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大思政”战略的高校音乐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建设*
2023-12-02危瑛
危 瑛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广西南宁 530022)
在当前“大思政”为教育核心的环境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建设的指导框架中表明,高等教育艺术类课程应积极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与时俱进、植根于人、归于生活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要继续美育育人,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努力提高艺术高校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个人素质,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任。作为为社会培育学术型、应用型人才的摇篮,高校必须寓教于乐,必须坚持将立德树人的思想教育融入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将思政教育的理念全方面地渗入到每位学生的教育当中,将思政工作融入平常的教学工作中,大力促进高等学校教育政治教育质量体系建设。总书记一直关注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并在全国政治思想工作会议中做出指示,强调高校的对于思想政治建设发展的立足点要放在“大思政”的宏观战略部署下,从而为课程思政教育建设开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页[1]。高校音乐类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合理有效的融入课程思政理念,不仅能够提高艺术高校音乐类专业学生的视听与视唱能力,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政治自觉和道德修养。推动与发挥艺术类院校美育德育的功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政治意识与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
一、课程思想政治建设是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近几年来不论是党的十九大还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重复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对于现阶段教育工作任务的开展来说,最重要的是肯定理想和坚定信念,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纯洁信仰,肯定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优秀的中国音乐类作品中,其育人效果和思想内涵显著,尤其是民族声乐作品更为显著。它们都源于丰富而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无价的精神财富,在几千年的沉淀和时代的洗礼之后,并且其音域也更便于视唱和传播的独特优势,进而得到了延续千年并绵绵不绝的传承与发展。例如,在选用《东方红》这首歌曲作为民族声乐教学内容时,教室可以先引导学生去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知识和时代背景,进一步解读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内涵,带领学生们进行有感情的视唱[2]。音乐最受欢迎的部分是它承载和传递的灵魂和它的情感反应。老师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如果选择中国声乐,它可以作为声乐课堂教学的素材,能够体现当代核心价值观,提炼出视唱素材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内涵,以中华民族经典声乐中的歌词和特殊的旋律来对学生进行培育,在寓教于乐的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体系建设的现实语境
近年来,高校在发展伟大的思想政治体系方面走过了漫长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引入和运用了“三个教育”的概念,主要包括:教学、管理和服务。2017年国家又加强了这方面的发展,从三育人发展到了十育人,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这方面的重视,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在不断了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也可以看到国家和社会在不断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水平和能力。因此,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执行目标,但也存在着学科壁垒、层次分散、弱化等问题,造成高校思政工作的整体性和合力不足,造成了高校思政工作的不平衡性和不可理解性[3]。而高校音乐类专业课程更容易实现和思政的融合渗透,因为从音乐这门艺术出现以来,就始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质,相较于其他艺术类最大的不同就是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是与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体现了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其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以及特有的特性影响着一个时代的人们,实现陶冶情操、增加文化底蕴的功能。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音乐类专业教育的现状往往是拘泥于课本读物、轻视了在音乐教育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民族声乐类课程与思政教育完美的融合才仅仅是红色歌曲等范畴的结合,就是因为过分重视演唱方法的教导,而轻视了道德品质的提升,所以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的融合契合度较低,且结合程度较低,则很难使学生达到共鸣等等。
三、“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专业课音乐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建构
在“大思政”教育模式下,音乐专业思想和政治教育的现实建设要求,音乐学院思想和政治活动方向由“隐含指导”转变为“明示指导”,思想政治工作团队由“教育者”转变为“宣传者”考虑政治活动方式从“单一灌溉”转变为“双向交流”。所有的人都要成为思想政治宣传者,各部门都要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构建音乐学院各部门密切配合、分步协作的工作格局,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伟大化”模式的实践。
(一)树立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念,合理组织课程教学内容
在实现“大思政”格局的道路上,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在构建高校音乐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课程思想政治观念,强调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管理生活、音乐教学结合起来。而课程内容的合理设置是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用于音乐视听和视唱训练的作品不受许多音域的限制。它们也可以广泛用于国内外古典作品的选编,尤其是具有中国民族精神的特色声乐作品。教师能引导学生解读经典的曲目作品,把握优秀曲目其背后的内在含义和历史的积淀,以及音乐文化,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其精神、体裁、文化内涵,各种音乐旋律的风格和特点,享受不同作品带来的民俗和地区之美,欣赏作曲家带来的家国情怀,体会人和人之间的真实情感,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崇高理想、健康的心理、高尚的情感和帮助他人的精神。正如在学唱《映山红》《红梅赞》等曲目的综合训练过程中,当荡气回肠、震撼灵魂的音律回荡在耳边时,学生们心中会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也能够体验到这些音乐作品中所传达的美和道德教育,然后再对音乐素材进行应用,并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音乐素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3]其实高校音乐类专业课程要想达到理想化的“大思政”格局,不仅是民族声乐专业课程如此,每一门学科都应如此,才能形成相互共鸣。
(二)促进教学计划的构想,积极改变教育方式
实现“大思政”格局下音乐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构建,除了要培养音乐类专业教师的思政理念,还必须提高教师探索思政课建设的积极性,确定音乐专业思政课的教育方法,并将教学方法形成教学大纲落实到位。一是需要声乐教学要与思辨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声乐课堂与师生思考辩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便于更好地从精神、审美和价值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现代民族声乐的学生是在互联网时代出生的,在其教学过程中,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就应该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拓展受教育的空间性,促进个性化发展增强学习的可移动性,更好地与学生全面深入地探讨思想政治因素。例如,在针对《黄河颂》曲目综合性的训练中,教师可以对歌曲电影的原片段进行放映,同时将相关的思想政治知识进行穿插讲解。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中的曲目来鼓励和指导学生,并提出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建议,最后要以积极的说法来鼓励和表扬学生,这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索的积极性与欲望。此外,对于声乐课堂的教学方式也可以采用阶段性的形式和思政专题的授课形式。例如,通过收集、整理和研究不同时代的民族声乐曲目,深入挖掘其意识形态和政治组成部分,并深入挖掘其意识形态元素,可以描述每个时期具有高艺术性、高吸引力和强烈思想的优秀声乐作品的片段和具体音频图像,融入课堂,并鼓励学生讨论演讲和教师进行互动,以便于发挥出课程基础教育在音乐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大的作用。二是通过工作平台在课外创新网络思政的建设,来对网络新媒体第二课堂进行加强。通过加强专题网站建设,拓展服务功能,网络化,从名师、专家学者、学生骨干和优秀思想政治工作框架中遴选网络评语,可以实现对学生思想理论的指导作用和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场所。三是强化实践教学第三课堂。在老师的引导下,音乐类学生开展课程思政专题的音乐会,声乐类的比如可以带领学生通过独唱、合唱、表演唱、重唱、歌剧片段等表演形式来进行二度的创作是校内实践的要求,通过不断练唱能够体现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曲目,才能够更大的激发热爱党和爱国的情怀以及民族自豪感,并实现声乐演唱课程中想要达到的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4]教师还可以随时根据学生音乐会设计的进度,在必要时提供一定的指导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要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和及时总结经验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选择能够体现课程思政的曲目,在进入社区或者学校时,在面对不同的社会群体举办思政教育的音乐会和声乐讲座时,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在校外练习过程中,教师应不定时到现场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检查。实践结束后,学生要自觉主动地上交社会实践报告和笔记。同时,挖掘社会资源和高校资源,拓展一批优秀的社会实践培训基础,推进创新创业学院创建,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打造高校实践平台,包括创业创业园,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社会研究,以及校企合作的方式;促进科教融合。
(三)加强思想政治课评价体系建设,运用多种评价方法
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以考试促进教学,以教学促进学习,可以满足音乐道德水平、学生专业学习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大思政”格局下对高校音乐类学生的评价和考核可以对以下多种方式来进行综合考评:一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正常表现来考评,二是基于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表现,三是以概念课程结束后的执行和测试作为评估和评价的依据,四是根据学生在平时的思政课堂上对问题的作答。最主要的是在对音乐专业学生进行考评的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学生的个人演唱能力,还要增强他们的思想品德素质,持续传统视唱练耳练习的专业度,灵活考评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以达到教育的效果。同时可以开创第二学堂,进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使用技能大赛、结课音乐会等考核的形式,使之与第一课堂形成良性互动,有效发挥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如在“红旋律”方面,选择《唱支山歌给党听》《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江山》等经典红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向大众进行充分的宣传,进而达到传播正能量的目的[5]。另外,要敏感地认识职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因素,把音乐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元素充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音乐类专业课程先天具有意识形态和育人功能的优势,更好地达到引领学生的作用。也可以组织音乐类专业教师和思政类专业教师成立联合沟通小组,相互借鉴、共同探讨出切实可行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最后对教师的师德品质也要严格把控,不能让个别有缺师德的教师影响到学生,给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带来负面影响。
(四)构建高校音乐课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运行机制
打造好高校音乐类课程思政的良好运行系统,需要站在学校层面,做好顶层设计,要系统规划高等学校音乐专业思想政治工作,制定规范可行的实施方案,此外,还需设立相关的管理、领导和评价机制。首先联系好音乐系校领导,做好他们的工作,让他们主动开展思政课程的工作,从而实现第一步,然后顺意局势成立思政课程的运营建设中心,又要同时沟通校教务处,统筹好专业课程体系的规划,包括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为了促使一线的教职工在平常的授课当中不仅要做到授课的目标还要做好育人的目标,然后将音乐类专业课的考核成绩的重要指标改为思想政治改革,从而完善在课程思政要改革过程中落实的评价体系。最后,各音乐院校应对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建设提供物质和制度保障,在保证最快速、最优质的建设好音乐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同时,也要密切关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设,避免只做表面的工作而不真正落实。
结语
总之,想要完善高校音乐类专业人才的大思政工作格局,需要循序渐尖,这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事情,依靠教师做引导,学生做实践和社会的辅助等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才行。想要最大限度地去激发协同效应,就必须不间断地去探索,去发现更多的优质顶层设计,围绕的怎么样育人,为谁育人,育什么样的人的核心难题,完善整个改革过程中的机制,才能更好地去完成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不断提高高校音乐专业人才的“思想政治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