此,思政工作者必须具有关联性思维,能够将思政课程与学科相融合以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

除了培养教育者的关联性思维外,数据处理能力也是一项基本要求。面对收集的数据,教育工作者需加以分类、整合、更新。因此,教育者也需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高校也必须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硬件系统及后台软件,并定期组织思政工作者学习大数据技能、知识,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

三、推进高校利用大数据开展思政工作的路径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下促进大数据与高校思政教育相结合是实现路径创新的必然趋势。面对大数据这把双刃剑的“正面影响”与“负面侵蚀”,高校的大数据思政工作的进行必须进行创新发展。

(一)创新树立高校大数据思维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过程中应当更新教育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适应性变革,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把握现代大学生群体的个性与特征,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多媒体辅助的融合互补[7]。而大数据思维具有灵敏性、预测性、互动性等特点。高校构建大数据思维能够将个性化教育引入思想教育工作中。教育部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是大数据思维模式的要求之一。而且,大数据思维亦要求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保持与学生的互动,增强对数据资源的利用率,紧跟时代的发展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此外,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会并且精通使用量化数据分析的方法,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也应善于将现代化的教育资源与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期实现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完美契合。

(二)实现工作机制创新

改善工作机制的主要目的就是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孤立无援”的困境,促进各学院不同学科“多主体”和谐共治的良性互动局面。第一,高校必须健全大数据管理制度,切实地提升教育者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形成一套长期行之有效的数据采集、分析、整理制度,并且对数据的安全监控更加严密,规范网络数据的使用,完善追责及补偿制度等。第二,开展跨学科的紧密合作。新时代高校思想教育需要教育学、计算机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各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双向支撑。高校也应当借助大数据平台,搭建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主动利用各学科的理论知识解决教育过程中遇见的实际问题。第三,搭建以“守”为主的防御机制。加强数据监管与保密体制的建设,完善大数据的安全机制。国内一些资金雄厚具备条件的高校可以主动承担大数据基础建设与研发工作,特别是要加强防止黑客非法入侵、病毒攻击等方面的风控措施,确保大数据从访问到追踪环节的安全性。

(三)思政工作载体的创新

手机互联网的普及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出击,多开展新的活动,主动占领网络平台的高地。发挥高校的教学资源优势,利用自媒体宣传党史、思想教育。例如东华理工大学在党的二十大这一特殊时间节点利用网络平台组织了“永远跟党走,奋斗新征程”的活动,以学生们更乐于接受的方式增进网络平台与教育工作的联合,让学生在生机盎然的场景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政教育的洗礼,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积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四)创新教育者队伍建设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时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教师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教师肩负着正名卫道的使命,是学生成长路上的照明灯与引路人。切实地利用好互联网技术实现人文价值与科学价值的传播,锻造出一支经得住考验、业务能力过硬、有责任心的教师队伍。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教育工作者培养大数据思维,学习大数据的软件使用、安全管理办法,提高对数据的敏感度。高校要定期组织网络化的系统培训,培养教育者大数据利用能力,完善教育者的大数据思维。

猜你喜欢

教育者思政思想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