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不忘本?《论语》中的话让人醍醐灌顶
2023-12-01闫燕秋
闫燕秋
一个人只有不忘本,才能够走向正途,
一个家庭只有传承不忘本的家风,
才能培养出孝敬父母、敬畏天地的孩子。
“十一”长假,潮妈晓丽带孩子回了趟老家,想让孩子感受自己生长的地方,也看望下老家的亲人们。可事与愿违,孩子和老家的人一点儿都不亲,不爱搭理人,整天抱着手机玩儿游戏。
我当面安慰她,孩子尚小,不习惯农村的生活环境云云,但实际上我比她还要痛心,痛心于我们“不忘本”的家风在现代家庭里渐行渐远,越来越淡。
“做人不能忘本”这句话,小时候谁没听说过呢?哪家的父母没告诉过孩子呢?可现在,为人父母的我们却很少对孩子提了,就连自己也很少绷紧这根“弦”。我们住在钢筋水泥的都市里,一年到头回老家不过一两次。即使回去也很少陪伴父母,更别提拜访邻里乡亲了。那些和团圆、祭祖有关的传统佳节,多被过成了旅游节、美食节。我们满心满眼都是诗与远方,却很少念及故乡。
长此以往,山河大地依然壮美,我们却成了断线的风筝。若想避免这种情况,从今天起,我们就该重拾、重视、加固“不忘本”的家风!
今日之盛世,皆为“不忘本”的家风所赐
回溯历史,我们这样一个饱经沧桑的民族,从千疮百孔、一穷二白到国泰民安、全面小康,无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不忘本的家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罗荣桓就是传承“不忘本”家风的表率。抗战时期,罗荣桓被派往山东省担负建设抗日根据地的工作。因为忙于指挥作战,不得不将孩子寄养在老乡家里。后来与孩子团聚后,一得空,罗荣桓就叮嘱子女:“你们是老乡用高粱煎饼和地瓜养大的,可千万不要忘本啊!”新中国成立后,他也常对孩子们强调:“革命干部子女不应当脱离群众,不应当特殊,不要有优越感,不要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要和工农子弟打成一片。”总之,“不能忘本”是罗荣桓常常对子女讲的一句话。
几年前,“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孙子詹同沛在整理家书时,发现了一篇手稿,上书:“做个坚韧的人,做个诚实的人,做个不忘本的人。”这是詹天佑一生做人的原则,同样也是詹家每个人做人的信条。因为这样的家风,詹家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个个事业有成,成为民族栋梁。詹天佑的二儿子詹文琮继承了父亲的事业,1918年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国投身铁路事业,人称“小詹天佑”。
在现代,也有很多企业家成功后不忘本,为家乡建设和国家发展作贡献。比如,著名企业家曹德旺出身农民,但致富不忘本,热心做慈善,39年内捐了260多亿。他号召年轻人不忘本,在一次慈善晚宴上当众强调:“年轻人要明白自己的根在哪里。”近年来,很多年轻人毕业后回家乡创业,也是一种不忘本的表现。
可见,无论是革命先辈、科技栋梁抑或企业家,都十分注重建设和传承不忘本的家风。我们也应踊跃加入 “不忘本”家风的接力与承继中。
“不忘本”有多重要,看看甲骨文“本”义就知道
为什么不忘本这么重要?看到“本”字的甲骨文字义,你就能瞬间明了。
“本” 字始见于西周金文,指事字,古字形主体是木,下部三处呈现膨大貌,意为凸显树木根部的作用。金文“本”字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树根的特点与功能。所以,“本”的本义就是树根。
树木的根在下部,生长、繁茂要靠根部吸收养分。“本”字就用来指事物的基础。这在 《论语·学而篇》中也有明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本”,也指的是基础、根本的意思。
因为有发达的根系,营养供给充足,树木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因为有源头,江河才能奔流不息,滚滚向前。人的成长与发展也一样,因为有了“本”的支撑、依靠、传承、发扬,各项事业才有绵延不绝的生命力,个人才能获得长远发展,也才有了后续的家业绵长、国运日昌……
那么,什么是“不忘本”的家风?为了易于大家理解和把握,我们在这里把“不忘本”的家风初步分为4类:孝敬父母、尊宗敬祖、不忘故土、敬畏天地。而每一个门类《论语》都有振聋发聩的提点。当你迷茫时,它像路标一样引导你走向正途;当你忘本时,它会直击痛点令你顿悟。
《论语》教你“不忘本”,福祉永绥
●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论语》教你“孝悌”
一个人再有能耐,也是父母所生养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是我们的生命之本。也因此,“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句话,说到了每个人的心坎儿里。所以,不忘本的家风一定是讲孝悌的。
孔子特别重视孝悌,把孝悌看作“仁”的本,所以有了《论语·学而篇》“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记载。在孔子看来,孝悌是为人之本,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不仅如此,《论语》中还提到很多践行孝悌的形式,诸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篇》)“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篇》)“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篇》)。如果父母抱怨你 “翅膀硬了,不需要我们了”,或许你要好好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点儿飘了,或者忽略了什么。
●尊宗敬祖是不忘本
—《论语》教你“慎终追远”
树再高,也是苗长成的。现在,人们的“亲情线”存在短化、弱化的趋向,仅能抵达父母那一端,到达(外)祖父母层面的很少,再往上就更少了。也就是说,我们对祖宗的情感越来越淡薄了。这也是忘本的体现。
任何事物都有源头,任何源头都有根脉。从血脉的延续上,我们的身心都是祖宗的“藤蔓”。所以,我们要“慎终追远”。
《论语·学而篇》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是指对父母死亡之事要郑重至诚。“追远”指祭祀祖先要尽其敬。“厚”是厚重朴实的意思。由此,曾子的意思是:慎重地对待父母的死亡,恭敬地祭祀远代祖先,民心自然就归于忠厚老实了。
曾子这段话特别能唤起我们对先祖的情感。祖宗是我们的“根脉”,正是有了祖宗的德荫,才有了我们的膝下承欢和有关幸福的一切。于情于理,我们都应对祖先生起恭敬之心、缅怀之情。
●对乡亲故土有情感是不忘本
—《论语》教你“恂恂如也”
一个人再成功,也是从家乡故土走出来的。所以,不忘本也意味着不忘乡土。
孔子这样一位大人物,对于乡亲故土也是极其眷顾的,在乡人面前非常低调。
《论语·乡党篇》10.1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乡党”是古代地方组织的名称。500家为党,12500家为乡,合称“乡党”,这里可以理解为乡族朋友。“恂恂”指人恭顺的样貌情态。由此可见,孔子在乡亲们面前是非常恭顺谦逊的,好像不太会说话的样子。而他在宗庙和朝廷里,说话就明白流畅,但也不失谨慎。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无论我们在外面发展多好,回到故乡,都要保持言行谦和低调。
●敬畏天地是不忘本
—天地不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突破小家的圈层和边界,天地自然是更大的“本”。每一个活在蓝天下的人都不能忘记自然这个大“本”。最浅层的要求,我们要对天地心存敬畏,恪守法度。
孔子是畏天的,他的天命观在《论语》 中占比很大。《論语》 中除了“天下”“天道”之类的复音词外,单言“天”字的就有18次。下面这章十分有代表性。
《论语·阳货篇》17.19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我们这些学生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说什么话了吗?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什么了吗?”
这段孔子与弟子之间有趣的对话,不仅充满哲学的思辨,耐人寻味,也显露出孔子对天地深邃的情感,令人不由对天地生出无限肃穆之情。我们暂且不论这里的“天”是自然之天、义理之天还是命运之天,一个人只要对天地有所惧,就不会坏到哪里去。这是很朴素的道理。
不知不觉,又近年底了,是家人团聚的好时刻,也是家风建设的好时机。希望大家在推杯换盏之余,也想着“入则事父兄”、不忘来路,常带孩子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听老人讲讲家族的故事……这都是践行和弘扬“不忘本”家风的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