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发展理论到空间基因
——段进学术研究与工程实践脉络

2023-12-02郑时龄

世界建筑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新区理论空间

郑时龄

段进院士是我国城市空间发展理论研究领域中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在理论建构方面,他率先系统揭示了城市空间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反馈作用,创建了城市空间发展理论与设计新体系,克服了传统理论的静态思维忽视空间与社会经济文化互动关系的理论局限性,其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城市空间发展理论已成为我国城乡规划学学科当代发展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基于空间发展理论,段进院士在“空间文化基因”拓扑分析、空间秩序三维导控等方面取得重要的技术突破,首次构建了我国的城市设计编制技术框架,对于城市风貌破坏与无序建设等城市病的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然环境保护是城市环境品质的基本保障,而历史文化传承则是城市气质和灵魂凸显的关键。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水泥森林”“千城一面”等自然环境破坏、历史文脉断裂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如何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实现城市现代化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的传承,成为国内外规划学科探索解决的科学难题,段进是持续探索并取得重要进展的代表学者。

在30 余年的科学研究工作中,段进一直致力于城市空间发展规律及其实践应用的研究,从拓展城市空间发展理论到提出“空间基因”并创建相应的解析与传承技术,以及担纲雄安新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区、苏州古城、南京青奥村等重大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以及广泛的古城保护与新区设计任务,较好地解决了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共赢发展的技术难题,为中国本土规划理论建构和实践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1 拓展城市空间发展理论,提出空间基因

早在1987 年,段进参与国家“星火计划”,在江苏省无锡市杨市镇的社会经济空间“多规合一”的探索,后将这些研究成果编入与齐康先生合著的《江南水乡一个点:乡镇规划的理论与实践》[1]。随后,他相继参加了吴良镛院士和齐康院士主持的全国建筑与规划学科首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以及费孝通先生“苏南模式”调查研究,这些早期积累为他后来的研究体系建构奠定了坚实基础。1994 年,他在《城市规划》中发表论文《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城镇空间发展研究》,介绍了城镇空间研究的概念、研究方法与特征[2],后于1999 年出版该领域首部专著《城市空间发展论》[3]。

城市空间发展理论是关于城市空间发展规律和规划设计基本原理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城市与区域聚落的物质空间形态,以及空间的精神意义、空间与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的互动关系与深层结构等。它阐明了城市空间发展自身规律的重要性,提出“互动论”的新观点,明确指出空间部署规划、社会发展规划和经济建设规划三者同等重要,它们相互结合,有机地组成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的重要发展战略[3]。城市空间发展理论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空间—自然—人文”系统的内生互动过程,并首次把发展观引入空间研究,不仅支持了学界长久以来的假设——城市空间具有自组织的发展规律,而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认了空间能动性的客观存在,形成了空间互动论。他认为,空间绝不是社会和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简单投影,而是作为社会行动与关系的结果,其本身参与了演化,又对城市系统具有整合效用和制约力。因此,多学科多专业综合参与决策的城市建设必须尊重“空间—自然—人文”系统内生的演进动力。总体而言,城市空间发展理论试图通过对“空间—自然—人文”内生互动过程的研究,探讨空间变化和演进的动态规律,为规划、设计和决策提供空间干预的科学知识[4]。《城市空间发展论》的面世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力。国际城市形态学学会主席、形态学带头人怀特汉德(Jeremy Whitehand)教授在论文《人文地理学的进展》(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中将其誉为“中国本土规划方法应用于当代城市规划设计的成果”。2011 年,当城乡规划学被列为一级学科时,不少学者进行了城乡规划学学科理论基础的思考,赵万民、赵民、毛其智等学者更是将城乡空间发展理论与城乡规划基础理论视为城乡规划学科的两大基础理论[5]。

在城市空间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段进突破了仅研究形式符号与功能分区的局限性,提出了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社会人文互动的研究方法,由此发现了类比生物学的空间基因现象,揭示出空间基因是历史形成的相对稳定、独特的空间组合模式,它们既是城市空间、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长期互动的产物,又形成城市特色,还维系着三者的和谐关系[4]。在理论形成的过程中,我曾就空间基因与传统形态类型学研究的差异与段进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传统的形态类型研究与空间基因研究虽同为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律性总结,但二者在价值取向和技术应用上具有本质的不同。前者以结构主义视角看待城市,意在通过案例比较、归纳形成普适性的空间模式;后者则强调特定城市的“空间—自然—人文”内生互动过程以及在地性空间组织规律。普适性空间模式的推广应用将忽视差异性,遵循在地性空间组织规律才具有针对性。

空间基因突破了传统形态类型学对空间自身形态进行封闭研究、追求普适性的研究范式,将规划设计置于自然、文化、政治、经济、技术等多因素互动发展的整体视角,探索了形态类型的“线性”思考难以解释“相互作用”的复杂城市系统的问题,为应对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贪大、媚洋、求怪”“特色缺失”“文化传承堪忧”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相关研究成果被住建部《城市设计技术管理基本规定》《城市设计技术导则》,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空间特色塑造指南》和《雄安新区规划技术指南》等采用。正是由于在城市文化多样性维持方面的积累和贡献,段进应邀参与了联合国人居署《城市与区域规划国际准则》的修订。

2 理论应用于实践,空间基因研究服务国家战略

近年来,国家成立了雄安新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区等多个国家级新区,为京津冀、长三角和黄河流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空间载体。面对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段进率领团队将空间基因研究融入新型城镇化进程,将科研成果书写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雄安新区特殊的区位条件和环境特征,需要“在地性”的研究和技术攻关。2017 年4 月,段进应邀参加雄安新区规划工作营,通过空间基因研究传承中国特色与营城智慧,为《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一方城、两轴线”的城市总体格局确立提供了技术支撑。同年7 月,《雄安新区起步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面向全球招标,段进作为城市规划设计负责人,率领团队从来自18 个国家和地区的279 家报名机构中脱颖而出,最终设计成果以专家评选最高得票成为3个优胜方案之一。他随后主持了雄安核心区方城的城市设计,传承华北平原的“城水关系”“方城形态”“轴线基因”等,技术成果已被吸纳在批复的《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中。2018 年,他作为首席专家统筹完成了由全国12 家单位、100 多位专家和研究团队参加编制的《雄安新区规划技术指南》,该指南的编制方式具有创新性,汇聚了国内众多专家、科研院校和设计机构的实践经验、成功案例和先进技术,是国内第一部空间全覆盖的规划技术标准,将城市、国土、农业、乡村、林业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了统筹整合,并从技术使用的角度,从土地功能分区、土地利用方式到具体的设施配置及技术标准的制定进行了纵向全贯通的探索。该指南通过以上横向全覆盖和纵向全贯通的探索,使得以往分专业、分部门的管控方式得到调整,不仅有效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利用,也利于不同部门的集成管理;倡导刚性与弹性相结合、土地使用混合与二次分类方法,在坚守规划刚性的前提下,增强规划的发展弹性应对;倡导用地性质复合使用以及建筑功能兼容,顺应了城市的发展规律,促进产城融合,以保障城市的活力。将城市设计引入规划技术标准,为雄安新区塑造“中华风范、创新风尚”的城市风貌塑造定了基础;为雄安“国家大事、千年大计”做出了重要的技术贡献,该成果为系统性探索和创新,对体现雄安质量的新区规划标准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方向性和基础性意义。

作为“十四五”国家发展重大战略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需要解决“区域一体化发展”这一世界性难题。因其所处的“沪苏嘉”交汇处既是三地的发展洼地,又是矛盾集中地,行政分属带来文化、交通、水务、环保等一系列问题,长期以来未能有效解决,导致发展要素汇而不集、通而不畅。对此,段进团队摈弃传统规划中简单机械地保留原有地形地貌、村落环境的做法,根据江南地区自由含蓄、朴素雅致的文化特点和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的空间意象,明确了“最江南”“新水乡”的空间特色塑造路径——通过提取河、湖、田、镇、村和谐共生的“聚落环境”,河道湖荡与塘浦圩田相互交织的“水系网络”,院落街坊、沿河街市、水岸节点秩序排布的“城水关系”等空间基因,提出了“水乡客厅”的理念和设计方案,不仅凸显了江南水乡圩田的生态本底,还提供了文化交往和创新服务功能,努力创造真正的“世界级水乡人居典范的引领区” 。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是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而设立的国家级新型战略新区,事关保护黄河这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根据中央批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示范、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新引擎、高水平开放合作新平台、绿色智慧宜居新城区”的定位,段进团队秉承中华传统智慧,提取了“山川崇拜,轴向取势,象天法地,因地制宜”“天造地设,百泉竞流,泉韵生活,集体认同”等营城逻辑中蕴含的空间基因;回应时代使命,全域统合了“山泉湖河城林田村”特色要素;借助鹊华海门、黄河九大湾的独特空间禀赋,营造了跨越黄河两岸、弥合南北城区的黄河客厅;重塑都市田园,发挥城镇组团与林田村舍相互围绕镶嵌的空间特色,探索了城乡空间发展共同体,努力将起步区打造为新时代现代化田园城市生活的引领区。

3 结语

段进在硕士和博士阶段分别师从天津大学彭一刚院士和东南大学齐康院士,在科研的道路上深受两位导师的影响。也正是在此特殊的学缘下,他拥有了广博的学术视野,不仅跨越了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城市地理学等多个学科,而且将理论研究与规划设计实践加以融贯。他在城市规划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体系化的空间发展设计方法,也为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并非就形态论形态,而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去探讨空间形态的组织和设计:基于空间基因传承,去塑造城市空间的特色风貌;基于空间发展的规律,去实施城市空间的有序控制。他强调在城市空间和自然环境、社会人文发展的互动中,寻找空间发展的规律,进行空间的设计营造。这种体系化的设计方法论与大量的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丰硕的成果。

段进院士的理论突破和后续创建的空间基因解析和传承技术,对于当今我国面临的如何在当代城市中实现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传承共赢这一学科难题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开拓了新的设计路径,让人们在享受都市繁华的同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猜你喜欢

新区理论空间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空间是什么?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创享空间
雄安新区的期许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