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路径探析
2023-12-03刘娜
刘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个民族和社群的文化认同和身份的重要象征,它们反映了各个地区、民族和社群的独特文化特征和传统。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河流域先民生活的见证和记忆,兼具生活礼俗和民间艺术两种属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怀,具有重要的历史传承价值。保护和传承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保护和传承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强化和延续,促进民族精神传承的必然选择。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现状
据统计,截至2022年年底,黄河流域9省(区)拥有世界遗产20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4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19名。
第一,区域空间分布不均衡。黄河流域中下游的山西、山东和河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密度核心聚集区,四川和甘肃区域次之。在黄河中下游,三秦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和三晋文化等文化源远流长,且这些地区交通发达、人口密集,传统技艺项目如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医药和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明显。而其他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则相对分散,发展滞后。
第二,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很高,但存在传承力度和利用效率偏低的问题。沿黄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型虽然多样,但经济发展不均衡,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黄河上游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艺术和民间文学特色鲜明,但价值内涵挖掘深度不够,影响力偏低。
第三,黄河流域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整理和宣传力度较小,保护和传承形势严峻。特别是传统工艺和表演艺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面临传承困难或无法传承的形势,还有许多艺术珍品及绝技未得到及时抢救保护。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对策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从教育孵化培育、政府帮带保障、企业拓展创新、民间融合发展4个方面进行,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环境和空间,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造血功能,实现新形势下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教育孵化培育。从教育口切入,从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田野调查工作着手,调研黄河流域的个案特征及民俗谱系,构建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队伍,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建设的前提。深入了解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发展历史、文化价值,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口述资料、文字图片、录音视频等进行整理、归纳,建立相关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并对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全景式描述与解析,寻找其特殊性和个体特色。通过对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调查,呈现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的生存面貌,分析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成效与面临的困境,并梳理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相关资料,为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通过对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口述访谈,明晰保护和传承中的影响因素,在借鉴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教育传承路径构建,为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教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首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基础教育抓起,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当作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让孩子们从儿童期了解、体验非物质文化遺产的传统技艺和手艺,激发、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梯队,组建热爱艺术、励志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兴趣小组或艺术团体,让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成为一种职责。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教育岗位,以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的内驱力,拓展代际传承的发展空间。建立校外专家指导团队,聘请人文历史研究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舞台表演艺术家等组成校外专家指导团队,通过专家开设系列讲座、艺术指导、剧片段赏析等活动,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水准,培养合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其次,鼓励本地有条件的高校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研究院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研究专业。做好人员配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队伍。作为引领文化艺术发展的高等学校,应当担起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在高校的保护、传承与弘扬。高校应发挥其文化艺术基础优势,建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技、艺、演、传”的多轨传承体系与机制。组建专业的教师团队,充分发挥人文、历史、艺术等专业教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先行引导作用。
最后,编写与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相关的宣传资料,通过民俗特色介绍、功能意义挖掘等方式讲好本地故事,借助生活叙事导向和传播途径,丰富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生活史料。根据人们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进行细分,编写适合不同人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材料,如绘本、漫画、故事等,并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活动场所和宣传形式,如在展览馆、美术馆、广场集市等,让人们能在不同领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和学习,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第二,政府帮带保障。建议政府主导组织开展相关系列民俗文化活动,引入民间资本,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着手点和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因此,要通过政府部门的保障功能,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交换价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拓展文化产业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将民俗文化、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人才和文化方面的作用。
首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助力产业振兴。建议政府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创新创业实践。以政府监管为主导,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为载体,根据市场需求搭建实践平台,鼓励文旅企业及各级院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创新。参与国家举办的文化年、文化节、展会以及重要外事活动,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的合作,利用国家平台和国际舞台展现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色和经济特色。通过文旅融合开发模式,创新推动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市场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助力产业振兴。
其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美育价值助力人才振兴。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人的产品,以艺术美扮靓日常生活,吸引更多的从业者,发挥民间艺人活态传承的主观能动性,为乡村振兴提供工艺人才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丰富的艺术资源与精彩的工艺实践,将勤劳朴实、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育践行到民间生活,既凸显了民俗文化的民生特征,又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让人们融入本地文化氛围,体验高质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独特艺术风采,营造健康积极的美育氛围。
最后,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价值助力文化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振兴注入新动能,组织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活动,借助网络平台,利用现代智能手段,扩大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传统戏曲、民族舞蹈、民间美术、乡村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被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文化强国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当前,需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通过数字化的演变模拟发展,突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建议政府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并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保护。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进行科学的收集整理、分类记录、开发整合,在良好的资源整合基础上,与多学科发展关联。此外,增加沉浸式、交互性强的文化展览方式,让人们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中获取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
第三,企业拓展创新。通过发挥企业的能动性,激发企业潜能,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发展壮大。通过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市场,企业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潜力,推进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融合项目建设,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市场和相关行业中,企业通过持续创新,适应市场变化和顾客的精准需求,进而开拓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新领域,满足社会的多样性需求,创造多方面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民间融合发展。通过挖掘黄河流域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结合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融合发展。
首先,将沿黄流域的炎黄文化、古城文化、中原文化、汉字文化、戏曲文化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多行业融合挖掘,提升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创意产业要素的利用效率,增加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益。
其次,有效借力当前的物联网和新媒体传播优势,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播路径,增加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曝光度,让更多受众群体能更加深入地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后,进一步探索更适合大众兴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借助影视、VR、游戏等形式对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演绎,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宣传的路径,充分发挥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作用。
拓宽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路径,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魅力不仅停留在历史文化价值的层面上,更能够在意识观念和行动实践上为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态传承提供更大的可能性。在有效、多元的路径下,充分依靠政府帮带的保障力量,发挥教育智库的人才培育优势、企业务实创新的勇猛劲头和民间智慧的融会贯通能力,拓宽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路径,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力量。
本文选自:“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老虎’文化资源的抢救性整理与数字化保护研究”(编号:L2022C10170324)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和路径优化”(编号:mmlx2023021)民盟青岛市委2023年调研课题;“大学生红色文化基因库构建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教育機制创新研究”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
(作者单位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