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到爱的原点,多子女家庭教育的关键

2023-12-01刘余莉雷雪敏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3年11期
关键词:孝悌兄弟姐妹原点

刘余莉 雷雪敏

随着三孩生育政策出台,多子女的家庭会越来越多。

怎样让孩子和睦友爱地相伴成长,既懂得礼让、谦让,又不觉得委屈呢?古人在这方面的家教智慧可太多了。

古人的价值观以孝悌为核心。把对父母的孝心和对兄弟姐妹的友悌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互爱,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互爱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互助,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互助互爱之心再向上提升,就是大同世界,即和谐世界、和谐社会。所以,家庭教育看似只关乎一家之内,实则关乎整个社会。这也呼应了古人强调遵循先后次序的教育理念—“首孝悌,次见闻”。

“悌”的含义是“善事兄长”。“兄长先我而生,有同气之谊”。古人把兄弟姐妹之间的情谊看得非常深重,将这种情谊称为骨肉之情、手足之情。兄弟姐妹骨肉一体,就像一个身体,谁也离不开谁,所以相互之间要友爱,做到兄友弟恭。

“友”在古代写作两只手互相搀扶,意为提醒兄长要友爱地帮助弟弟妹妹,而弟弟妹妹则要对兄长恭敬、听从。古人讲“长幼有序”,就是兄弟姐妹的出生有一个自然顺序,不能够颠倒,而且要给予尊重。这样,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才能和睦。

那么,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应该如何引導孩子呢?

轻财重义,学习说话艺术

《弟子规》上有句话叫作“财物轻,怨何生”。如果兄弟姐妹之间更重视骨肉之情、手足之情,而把财物看得淡一点儿、轻一点儿,怨恨又怎会产生呢?

在现代社会,即使是兄弟姐妹一起玩儿的玩具,有的孩子也要分你的、我的,将之看成自己的私有物,不愿意分享。看到父母买给弟弟(妹妹)的玩具比自己的多或贵就怨恨父母,觉得他们偏心,抱怨说要是没有这个弟弟(妹妹)就好了。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多与兄弟姐妹分享,和孩子讲讲孝悌的生动小故事。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分享应该是相互的,这样才不会让某一个孩子感觉受委屈。

轻财重义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自己的小家庭内,还有大家庭中,甚至是将来长大后走向社会的待人处事上。比如有些家庭富裕的孩子,玩具都是最新潮的限量款,零花钱随手就是一两千元。面对堂兄弟姐妹,容易滋长出虚荣傲慢之心,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抱着这种心态,长大后对兄弟姐妹不会有礼貌,甚至对父母说话也不客气。“兄道友,弟道恭”,思想被外在的虚荣污染后,内在自然失去了恭敬心。这种心理变化可能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的,连孩子自己都意识不到。

除了教育孩子轻财重义之外,父母还要引导其注重言语的艺术。“言语忍,忿自泯”,兄弟姐妹日常相处时,在言语方面互相忍让一下,少说一句,语气委婉一点儿,愤愤不平的心自然就泯灭了。

有些家庭重男轻女,孩子之间发生矛盾,纵容男孩恶语相加,甚至动手打架。父母看到也不管,还觉得男孩就该这样厉害,才能保护自己,温柔、包容反而被视作懦弱的表现。殊不知,这等于是“顺残暴”。顺着孩子的恶习来教,一方面助长了男孩的暴力倾向,萌生遇事态度横暴就能解决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被欺负的姐姐(妹妹),因为父母的不作为,心里难免生出隔阂,对弟弟(哥哥)也难以再有亲近情义。

兄弟姐妹在相处的时候,千万不要因为言语的不忍让而伤害了彼此的手足之情、骨肉之情。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总是对外人客客气气,却忘记对待家人更应如此。

我们总以为既然是一家人,无论怎么说话,彼此之间都不会产生嫌隙。其实不是的,恶语的力量最能击倒一个人。

孔子教导弟子,首重德行,其次就是重视言语,然后才是政事、文学。如何说话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坚持自己的想法又不伤害别人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种艺术。这门艺术从家庭中、从孩子们之间的相处中就可以培养。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兄弟姐妹互相关爱友悌的故事。例如,唐朝唐英公李勣虽然贵为仆射,但他在姐姐病重的时候,亲自为她烧火煮粥,以致不小心烧到自己的胡须。姐姐看到后劝他:“你贵为仆射,下边有很多奴仆、婢妾都可以供你使唤,何必要亲自动手为我煮粥呢?”他回答:“我亲自为你煮粥,并不是因为没有下人可以供我使唤,而是想到姐姐年纪已经很大了,而我自己也渐渐衰老,我们的时日都是有限的。虽然想长久地为你煮粥,来尽我的一点儿心意,又能有多少次呢?”

姐姐听了这番话非常感动和温暖,这就是良言。

后人评论说:“古称孝子爱日,若英公之奉姐亦可谓爱日者矣。”什么叫“爱日”呢?就是古代的孝子都珍惜时日,知道父母年老体衰,在世间不会太长久,特别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刻,想方设法侍奉双亲。像唐英公李勣这样侍奉姐姐,也可以称得上是爱惜时日。

行善不能等,行孝不能等,行悌也不能等。要趁着父母兄弟姐妹健在的时候,多给予关爱。尤其现代家庭的孩子很小就去学校读书,兄弟姐妹之间真正朝夕相处的时间并没有多少,更应该珍惜机会力行悌道。

回归本心,找到爱的原点

《弟子规》上说“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之间能和睦相处,孝便自然体现其中了。因为父母希望儿女个个都发展得很好,如果有一个孩子学习不好或是经常生病,父母都会很牵挂。如果兄弟姐妹相亲相爱、守望相助,父母就很欣慰,不会担心比较弱小或地位比较差的孩子,因为他的兄弟姐妹都能够扶持他。

所以,一个人能去帮助兄弟姐妹,彼此和睦相处,这就是对父母的孝。相反,如果兄弟姐妹不和睦,让父母操心,这就是大不孝。一个能够善事父母、有孝心的人,也一定能够善待兄弟姐妹。

宋朝有个人叫陈昉。他家合族一同居住,已经十三代了。家里大大小小一共有700多人,而且不雇一个佣人。上上下下的人都很和睦,没有一个人传家里人的闲话。每次吃饭,全家人一起坐在广大的厅堂里,未成年的人坐其他位置(老幼分席)。他家还养了100多只狗,都在同一个槽子里吃饭。如果有一只狗没来,其他狗都会等它,不肯先吃。乡里的人都被陈家这种风气所感化。州官张齐贤把这件事情上奏朝廷。朝廷为表彰陈昉一家的孝悌之风,免除了他们的徭役。

为什么朝廷要大力表彰孝悌呢?因为孝悌之心是爱心的原点。如果一个人对父母都不能发自内心地去同情、关爱,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能有真正的情义、道义,那么,他对别人的耐心、爱心和付出可能都不是纯粹的。

《孝经》上说“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意思是侍奉兄弟能够友悌,随顺之心就可移于对待长辈。古人接着评论说:“能尽孝道的,其心和;能修悌道的,其心顺。”意思是,能孝敬父母的人,培养起一种心和的品质;能友爱兄弟的人,培养出一种随顺的品质。所以,“和顺”两个字把孝悌的精神说了出来,这就是中国古人为什么以礼治天下,以孝悌治天下。

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一个人的仁爱之心从哪里培养起来的呢?就是从“亲亲”上,从亲爱父母、兄弟姐妹做起,再把这种亲爱之心推而广之,扩大到万事万物之上。所以,“为人必先自孝悌始也”。培养孩子的孝悌之心,不仅能够让他与兄弟姐妹和睦相处,还能够以孝悌之心为原点,培养出恩义、情义和道义,成为一个人格健全、有道德的人。

猜你喜欢

孝悌兄弟姐妹原点
孝悌思想探源及对当代启示
The special graduation photos
Cloze完形填空
病榻侍母
Book Pilot 飞行选书师,让书重新回到原点
亲爱的兄弟姐妹
我的兄弟姐妹
重返历史“原点”的旅程
唐代制举孝悌类科目考论
在原点震荡的扰动Schrödinger-Poisson系统的无穷多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