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漫谈:十月随想录

2023-12-02张勤坚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利玛窦宫殿团圆

在九月的专栏文章里,我忐忑写下了对信息科技教育未来的隐忧。这种所谓的担心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未雨绸缪”,也可以说是对未来信息科技教育实践探索的“先期止疼”。未雨绸缪,是告诫自己用“彼时之方法”教“现时之内容”行不通,“新教材”在手便绝不能再守着旧经验;先期止疼,是告知自己“现时之内容”并无“现成之方法”,开创性地实践探索必定会面临各种困难,因此在前进的路上更要勇于面对可能的失败。

未来的信息科技教育领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为此,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来应对这些挑战,并以更积极的态度把握这些机遇。

“十一”小长假,忽略了学校公众号上的放假通知,总觉得这类“通知”无非就是假期何时开始又何时结束,无需多看。点开后才知道,内里竟然大有乾坤——原来,孩子们在中秋和国庆期间需要完成各自的学习项目:一、二年级的“满月入镜 共享团圆”,要“全家人一起与中秋的圆月来张创意合照,共享团圆温馨之情”;三、四年级的“点亮中秋 食味寄情”,要“与家人一起制作中秋传统美食、小点心,以食传情,共话亲情之美”;五、六年级的“月下诗会 致敬经典”,要“与家人诵读有关‘月’的古诗词,聊聊诗词里的中秋意蕴,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录制一个2分钟的视频”。

我一直强调要从孩子们的身边去寻找学习元素,却因为晚看“通知”而错过了这个“十一”学习项目,失去了主动参与的机会。但同时也进一步启发了我,当面临缺乏额外课堂学习时间来完成更多数字化学习任务的困扰时,完全可以以跨学科的学习支持为由主动介入综合性活动项目的学习。

“十一”小长假,还看了几本书。翻阅的几本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儿童绘本,质量都不尽如人意,让人意兴阑珊,倒是案头史景迁先生的《利玛窦的记忆宫殿》一书让我着了迷。

“史景迁”是一个很中国的名字,史学前辈房兆楹先生为史先生起这样一个名字,寓意很明确,就是希望他能像司马迁一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先生是“说故事”的大家,他在《利玛窦的记忆宫殿》里描述了欧洲流行的宫殿记忆术,同时还对明朝万历年间的政治经济、社会风貌及人民日常生活都做了细致的描写。我喜欢这本书,除了喜欢史先生的叙事方式和独特的史学观,还有另一层深意:

如今的我们是否还需要重视“记忆”?教育者又该如何正确理解数字时代的“记忆”和“存储”?

我把上述问题丢给某个AI,给我的答复是:“记忆宫殿法是一种联想记忆,将需要记忆的信息与已知信息关联后形成联系和图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信息。记忆的价值可能有所降低,但在某些情况下仍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某种程度上可以视其为一种文化传统和智慧遗产。”这个回答似乎“很正确”但又确实“没啥用”。或许,这就是目前好多所谓AI大模型的真实水平吧,但我依然大受鼓舞,总感觉未来教育的出路,或许就在这里——

让AI负责“记忆”,我们则专注于“联想”。

猜你喜欢

利玛窦宫殿团圆
中秋节——八月十五庆团圆
神秘宫殿
团圆中秋
利玛窦伦理哲学作品中的西方古典引证
记忆宫殿
利玛窦、德里格与钱德明 紫禁城里的西洋音乐家
从利玛窦与“天主教三柱石”交往看中西文化交流
阿掘的宫殿
《小团圆》是否有出版的必要
你知道“几何”的由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