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颜真卿到赵孟頫
—— 元人龚璛书风的转变及《教授帖》真伪

2023-12-02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江苏苏州215008

关键词:诗卷赵孟頫书风

顾 工(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江苏 苏州 215008)

元代以杭州、苏州为核心的浙西地区,是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不仅有文学家仇远、柳贯、杨载、黄溍、贯云石、施耐庵、戴良,书画家赵孟頫、鲜于枢、黄公望、吾衍、杨维桢、倪瓒、吴镇、王蒙,还有众多活跃在这个文化圈中的知名文人。本文要讨论的龚璛,是元代中期苏州名文人,擅书法,被赵孟頫、杨载称为“吴中三君子”之一。他活跃于苏州文坛,与仇远、方凤、贡奎、邓文原、姚式等名士都有交往。时至今日,尚能见到他在黄庭坚《寒山子庞居士诗》、龚开《骏骨图》、耶律楚材《送刘满诗卷》、赵孟頫《水村图卷》、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等名迹后面的题跋。其女婿陈方,也有许多题跋墨迹传世。在他们作品上,可以看到地域文化和时代书风的鲜明影响,以及在赵孟頫崛起书坛之前后,江南文人书风的不同取法方向。

一、“楚两龚”与“二子敬”

龚璛(1266—1331),字子敬,斋号谷阳山房,镇江人。久寓平江(今苏州),历任和靖、学道书院山长。后外放宁国路儒学教授、宜春县丞,以江浙儒学副提举致仕。工诗文,擅书法。著有《存悔斋稿》。

关于龚璛的记载中,经常可以看到“楚两龚”的提法,把他和宋末元初著名遗民画家龚开(1222—1307)并称。明代王鏊纂《(正德)姑苏志》卷五十七“龚开”条:“居郡日,与高邮龚璛为忘年友,时比汉两龚。”明人程敏政《宋遗民录》卷十、清末陈衍《元诗纪事》卷三的“龚开”条目下,都援引了这条资料,所以传播较广。王鏊是高第探花、台阁重臣,《姑苏志》被《四库全书总目》评为“繁简得中,考核精当”,但是称龚开与龚璛“时比汉两龚”,果真如此吗?龚开比龚璛年长44 岁,一老翁一少年,且龚开住在杭州,偶尔往来苏州,为何要拿他们二人并称呢?

元代曾任江浙儒学提举、官至翰林直学士的黄溍(1277—1357)为龚璛撰《江浙儒学副提举致仕龚先生墓志铭》(下文简称《龚璛墓志铭》)云:

先生少聪敏,稍长能属文。德祐内附(指1276年南宋献城投降),士大夫居班行者,例遣北上。司农府君(父亲龚潗)以列卿在遣中,行至莘县,不食而卒。先生悲不自胜,暨成人,呼其弟理,语之曰:国亡家破,吾兄弟又少孤,不能以力振起门户,独不可学为儒,无辱先训乎?由是共刻意于学,日以微辞奥义自相叩击。其文字交,视莫公仑、俞公德邻为丈人行,而与戴公表元、仇公远、胡公长孺、盛公彪为忘年友。声誉藉甚,人称其兄弟曰楚两龚,以比汉之两龚云。[1]

这段文字记述龚璛少年时遭遇国破家亡,“呼其弟理……共刻意于学……人称其兄弟曰楚两龚,以比汉之两龚云”,当时人把龚璛、龚理兄弟“比汉之两龚”。所谓“两龚”,是指西汉末年以学问和名节著称的学者龚胜、龚舍。此外,宋人龚夬及其弟龚大壮也被合称“两龚”。可以看出,合称“两龚”需要有几个条件:学问好;有名节;朋友或兄弟。

显然,元人黄溍撰《龚璛墓志铭》是一手史料,明代《姑苏志》是二手史料,前者的可信度更高。有意思的是,《姑苏志》卷五十七“龚开”“龚璛”两条资料相邻,“龚璛”条云:“以宦游久留平江,又家焉……宪使徐琰辟置幕下,又举和靖、学道两书院山长。当路者交荐璛宜在馆阁,不报”,这些语句明显出自黄溍撰《龚璛墓志铭》。《姑苏志》编者既然读到黄溍文章,不知为何要篡改关于“楚两龚”的表述?

龚璛一生履历,在黄溍撰《龚璛墓志铭》中有详细记载:

东平徐公(徐琰)持浙右宪节,闻其名,辟置幕下。寻举教官,历平江之和静(靖)、学道两书院山长。以累考合格,当赴吏部铨,大名高公时参预外省,先生以书论役法之弊。公得书,喜曰:子有用之材,持文书来,我为子取教授。先生谢曰:执政大臣以进贤退不肖为职,天下士如某者,能一一力致哉?诚推是心,寒畯之幸。公闻其言,愈敬异之。御史周公驰、佥亷访司事郑公云翼,交荐先生宜在馆阁,皆不报。

用例调宁国路儒学教授。秩满,迁主信之上饶簿。以所生母蒋氏忧,不赴。服除,授袁之宜春丞,其阶再转,俱将仕郎。先生笑曰:五十年犹故吾耶?盖先生异时以门荫补官,亦将仕郎也。在官岁余,移疾上休致之请,遂以从仕郎、江浙等处儒学副提举致仕。命下,先生已卒于宜春。其卒以至顺二年(1331)十一月十七日,享年六十有六。临终犹强饭,正襟危坐,命笔作《三皇庙记》。俄投笔谓家人曰:汝辈且去,吾将少休。顷之,气息奄奄而逝。

根据该文可列出龚璛简要年表:

时间内容1266年龚璛生。南宋司农卿龚潗之子。1276年杭州陷落后,父亲北遣途中绝食而卒。青年时期兄弟二人由母亲抚养,读书有成,人称“楚两龚”。1293-1298年 徐琰任浙西廉访使,闻龚璛之名,辟置幕下。不久举教官,历平江之和靖、学道两书院山长。约1323年 调宁国路儒学教授(从九品)。约1326年 迁信州路上饶县主簿(正九品),丁母忧,不赴。约1329年 服除,授袁州路宜春县丞 (正八品)。1331年因病乞休,以江浙儒学副提举(从七品)致仕。十一月,卒于宜春。

因文中提到的莫崙、俞德邻都是镇江名士,可知龚璛青少年时期生活于镇江。约1293—1298年,徐琰任浙西道肃政廉访使(驻杭州),[2]将龚璛招至幕下。不久,龚璛被推荐到苏州担任和靖书院山长,后转任学道书院山长,自此定居苏州。据《(正德)姑苏志》卷二十四,“书院凡六,设官主教者四:学道、文学、和靖、甫里”,可见和靖、学道两个书院都属于官办。

元代著名学者戴表元《送龚子敬序》有一段话:

盖子敬之学,淹通而缜密,多据古而少尤今。其先人、大父,复俱由科举出为名公卿、贤师帅。童丱之年,珩璜耳习,龟组目餍。及今春秋鼎盛,乃方从于大夫车马后,欲观上国之光。此虽余辈累千百无足数,而能见容乎?抑子敬与余皆南产儒者,浮沉里巷,居常自诿不见用,故每事退缩,若无所解。设见用,将何以别异于馀子?……子敬努力为江南吾党一出,亦使四方诸人有所慕,学于家庭、谈于庠校者,非空言矣。余虽不能,尚攘臂企趾为子敬助喜云。[3]

戴表元(1244—1310)是浙江奉化人、龚璛的前辈,他在文章中充分肯定龚璛的学问,并对龚璛初入仕途表示祝贺,认为这是南方儒士的光荣。这篇文章当写于龚璛投奔浙西廉访使徐琰之时,“从于大夫车马后”之“大夫”即指徐琰。

而龚璛晚年外放任官的时间,史料并未记载,但可以试作推算:

1.墓志载,龚璛卒于至顺二年(1331)十一月十七日。据“在官岁余,移疾上休致之请”之“岁余”,加上他去宜春的途中时间,和提出致仕到批复的时间,合计上推二年,知龚璛任宜春县丞为1329年。

2.据“以所生母蒋氏忧,不赴”,知龚璛此时回镇江老家守墓。古人丁忧时间为27 个月,上推三年,则龚璛授上饶县主簿约为1326年。

3.据“秩满,迁主信之上饶簿”,古代地方官以三年为秩满,进行考核。由此上推三年,则龚璛调宁国路儒学教授(在安徽宣城)约为1323年。

龚璛之弟,《(乾隆)镇江府志》卷三十九记载:“龚理,字子中。其先高邮人,徙居丹徒。操尚雅洁,营别墅于塔山,隐居读书,研究性道,泊然不以世虑干其心,诗文工致有法。”[4]其学问、名节在镇江文化史上也留下了痕迹。

至于“二子敬”,出自元代著名道士张雨(1283—1350)在龚璛《为郭天锡书宣城诗卷》后所作跋语:

余生江南,所敬二子敬先生。吴兴姚儒,行何可企及!此龚公所著,对之敛衽!乃癸酉闰三月廿八日暮夜过京口,天锡示此卷。其《述怀》二章,真无愧古人。龚敬今亦古人矣,噫!句曲外史张天雨记。[5]

龚璛《宣城诗卷》书于天历二年(1329),两年后去世;又过二年,张雨作此跋,表达了对两位已故前辈的尊敬。巧的是,“二子敬”都是赵孟頫的江南友人,而张雨年轻时在京城也曾受教于赵孟頫。

“吴兴姚儒”指姚式(生卒年不详),字子敬,号筠庵,湖州人,为宋末元初“吴兴八俊”之一。邓文原为高克恭作《故大中大夫刑部尚书高公行状》言:“尝举江南文学之士敖君善、姚子敬、陈无逸、倪仲深于朝,皆官郡博士。敖、陈相继死,公亟念子敬贫且年逾五十,自刑部白之都堂曰……”,[6]根据高克恭任职刑部的时间(1304—1308),推知姚式生年约在1250—1255年,可能比赵孟頫(1254—1322)略年长。

姚式与赵孟頫为湖州同乡兼好友。大德六年(1302)赵孟頫为苏州钱德钧作《水村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后有姚式、龚璛各两段题跋,“二子敬”同时登场。姚式第一跋称他曾为李衎《水村图》题诗,“既还吴兴,复来见子昂此图……姚式书于姑苏寓馆”,第二跋说“读《水村隐居记》,辄歌以系其后”,先后三次为钱氏所藏两幅《水村图》题跋,可证他往来吴门颇为频繁。姚式与龚璛也是朋友,龚璛《存悔斋稿》中有《筠菴之越教,题云山图送之》《次筠菴题花光梅南卷》二诗赠姚式。在吴门,姚式还有两位重要弟子:画家朱德润说“皇庆中,仆因受学于霅川姚子敬先生”;[7]甫里陆继善说“尝侍先师筠庵姚先生、文敏赵公,闻双钩填廓之法”。[8]正因为姚式、龚璛分别是元代吴兴、吴门文人圈的重要成员,学问和品德为世钦仰,所以张雨才会写下“余生江南,所敬二子敬先生”的感叹。

二、龚璛存世书迹与赵孟頫书风的关联

元朝统一中国时,南北方文化分别承袭南宋和金,而金朝在其后期已经全面走向汉化。书法方面,在复古风气的影响下,元人普遍尊唐卑宋,以唐朝颜真卿、欧阳询的作品为经典范本。直至赵孟頫登高而呼,由唐溯晋学习二王,令元朝书风为之一变。黄惇先生曾指出,大德二年(1298)元成宗召赵孟頫领衔书写金字《藏经》,是确立赵孟頫在南北书坛领袖地位的重要事件。[9]此时龚璛三十出头,已被推荐到苏州担任和靖书院山长。他在苏州认识赵孟頫,并调整了学书路径。

对龚璛传世书迹,程渤《元龚璛书迹考评》[10]已作了简要梳理。在此基础上,笔者根据龚璛10 件有明确纪年书迹的特征,把龚璛书法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并对其未署年书迹给予系年推测:

(一)前期,1300—1310年(龚璛35—45岁),受颜真卿书风影响。

1.大德庚子(1300)跋范仲淹《伯夷颂》(图1),清刻《高义园世宝》第二册。

图1 龚璛跋 范仲淹伯夷颂

《高义园世宝》刻帖四册,包含范仲淹小楷《伯夷颂》及卷后历代题跋。乾隆帝题签“高义园世宝”,意思是范氏义高云天,世代宝之。

《伯夷颂》手卷曾有过几次失而复得,重回范氏家族。其中较早的一次是元代北方人李戡(号逸斋)收藏了这个手卷,他到苏州担任平江路总管后,拜谒范仲淹祠,把手卷赠予范氏家族。龚璛跋曰:“逸斋总管相公以所藏文正公书《伯夷颂》归于范氏,怀贤尚德之心,士大夫皆乐道之……高沙龚璛拜手……大德庚子(1300)二月廿一日书于义宅之西序。”“高沙”为龚璛祖籍地高邮别称,“义宅”即苏州范氏义庄。此跋为行书,雍容大度,用笔圆厚,结构宽博,可以看出其早年书法深受颜真卿影响。

颜真卿书法在宋代欧阳修、苏东坡的倡导下,确立了经典地位,朱长文《续书断》列其书法为神品。至金、元时期也有广泛影响,尤其是在北方,正如虞集说:“至元初,士大夫多学颜书,虽刻鹄不成,尚且类鹜。”[11]直到赵孟頫雄起于书坛,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南方书家群体,学习二王书法方成为主流。颜真卿书风与赵孟頫书风的此消彼长,成为元代书法史上值得关注的现象。[12]

范仲淹《伯夷颂》另有二行小楷观款:“吴兴赵孟頫子昂、高邮龚璛子敬同观”,钤“赵孟頫印”“赵氏子昂”朱文印(《高义园世宝》第一册)。此小楷为赵孟頫笔迹,昭然可辨。说明在1300年龚璛题跋前后,赵孟頫曾经在苏州,与龚璛一同观赏范仲淹墨宝。此时赵孟頫任集贤直学士、江浙等处儒学提举,苏州是其管辖范围。这一时段与赵孟頫大德六年(1302)十一月三日为束季博临《小楷黄庭经》、十一月望日为钱德钧作《水村图》非常接近,且龚璛在赵孟頫临《黄庭经》跋文中说“大德壬寅(1302),子昂奉命铸国子监祭器,驻吴中久”,则赵孟頫观看范仲淹《伯夷颂》的时间或许正是1302年前后。

因为“驻吴中久”,赵孟頫与苏州文人、僧道的交往相当广泛。当时苏州文人袁易,赵孟頫借用“袁安卧雪”典故为他画《卧雪图》,题识中称袁易与龚璛、郭麟孙为吴中三君子。后来杨载为袁易《静春堂诗集》撰序云:“所与为莫逆交,如郡人郭祥卿、高邮龚子敬,皆知名于时。在吴郡文士中,三君子号为领袖。”[13]袁易、郭麟孙都是苏州人,唯独龚璛是外乡人,可见龚璛已经完全融入了吴门文化圈。

另外,关键先生提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赵孟頫《致子敬教授札》,认为“此帖书法点画用笔不类赵书,但据信札整体面貌,尤其是帖文的内容,似应有所本”,我是很同意的。但他又说“信中仲深是赵孟頫与姚式同学倪渊的字,目前未见倪渊与龚璛交往的直接记载,故据此推测此信的上款‘子敬教授’应为姚式姚子敬而非龚璛龚子敬”,[14]这个判断值得商榷。因为此信封题书“子敬教授仁弟足下”,前文已经指出,姚式生年可能略早于赵孟頫,赵孟頫一直称他为“友”,而“仁弟”是对晚辈的称呼,赵孟頫不可能称姚式为“仁弟”。龚璛比赵孟頫年轻12 岁,名望地位远远低于赵孟頫,他向赵执弟子礼、赵称他为“仁弟”都更加合理。

2.初次题赵孟頫《水村图》,未署年,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水村图》是大德六年(1302)驻苏州期间为钱德钧作,后有邓觉非、顾天祥、束季博、赵孟籲、郭麟孙等30 余位元人题咏。龚璛在该卷题咏有二处。初次题咏(五言绝句)款署“高沙龚璛”,书风、签名与1300年跋范仲淹《伯夷颂》接近,推测其书写时间可能在赵孟頫作画后不久。但是线条略显瘦硬,颜真卿书风的宽博丰腴形态减少,表明龚璛学书路径发生了变化。

(二)中期,1315—1324年(龚璛50—59岁),融合颜、赵书风。

3.延祐丙辰(1316)再题赵孟頫《水村图》,故宫博物院藏。

龚璛第二次题咏为七言诗《水村歌》,款署:“延祐丙辰(1316)偶赋此。十月七日访湖天学士(陆行直),遂到水村先生(钱德钧)寓居,烟水苍茫间,适与此诗相似,俾书。龚璛书。”这比他初次题咏晚了十年以上,用笔提按动作明显加大,笔法也更加精妙,显然已经离开颜体书风,进入二王、赵孟頫体系。可惜《水村图》经过几次装裱,题跋顺序错乱,龚璛二题装裱位置亦前后颠倒。

4.题龚开《中山出游图》,未署年,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龚开是宋末元初著名文人、画家,常住杭州。因女儿嫁在苏州,时常往来,遂与后辈龚璛为忘年交。龚开参加过南宋抗元战争,龚璛之父在南宋覆灭时绝食而亡,所以他们在心理上有着天然的共情。龚开《中山出游图》卷后之龚璛题诗,书写连贯,线条瘦劲,风格近似赵孟頫。签名与1316年再题赵孟頫《水村图》接近,但与他此后的签名差异较大,故判断该题诗当早于1316年,时间处于龚璛两次题《水村图》之间。

5.延祐四年(1317)跋苏轼《春帖子词》(图2),清刻《秦邮帖》卷一。

图2 龚璛跋苏轼春帖子词

东坡此书刻入南宋《群玉堂帖》。《秦邮帖》有龚璛题跋,文曰:“……此卷乃税巽父(南宋后期人)家物。巽父学于鹤山先生魏文靖公(魏了翁),有《师友雅言》行于世,并记诸此云。延祐丁巳(1317)季春廿三日,高邮龚璛书。”此跋的书写时间比龚璛再题《水村图》晚半年,书风微有差异,宽博圆厚,不经意间又流露出早年学颜的底色。

6.延祐四年(1317)跋黄庭坚《寒山子庞居士诗》(图3),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3 龚璛跋黄庭坚寒山子庞居士诗卷

龚璛跋:“思陵(宋高宗)好山谷书,此卷尝入绍兴甲库,后乃归秋壑(贾似道)……卷首官印,德祐末籍其家,凡入官者皆有‘台州抵当库印’云。延祐四年(1317)三月廿又三日,高邮龚璛书。”在龚璛各种传世墨迹中,这段题跋的书风最接近赵孟頫,而且结字与点画控制水平极高,可谓龚璛学赵书的巅峰之作!更奇的是,龚璛跋苏轼《春帖子词》、黄庭坚《寒山子庞居士诗》竟然在同一天,其中“绍”“家”“卷”等字结体如出一辙,或许这两卷名迹同在税家收藏。

7.延祐己未(1319)《致泽民诗札》,上海书店出版社《中国历代法书墨迹大观9》。

龚璛《奉送泽民茂异》七言律诗,落款“延祐己未(1319)季秋十五日,写于吴中沧浪园之寓屋。”这是龚璛仅有的一次提及其居所位置。沧浪园即宋代苏舜卿之沧浪亭旧址,在苏州文庙、府学之东侧。赵华先生近期在讨论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时,指出“束季博园池,在平江文庙前”;[15]“钱仲鼎字德钧,通州人,徙居苏之蒲帆巷”,[16]蒲帆巷即文庙西侧之泮环巷;赵孟頫“奉命铸国子监祭器,驻吴中久”(龚璛跋语),可能在文庙办公。那么,龚璛住在文庙东侧“沧浪园之寓屋”,这些文人交游更多了一层地理上的便利吧!龚璛《存悔斋稿》有《饮沧浪园得红字》诗云“官事闲忙适相半,世人忧乐岂无同”,[17]从中看出他在苏州较为自在的生活状态。

8.为郭天锡题文同《墨竹卷》,未署年,见于保利2020 秋拍。

文同《墨竹卷》后有元人李衎、邓文原、杜本、石岩、柯九思、赵雍、袁华等人题咏,蔚为大观。龚璛题七绝一首:“临行话与崔公度,到了神交苏子瞻;却是主林神不管,黯随凉月堕虚檐”,款署“高邮龚璛为郭天锡题”。郭天锡即郭畀,镇江名士郭景星之子,与龚璛也是世交。书风与龚璛跋黄庭坚《寒山子庞居士诗》、《致泽民诗札》高度一致,签名与后者更像,其时间可系于1319年前后。

9.延祐庚申(1320)《静春堂诗集序》,纵31.2,横151 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为已故友人、“吴中三君子”之一袁易诗集作序,以工楷书写,款署“延祐庚申(1320)日南至,高邮龚璛序”。“日南至”指冬至日。字形方正,用笔劲挺,书风受颜、赵二家的影响,同时也有自己的特色。由这件作品可以看到龚璛书法并不是对赵孟頫亦步亦趋的模仿,而是努力追求师承与个性的融合。

10.题龚开《骏骨图》,未署年,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龚璛在龚开《骏骨图》卷后题七绝一首:“生成何用十五肋,罗帕银鞍千百群;可是蒺藜肥不得,骨如山立意如云”,是其成熟期的书风。“骨如”“山立”两次出现上下字牵连。签名二字结体宽绰,线条厚重,质感与《静春堂诗集序》较为接近,故系于1320年前后。

11.至治元年(1321)跋耶律楚材《送刘满诗卷》(图4),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耶律楚材是成吉思汗的辅臣,在窝阔台汗时期担任中书令(宰相)。1240年,官员刘满临行时向中书令耶律楚材索诗,而得此诗卷。80年后,龚璛跋曰:“中书耶律公此诗,非特为阳门刘侯保境全民而作也。盖时方混一,欲天下皆元结辈耳。故至今观之,使人想见当时人物,无往而非仁心仁政,而吟诗写字云乎哉!至治元年(1321)正月廿日,高邮龚璛拜观。”

龚璛此前的题跋,多以行楷为主,字字独立,很少牵连;而这件题跋偏于行草,书写节奏较快,挥洒之间尽显自信从容,因年龄增长导致的心态和书风的变化值得重视。笔者认为这件题跋,是龚璛突破赵孟頫书风、展现自我风貌的代表性作品。

(三)后期,1325—1331年(龚璛60—66岁),人书俱老。

12.泰定三年(1326)跋袁易《寓钱塘杂诗卷》,上海博物馆藏。

龚璛跋云:“伯幾(鲜于枢)见通甫(袁易)诗,以古人相期,自是当家语……仲长宝之。泰定三年(1326)重九后三日,高邮龚璛书于甫里书院之西序。”“仲长”即袁易次子袁泰,郡学教授,与郑元祐、倪瓒等人为友。可见这是龚璛应袁泰之请,在亡友袁易诗卷后面题跋。跋文八行,居然七次出现上下字牵连,书写的率意和连贯性比过去加强了。其字形逐渐脱离赵孟頫样式,更多体现己意。

此跋“书于甫里书院之西序”,据《长洲县志》载:“甫里书院在长洲县治东。初,元至顺(1330—1333)中,总管钱光弼因唐陆龟蒙故居,奏建书院于甫里。元统二年(1334),龟蒙裔孙德原移建于郡城而增广焉”,[18]则龚璛为袁易《寓钱塘杂诗卷》题跋的1326年,甫里书院尚未得到官方批准,然已经草创。另,前文考订认为,黄溍撰《龚璛墓志铭》称龚璛“迁主信之上饶簿。以所生母蒋氏忧,不赴”约在1326年,既然该年九月龚璛尚在苏州,则他回镇江老家丁母忧的时间,当在1326年秋后。

13.跋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未署年,见于保利2023 春拍。

据赵孟頫前后两次自题,这件小楷是大德六年(1302)十一月三日为苏州束季博临,至治二年(1322)四月十八日为其子善甫再题。龚璛题跋八行,曰:“大德壬寅,子昂奉命铸国子监祭器,驻吴中久,购得钟绍京临《黄庭》。用笔寖实,繇其能谨也。然其本诸右军旧矣,故其成就,他日为不可及,观此已可见。龚璛拜观。”龚璛作为见证人,对赵孟頫大德六年奉命在苏州铸国子监祭器这段经历的记述,可补史料之阙。然这段题跋的书风已呈现晚年苍老之态,与龚璛中年书风不同,可系于约1326年。此后,龚璛丁母忧回镇江,三年后赴任宜春县丞直至去世,在苏州的时间几乎没有了。

14.泰定丁卯(1327)跋魏了翁《文向帖》,两次题跋,上海博物馆藏。

魏了翁(1178—1237)号鹤山,南宋理学家,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尚书。这件墨迹后面有元贤十二跋,包括牟应龙、赵孟頫、刘岳申、龚璛、白珽等。龚璛题跋两次,“古者言必称先王,鹤山先生其人也,先生尝著《古今考》……”云云,字体为行楷,但并不工整精到,笔触多率意,具有龚璛晚年书风走向苍老的特点。一些个性化的字形不断得到强调,如多次出现的“先”字,写法与他人不同。

15.天历二年(1329)为郭天锡书《宣城诗卷》(图5),香港虚白斋藏,刊于《中国书法全集》第47 卷。

图5 龚璛为郭天锡书宣城诗卷 (局部)

这是龚璛存世书迹中尺幅较长的一件,包含《书阁》《偶题》《述怀》等十一首诗,卷末识云:“予归京口(今镇江)省墓,天锡出此纸征予书宣城诗,记忆不甚真。天历二年(1329)孟夏二日,龚璛识。”龚璛年少时在镇江,曾得到莫仑、俞德邻、郭景星等前辈的照拂。郭畀(字天锡)比龚璛小14 岁,龚璛离开镇江时,郭天锡尚且年幼,但或许已经相识。这幅长卷表明龚璛和郭天锡的交情深厚,同时也为龚璛回乡丁母忧给出了一个相对准确的时间下限。因为1326年九月跋袁易《寓钱塘杂诗卷》之时,龚璛尚在苏州;而丁忧结束、授宜春县丞在1329年,月份不详。据《宣城诗卷》可知1329年孟夏(四月)龚璛在镇江省墓,那么服除、授职必在四月以后了。这也是龚璛存世最晚作品,书风老而弥苍,距其去世仅两年。

综上,根据这些龚璛书迹样本,我们可排列出龚璛一生的签名,总结其变化规律(表1):

前期1300,跋范仲淹《伯夷颂》1302 后,题赵孟頫《水村图》1316 前,跋龚开《中山出游图》中期1316,再题赵孟頫《水村图》1317,跋黄庭坚《寒山子庞居士诗》1317,跋苏轼《春帖子词》1319,致泽民诗札约1319,题文同《墨竹卷》1320,《静春堂诗集》序约1320,题龚开《骏骨图》卷1321,跋耶律楚材《送刘满诗卷》后期1326,跋袁易《寓钱塘杂诗卷》约1326,跋赵孟頫临《黄庭经》1327,跋魏了翁《文向帖》1329,宣城诗卷images/BZ_159_376_1514_447_1644.pngimages/BZ_159_594_1514_654_1644.pngimages/BZ_159_802_1514_872_1644.pngimages/BZ_159_379_1728_445_1858.pngimages/BZ_159_593_1728_662_1858.pngimages/BZ_159_801_1729_873_1858.pngimages/BZ_159_1017_1728_1078_1858.pngimages/BZ_159_378_1970_447_2100.pngimages/BZ_159_598_1971_664_2100.pngimages/BZ_159_802_1970_873_2100.pngimages/BZ_159_1019_1970_1078_2100.pngimages/BZ_159_378_2182_443_2311.pngimages/BZ_159_598_2182_663_2311.pngimages/BZ_159_807_2182_868_2311.pngimages/BZ_159_1012_2182_1084_2311.png

其次,“璛”字字形,他前期用行书写法,“肃”下部简略;中后期用楷书写法,“肃”字繁写。

第三,合而观之,龚璛签名字形早期纵长,中期宽绰,晚期散漫。由签名特征亦可大致判断作品的书写时间。

在龚璛存世书迹中,典型地体现出元代书坛颜真卿风格和赵孟頫风格的影响力变化:龚璛书法前期学颜;三十岁后,龚璛在苏州结识赵孟頫,遂转学二王和赵氏书风;中年时期,努力融合颜、赵且稍出己意。至于龚璛晚年书风苍老而趋于荒率,或与健康状况下降有关,据黄溍撰《龚璛墓志铭》说“在官岁余,移疾上休致之请,遂以从仕郎、江浙等处儒学副提举致仕。命下,先生已卒于宜春”,未等到“命下”即已病故,可见“移疾”并不是请求致仕的托词,而是他身体的确有病。

三、项元汴旧藏龚璛《教授帖》献疑

在讨论龚璛存世书迹时,笔者并未提及《教授帖》,尽管它是一件被反复出版的“龚璛”墨迹。《教授帖》,纸本,纵28 厘米,横38.4 厘米,前有项元汴署“集字号”,末有“甲二”字样。由诸鉴藏印可知,该帖历经明项元汴、项廷谟,清安岐、成勋(莲樵),近代何厚琦(子彰)、赵叔彦、完颜景贤、张大千、谭敬递藏,新中国成立后入藏故宫博物院。

该帖在《元人法书大观册》[19]中。全册包含:赵孟頫《草书陶渊明诗帖》、赵麟《衡唐帖》、袁桷《雅谭帖》、龚璛《教授帖》、张渊《五言古诗》、白珽《陈君诗帖》、虞集《白云法师帖》、段天祐《安和帖》、杨维桢《宴啸傲东轩诗帖》、王蒙《杜工部诗帖》、沈右《楷书中酒杂诗》、陆广《楷书诗简帖》、饶介《士行帖》、张雨《次韵谢天镜上人送柑帖》、庾益《楷书诗》等20 帖,都是罕见的元人墨迹。诸帖均被安岐《墨缘汇观·法书卷下》、完颜景贤《三虞堂书画目》著录,亦同时钤盖安岐、成勋(莲樵)、何厚琦(子彰)、赵叔彦、完颜景贤、谭敬诸家印章,但并不都有项元汴印章,说明其汇集成册的时间在项氏之后,或许安岐就是这套册页的最初汇集者。

《元人法书大观册》是一套珍稀难得的元人墨迹册,且流传有绪,可信度很高。但是其中龚璛《教授帖》,虽经名家递藏和多次出版,其真伪尚有疑问。

《教授帖》(图6)释文标点如下:

图6 龚璛 教授帖

记事拜复钱翼之教授足下,客袁州龚璛敬封。

璛记事拜复翼之教授足下:小婿子行来,重为手帖,深慰岑寂。近作见教,如对笑谈。序文甚欲云云,喧嚣倥偬,实无一毫佳思,容少闲当应命,非推调也。《荔枝谱》留与小孙习之,令郎笔仗如此,可记。撞过烟栖碧潭回,拈纸奉复,拨暇未免挂漏,且希昭恕,兹不具。璛再拜。[20]

收信人钱翼之即吴门钱良右(1278—1344),比龚璛小12 岁。钱良右少年时跟随叔父在浙西廉访使徐琰帐下,可能那时就已认识龚璛,这是两人的第一层关系。当钱良右在至大年间(1308—1311)署吴县儒学教谕时,龚璛在苏州任和靖、学道书院山长,同为吴地儒官,这是两人的第二层关系。近承赵华先生告知,日本收藏的赵孟頫临《枯树赋》(大德三年九月二日临本)后面有龚璛跋,款署“至大二年(1309)季春十有一日,为吴门钱翼之题”,也可作为二人早期交游的一条材料。

元朝统治者对中原和南方地区长期持殖民的态度,南方汉人在元朝社会阶层中处于末端,入仕、升迁的机会极少。正如元人余阙文章中有言“读书为儒官,虽贫亦何憾哉”,[21]许多读书人的理想出路就是低品级的儒官。黄溍撰《钱翼之墓志铭》曰:“行中书省署翼之吴县儒学教谕,翼之欣然就职。已代去,辄不复出。”由“欣然就职”到“不复出”,可以看出钱良右是很愿意担任儒官的,可惜只是短时署理。按照元朝制度,路学、州学设教授,县学只设教谕,但是朋友们称呼钱良右,把他职务略抬高一点,称“翼之教授”也是可以的。

信中提到“小婿子行”。曾有人认为指吾丘衍(1272—1311,字子行),程渤先生已作辨析,指出吾丘衍英年早逝,且无钱娶妻,买酒家孤女为妾,不可能是龚璛之婿。[22]黄溍撰《龚璛墓志铭》记载很明确:“子男一,曰鲁。女二,适陈方、夏景行”,可见龚璛的女婿有二人,分别是陈方、夏景行。其中陈方,字子贞,京口人,流寓吴中,擅诗文、书法,在龚开《中山出游图卷》、赵孟頫《小楷洛神赋册》、袁易《寓钱塘杂诗卷》、陆继善《摹兰亭序册》后面都可看到他的题跋,表明他具有一定的文化地位;夏景行生平不详,字号不详,因诗经有“景行行止”句,夏景行字子行也有可能。

《教授帖》的疑点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是书风年轻态与龚璛“客袁州”时间的矛盾。前文我们通过对龚璛部分存世书迹的分析,梳理了他的书风演变轨迹:由颜真卿到赵孟頫,而后稍出己意,晚年又趋苍老。再看《教授帖》,运笔流畅,潇洒连贯,线条很有弹性,这样的书风显然是年轻态的。然而龚璛何时“客袁州”呢?袁州即今江西宜春市,元代称宜春路,领宜春、分宜、万载、萍乡4 县。黄溍撰《龚璛墓志铭》载:“服除,授袁之宜春丞……在官岁余,移疾上休致之请,遂以从仕郎、江浙等处儒学副提举致仕。命下,先生已卒于宜春。其卒以至顺二年(1331)十一月十七日,享年六十有六。”可知龚璛任宜春县丞的时间共计两年,即其临终前的1329—1331年。

在龚璛《存悔斋稿》中,涉及他游历的诗作有《焦山》《离京口二首》《洛社东泊》《锡山道中》《宜兴道中》《嘉定州道中寄庶斋》《西湖晚意》等,关联镇江、无锡、苏州、杭州等地。虽然这个诗集并不完整,也能说明龚璛的行踪范围不广。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如果没有特殊的理由,龚璛不可能前往遥远而陌生的袁州。所以,龚璛“客袁州”时间径可锁定为他生命的最后两年,此时他的笔迹应该类似于天历二年(1329)书《宣城诗卷》,而不是现存《教授帖》的年轻态书风。

其次是《教授帖》的点画细节特征与龚璛其他传世墨迹不符,或者说,即便龚璛青年、中年时期去过袁州,他的笔迹一定不同于《教授帖》。现代笔迹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笔迹有着长期的习惯性和稳定性,字形结构可以变化,但书写时细微的动作习惯和肌肉记忆人各不同,即便刻意模拟也无法百分百吻合。假如把龚璛存世墨迹和《教授帖》中的单字细节拿出来对比,你会发现其中差异大得超乎想象。例如:

龚璛墨迹选字《教授帖》选字images/BZ_160_1552_2102_1647_2197.pngimages/BZ_160_1734_2102_1829_2197.pngimages/BZ_160_1914_2102_2009_2197.pngimages/BZ_160_2093_2102_2189_2197.pngimages/BZ_160_1552_2205_1648_2300.pngimages/BZ_160_1734_2205_1830_2300.pngimages/BZ_160_1912_2205_2009_2300.pngimages/BZ_160_2094_2205_2190_2300.pngimages/BZ_160_1551_2311_1647_2407.pngimages/BZ_160_1734_2311_1830_2407.pngimages/BZ_160_1914_2311_2009_2407.pngimages/BZ_160_2093_2311_2188_2407.png

1.长横(表2):龚璛的习惯是起笔重按,到中间提起变细,末尾顿笔收束,呈现“重—轻—重”的转换动作。而《教授帖》的长横都是平铺而过,缺少用笔的起伏与力量感。

龚璛墨迹选字《教授帖》选字images/BZ_160_1563_2869_1656_2965.pngimages/BZ_160_1742_2869_1839_2965.pngimages/BZ_160_1924_2869_2021_2965.pngimages/BZ_160_2109_2869_2205_2965.pngimages/BZ_160_1563_2657_1658_2752.pngimages/BZ_160_1741_2657_1839_2752.pngimages/BZ_160_2111_2657_2207_2752.pngimages/BZ_160_1927_2657_2023_2752.pngimages/BZ_160_1563_2763_1657_2858.pngimages/BZ_160_1741_2763_1838_2858.pngimages/BZ_160_1927_2763_2023_2858.pngimages/BZ_160_2112_2763_2208_2858.png

2.带勾竖(表3):这类的竖,龚璛写法非常有特点,一般上粗下细,起笔用力,下行至出钩前变细。而《教授帖》中同类笔画,都是上细下粗,着力点和动作习惯完全相反。

龚璛墨迹选字《教授帖》选字images/BZ_161_480_294_575_389.pngimages/BZ_161_660_294_757_389.pngimages/BZ_161_838_294_933_389.pngimages/BZ_161_1018_294_1113_389.pngimages/BZ_161_480_400_574_496.pngimages/BZ_161_660_400_757_496.pngimages/BZ_161_838_400_933_496.pngimages/BZ_161_1018_400_1113_496.pngimages/BZ_161_480_507_575_602.pngimages/BZ_161_662_507_757_602.pngimages/BZ_161_840_507_936_602.pngimages/BZ_161_1018_507_1113_602.png

3.长撇(表4):龚璛写长撇,喜欢远送出尖,历年墨迹中这一习惯不变。而《教授帖》的长撇,末段常向上翻起,在空中的牵连回环动作幅度较小,力度也较弱。

龚璛墨迹选字《教授帖》选字images/BZ_161_477_850_574_946.pngimages/BZ_161_658_850_754_946.pngimages/BZ_161_842_850_937_946.pngimages/BZ_161_1022_850_1117_946.pngimages/BZ_161_476_957_573_1052.pngimages/BZ_161_658_957_755_1052.pngimages/BZ_161_840_957_935_1052.pngimages/BZ_161_1021_957_1117_1052.pngimages/BZ_161_477_1062_573_1157.pngimages/BZ_161_660_1062_756_1157.pngimages/BZ_161_840_1062_935_1157.pngimages/BZ_161_1022_1062_1118_1157.png

4.捺画(表5):龚璛捺画的特点是,前半段弧线向上鼓起,捺脚有平拖动作,末尾不出尖。《教授帖》则与此不同,捺脚没有平拖动作,末尾出尖。

龚璛墨迹选字《教授帖》选字images/BZ_161_477_1345_573_1440.pngimages/BZ_161_654_1345_750_1440.pngimages/BZ_161_838_1345_934_1439.pngimages/BZ_161_1022_1345_1117_1440.pngimages/BZ_161_477_1452_572_1547.pngimages/BZ_161_654_1452_750_1546.pngimages/BZ_161_838_1452_934_1546.pngimages/BZ_161_1022_1452_1117_1547.pngimages/BZ_161_477_1557_572_1651.pngimages/BZ_161_654_1557_750_1651.pngimages/BZ_161_838_1557_934_1650.pngimages/BZ_161_1022_1557_1117_1652.png

5.横折钩(表6):龚璛写横折钩,长期不脱早年学颜的痕迹,横折圆转无棱角——而赵孟頫是有时圆转有时方折。《教授帖》的横折钩以折笔为主,尤其是内部空白右上角呈方形或尖角,不符合龚璛的字形特征。

龚璛墨迹选字《教授帖》选字images/BZ_161_476_1960_572_2055.pngimages/BZ_161_654_1960_750_2054.pngimages/BZ_161_838_1960_933_2055.pngimages/BZ_161_1022_1960_1117_2053.pngimages/BZ_161_476_2067_572_2162.pngimages/BZ_161_654_2067_750_2163.pngimages/BZ_161_838_2067_933_2160.pngimages/BZ_161_1022_2067_1117_2163.pngimages/BZ_161_476_2172_572_2267.pngimages/BZ_161_654_2172_750_2267.pngimages/BZ_161_838_2172_933_2267.png

6.竖弯钩(表7):龚璛写竖弯钩,总是钩尖向内(朝左上),横与钩形成锐角,这也是区分龚璛与赵孟頫书风的要点之一。而《教授帖》的钩法与赵孟頫相似,一般向上或向外。

至此,项元汴旧藏龚璛《教授帖》的真伪,相信大家已经有了答案。古人鉴定书画全凭目鉴和记忆,对于龚璛这类存世墨迹较少的前代名家,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真本作为对照,即便是声名赫赫的鉴赏家也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作伪者的眼界有限,他不曾看到龚璛晚年“客袁州”时期的书法风貌,用赵孟頫书风来仿造龚璛信札只是想当然耳。

图片来源:

图1 龚璛 跋范仲淹《伯夷颂》 清刻《高义园世宝》第二册。

图2 龚璛 跋苏轼《春帖子词》 清刻《秦邮帖》卷一。

图3 龚璛 跋黄庭经《寒山子庞居士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4 龚璛 跋耶律楚材《送刘满诗卷》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图5 龚璛 为郭天锡书宣城诗卷(局部) 香港虚白斋藏。

图6 龚璛(传) 教授帖 28×38.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猜你喜欢

诗卷赵孟頫书风
明 文震孟 行书甲子除夕诗卷
明 金琮 行书诗卷
宋 欧阳修 行书谱图序稿并诗卷
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马叙伦
赵孟頫《汉汲黯传》
赵孟頫《吴兴赋》(局部)
齐鲁书风万陈锡山书法展
赵孟頫《胆巴碑》集锦( 上)
赵孟頫与赵体概说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