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法拉奇: 一生追求真相与自由
2023-12-01吴双江
吴双江
奥莉娅娜·法拉奇无疑是20世纪最出名的女记者之一。
在无数次与时代风云的际会中,法拉奇总是勇立潮头,以笔代剑,无惧战斗。她曾是勇敢无畏的战地记者,也因采访过许多大人物而闻名。玛丽莲·梦露、希区柯克、伊朗王后索拉雅、基辛格、邓小平、霍梅尼……这一长串世界闻名的人物,都曾是她的采访对象。
采访是“一场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
让法拉奇在新闻界崭露头角的,是她与世界政坛风云人物的激烈交锋。
她在对风云人物的戏剧性采访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超群才干和独特的采访方式令人瞩目。法拉奇曾表示:“在我的采访中,不仅仅写入了我的观点,我还会投入我的感情。我所有的采访都是剧本。我的身体也和它们共同存在。”
“外界传你是越南最腐败的人?”在采访南越总理阮文绍时,法拉奇直接问出这一尖锐的问题,阮文绍矢口否认了这种传言。
法拉奇没有放弃,她于是将这个问题分解问道:“您出身十分贫穷,对吗?”这个问题对阮文绍来说是加分题,他动情地描述了儿时家庭的艰难处境。
得到肯定的答案后,法拉奇接着问:“今天,您富裕至极,在瑞士、伦敦、巴黎和澳大利亚有银行存款和住房,对吗?”阮文绍被问得有些尴尬,连忙否认了这件事,但为了澄清这一“传言”,他不得不详细道出他的“少许家产”,表示自己并不像传言中的那样富裕。然而这正是法拉奇想要的。
她从不失去自己对局势的控制,更善于从对方的破绽中不断打开局面。用法拉奇自己的话来说,采访是“一场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这方面的“教训”可谓惨痛。1972年,基辛格在政坛的影响力如日中天,法拉奇采访基辛格时故意贬低他,称他完全被尼克松总统的影响盖住了。自尊心膨胀的基辛格不禁说出了那段让他后悔终身的激进言论:“我丝毫不怕失去群众,我能使自己做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就像独自骑马领着一支旅行队走进一个狂野的西部神话。”他甚至在法拉奇旁敲侧击、紧追不舍的逼问下,脱口而出“美国打越战毫无意义”这样的话。
文章发出后,举国哗然,这段言论严重影响了他与尼克松的关系。基辛格矢口否认,但法拉奇有录音为证。日后基辛格在回忆录中写道,他这一生所做的最愚蠢的事,就是接受法拉奇的采访。
法拉奇这种尖锐而充满对抗性的采访风格,为她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纽约时报》评价她是一个“善于解剖权威的采访者”。
“走后门”采访邓小平
法拉奇被中国人熟知,主要是因为她采访了邓小平。
这样一个锋芒毕露的记者,1980年8月采访邓小平后,深深地被邓小平的睿智和人格魅力所折服,称赞他“智慧、坦率和文雅,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
当时外交部高级翻译施燕华被任命担任那次采访的翻译,据她回忆,邓小平之前并不知道法拉奇是谁,法拉奇曾先后两次申请采访邓小平,都没有通过,“她能采访到邓小平,是佩尔蒂尼给她走了后门”。
佩尔蒂尼是当时的意大利总统,法拉奇的父亲跟佩尔蒂尼是朋友,她跟佩尔蒂尼私交也很好,于是央求佩尔蒂尼向邓小平推荐,理由是为佩尔蒂尼的访华“做舆论准备”。
于是,在佩尔蒂尼的“担保”下,法拉奇终于得到“独家采访”邓小平的机会。据了解,邓小平在3天内接受了法拉奇两次采访,前后共约四小时。
面对邓小平,法拉奇第一个问题就是:“过去你们到处都是毛泽东画像,这次我来只看到3张毛泽东像。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
回答这个问题是一个向全世界表明我党对毛主席态度的機会,邓小平因此直截了当地说道:“永远要保留下去。过去毛主席像挂得太多了,基本上到处都是,没有突出严肃性,也不能表明对毛主席的尊重。他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功劳是绝对不能抹杀的,我们将永远把毛主席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法拉奇显然是有备而来,她抛出了一系列敏感尖锐的问题,邓小平见招拆招,并借机明确阐述中国的立场与态度,让西方世界对中国领导人有了全新的认识。
后来,法拉奇采写的关于邓小平的访谈文章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引发世界关注。
在新闻传播学者展江看来,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做新闻的人来说,法拉奇是一个楷模。
她的采访被选入了《邓小平文选》,意味着她的采访得到了官方认可;她的《风云人物采访记》被翻译成了中文,又扩大和延续了中国对法拉奇的了解。
“尚存一息,就要战斗”
有人曾问法拉奇,从事记者职业时,她随身会带些什么?法拉奇的回答是:“我希望首先是勇气。因为勇气是我为数不多的美德之一,这一点没人能够否认。我为勇气所痴迷,不管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
她的一生都在战斗:“我一生中见过许多丑陋的事。我出生在暴政之下,成长于战争之中,在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我是一名战地记者。在年复一年的前线生活中,我报道一场场战斗,冒着枪林弹雨和呼啸而来的炸弹,见证了人类的残忍与愚蠢。”
1929年6月,法拉奇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在二战的阴霾中度过了童年。当时的意大利正是墨索里尼执政时期,法拉奇的爸爸是一名自由党党员,一直都反对墨索里尼当权,还因此进过监狱。在父亲的影响下,法拉奇在十来岁时就加入了反对纳粹、反对墨索里尼的组织。
一面是枪炮、流血、恐惧,一面是抗争、勇气、牺牲,“战争”几乎成为贯穿她一生的关键词。
21岁时,法拉奇成为《欧洲人》杂志的记者,采访过好莱坞的明星,也做过战地记者,哪里有战乱就去哪里。为了“写一切我想写的东西”,她全身心投入工作,不顾危险深入越南战地前线,辗转8年,在墨西哥报道抗议政府活动时,还曾身中三枪,险些丧命。
当战地记者的经历,让法拉奇在圈内已经小有名气。而她对世界各国政要的“咄咄逼人”的采访,更是让她名声大振。
2006年9月15日,77岁的法拉奇因乳腺癌去世。但是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这个世界她来过,战斗过;最撕心裂肺的痛苦,也好过一片虚无。
(摘自《文史博览·人物》202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