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
2023-12-02程华张静远
程华 张静远
[内容提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走出来的现代化新路。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逻辑,剖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辩证性与文明图景,以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复杂性与时代性带来启示。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演进;历史辩证;文明图景
[作者简介] 程华,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静远,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思政研究专项“创新引领香港青少年增强民族自豪感研究”(项目批准号: 2 2 V S Z 0 7 9)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旧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瓦解,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重构,并驱动社会向现代化转型。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应对并破解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挑战中,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呈现出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结底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所构成的。人类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也在不断优化“活劳动”,以及更新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物质财富。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同样遵循唯物史观的宏观实践逻辑。
1.被动融入的曲折探索史
追溯至农耕文明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中国的政治制度、价值理念和文化传统对周边国家和民族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封建制度的超稳定性在保障社会稳固的同时,也阻碍了中国社会向现代转型。1 9世纪中后期,世界格局发生巨变,西方经历了资本主义和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殖民战争高潮。当以英国为代表的以工业化的强大物质力量为基础不断向外扩张时,一种新的世界秩序和规则被塑造出来,这种变革使因循守旧者成为“落后挨打”的失势者。因此,面对1 9世纪中叶西方坚船利炮的冲击,近代以来传统中国自我封闭的庞大的朝贡体系变得不堪一击,被动卷入资本主义打造的世界体系。虽然中国早在秦汉时代就建立起大一统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农业帝国,但其本质上还是一个有边陲而无边界的前现代国家,政治权威、行政渗透、资源汲取、反思性监控能力和对暴力的垄断程度都极为有限。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一场现代民族国家对传统帝国的胜利。西方列强的压迫和侵略加速了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崩溃和瓦解,原有的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已无法满足现实的生产和生活需要,这使得中国开启现代化道路成为必然选择。
此后,官僚集团开明士绅发起追求工业化的洋务运动,力图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建立现代军事工业来实现富国强军,以挽救国运衰退的晚清帝国。有识之士掀起了以学习效仿西方制度为主的改良运动,但缺乏改革的诚意必民心尽失。辛亥革命以武力推翻清朝统治,结束数千年的专制主义,中国才开启民族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新尝试。但是,中国建立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仍然充满了挫折,革命果实被窃取,军阀割据导致国家四分五裂,充满动荡。国民党政权作为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党治政权,其影响力却无力深入基层,无法进行有效统治来解决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种种困难,更未能担当起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为纲领的现代国家建设任务。无疑,中国人在反对外来帝国主义、实现国家统一与独立,追寻现代化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终,只有在具有强大组织领导力,并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结束近代以来一盘散沙备受屈辱的民族历史,在中国悠久而广袤的土地上建立起独立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这一时期的中国,面对西方霸权主义暴力入侵,在抵御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中萌发了现代化意识,在反思与西方现代化国家的巨大差距中被动开启了现代化的艰辛探索,被动融入新的世界格局之中。
2.自主创新的紧迫赶超史
现代化发端于西欧蒸汽机的发明应用及其引发的革命性变革。恩格斯认为:“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使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发生了革命。”[ 1] 5 3 3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为人类社会和人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以资本为主导的市场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工业技术的进步开创了现代化的文明进程。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现代”即“资产阶级时代”[ 2] 3 2,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开创的文明告别了旧式的发展模式。但是,马克思批判地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一方面神奇地发展了社会的生产力,但是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它同自己所产生的社会生产力本身是不相容的。它的历史今后只是对抗、危机、冲突和灾难的历史。”[ 3]所谓的现代、新文明是伴随着资本掠夺与殖民扩张,并导致其他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冲突不断。十月革命之后,先进的知识分子不再对西方资本主义抱有幻想,开始把目光转向马克思主义,思想界形成了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潮流,这为中国走上自主创新之路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中国人民自此才有了坚强的可依靠的力量,有了切实可行的途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有了生机和希望。
从1 9 4 9年到1 9 5 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基本完成了现代国家的政权建设,国家机构有序运转,社会秩序全面恢复;伴随着1 9 5 6年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近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国强民富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之路得以真正实践。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其国家现代化构想把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作为现代化建设的起点,其典型特点为迎头赶上。为此中央提出了快速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赶超型的政策设计得到地方的全面执行。所谓赶超思想,就是要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赶超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使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今天看来,当时制定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现代化的复杂性与繁重性,这种赶超心理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与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落后屈辱史之强烈的对照所带来的急迫心理,也体现出中国人民希望通过快速实现现代化而走向国强民富的热切渴望。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与世界接触交流深刻认识到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重新调整政策,为中国现代化的赶超开创新的道路。邓小平同志提出战略赶超、政治民主化与共同富裕的发展战略,中国经历一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广泛深刻的变革,对外开放、包产到户、乡镇企业、产业调整、经济特区、招商引资、国企改制、民营企业、市场经济……全方位的改革被视为“第二次革命”,从党和政府到个人,都在为错过的十年而埋头追赶。这一战略赶超不断推进,改革不断深化,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党的十六大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在综合国力增强的进程中,把民生与社会建设放在更显著的位置。进入2 1世纪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化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現代化之道路。经过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 2 0 1 0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两岸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积极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与中国共产党开放格局下的领导力与政府的坚定执行力密不可分。
这一阶段现代化赶超史,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通过学习和反思不断总结经验自我修正革新的组织先进性,使中国共产党逐步成熟理性并认识到如何立足实际与实践制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计划。
3.走向全面复兴的励志史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更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理论上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2 0 1 2年1 1月2 9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国梦”,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大的梦想。进入新时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继往开来,坚定自信,全面实现民族复兴使命的励志史。
不可否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后发优势的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前进道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如何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深入思考和迫切解决的问题。围绕这一伟大目标下的新形势新挑战,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回应中国现实问题,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 1 8作为当前和今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 2 1。从“三步走”到“新三步走”发展战略,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两个十五年”的战略安排,我们党一以贯之地擘画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蓝图,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路径更加明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提供了更多参考,贡献了中国智慧。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辩证性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现代化发展道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4] 1 4。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结构与西方有着本质区别,在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中国遵循历史客观规律,成功把握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辩证性,在中华民族特定的历史境遇中创新了发展理念。
1 .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下的理论继承与创新
列宁指出:“国家政权的一切政治经济工作都由工人阶级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 5] 6 2 4在现代中国,正是因为有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才保证了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属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一个有组织有领导的自觉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现代化不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和关键所在。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全面领导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经过七十多年的探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以其创新的理论体系丰富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以其独特的实现方式丰富了世界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在西方国家的话语体系下,现代化等于西方现代化,资本主义社会才是现代社会,再加上先进的技术水平和资本财富积累造成的幻觉,似乎后发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遵循西方现代化道路。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的扩张,阐明了工业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对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推进,同时又批判了这种现代化模式是资本逻辑支配下的野蛮扩张过程。西方现代化是基于西方历史文化的独特的现代化道路,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实现市场化、民主化、工业化而完成的,属于内生性的现代化。后发国家的现代化是在自身社会、思想文化没有完成转型的基础上,在西方现代化潮流推动下的被动反应,其道路不可复制。正是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得以形成,缺乏这一理论支撑,新道路的开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又是中国人民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在时代和实践发展中作出的突破性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与社会主义深度融合的成果。在新的历史征程上,仍需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在相互成就、共同发展中进一步深化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2.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中国范式
纵观人类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大多数国家的生产方式从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体制变革,最鲜明的特征是先工业化、城镇化、交通运输和通讯发展,再到教育的普及、科层组织化等,这个过程是所有迈向现代化国家所共同经历的阶段。马克思指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6] 8这深刻说明,任何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工业化是首要任务。现代化在普遍性意义上的本质属性是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实现民主化、法治化、市场化、信息化。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实现普遍意义的现代化,还要统筹实现协调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精神富足、人民富裕、生态美好等多元目标的现代化。当前,中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这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局面,我们需要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确立一系列科学思路和可行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强调中国式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的探索与开辟,无论是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还是制度基础,都具有显著的社会主义特征。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现代化的道路呈现一般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列宁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5] 7 7 6现代化虽起始于欧洲,后影响扩散至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但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基于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现代化才能够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种种弊端,为人类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新的领航。恩格斯指出:“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確切结论。”[ 7]中国式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差别是基于人类自身发展的事实与生存状态得出的。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的特殊性的体现,这一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原则和方向,在保证了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的同时,为世界上其他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现代化发展和国家建设提供了借鉴。中国式现代化的非资本主义属性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优势和独特魅力。
3 .人民至上的全面性与协调性相结合发展理念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把全体人民的幸福与整个民族的复兴有机结合起来,着力于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和人类的解放,同西方现代化强调以资本逻辑实现资产阶级富裕的目标定位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在结构体系和方法嵌入上内蕴着复合性和多元性,其目标定位也必定是系统全面的。西方现代化蕴含的两极分化、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注定使西方国家能够解决富裕问题,但是很难解决共同和全面的问题,只能是实现一部分人富裕、少数人富裕,而多数人还是贫穷的,两极分化严重,这种情况并没有随着西方现代化进程而消除,反而有扩大之势。而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主体是全体人民,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路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富裕的全面性,中国式现代化可以解决西方现代化伴生的兩极分化问题。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还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人与自然更协调、更和谐,在区域发展、各个民族发展上协调推进、共同进步。
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使人从传统的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西方现代化的本质逻辑是资本至上,坚持资本的增殖和扩张,马克思深刻批判了西方现代化的逻辑悖论,认为这种现代化造成“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 8] 1 5 6。这种以殖民扩张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现代化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6] 8 2 2。从人的发展意义上考察,西方现代化把社会财富聚集在少数人手中,造成“大多数人的贫穷和少数人的富有”[ 6] 8 2 1;使人的劳动及劳动关系在资本逐利下全面异化,日益表现为物的关系对个人的束缚。与此相反,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对这种异化力量的抑制或克服,追求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9],在发展中始终强调国家现代化的基本目标,是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变为现实,始终把人作为国家现代化的主导者、受益者。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增强人民物质文明的丰厚基础,还要实现人民精神文明的丰富进步,充分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本真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提供了全新选择。”[ 1 0]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基于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破解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怪圈。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实践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拨开了西方“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的浮云,各文明只有秉持包容性、互鉴性的文明观,才能团结起来创造美好世界。
1.崇正义尚和合的交往之道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超越和突破了西方“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开启了和平发展的大国崛起之路,开创了合作共赢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方向,为人类提供了一条通向现代化的全新的发展道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自强不息、贵和尚中、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其追求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使得中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动荡中焕发出独特的光彩,克服了西方利己主义带来的人类危机。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一直崇尚和为贵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历史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中国给世界带来和平与发展,文明与友善。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中国秉承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原则,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走出了一条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立己达人,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为目标追求,大力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率先垂范,推动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互利共赢。正如恩格斯阐明的那样:“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 8] 9 7中国式现代化将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转化为社会主义文明、现代化文明,更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注入了兼济天下的制度优势和时代生机。
2.天下大同的和平发展新路
现代化体现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是人类文明迈上更高阶段的标志。但问题在于,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充满着不可调和的结构性矛盾,它使阶级矛盾激化,阶级对立加剧。马克思指出:“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 3 2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起,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至今未消除,甚至愈演愈烈。作为赶超型的后发国家,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破除资本主导的发展道路中开辟的,具有社会主义底色的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从历史唯物主义视野看,中国式现代化是高于资本主义文明的现代化,其最终目标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没有停滞和僵化,而是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完善。纵观人类整个历史长河,现代化的征途难免遭遇艰难险阻,不可能一帆风顺,但中国式现代化的前途必将深远影响世界文明进程。
3.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诉求
现代化的目标是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平,但资本主义现代化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加速了社会两极分化,“一边是世袭的富有,另一边是世袭的贫困”[ 1 1]。这是资本逻辑运动的必然结果。资本增殖与无限扩张强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矛盾在激化之后反过来加剧人与人的矛盾,直接后果是劳动群众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的双重缺失。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加剧,过度开采自然资源造成了自然界严重受损,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表现为对自然界的过度索取,人类对自在自然的贪婪和利用最终反噬人类社会本身。自然环境的逐渐恶化体现在人类社会则表现为空气污染严重、水资源环境恶化、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为人类生存带来了极大危险和挑战,人类为了抢占优质自然资源而引发战争或其他形式的暴力冲突。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推动全体人民共同体富裕,才能破解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弊端,才能使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矛盾关系得到和解,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1 2]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现代化,而不是资本中心、社会撕裂、两极分化的现代化。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中指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建立这样一种制度,使社会的每一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生产,而且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并通过有计划地经营全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 1] 4 6 0。中国式现代化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其本质特征,把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其奋斗目标,符合马克思主义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的价值立场。
参考文献
[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0 9.
[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0 9.
[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0 1: 4 7 1.
[ 4] 習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2 3.
[ 5] 列宁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2.
[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0 9.
[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0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0 9: 5 4 8
[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0 9.
[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 0 1 7: 1 6 4.
[ 1 0]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N].人民日报, 2 0 2 3 -0 2 - 0 8( 1).
[ 1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0 9: 3 3 6.
[ 1 2]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 2 0 2 1 - 0 2 - 2 6( 2).
(编辑: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