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希季:格物致知 叩问苍穹

2023-12-01沈黎明

共产党员(辽宁) 2023年21期
关键词:探空火箭卫星

文/沈黎明

王希季老骥伏枥,仍在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2023 年7 月26 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迎来了自己102 岁的生日。这位中国科研史上的传奇人物,是国际宇航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总体方案的设计者和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也是我国空间返回技术学科的带头人和空间事业的开创人之一。中国18种探空火箭中,有12 种是王希季担任型号负责人研制出来的。

格物致知志在工业报国

王希季1921 年7 月出生在昆明一个白族家庭。他从小聪慧过人,学习上又极度刻苦,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还注重复习,坚持当天学的新知识当天消化,成绩在班里始终名列前茅。初中毕业前,王希季因患病不得不休学半年,治疗期间一直手不释卷,坚持自学。家人劝他多休息,他说:“求学读书没有捷径,我虽然有病在身不能到学校上课,但只要勤奋,功课一定不会落下。”王希季病好后正赶上昆明全市中学会考,他竟一举摘得桂冠,令老师和同学们敬佩不已,“春城小状元”的称号不胫而走。

1938 年,王希季上高中时,国家正处于动荡之际。当时的教育部门为了抓紧培养人才,允许学习好、有能力的高中生不受年级限制提前报考大学。这一次,王希季又靠扎实的知识积累在报考的高一学生中脱颖而出,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录取。“我是西南联大招收的第一届学生,学号开头是L”,许多年后,这依然是王希季津津乐道的话题。

王希季读大学期间,正是抗日战争如火如荼之际。“那个时候就是想工业报国。落后挨打,人家总说你工业不行,造不出炮,造不出舰。”心系国家命运的王希季大学毕业后毅然进入一家兵工厂工作。抗日战争结束后,才20 岁出头的他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1948 年4月,怀揣着工业报国的理想,王希季前往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继续学习深造,就读动力与燃料专业。那些日子,他无心欣赏异国他乡的美丽风光,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由于极度用功,他很快就拿到了硕士学位。原本准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便已归心似箭。当时美国政府为了劝阻中国留学生回国,提出了许多优厚条件。不少同学也劝王希季读完博士再回去,有的甚至劝他干脆就留在美国。王希季不为所动,毅然放弃了国外良好的学术环境,于1950 年春和几十名留学生一起踏上了从美国回国的邮轮,并在船上遇到了华罗庚教授。大家因为相同的报国志向很快就熟悉起来,畅谈不已,所谈话题大部分是围绕着回国后如何用所学知识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情绪高昂时,他们在甲板上唱起了《抗日军政大学校歌》:“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

叩问苍穹始于一纸调令

回国后,鉴于祖国建设急需栋梁之材,王希季便前往高校任教。由于知识渊博、视野开阔,他的授课水平很快受到广泛认可,在教育界备受瞩目,没多久就被任命为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的副主任。1958 年11 月的一天,王希季刚上完课,突然接到通知,说上海市委有关领导要找他谈话。他心里直纳闷:“我一个高校教师,市委领导为什么要找我谈话?”答案很快揭晓:鉴于他在美国所学的专业,组织上想要调他去上海机电设计院工作,并征求本人意见。这个设计院实际上是个专门负责研制运载火箭的保密单位。王希季深知,对于已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了8 年的自己来说,新工作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如果接受了,就意味着要面临各种想象不到的困难和压力,还将隐姓埋名。但他更清楚,将人造卫星送上天,对于我国来说何等重要。想到这些,王希季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随着一纸调令从此踏上了叩问苍穹的新征程。

虽然在美国攻读的是动力和燃料专业,王希季却并没接触过运载火箭方面的专业知识。当时西方国家又对我国实行全面技术封锁,想要寻求外援根本不可能。面对这一严峻现实,王希季便向书本求教,千方百计查找、搜集相关资料,然后废寝忘食地阅读、消化,边恶补理论边搞研究。研究工作有大量数据需要计算,没有电子计算机,王希季就和同事用手摇计算器甚至算盘来进行计算,24 小时三班倒,一个月左右才算出一条弹道来。经过不懈努力,半年后他们就研制、总装出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但是,因为一些部件受当年国家工业能力限制达不到技术要求,火箭不得不放弃发射。面对这巨大的打击,作为项目负责人的王希季心中难受却并未气馁,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国情大胆修改了技术方案。1960 年2 月19日,首枚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迈出了征服太空至关重要的一步。

此后,王希季不断攻坚克难,带领课题组在10 年时间里先后研制出许多不同类型的探空火箭,成为中国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他提出了我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最终成功将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太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 个空间国家;他带领项目组将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送上了天,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在全球航天界引起轰动;他提出在返回式卫星上采用新型国产彩色胶片,实施后首开我国卫星彩色拍照技术的先河;他紧跟时代脚步大力提倡卫星姿态控制系统实行数字化,目前这一做法已得到普遍应用;他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力主不追逐世界发展航天飞机的潮流,根据国情只搞载人飞船,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走上了一条符合国情的正确发展之路……

与中国共产党同龄的王希季院士,用一生奉献的经历生动诠释了老一辈航天人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勇于攀登的科学品质。纵观他的百年人生,可以看到他每个人生阶段的选择都是“无我”的,最先考虑的永远都是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如今,已经102 岁高龄的王希季老骥伏枥,仍在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与时俱进地关心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研究着“互联网+航空”的新项目,矢志不渝地践行着自己“愿做太空铺路石”的誓言。

猜你喜欢

探空火箭卫星
miniSAR遥感卫星
如何确定卫星的位置?
欧洲航天局大学生火箭/气球实践活动与启示
静止卫星派
探空火箭在临近空间气象保障中的应用研究
Puma" suede shoes with a focus on the Product variables
不该被遗忘的老港——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升起的地方
中国探空火箭首获电离层顶原位探测数据
钱学森与探空火箭
项目管理方法在天鹰探空火箭研制项目中的应用