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头面部形态特征探讨革家人的族源
2023-12-03于会新李咏兰郑连斌
谢 宾,于会新,李咏兰,3,郑连斌
(1.呼伦贝尔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 021008;2.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呼和浩特 010022;3.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呼和浩特 010022;4.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 300387;5.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动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87)
革家人,也称为革兜人,自称“哥摩”,主要分布在黔东南的黄平、凯里、关岭等地,是我国的未识别民族之一.关于革家人的文献记载,清代以前的正史文献记载寥寥无几.(弘治)《贵州图经新志》[1]提到革家人“杀牛祭祖”的习俗.朱辅《溪蛮丛笑》[2]记载“出入坐卧,必以刀自随,小者尤锋利,名仡傥.”清朝的《贵州通志》记载:“黔之苗蛮,为类不一.有曰革、曰佳、曰僮、曰僚”.革家人没有文字,其族群历史凭口耳相传.革家语归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语言,与苗瑶语的关系较近.但从实际情况看,革家语与苗瑶语是难以通话的.
同一族群的头面部特征往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3].头部和面部的形态学特征的形成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国外有关儿童体格发育的双生子研究资料显示,大多数头面部指标具有同族群的类似性,而不同族群间常具有一定的差异[4],头围、头长、头宽等头面部指标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头面部指标值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Arya 等[5]在印度地区的家系研究中发现,头长、头宽、面宽、鼻高和鼻宽的遗传度在21%~72%之间.所以对不同族群的头面部指标进行比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遗传结构的差异.郑连斌等[6]报道了革家人的头面部形态特征随年龄的变化规律.刘敏等[7]发现革家人ABO 血型分布与华南型相吻合,O 型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其他种类的基因频率,具有典型的南方人群结构特征.冯晨露[8]和李咏兰等[9]认为革家人体质具有南亚类型族群的特征.本文基于头面部形态特征探讨革家人的源流,以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提供体质人类学方面的证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组于2012 年9 月深入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平县重兴乡枫香寨和望坝村测量了312 例革家人(男性160 例,女性152 例)的头长、头宽、面宽、下颌角间宽、眼内角间宽、鼻宽、形态面高、鼻高、口宽、唇高、耳上头高等11 项头面部指标值,并计算头长宽指数、头长高指数、头宽高指数、形态面指数和鼻指数.
采用随机取样方法确定测量对象,测量严格按照《人体测量方法》[10]进行.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中的基本原则,立项前已获得依托单位的伦理审批同意.测量遵循知情同意原则,与每一位被测者签订知情同意书,保证每一位被测者的知情权.被测者均为无身体残疾、世居当地3 代以上的成年革家人,身体健康,无明显影响测量值的疾病,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7.0±14.1)岁和(48.2±13.9)岁.数据采用Excel2003 和SPSS17.0 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选取苗瑶语族的苗族、瑶族[11]、畲族,壮侗语族[12]的侗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藏缅语族的彝族[13]、土家族、羌族[14],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蒙古族巴尔虎部[15],突厥语族的维吾尔族的数据资料与革家人进行比较和主成分分析.以上族群数据均为本研究组获得,部分数据已发表.12个族群的样本量等情况见表1.
表1 比较族群的样本情况Tab.1 Sample condition of compared ethnic groups
2 结果
2.1 头面部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13个族群男性头面部指标测量结果见表2.由表2 可见,在13个族群中,革家人男性的眼内角间宽和唇膏值较大,形态面高值较小,其他指标值基本处于中等水平.
表2 13个族群男性的头面部指标测量结果(Mean±SD)Tab.2 Head and face items of males of 13 ethnic groups(Mean±SD)mm
13个族群女性头面部指标测量结果见表3.由表3 可见,在13个族群中,革家人女性的眼内角间宽和唇膏值较大,形态面高值较小,其他指标值基本处于中等水平,与男性的情况基本一致.
对13个族群的11 项头面部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
男性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2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37.415%和19.774%,累计贡献率达到57.189%. PCⅠ载荷值较大的指标为头长(0.904)、下颌角间宽(0.896)、头宽(0.873)和面宽(0.819),PCⅠ反映头的长度和宽度、面的宽度、下颌角间宽度,PCⅠ值越大,头的长度和宽度越大,面的宽度越大,下颌角间宽度越大.PCⅡ载荷值较大的指标为唇高(0.865)、形态面高(-0.818)和耳上头高(0.710),PCⅡ值越大,唇越高,面越低,头越高.男性头面部指标的主成分分析散点图见图1.
图1 男性头面部指标的主成分散点图Fig.1 Scattered plo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head and face items of males
由图1 可见,按照PCⅠ值和PCⅡ值的大小,13个族群可以分为4个组,第1 组PCⅠ值大、PCⅡ值大或中等,包括仡佬族、土家族和苗族;第2 组PCⅠ值大或较大、PCⅡ值较小,包括羌族、蒙古族巴尔虎部和彝族;第3 组PCⅠ值和PCⅡ值均较小,包括布依族、侗族、瑶族和维吾尔族;第4 组PCⅠ值较小、PCⅡ值较大,包括革家人和水族.畲族与其他族群的位点距离较远.在13个族群中,革家人男性与水族的头面部特征很接近,表现为头的长度和宽度较小,面的宽度较小,唇较高,面较低.
女性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2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38.598%和21.926%,累计贡献率达到60.524%. PCⅠ载荷值较大的指标为头宽(0.900)、下颌角间宽(0.869)、头长(0.869)和面宽(0.831),PCⅠ反映头的长度和宽度、下颌角间宽度、面的宽度,PCⅠ值越大,头的长度和宽度越大,面的宽度越大,下颌角间宽度越大. PC Ⅱ载荷值较大的指标为口宽(0.798)、形态面高(0.721)和鼻宽(0.692),PCⅡ值越大,口越宽,面越高,鼻越宽.女性头面部指标的主成分分析散点图见图2.
图2 女性头面部指标的主成分散点图Fig.2 Scattered plo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head and face items of females
由图2 可见,女性有2个位点集中区.蒙古族巴尔虎部、土家族、仡佬族和彝族的位点距离很近,其PCⅠ值较大,PCⅡ值中等,表明这4个族群女性的头面部特征接近.水族、侗族和布依族的位点距离接近,其PCⅠ值较小,PCⅡ值较大或中等.革家人的位点在这2个位点集中区之间,PCⅠ值和PCⅡ值均中等,即在13个族群中,革家人女性的头长、头宽、面宽、下颌角间宽、口宽、面高和鼻宽值中等.革家人女性的位点与侗族最接近,与水族、布依族和彝族较为接近,表明革家人女性与这些族群有较为接近的头面部特征.
2.2 头面部指数的主成分分析
13个族群男性和女性的头面部指数见表4.由表4 可见,在13个族群中,革家人男性的5 项头面部指数基本处于中等水平,革家人女性的头长宽指数和鼻指数较小.
表4 13个族群的头面部指数(Mean±SD)Tab.4 Head and face indexes of 13 ethnic groups(Mean±SD)
对13个族群的5 项头面部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
男性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2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43.997%和24.240%,累计贡献率达到68.237%. PC Ⅰ载荷值较大的指数为头宽高指数(0.972)和头长高指数(0.943),PCⅠ反映头的阔狭和高低,PCⅠ值越大,头越狭,头越高.PCⅡ载荷值较大的指数为头长宽指数(-0.759)和鼻指数(0.660),PCⅡ值越大,头越狭,鼻越宽.男性头面部指数的主成分分析散点图见图3.由图3 可见,革家人的PCⅠ值较大,PCⅡ值较小,在13个族群中,革家人男性的头较狭、较高、较圆,鼻较狭.革家人男性的位点与其他族群距离较远,相对与侗族距离最近,与水族和土家族距离较近.
图3 男性头面部指数的主成分散点图Fig.3 Scattered plo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head and face indexes of males
女性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2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49.129%和20.542%,累计贡献率达到69.671%. PC Ⅰ载荷值较大的指数为头宽高指数(0.978)和头长高指数(0.928).PCⅡ载荷值较大的指数为鼻指数(0.959)和形态面指数(0.532). 女性头面部指数的主成分分析散点图见图4.由图4 可见,革家人的PCⅠ值中等,PCⅡ值小,在13个族群中,革家人女性头的圆狭、高低程度中等,鼻较狭,面较低.革家人女性的位点与侗族最接近,与仡佬族、羌族和布依族距离较近,与苗族和瑶族距离较远.
图4 女性头面部指数的主成分散点图Fig.4 Scattered plo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head and face indexes of females
3 讨论
3.1 革家人头面部特征分析
有研究[16]报道了尼日利亚年龄在18~80 岁之间的Ibibios 人的头长宽指数,男性为79.85±4.05,女性为78.36±6.12.革家人男性头长宽指数为81.4±4.2,女性为80.8±3.9,大于尼日利亚人,即与尼日利亚人相比,革家人头更圆一些.刘武等[17]根据颅骨测量资料发现,从中国北部到南部,颅骨形态的变化规律是圆颅型比例下降而中颅型比例增加.蒙古族巴尔虎部男性和女性的头长宽指数分别为85.0 和84.7,维吾尔族男性和女性的头长宽指数分别为85.2 和85.7,北亚类型的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的头长宽指数值明显大于革家人,说明革家人的头型不属于北亚类型.
男性头面部指标的主成分散点图(图1)显示,革家人的位点与北亚类型的维吾尔族和蒙古族巴尔虎部距离较远.女性头面部指标的主成分散点图(图2)显示,革家人的位点与维吾尔族距离较远.男性头面部指数的主成分散点图(图3)显示,革家人的位点与蒙古族巴尔虎部距离较远.女性头面部指数的主成分散点图(图4)显示,革家人的位点与维吾尔族和蒙古族巴尔虎部距离均较远.这表明,革家人不具有中国北亚类型族群的头面部特征.
在南亚类型族群中,本研究发现革家人与苗瑶语族族群的头面部特征有较大的差异.在头面部指标的主成分分析中,革家人男性的位点与水族最接近,女性与侗族、水族、布依族接近.在头面部指数的主成分分析中,革家人男性的位点与侗族很接近,女性与侗族最接近. 因此本研究认为虽然革家语属于苗瑶语族,而语言的形成与发展会受到周边族群语言的影响,所以有时会出现族群的语言归属系统与体质特征归属系统不一致的情况.从头面部特征看,革家人与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的族群接近,最接近于侗族,其次是水族.文献[12]通过对壮侗语族16个族群的头面部特征分析,认为壮侗语族族群属于南亚类型.因此可以认为革家人具有南亚类型族群的头面部特征.
3.2 革家人的族源
革家人的头面部特征最接近于侗族、水族,表明革家人的族源更接近于壮侗语族族群.壮侗语族族群源于古代生活在中国南方的百越人群,这提示革家人族源应该是百越的一支.在黄平枫香寨的廖姓革家人口头流传的《迁徙词》中,大致得出其迁徙路径:河南→黄河→安徽→长江→洞庭湖→沅江→清水江→重安江.在贵州境内,他们沿清水江两岸迁徙,足迹经福泉、麻江、独山、台江、凯里、黄平.元朝时期,廖、罗两姓才来到枫香和哈龙寨定居.20 世纪80 年代初,过敏涛[18]深入革家村寨调查,认为“仡兜”是古代“濮”人的直接后裔.革家人是百越一支的观点在革家人口传的迁徙词中也可得到佐证.
张兆和[19]认为革家人具备自己的文化特征和族群认同.李技文[20]认为革家人的社会记忆(主要有英雄祖先记忆、迁徙历史记忆、族群苦难历史记忆)对本族群有明显的族群认同.国家对革家人的族群身份及其认同变迁的形塑, 以及作为“社会”中的革家族群的“生存性智慧”发挥与积极回应,正好诠释了良性博弈与友好互动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