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整本书阅读提炼传统文化的烙印
——以《西游记》阅读为例

2023-12-03杨晓燕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中心小学校

课外语文 2023年11期
关键词:孙悟空西游记整本书

⊙杨晓燕(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中心小学校)

最新版本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它包括四个方面,其中“文化自信”被摆在了第一位。然而,“文化”是一个庞杂的概念范畴,它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文化元素。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民族文化兼容性、多样性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这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以说,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发展繁荣至今的重要精神力量,而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形成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同学们才能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我们生活的区域毕竟有限,身边的文化现象虽有却也不够多,那么怎么才能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呢?答案就在于阅读,尤其是整本书阅读。随着语文核心素养的逐步推进,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中国文化智慧的政治文化、伦理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军事文化、家风文化等都会在阅读课堂上呈现,文本阅读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如果不懂这些传统文化就看不懂课内、课外的很多文本,尤其是流传下来的古文阅读文本,甚至是最常见的“中国四大名著”。而整本书阅读,不管是在篇幅上还是内容上都比单篇的文本阅读来得更丰富、更厚重。笔者且以“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为例,谈谈从整本书阅读提炼传统文化的烙印,希望对同学们日后整本书阅读有所启示。

一、《西游记》文本细读

吴承恩所作的《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更是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先从孙悟空出世讲起,后续讲他跟随菩提祖师学艺、大闹天宫、被压五指山,被唐僧解救后与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组成了西行取经队伍。西行取经的过程其实就是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的磨炼过程,最终他们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实现五圣成佛成仙。该小说实际上是以唐玄奘到天竺(今印度)取经这一真实历史事件为蓝本,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明代百姓的社会生活状况,尤其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是几百年来人们茶余饭后阅读的重要书籍,更是研究古代中国文化习俗的重要文献。

二、以《西游记》为例谈整本书阅读提取的传统文化烙印

作为一部流传千古的古典小说,《西游记》的视角是庞大且有深度的,其中的文化现象也博大精深。

(一)千古流传的美食文化

美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精华所在,《礼记》上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对于吃,中国人最有发言权,因为我们的民族不仅追求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出诗意、吃出哲学。古代很多思想家、文学家、诗人都是“吃货”:苏轼“为食而狂”;袁枚更研究食品,写了一本书《随园食单》,细腻地描摹了清朝江浙地区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在《西游记》这部古典文学作品中,美食更是让人垂涎三尺。

第五十三回,在西凉女儿国,唐僧和猪八戒解了胎气后,“那黄婆婆又煎些白米粥与他补虚”;第六十九回,朱紫国出现了笋芽木耳、蘑菇、黄粱饭、菇米糊、粉汤等美食;第一百回,御宴中也有“豆腐皮”,类似的还有木耳、萝卜、芥菜、竹笋等。尤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米饭、蘑菇、豆腐、木耳、芋头、萝卜等,几乎每顿饭都有,这也成为《西游记》中最大的漏洞,因为师徒四人是要到天竺取经的,而且要途经西域这些异域国度,食物怎会类同呢?唯一的解释就是,所有的事物都是作者生活的反映,而且这些食物还作为文化现象流传了下来,甚至成为重要的地域食品的称呼。

(二)受人尊崇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从封建社会至今仍有重要影响的中国传统文化,就《西游记》这部书来讲,在一些人物形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倡导的“忠”“孝”“礼”等传统文化因子。先说唐僧的“忠”,“忠”就是忠心耿耿,唐僧取经的目的是什么?为大唐取回真经,度万千生灵。所以,纵使路途遥远、充满艰难险阻,他也从未放弃过这个目标,可见他的忠心耿耿,更能看出他意志坚定。又说“孝”,孙悟空去拜师学艺的途中遇到了灵台方寸山的樵夫,孙悟空问他为什么不从祖师学道,他说家里老母亲把他养大不容易,不能弃家外出学道,这是他的原话:“再无兄弟姊妹,只我一人,没奈何,早晚侍奉。如今母老,一发不敢抛离。”连没有学过文化的孙悟空都赞美他是一个行孝的君子。再说“礼”,唐太宗去寺里佛前与玄奘拜了四拜,口称“御弟圣僧”。孙悟空从五行山出来,道声:“师父,我出来也!” 对唐僧也拜了四拜。很多同学认为这是一种“形式主义”,其实也不全对,封建时代文人之间的交往,十分讲究一个“礼”,见面要行礼、分别要行礼,到了新时代,虽无烦琐的礼节,但保留一份“礼”也是一个人基本的素养之一。

(三)肃然起敬的侠客文化

从春秋战国开始,以“墨家”为代表的侠客逐渐演化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这种侠义精神影响着几千年来的中国人,并成为影视和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素材。乃至今天,侠义精神又演化为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而在《西游记》中,小说的第一主人公孙悟空具有嫉恶如仇的善良个性,更是将路见不平,拔“棍”相助的侠义精神进行到底。从最初的铲除强盗到消灭路途上一切害人妖怪,甚至他会为凤仙郡的黎民百姓上天庭与玉帝据理力争,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无不体现着他大义凛然的侠义风范,这种文化成为中国人文化观念的重要内容。但是,要想成为一名侠客,不能单靠蛮力,所以作者也为孙悟空施加故事情节,让他成才,例如拜菩提老祖为师,学知识、学文化、学本领,换句话说,要想成为“侠之大者”也需要经历不断学习和磨炼的过程。

(四)贯穿古今的佛学文化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离不开宗教的加持,在这里,我们不是宣扬封建迷信思想,而是说,宗教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本书,佛教文化是其中重要的文化因子。大家请看:师徒几人取的经书是佛经,孙悟空的法号是悟空,还有一系列的菩萨、佛祖等神佛都是佛教的专有名词;而且,通过阅读还能发现,《西游记》宣扬的“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实与今天倡导的“真善美”理念息息相关。人与人应该和谐相处,不能起歹心。《西游记》中的妖魔鬼怪就是“歹心之人”的现实反映,最终也被消灭在孙悟空师兄弟的手中。最典型的莫过于“三打白骨精”的精彩故事情节:白骨精不是冥顽不化,终食恶果了吗?这值得我们在与人交往中深思,更值得警惕。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理应发现和承认这样一个现实——一些文化因子是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的。例如《西游记》中,妖怪吃唐僧肉(人肉)的愿望、吃童男童女的陋习,当时的民众也有打“野味”和吃“野味”等不良的饮食风俗,又或者出现滥杀无辜的现象,都属于那个时代的产物,这需要我们抱着甄别的眼光区别对待,在阅读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样才是传承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

三、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随着历史的发展一路传承下来,它们是祖先留给当代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中有的已经失去了本来的形式和味道,唯有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才有“原始文化”的感觉。毕竟整本书阅读中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故事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又反作用于现实生活,其内容反映了我们国家、民族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使命,为此,从生活和书本中学习传统文化的因子甚为重要。而整本书阅读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够让我们感悟到民族文化中有关的人生道理和为人处世的原则,从而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同学们应该有意识地在整本书阅读中汲取文化素养和储备文化知识,切实提升自身语文学科素养,为个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孙悟空西游记整本书
秒变孙悟空
快递来了个孙悟空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我和孙悟空的一天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